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8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与中国传播——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 被引量:3
1
作者 吕新雨 梁媛 《现代视听》 2019年第10期39-44,共6页
中国的问题是一个轴,城市与乡村围轴而转,组成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向。当下中国讨论的"三农"问题,其实质是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则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振兴,同时,这也是20世纪整个中国历史发展... 中国的问题是一个轴,城市与乡村围轴而转,组成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向。当下中国讨论的"三农"问题,其实质是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则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振兴,同时,这也是20世纪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中国道路的结构性结果。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对理论和实践之关系进行反思,并建立起个人理想信念与学术意义有机结合的学术坐标,建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学术主体性,是中国传播学的当务之急,值得所有人为之共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播学 中国历史发展 传播学院院长 乡村振兴 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乡村 学术主体性 全面振兴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探论——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调研视角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浩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120,共5页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给高校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带来挑战;通过在校大学生对群体性事件的接触、认知、参与等现状调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 群体性事件 预防
原文传递
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主题论坛 被引量:1
3
作者 叶澜 何晓文 +5 位作者 丁钢 袁振国 王晓玉 童世骏 许子东 许纪霖 《基础教育》 2011年第6期5-12,共8页
2011年10月16日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的校庆纪念日。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学校组织、安排了多场重要的主题活动和学术讲演。10月15日下午举办的"教育·金融·文化"主题论坛,即是"为了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011年10月16日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的校庆纪念日。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学校组织、安排了多场重要的主题活动和学术讲演。10月15日下午举办的"教育·金融·文化"主题论坛,即是"为了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贡献学校专家学者的智慧,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而广邀校内外专家和校友参与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本次论坛共分为教育、金融和文化三场分论坛。其中,教育论坛的专家发言主要围绕教育变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展开,文化论坛则围绕教师职业伦理及相关话题作了较多阐述。因此,本刊撷取该两场论坛的相关内容选编如下,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变革 教育创新 创新人才 教育技术 职业伦理 教育伦理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实效性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浩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4期88-92,共5页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现状的调研,发现当前思政课程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度不高,这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工作者自身困境、柔性考核标准等不无关系。由此,本研究提出了改革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教学手段...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现状的调研,发现当前思政课程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度不高,这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工作者自身困境、柔性考核标准等不无关系。由此,本研究提出了改革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相关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课程 实效性 对策
下载PDF
基于微信的高校研究生基层党建创新——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浩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实证调研发现,当前高校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党建新阵地受众满意度总体较高、专题化党建效果显著,但也存在用户黏性有待提高、排版设计多元化呈现有待加强、二次传播及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差异化党建创新内容设计以提高用户黏性,丰... 实证调研发现,当前高校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党建新阵地受众满意度总体较高、专题化党建效果显著,但也存在用户黏性有待提高、排版设计多元化呈现有待加强、二次传播及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差异化党建创新内容设计以提高用户黏性,丰富平台信息编排形式以多元化满足受众需求,注重对身边人和事的挖掘以提升传播力,发挥聊天群和留言板的功能以在互动中提高组织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研究生 基层党建 创新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校微信订阅号传播渠道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微信订阅号2016年传播情况为例
6
作者 李静姝 袁帆 《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7期1-4,共4页
提出一种高校微信订阅号传播渠道的分析方法 ,并以华东师范大学微信订阅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微信的4种传播方式(从会话框打开、朋友圈打开、分享转发、微信收藏)可分属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两种渠道,且前者为主渠道;从每日获取... 提出一种高校微信订阅号传播渠道的分析方法 ,并以华东师范大学微信订阅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微信的4种传播方式(从会话框打开、朋友圈打开、分享转发、微信收藏)可分属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两种渠道,且前者为主渠道;从每日获取微信信息总次数的分布之一角,揭开了热点微信传播渠道的特殊性,发现热点微信的人际传播取向尤为明显。最后为高校微信订阅号的管理运营提出了5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微信 传播渠道 年度分析
下载PDF
高校官网微信“留言权”对其传播力的影响—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7
作者 李静姝 《新闻传播科学》 2016年第3期19-23,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个微信传播力评价的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应用于华东师范大学(ECNU)微信订阅号的传播力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留言权——留言点赞/阅读量与微信传播指数(WCI)呈正相关性,且增加了WCI聚类的辨识度。加强留言的筛选与回应是提... 本文提出了一个微信传播力评价的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应用于华东师范大学(ECNU)微信订阅号的传播力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留言权——留言点赞/阅读量与微信传播指数(WCI)呈正相关性,且增加了WCI聚类的辨识度。加强留言的筛选与回应是提高订阅号黏度和传播力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官网微信 高校官网传播力 高校官网留言权
下载PDF
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现实思考与路径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子茜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9-64,共6页
在出版业迈上数字化轨道并探寻变革路径的进程中,融合发展的概念成为新风向。面对出版融合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教育出版领域迅速且准确地把握住新媒体语境下出版行业的发展方向,从数字资源积累、平台建设、... 在出版业迈上数字化轨道并探寻变革路径的进程中,融合发展的概念成为新风向。面对出版融合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教育出版领域迅速且准确地把握住新媒体语境下出版行业的发展方向,从数字资源积累、平台建设、社群运营、个性化服务和智慧学习等多方面发力,形成“图书+资源+平台+社区+服务”一体化的产品研发格局。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该实践做法进行个案分析,以期助推教育出版的创新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出版新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出版 教育出版 融合发展 数字化教材
下载PDF
有声的中国:口语传播学的使命与建构逻辑 被引量:2
9
作者 巩晓亮 《传媒》 CSSCI 2024年第4期19-21,共3页
如何重新界定口语传播在中国的使命与当代价值?特别是人工智能掌握了语言之后,口语传播作为最早的传播形态,又重回传播的中心位置。它必将会通过语言影响人“存在的家”。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立足于新... 如何重新界定口语传播在中国的使命与当代价值?特别是人工智能掌握了语言之后,口语传播作为最早的传播形态,又重回传播的中心位置。它必将会通过语言影响人“存在的家”。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立足于新时代、新语境下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语传播学科体系”建设是时代趋势,也是学科使命。可以说也是理解“言说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过程。由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口语传播学要在社会性、历史感和时代感进程中,构造一个“存在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 使命 建构逻辑
下载PDF
叠加与协调:可供性视角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研究
10
作者 陈虹 杨启飞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研究借鉴生态心理学领域的可供性理论构建了审视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关系型视角,提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对整个社会可供性水平更高的传播体系,这需要主流媒体积极感知、修正技术,将技术提供的行为可能转化为自身可供性水平的... 研究借鉴生态心理学领域的可供性理论构建了审视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关系型视角,提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对整个社会可供性水平更高的传播体系,这需要主流媒体积极感知、修正技术,将技术提供的行为可能转化为自身可供性水平的提升以及体系内部可供性的叠加;同时也需要主流媒体协调其他信息传播主体差异化的行动逻辑,减少可供性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折扣。研究还尝试从信息服务、信息沟通、信息治理三个维度设计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可供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 可供性 主流媒体
下载PDF
概念、关系及视角:人工智能需要灵魂吗?——传播学五人谈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豪 葛岩 +2 位作者 姜华 王峰 甘莅豪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ChatGPT、Sora等生成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激起了人们对新技术与未来人机协同社会的多重想象和忧虑,由此生发的关于人工智能会否拥有灵魂、是否需要有灵魂等问题也引发了激烈论辩。通过与四位传播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学者进行对谈,在重... ChatGPT、Sora等生成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激起了人们对新技术与未来人机协同社会的多重想象和忧虑,由此生发的关于人工智能会否拥有灵魂、是否需要有灵魂等问题也引发了激烈论辩。通过与四位传播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学者进行对谈,在重回人工智能与灵魂的概念丛后,针对人工智能能否被视为一种智能形式、其是否可能拥有灵魂或其要件、没有肉身的智能体灵魂以何为锚点、如何构建未来社会中的人机关系等问题,逐层展开对话,寻找“人工智能需要灵魂吗”这一问题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灵魂 人机交往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出版企业的新媒体传播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邓香莲 闫玲玲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33,共13页
在建设全媒体的过程中,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对当下出版企业的新媒体传播实践进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以主流新媒体数据为基础,尝试构建全媒体时代出版企业的新媒体传播测评指... 在建设全媒体的过程中,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对当下出版企业的新媒体传播实践进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以主流新媒体数据为基础,尝试构建全媒体时代出版企业的新媒体传播测评指标体系,并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测算其新媒体传播指数,最后就案例的新媒体传播效果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全媒体时代出版企业的新媒体建设实践提供参考,进一步推进出版企业的媒体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出版企业 新媒体传播 测评体系
原文传递
在空隙中: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智能广告生产——关于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的讨论
13
作者 刘施阳 《现代广告》 2025年第5期57-64,共8页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元技术变革下智能广告蓬勃发展。从“技术伺服系统”的追问,到“弗氏人偶”的寓言与想象,这背后活跃的人与智能广告的关系值得反思。要把握今天智能广告丰富而复杂的实践,需要回到广告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解释自...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元技术变革下智能广告蓬勃发展。从“技术伺服系统”的追问,到“弗氏人偶”的寓言与想象,这背后活跃的人与智能广告的关系值得反思。要把握今天智能广告丰富而复杂的实践,需要回到广告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解释自身。本文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通过对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理论的批判性回顾,重返20世纪广告发展史,在历史语境中还原“广告收看劳动”与“观看广告时间”两个核心概念,并在智能广告实践中重新打开。借此在商品与广告、我们与广告的“空隙中”探讨智能广告生产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广告 程序化创意 广告发展史 劳动价值论 广告批判
下载PDF
口语传播学:一个亟待建构的新学科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李亚铭 王群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5-69,共5页
口语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话语为核心,研究人们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相互沟通的学科。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当下中国,口语传播学有着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应用价值。文章在梳理口语传播学在美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我国建构口语传播学科... 口语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话语为核心,研究人们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相互沟通的学科。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当下中国,口语传播学有着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应用价值。文章在梳理口语传播学在美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我国建构口语传播学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学 修辞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可能——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为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雷启立 常冬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7,共5页
文化传播的根本在于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要求外来文化参与到在地的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如加强与所在地大学的合作、加强与所在地社会团体的合作、加强与所在国民间力量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等,从而使外来文化成为在地文化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 文化传播的根本在于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要求外来文化参与到在地的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如加强与所在地大学的合作、加强与所在地社会团体的合作、加强与所在国民间力量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等,从而使外来文化成为在地文化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在其创办过程中的成功与困境,可为这一方面的探索提供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孔子学院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研究——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科制度变革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严三九 南瑞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106,共12页
健全的学科制度是发达国家成就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所在。通过对美国新闻传播体系中声名卓著的两所新闻学院的学科制度变迁的梳理,发现这两所一流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具有以下共性特征:"外部评价"(如基金会捐赠)对新闻... 健全的学科制度是发达国家成就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所在。通过对美国新闻传播体系中声名卓著的两所新闻学院的学科制度变迁的梳理,发现这两所一流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具有以下共性特征:"外部评价"(如基金会捐赠)对新闻传播学科方向的划分和设置有着重大影响;依托"课程项目增减"就可以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用"小班授课,顶点应用"的模式组织教学;坚持使用"共同治理"进行学科管理,上述种种特征共同构成了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制度,为我国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学科 制度研究 新闻传播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出版:基于传播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国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4-190,196,共7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现代传媒尤其是出版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往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传播层面,而对相关传媒活动及其参与者的关注和探究则不足。随着更多的资料文献和研究方法的出现,基于传播学视角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现代传媒尤其是出版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往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传播层面,而对相关传媒活动及其参与者的关注和探究则不足。随着更多的资料文献和研究方法的出现,基于传播学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推进空间和研究意义。以经典文本《共产党宣言》清末民初在中国的出版传播为起点,分析其各阶段的传播特征,考察媒介技术与传媒行业在此期间的表现,探究现代出版这种新式传媒对传受双方身份的构建,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现代传媒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出版 传播 传媒产业 身份构建
下载PDF
观众成本说:五四运动的一种政治传播学释读框架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祥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101,共12页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个有着广泛动员和群众基础的集体行动。作为一场由外交引发而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运动,观众成本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分析框架。观众成本的构成不仅包括公众参与的数量、媒介与舆论的强度,也包括权力阶层...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个有着广泛动员和群众基础的集体行动。作为一场由外交引发而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运动,观众成本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分析框架。观众成本的构成不仅包括公众参与的数量、媒介与舆论的强度,也包括权力阶层内部的异质力量和国际受众的态度等。国家政体及国际体系是影响观众成本的两个重要变量。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在于它面临极高的观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集体行动 观众成本说 政治传播学
下载PDF
人类择偶行为的传播学阐释:一种进化论的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祥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24,共10页
信息传播在动物和人类的择偶过程中都十分重要。性选择带来的压力使每个个体都变身传播专家,进化出丰富的传播策略:通过声音、体态、身体器官或文化装饰来进行包装、宣传、修饰或掩盖,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进化中的不同压力使两性择偶中... 信息传播在动物和人类的择偶过程中都十分重要。性选择带来的压力使每个个体都变身传播专家,进化出丰富的传播策略:通过声音、体态、身体器官或文化装饰来进行包装、宣传、修饰或掩盖,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进化中的不同压力使两性择偶中的传播策略有所差异。由于发明了语言和文化,人类择偶中的信息传播远较动物世界复杂。现代婚姻市场中的信息浑浊与传播失灵普遍存在。现代性的扩张使当代人择偶面临巨大的传播迷局。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择偶行为,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传播与人性的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择偶行为 性选择 传播学 婚姻市场 进化论
下载PDF
媒介革命与编辑出版学课程建设——以华东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雷启立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69,共4页
新媒体的革命性发展给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也带来机遇,但能否变挑战为机遇,需要厘清几个问题:一是编辑出版学专业一定要为出版社培养人才吗?二是如何将宽口径培养"大传播"人才的理念落到实处,以满足变化了的人... 新媒体的革命性发展给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也带来机遇,但能否变挑战为机遇,需要厘清几个问题:一是编辑出版学专业一定要为出版社培养人才吗?二是如何将宽口径培养"大传播"人才的理念落到实处,以满足变化了的人才需求;三是编辑出版学专业不能只学习技术技能,而应包含"大文化"类富含内在思想张力的课程。文章结合媒介革命环境下华东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经验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革命 编辑出版学 课程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