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结构和特征——以对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邓蕾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62,共7页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网络规模、网络趋同性与异质性、网络关系构成等方面定量描述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基本结构及特征,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社会支持网络 网络趋同性 网络异质性
下载PDF
中国新时期民俗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访谈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兆元 阳玉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共4页
田兆元教授认为过去,大家对民俗学的定位很低、很普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并不符合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定位和现实需要,民俗学应该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民俗学应该面向当下、面向于社会,这就需要重新诠释民俗学,政治民俗学、经济民... 田兆元教授认为过去,大家对民俗学的定位很低、很普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并不符合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定位和现实需要,民俗学应该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民俗学应该面向当下、面向于社会,这就需要重新诠释民俗学,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概念的提出,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都基于一个前提,即民俗的核心问题是一个认同性问题。民俗是要建构一个认同的体系。目前,中国民俗界对于仪式学的研究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自主性,仪式美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实际应用,仪式美术概念的提出将是一个新的学术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华彩乐章 政治民俗学 经济民俗学 仪式美术
下载PDF
“如何做社会理论研究”圆桌研讨纪要
3
作者 孙菲 姜利标 +8 位作者 陈涛 迟帅 李钧鹏 刘拥华 孙飞宇 王建民 王赟 张巍卓 郑作彧 《学术评论》 2024年第2期20-46,共27页
时间:2024年2月25日形式:线上会议主持人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议。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开展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学学科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较于成熟的社... 时间:2024年2月25日形式:线上会议主持人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议。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开展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学学科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较于成熟的社会学定量抑或定性研究,社会理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可遵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面对不同的知识传统,如何兼顾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进而提出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的理论问题,以此回应社会发展之问,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理论研究 会议主持人 社会学学科 早上好 研讨会主题 研究理念 定性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下载PDF
“天命流转”的完美逻辑与道德心态——传统中国“命运”信念的社会学阐释
4
作者 李向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50,162,163,共15页
“天命”构想作为中华传统神圣信念之一,象征着经由“天—命”流转而被解释为传统国运与个体人命的变迁机制,促成中国人以正命、随命和遭命三种方式验证天命人心的道德流品。这种“天命、道德、命运”信念的基本内容,根源于“天命靡常,... “天命”构想作为中华传统神圣信念之一,象征着经由“天—命”流转而被解释为传统国运与个体人命的变迁机制,促成中国人以正命、随命和遭命三种方式验证天命人心的道德流品。这种“天命、道德、命运”信念的基本内容,根源于“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周公定律”,内含天即人、德即天、心即理的完美逻辑,呈现为以“正命”或“命正论”为楷模的道德流动范畴,以德成天运的国命和人命的方式,转成“知识、实践和行为”为特质的道德心态,继而拓展为天人同德、上行下效的科举选官制度和家国运作机制,并对当下社会的价值秩序与道德心态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流转 周公定律 完美逻辑 命分三品 道德心态
下载PDF
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现代性议题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3-80,共8页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其核心主题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同...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其核心主题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同时,其形成的研究范式也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起点 核心主题 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 现代社会学 当代社会学 现代性议题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的比较研究——历史学与社会学交叉关系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夏学花 薛雅丽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121-124,共4页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属性 ,前者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后者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学科属性的不同 ,决定了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本文的...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属性 ,前者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后者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学科属性的不同 ,决定了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本文的目的就是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这种异同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社会历史学 历史学 社会学
下载PDF
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被引量:10
7
作者 文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98,共5页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 ,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社会研究者本身及其学术场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而其核心是企图从社会实...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 ,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社会研究者本身及其学术场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而其核心是企图从社会实践的主客统一性出发 ,在对语言交流和文化现实的反思性批判中 ,通过实践理论来予以建立。这一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于认识我们今天的社会学研究现状 ,科学地建构研究对象 ,增强学术的自主性与理论的自觉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社会学 理论自觉 日常性知识 科学惯习 学术场域
下载PDF
论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及其张力 被引量:15
8
作者 文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75-79,共5页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 ,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与批评主义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 ,而且 ,从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 ,社会学实质上一直是处于这三种不同传统的张力之中。尽管这一局面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学今天的...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 ,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与批评主义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 ,而且 ,从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 ,社会学实质上一直是处于这三种不同传统的张力之中。尽管这一局面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学今天的分裂 ,但它也因此给社会学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主义社会学 人文主义社会学 批评主义社会学 张力
下载PDF
走出“现代”之门: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2-87,F003,共7页
作为一种当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理论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尽管后现代理论在社会学的建树中有明显的不足,但后现代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学中还是直接导致了一... 作为一种当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理论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尽管后现代理论在社会学的建树中有明显的不足,但后现代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学中还是直接导致了一种“后现代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诞生。而且,与以往现代社会学的研究相比,后现代社会学在思维方式、研究范式和目标取向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并对社会学的未来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社会学 后现代理论 话语分析 微观分析 现代主体 价值多元化 表象论 本质主义 理性主义 历史观 真理观 理论观 方法论
下载PDF
网络社会的病症及网络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文军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61-64,共4页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社会学分析 形成机制 电子超文本
下载PDF
论社会学视域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连明 文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学科旨趣。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建立在“真—假”二元对立之上的,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倾向于超越这一二元对立;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更多地转向有别于... 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学科旨趣。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建立在“真—假”二元对立之上的,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倾向于超越这一二元对立;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更多地转向有别于政治的文化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另外,社会学还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总体性意识形态等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特征和共性是与社会学的学科范式相关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范式 意识形态 共性 社会制度
下载PDF
后现代: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 被引量:6
12
作者 文军 《求索》 CSSCI 200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后现代”在人文学科中讨论较多,但在社会学领域,尤其在社会理论的建构方面明显不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后现代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后现代”可以看作是... “后现代”在人文学科中讨论较多,但在社会学领域,尤其在社会理论的建构方面明显不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后现代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后现代”可以看作是建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对现代性思想既否定承传,又批判创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既不是现有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也不是后工业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不是对一种新的社会类型的概括,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文化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 社会学 考评 社会理论
下载PDF
历史困境与未来挑战: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面临的主要危机 被引量:5
13
作者 文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41,共6页
西方社会学自诞生以来 ,就在理论和方法取向上存在着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困境 ,这种局面延续到当代 ,社会学理论研究不仅没有很好地走出历史的困境 ,反而又遭遇了全球化与后现代的挑战。如果说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危机主要是主流 (实... 西方社会学自诞生以来 ,就在理论和方法取向上存在着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困境 ,这种局面延续到当代 ,社会学理论研究不仅没有很好地走出历史的困境 ,反而又遭遇了全球化与后现代的挑战。如果说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危机主要是主流 (实证主义 )社会学理论的危机 ,那么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危机则是一种总体性的危机 ,其根源在于社会学理论无法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现实的根本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社会学理论 全球化 后现代 危机
下载PDF
全球化议题与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文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48,共8页
社会学对全球化议题的研究兴趣实际上从古典社会学阶段就开始了 ,但遗憾的是这种古典传统并没有在现代社会学阶段得到很好的发扬。在现代社会学阶段 ,社会学更多地表现出对民族国家、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兴趣 ,这种状况直到当代社会学阶段... 社会学对全球化议题的研究兴趣实际上从古典社会学阶段就开始了 ,但遗憾的是这种古典传统并没有在现代社会学阶段得到很好的发扬。在现代社会学阶段 ,社会学更多地表现出对民族国家、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兴趣 ,这种状况直到当代社会学阶段才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当代社会学对全球化议题的研究在西方一直被认为走在各学科的最前沿 ,这是与社会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的。由社会学对全球化的当代旨趣而形成的全球社会学对推动全球化议题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现代社会学 全球社会学
下载PDF
访美札记——一位社会学者的文化体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文军 《社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0,共3页
遭遇文化休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 遭遇文化休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但是,当一个长期适应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常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现象.我到美国后不久便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文化休克"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者 文化体验 文化休克 人际关系 恐外症 基督教文化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西方宗教社会学“结构-功能”范式的演进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南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62,共9页
从有机结构论到系统结构论,从单一整合功能论到多维功能分析,从静态结构分析到动态建构论,"结构—功能"方法在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范式。这种宗教研究范式一方面是由社会学本身的特点所决... 从有机结构论到系统结构论,从单一整合功能论到多维功能分析,从静态结构分析到动态建构论,"结构—功能"方法在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范式。这种宗教研究范式一方面是由社会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近现代社会和研究对象宗教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应该说,当代中国的宗教研究仍需要"结构—功能"范式,并力求在对本土宗教的"结构—功能"研究中,提炼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功能”范式 宗教社会学 演进 有机结构论 系统结构论
下载PDF
当代佛教神圣性建构的“社会机制”——南北传佛教社会学的比较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翠翠 李向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亚洲文明体系之中,佛教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但亚洲的佛教信仰并非单一体系,它具有南传、北传与藏传三大佛教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教义理解、修持体系、佛教仪式等等。同时,亚洲还是一个没有主导宗教的地缘文明体系,南北传佛教在其间... 亚洲文明体系之中,佛教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但亚洲的佛教信仰并非单一体系,它具有南传、北传与藏传三大佛教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教义理解、修持体系、佛教仪式等等。同时,亚洲还是一个没有主导宗教的地缘文明体系,南北传佛教在其间虽然很重要,但也不是主导宗教。梵巴语系的佛教如何再度与汉传佛教整合,这就需要一个普遍性的神圣价值核心。一个"中国佛教"的概念及其价值观,很难直接走进巴梵语体系的佛教领域。所以,"一带一路"及其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设计,为亚洲佛教普遍神圣性的建构提供了历史契机,但是如何抓住契机,这就需要佛教信仰普遍实践的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传佛教 命运共同体 普遍神圣性 社会机制 “一带一路”
下载PDF
“合法性”与“神圣性”的解释——中国宗教社会学核心命题及其四十年演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向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3,共9页
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可谓中国社会人神之间何为正当性、何谓神圣性及其不断交往、互动,甚至形成悖论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正是此类问题意识直接变迁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中国宗教社会学的问题... 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可谓中国社会人神之间何为正当性、何谓神圣性及其不断交往、互动,甚至形成悖论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正是此类问题意识直接变迁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中国宗教社会学的问题意识及其讨论先后呈现为宗教功能的多种证明、合法性证明方式的断裂、宗教定义及其解释的冲突、神圣化还是社会结构等重要层面。虽然这些论述所涉及内容和领域非常复杂,但其研究方法却以功能主义为基本底色,因此而促成了建构新时代中国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及其知识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核心命题 功能证明 神圣定义
原文传递
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功能主义偏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向平 《宗教社会学》 2016年第1期125-154,共30页
社会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之中,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里夫-布朗等早期理论家皆已发展有功能主义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若干主要原则,如社会主要通过生物学模型或"有机体"类比来描述;所有组成部分共同起作用以维持整体的平衡;宗教被... 社会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之中,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里夫-布朗等早期理论家皆已发展有功能主义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若干主要原则,如社会主要通过生物学模型或"有机体"类比来描述;所有组成部分共同起作用以维持整体的平衡;宗教被理解为将社会结合在一起的黏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功能 中国传统社会 功能主义 宗教社会学 帕森斯
下载PDF
“神圣”宗教社会学研究刍议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向平 《宗教社会学》 2020年第1期3-14,共12页
“神圣”问题是宗教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它是人类文明原始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宗教信仰体系的源头。如何定义神圣、建构神圣关系、形成以神圣信仰为基本内核的宗教信仰特征,就大致构成了中外宗教、宗教学与宗教社会学的普... “神圣”问题是宗教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它是人类文明原始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宗教信仰体系的源头。如何定义神圣、建构神圣关系、形成以神圣信仰为基本内核的宗教信仰特征,就大致构成了中外宗教、宗教学与宗教社会学的普遍性与共同性问题。通过对神圣问题等经典概念的梳理与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神圣关系、对神圣对象的选择与信仰,它们作为宗教的核心,最初只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形式,然后体现为超自然神圣崇拜与超社会神圣崇拜两种类型,以至于人们对神圣关系的信仰或宗教形式的体现,大多离不开这两种神圣关系的建构及其社会关系的表达。人们崇拜的“神祇”与“神圣”对象是一个被建构的不同概念,无论是超自然的神圣,还是超社会的神圣,无不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个体与神灵、社会与个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由此构成了神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问题 神圣社会学 神圣悖论 宗教信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