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客教育课程设计与应用——以华东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创新课程为例 被引量:47
1
作者 吴永和 刘晓丹 +1 位作者 仲娇娇 李彤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88-94,共7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主力军的重要场所,创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的发展启发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创客教育成为了高校教学实践发展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主力军的重要场所,创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的发展启发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创客教育成为了高校教学实践发展的变革方向。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创客教育文献的基础上,从学、做、创三个层面以及教学分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构建出以"学做创"为导向的高校创客教育课程设计模式。学生由跨学科师资队伍指导,在O2O学习空间中,通过研讨式、基于项目、体验为主的三类学习活动,以认知学徒制的方式学习实践融合学做创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内容,解决面向真实情境的问题,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根据模式中不同类别学习活动的特点进行评价设计,从而合理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协作能力及创造力等方面的习得情况,进一步通过模式实践及效果调查验证了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客教育 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 学做创模式 O2O学习空间模式 科创教育
下载PDF
用于反哺教学的学生作品案例库的建设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信系本科生优秀作品资源库”为例
2
作者 蒋梦玮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第12期95-98,共4页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在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应用.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教信系本科生优秀作品资源库”为例,介绍了新时代背景下用于反哺教学的学生作品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并就其教育原则及教育意义...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在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应用.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教信系本科生优秀作品资源库”为例,介绍了新时代背景下用于反哺教学的学生作品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并就其教育原则及教育意义做出了一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哺教学 本科生 作品资源库
下载PDF
从“混合”到“混沌”:元宇宙视角下的未来教学模式探讨——以华东师范大学云展厅策展课程为例 被引量:74
3
作者 鲁力立 许鑫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元宇宙概念引发全球多领域震动,教育元宇宙时代也由此开启。目前对教育元宇宙的诸多理解普遍停留在元宇宙的教育应用层面,如创建虚拟身份和沉浸式交互。然而,从元宇宙的本质角度思考,高度发达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最终会打破当下所谓的&qu... 元宇宙概念引发全球多领域震动,教育元宇宙时代也由此开启。目前对教育元宇宙的诸多理解普遍停留在元宇宙的教育应用层面,如创建虚拟身份和沉浸式交互。然而,从元宇宙的本质角度思考,高度发达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最终会打破当下所谓的"虚拟"与"现实"的壁垒,消解"线上"与"线下"的概念,最终消融边界,无限扩容,恒定动态,形成颠覆和超越上一代互联网格局与思维的"混沌"新宇宙。因此,教育元宇宙绝不能简单理解为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对教育的功能性价值,也让当下基于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等二元对立关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暴露出局限性和改革的必要性。文章即从这一角度提出混沌型教学模式,以华东师范大学云展厅策展课程为案例,初步探讨元宇宙视角下的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教育元宇宙 虚拟现实 混合式教学 混沌
下载PDF
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胡艺龄 李卓威 朱成丹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年第7期95-104,共10页
2022年11月26—28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论坛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为主题,旨在探讨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以及新课标... 2022年11月26—28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论坛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为主题,旨在探讨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以及新课标对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论坛议程包括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区域经验分享等环节,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跨学科与AI教育应用等四个分论坛。在主旨报告中,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智能技术可以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智能技术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专题报告介绍了智能技术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区域经验分享环节,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分享了在教学中应用智能技术的经验;介绍了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论坛展示了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成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信息科技课程 智能技术 信息技术 新课标
下载PDF
智能教育软件助力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场景及推进策略——《2023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报告》节选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春丽 李园园 闫珂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年第7期73-82,共10页
智能教育软件作为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式之一,已成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构智能教育软件助力未来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需要以下方面:首先,深入分析智能教育软件的概念和特征,突显其在教育创新中的独特作用;其次,依据所... 智能教育软件作为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式之一,已成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构智能教育软件助力未来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需要以下方面:首先,深入分析智能教育软件的概念和特征,突显其在教育创新中的独特作用;其次,依据所对应的教育场景,将智能教育软件分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测评和教育管理四类,并阐述不同场景需求下智能学习软件、智能教学软件、智能评估软件、智能管理软件的具体案例;最后,从加强智能教育软件应用的政策引导、构建面向智能教育软件的评估体系、借鉴国际上智能教育软件发展的优质经验三个角度,提出推进智能教育软件助力未来教育发展的相关策略。为智能教育软件在未来教育中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提供有益参考,以最大程度发挥智能教育软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教育软件 智能学习软件 智能教学软件 智能评估软件 智能管理软件
下载PDF
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显龙 孙妍妍 吴永和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94,共9页
客观评价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于全面衡量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准确定位学校信息化发展阶段以及合理分配学校信息化资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能反映信息化的发展和水平的信息装备率和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应用为出发点,... 客观评价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于全面衡量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准确定位学校信息化发展阶段以及合理分配学校信息化资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能反映信息化的发展和水平的信息装备率和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应用为出发点,提出利用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来评价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文章首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剖析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内涵;接着从投入、配置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体系;然后采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几何平均数法和简单线性加权法计量指标,构建此数学模型和相关算法,运用生产函数方法计算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再以上海市某中学为例,检验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的效用,结果初步证实了该指数能够客观地反映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文章最后从学校、区域和国家层面总结就绪指数能为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决策提供支持,以及给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 基础教育 AHP 生产函数
下载PDF
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与技术——《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基础部分述评之一 被引量:4
7
作者 郑旭东 王美 +1 位作者 尹佳 任友群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6年第6期63-69,共7页
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学设计,在其五十多年的发展中深受系统论、设计方法以及不同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影响,最终发展为一门成熟的系统设计科学和典型的新技术科学。由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an Elen和M.J.Bishop主编的... 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学设计,在其五十多年的发展中深受系统论、设计方法以及不同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影响,最终发展为一门成熟的系统设计科学和典型的新技术科学。由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an Elen和M.J.Bishop主编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Fourth edition),Springer New York 2014年出版〕"基础"部分十个章节中,第2、4、7、8章节分别从教学设计的认识以及理论基础、设计模型和技术影响四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介绍和阐述。一方面体现了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和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从三个层次较为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了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解决的是"怎么做"的系列问题,且设计思维和系统方法影响作为不同工具的教学设计模型的实施效果和难度;(2)技术深刻影响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及其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技术已成为教学设计发展的关键力量;(3)教学设计在实践应用中仍面临巨大挑战,在未来的创新教育与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应不断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术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
下载PDF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 被引量:28
8
作者 祝智庭 余平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9,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教育是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如何评价智慧城市的教育应用是函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评价指标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应用的建设。与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不同,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在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教育是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如何评价智慧城市的教育应用是函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评价指标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应用的建设。与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不同,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在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下,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如何评价,因此评价不能局限于正规教育领域本身,需要将教育作为一项城市公共服务来考虑,而评价的出发点也在于教育服务是否能够惠民和便民,这是与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的主要不同,即关注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不同。本文在分析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教育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专家头脑风暴等方法,设计提炼了适合于智慧城市的教育领域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用户体验、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和市民学习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6个二级指标,既考虑了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要求,也考虑了技术对智慧城市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智慧教育 教育公共服务 评价指标
下载PDF
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如何?——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证据回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顾小清 王欣苗 李世瑾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3,共13页
数字教育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智慧教育新生态的基础。在政策和研究层面,相关主体高度重视数字教育资源的配置、共享、应用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讨。然而,尚未有研究从实践层面出发,系统回应“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如何”这一核心议题... 数字教育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智慧教育新生态的基础。在政策和研究层面,相关主体高度重视数字教育资源的配置、共享、应用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讨。然而,尚未有研究从实践层面出发,系统回应“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如何”这一核心议题。鉴于此,通过梳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关键要素,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评估框架,提出从资源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应用和资源评价方面,测评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水平。在量化层面,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评估对象,客观考察其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差异表现,据此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路向。评估发现:(1)资源配置方面:主题聚焦于课程教学,小学阶段资源数量占比最多,以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资源为主,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山东省、山西省的资源配置水平位居前五;(2)资源共享方面:资源共享版本主要为英语和数学学科,资源共享的时间高峰值为2019年,资源共享空间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样貌;(3)资源应用方面:小学学段的资源应用水平最高,资源应用学科主要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湖南省、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资源应用水平位居前三;(4)资源评价方面:小学学段的资源评价人数占比最高,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和政治学科的点赞人数位居前五。在质性层面,以用户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反馈内容为分析对象,分析当前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目前资源内容建设重点为标准化的数字资源;资源缺少典型应用场景,难以深化使用;亟需构建数据联通的平台体系。基于量化评估结果与质性内容分析,提出推动我国数字教育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构建各要素耦合联动的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机制;打造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模式;建设互联互通的多层级智慧教育平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教育资源 评估框架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量化分析 质性分析
下载PDF
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 被引量:291
10
作者 吴永和 刘博文 马晓玲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7年第5期27-39,共13页
近期国内召开的人工智能教育论坛,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应用推广,同时也为人工智能(AI)向"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AI发展过程可分别从时间和技术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其在发展过程中... 近期国内召开的人工智能教育论坛,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应用推广,同时也为人工智能(AI)向"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AI发展过程可分别从时间和技术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教育结合,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高频关键词云图和共词网络图分析透视了目前的研究现状,认为国内外各企业教育智能产品应用,是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动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政策,特别强调教育应用,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进而从孕育条件、特征、作用三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从应用形态、技术架构、业态趋向等要素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并阐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教育 智能教育 教育人工智能 EAI 教育智能代理 教育Agent 生态系统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优质建设探究——基于LDA模型和扎根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永和 郑浩 詹雪菲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优质建设,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有力抓手。专家工作室作为各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平台应用推广和指导的重要... 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优质建设,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有力抓手。专家工作室作为各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平台应用推广和指导的重要职责。为深入探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建设的内在机理,总结提炼一线教师的平台应用的优秀经验,研究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专家工作室已有实践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LDA主题模型和扎根理论方法,对专家工作室助力平台协同建设的要素和逻辑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专家工作室的实践主要聚焦在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同时也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课后服务,但对平台在家校交流、区域管理等场景的应用探索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研究从目标指引、生态共建、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智慧教育平台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协同建设 LDA模型 扎根理论 专家工作室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逻辑框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被引量:69
12
作者 许秋璇 吴永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9,共9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由数字技术驱动和数据要素赋能而引发教育系统创新性变革的过程,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目前处于发展初期,亟需厘清系统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作为“创新驱...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由数字技术驱动和数据要素赋能而引发教育系统创新性变革的过程,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目前处于发展初期,亟需厘清系统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性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综合系统科学、生态学和最新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包括宏观的政策驱动、中观的数据驱动和微观的模式驱动三个层面:国家战略与政策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顶层支持,新一代数字技术全方位应用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主体的新需求拉动教育系统全面数字化转型。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的逻辑框架需厘清转型目标、转型方式、转型主体、转型机制和支持条件五个结构性问题。其中,转型目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共同价值主张,技术生态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教育系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生源动力,转型机制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运行机理,创新环境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条件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充分发挥技术生态与教育生态系统要素耦合的协同效应,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技术生态 教育生态 驱动因素 逻辑框架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的教育研究新路径——质性比较分析(QCA)及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陈向东 杨德全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7,共10页
近年来,组态视角的质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在社会科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组态视角的研究倾向从整体上理解社会现象,关注问题的情境,考虑相应结果可能的前因条件组合,聚焦于事物“如何”发生。作为一... 近年来,组态视角的质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在社会科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组态视角的研究倾向从整体上理解社会现象,关注问题的情境,考虑相应结果可能的前因条件组合,聚焦于事物“如何”发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QCA并不是传统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简单折衷,它具有因果多重并发、集合论表述、因果非对称、理论依赖、适度普适、过程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QCA可以用于教育的因果机制探索、面向真实教育情境的研究以及教育实践者的理论构建。对于教育技术领域而言,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归纳,QCA在因果关系复杂的技术接受与采用、学习环境的多元因素对行为影响、学习者分类校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案例也表明,组态视角的教育研究,能够将案例导向型的定性分析和变量导向型的定量分析相结合,用规范的方法提取案例中的丰富信息并形成简约的表述,以此探索因果关系的多样性。QCA丰富了教育实证方法的工具箱,有助于打开形式化分析的黑箱,是近期名符其实的方法论革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 组态 质性比较分析 集合论 教育技术 因果关系
下载PDF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育“信息化”观察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权国龙 顾小清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5-44,共10页
在未来教育的个性与智慧培养诉求中,数字信息世界被寄予厚望。教育信息化2.0的推出和智慧教育的发展对智慧服务环境都有寄托。如何在已有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上更直接地走向这个目标需要多角度思考。通过信息化连通意识世界与数字世界以&... 在未来教育的个性与智慧培养诉求中,数字信息世界被寄予厚望。教育信息化2.0的推出和智慧教育的发展对智慧服务环境都有寄托。如何在已有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上更直接地走向这个目标需要多角度思考。通过信息化连通意识世界与数字世界以"智慧化"数字教育环境,或可作为科学地审视这一问题的门径之一。其要点在于从信息科学视角深化教育的信息化研究工作,要害在于教育信息的技术化过程。回顾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与智慧教育理论研究,有利于认清现实问题,优化并推进未来教育信息化工作;运动与变化中聚类定型可以成为对教育信息进行技术塑造的基本要点。教育信息化需要通过对教育信息的技术塑造连通教育意识与数字世界,而伺服于个性与智慧培养的智慧服务环境在应教育活动参与者即时需求的逻辑演变中呈现高级的"神经网络"功能,它需要在教育信息的技术塑造中成长为智能化的、人性化的技术实体与服务形象。教育信息化的后续发展需要侧重教育信息的"流-态"设计,以及教育信息流通架构的思想、方法、策略和实施,以通过"智慧育人"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发展,响应"立德树人"教育改革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 信息科学
下载PDF
AI与教育融合的动力系统建模与演化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胡艺龄 赵梓宏 顾小清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90,共10页
智能教育应用被寄予了赋能教学过程、重塑教育生态的厚望,但其设计主体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实践主体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使得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出现了技术异化。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基于技术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设计了人工智能与教... 智能教育应用被寄予了赋能教学过程、重塑教育生态的厚望,但其设计主体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实践主体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使得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出现了技术异化。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基于技术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设计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动力系统,构建人工智能规范主体、设计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主体互动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协调融合的路径,并使用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方法将该路径量化,以定性建模与动态仿真的方法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在时间尺度上的演化发展机制。文章还结合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成果,从“研-产-教”三方协调制衡机制、教学实践智慧与反馈、教育价值的规范引导和扎根教育理论的技术设计四方面提出了实践建议,以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的协调融合与正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教育应用 教育生态系统 技术异化 技术哲学 非线性动力系统
下载PDF
新教育范式的教学理论和技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查尔斯.瑞格鲁斯 马珊珊 顾小清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50,共10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适应后工业时代的教育与培训体制的教学理论,这些教学理论主要体现了"定制化"(customized)和"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的特征,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标而不是以学习时间的多少来确定学... 本文主要介绍了适应后工业时代的教育与培训体制的教学理论,这些教学理论主要体现了"定制化"(customized)和"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的特征,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标而不是以学习时间的多少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进程。本文还探讨了:1)通用教学方法(Universal method);2)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method);3)后工业时代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Core ideas);4)基于任务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5)对后工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理论的设想;6)以及教师、学习者和技术在新范式中主要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技术 后工业范式 基于任务的教学
下载PDF
智慧教育视域下基于OIM关系链的学习分析规则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郁晓华 张莹渊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61,共9页
学习分析技术是智慧教育视域下,实现数据驱动教与学决策与变革的核心动力。OIM关系链(Objective/Indicator/Method,即目标/数据/方法简称)设计思想的引入,可以确保学习分析的行动指向和最后的应用成效,激发对于在学习分析实施中加以教... 学习分析技术是智慧教育视域下,实现数据驱动教与学决策与变革的核心动力。OIM关系链(Objective/Indicator/Method,即目标/数据/方法简称)设计思想的引入,可以确保学习分析的行动指向和最后的应用成效,激发对于在学习分析实施中加以教育学方法指导的关注。为此,构建服务于理解学习行为、学习设计评估等不同教育问题情境的OIM关系链分析规则,尤为必要。采用案例元分析法,并选取144个学习分析技术与知识(LAK)国际会议在2013-2017年期间的学习分析应用案例,再使用分析目标(O)、数据指标(I)、技术方法(M)三个维度、17个分类指标,对这些案例进行标识,最后基于多重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提炼出基于OIM关系链的学习分析规则,可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目标、数据和方法之间的分析,提供一般性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对基于OIM关系链的学习分析规则的研究,为今后学习分析的实践提供新研究视角和技术路线,并促进学习分析应用的常态化发展,提升智慧教育视域下学习分析应用与实践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分析 OIM关系链 开放学习分析 聚类分析 智慧教育
下载PDF
4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变与势”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友群 《师资建设》 2018年第11期50-53,共4页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40年,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民生不断改善,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现这一发展,教育功不可没,其中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40年,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民生不断改善,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现这一发展,教育功不可没,其中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将愈加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信息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 经济社会 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
下载PDF
解读教育大数据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60
19
作者 祝智庭 孙妍妍 彭红超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6,共9页
尽管大数据概念已经耳熟能详,而且在教育之外许多领域已经得到诸多成功应用,但在教育中的应用仍处探索阶段。本文对大数据科学、数据智慧、文化及其模式与计算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需求与... 尽管大数据概念已经耳熟能详,而且在教育之外许多领域已经得到诸多成功应用,但在教育中的应用仍处探索阶段。本文对大数据科学、数据智慧、文化及其模式与计算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需求与挑战、教育中的文化过程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文化的教育策略框架,并设计了基于微文化模式的个性化学习适配处方模型,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支持个性化学习服务。最后,本文也指出利用教育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大数据 数据智慧 文化模式 微文化 个性化 学习处方
下载PDF
计算机科学教育:人人享有的机会——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的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15
20
作者 卢蓓蓉 尹佳 +3 位作者 高守林 金凯 廖媛 任友群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7,共6页
《K-12计算机科学框架》提出了新时期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发展愿景及实现路径,明确了计算系统、网络和互联网、数据和分析、算法和编程、计算的影响等五大核心概念,提出了创建全纳的计算文化、通过计算开展合作、识别和定义计算问... 《K-12计算机科学框架》提出了新时期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发展愿景及实现路径,明确了计算系统、网络和互联网、数据和分析、算法和编程、计算的影响等五大核心概念,提出了创建全纳的计算文化、通过计算开展合作、识别和定义计算问题、发展和使用抽象思考、创造计算产品、测试和改善计算产品、计算的沟通等七大核心实践,提出了计算机科学和学前教育重要理念的整合途径。推进我国计算机科学教育,应提高中小学计算机科学课程地位,在学前教育中恰当引入计算机科学教育,注重中小学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系统性与实践性,强调重视计算机科学教育研究及其成果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教育 K-12 美国 计算思维 学前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