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竖直多孔管降膜蒸发传热实验 被引量:11
1
作者 范永坚 徐宏 徐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2-518,共7页
研究了内表面烧结型多孔管对降膜蒸发换热效果的影响。采用单管降膜蒸发器,由壳程的蒸汽加热管程的水降膜传热。在热通量q=13~90 k W·m^(-2),传热温差ΔT=2.87~9.5℃,液体Reynolds数ReL=4500~15000范围内,求不同工况下管内降膜传... 研究了内表面烧结型多孔管对降膜蒸发换热效果的影响。采用单管降膜蒸发器,由壳程的蒸汽加热管程的水降膜传热。在热通量q=13~90 k W·m^(-2),传热温差ΔT=2.87~9.5℃,液体Reynolds数ReL=4500~15000范围内,求不同工况下管内降膜传热系数,并将其与相对应的光管换热性能进行比较。比较数据可知:多孔管的管内降膜传热系数是光管的2.03倍,总传热系数是光管的1.78倍,多孔管强化传热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型多孔管 降膜蒸发 传热系数 强化传热
下载PDF
Ni-P化学镀层表面实现滴状冷凝传热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斌 侯峰 +1 位作者 徐宏 阮艺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3-517,共5页
为了探索能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表面制备技术,采用化学镀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非晶态Ni-P化学镀层,对其冷凝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i-P化学镀层表面常压水蒸气下实现了完全的滴状冷凝传热,表面热通量和传热系数均比膜状冷凝Nus... 为了探索能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表面制备技术,采用化学镀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非晶态Ni-P化学镀层,对其冷凝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i-P化学镀层表面常压水蒸气下实现了完全的滴状冷凝传热,表面热通量和传热系数均比膜状冷凝Nusselt理论计算结果提高了3~5倍。同时发现,镀层的非晶态是实现滴状冷凝传热形态的主要原因,经过热处理晶化后,表面形成的是滴膜共存的冷凝传热形态,冷凝传热强化效果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化学镀 非晶态 表面能
下载PDF
矩形槽强化膜状冷凝换热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登亮 徐宏 +1 位作者 齐宝金 赵力伟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30,共5页
研究了饱和蒸汽在垂直矩形槽表面的层流膜状冷凝换热,对物理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建立了冷凝液的流体流动方程,并与二维导热方程耦合,用数值方法解方程,通过迭代,得到了传热量与坐标z的关系。为了验证数值分析,建立了饱和蒸汽在矩形槽... 研究了饱和蒸汽在垂直矩形槽表面的层流膜状冷凝换热,对物理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建立了冷凝液的流体流动方程,并与二维导热方程耦合,用数值方法解方程,通过迭代,得到了传热量与坐标z的关系。为了验证数值分析,建立了饱和蒸汽在矩形槽表面冷凝的实验模型和实验装置,测量了在不同的温差下的热通量,并与计算热通量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热通量数值分析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最大偏差不超过10%,说明关于矩形槽强化冷凝换热的数值分析具有可行性,可用于矩形槽的参数设计和换热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槽 膜状冷凝 强化传热 数值分析
下载PDF
铜表面物理化学有序度对蒸汽冷凝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阮艺平 张莉 徐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5,共6页
研究了经不同粒度砂纸研磨后不同粗糙度纯铜表面的润湿性和蒸汽冷凝性能,分析了表面物理粗糙度和氧化引起的表面化学成分异质性对润湿性和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铜表面粗糙度小于0.15μm,增大粗糙度有利于增大接触角,而... 研究了经不同粒度砂纸研磨后不同粗糙度纯铜表面的润湿性和蒸汽冷凝性能,分析了表面物理粗糙度和氧化引起的表面化学成分异质性对润湿性和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铜表面粗糙度小于0.15μm,增大粗糙度有利于增大接触角,而当粗糙度增大到0.15μm后,继续增大粗糙度反而会减小其表面接触角。铜表面氧化后造成的化学成分异质性有利于增大接触角。表面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异质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铜表面的润湿性与蒸汽在其表面的冷凝模式。当粗糙度为0.15μm左右时,氧化后铜表面表现出最佳的滴状冷凝状态,其冷凝传热系数达到Nusselt理论模型的3.5倍左右。但是表面粗糙结构同时也会增大液滴在金属表面的运动阻力,对冷凝传热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度 化学成分异质性 滴状冷凝 接触角 润湿性
下载PDF
1kW SOFC-CHP系统用催化燃烧耦合蒸汽重整反应器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张莉 邢耀华 +2 位作者 钟杰 徐宏 曹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7-562,共6页
针对1 k W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SOFC-CHP)系统开发了集成催化燃烧、换热及蒸汽重整的反应器,搭建了性能评价系统,系统研究了燃烧侧气体组分及工艺参数对该反应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燃烧侧气体入口温度为30... 针对1 k W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SOFC-CHP)系统开发了集成催化燃烧、换热及蒸汽重整的反应器,搭建了性能评价系统,系统研究了燃烧侧气体组分及工艺参数对该反应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燃烧侧气体入口温度为300℃、空燃比为10:1、电堆燃料利用率为65%、水碳比为3的条件下,重整侧转化率达到73.6%,重整尾气中H2含量为67.5%。电堆燃料利用率对重整反应转化效率影响较大,其值大于80%时,采用尾气燃烧的余热回收方式无法有效为蒸汽重整提供所需热量。在150~350℃范围内,降低燃烧侧气体入口温度对重整反应效率影响较小,建议采用尾气先换热再进行催化燃烧的流程设计,保证重整效率的前提下可有效提升系统热效率。空燃比的降低可小幅度提升重整效率,在保证电堆反应温度稳定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空燃比可减少空气压缩机的功耗,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效率。研究成果对SOFC-CHP系统的优化和整体效率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燃烧 蒸汽重整 反应器 热电联供 传热 燃料电池
下载PDF
钨对化学镀Ni-W-P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姚志燕 徐宏 +1 位作者 侯峰 曾斌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9-351,354,共4页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Ni-W-P镀层中钨的含量对镀层在镀态和700℃热处理后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态Ni-W-P镀层的耐蚀性能主要取决于镀层的非晶化程度;热处理后由于镀层表面产生钨的氧化膜,耐蚀性能大幅度提高,其耐...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Ni-W-P镀层中钨的含量对镀层在镀态和700℃热处理后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态Ni-W-P镀层的耐蚀性能主要取决于镀层的非晶化程度;热处理后由于镀层表面产生钨的氧化膜,耐蚀性能大幅度提高,其耐蚀性能与镀层表面钨氧化膜的致密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热处理 耐蚀性
下载PDF
餐厨垃圾的混速热解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钱鹏 汪华林 王剑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8-511,共4页
通过分析餐厨垃圾的热重曲线(TG/DTG),研究了其热解特性,得出了适合餐厨垃圾热解的工艺条件;同时通过外热式回转反应炉,采用介于快速热解与慢速热解技术之间的50~200℃/min加热速率的混速热解工艺,进行了5 kg/h的餐厨垃圾热解实验,分... 通过分析餐厨垃圾的热重曲线(TG/DTG),研究了其热解特性,得出了适合餐厨垃圾热解的工艺条件;同时通过外热式回转反应炉,采用介于快速热解与慢速热解技术之间的50~200℃/min加热速率的混速热解工艺,进行了5 kg/h的餐厨垃圾热解实验,分别收集了热解反应的三相产物,研究了不同产物的收率,并针对性地分析了热解焦油和热解焦炭的成分组成及热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速热解 餐厨垃圾 燃料油
下载PDF
表面改性高效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斌彬 徐宏 +1 位作者 张莉 任彬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为了提高重力热管的传热能力,通过蒸发段烧结粉末多孔层和冷凝段进行Ni-P化学镀层来强化重力热管传热,并以水为工质进行了传热特性实验研究。自制热管并搭建热管传热性能测试实验装置,改变加热功率,计算在不同热流密度下的传热系数,并... 为了提高重力热管的传热能力,通过蒸发段烧结粉末多孔层和冷凝段进行Ni-P化学镀层来强化重力热管传热,并以水为工质进行了传热特性实验研究。自制热管并搭建热管传热性能测试实验装置,改变加热功率,计算在不同热流密度下的传热系数,并分析烧结粉末多孔层和Ni-P化学镀层对重力热管管内沸腾和凝结换热的强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重力热管相比,表面改性高效热管的蒸发段平均传热系数提高了48%~73%,冷凝段平均传热系数提高了2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 粉末多孔层 化学镀层 传热性能
下载PDF
低NO_x工业燃气燃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波 吴雨 +3 位作者 王元华 徐宏 谭金龙 蒋良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9-204,共6页
随着环保政策对工业炉NOx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需要开发新型低NOx燃烧器,以对现有加热炉进行改造。本文介绍了燃气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综述了燃料分级(再燃)燃烧、旋流燃烧、脉动供燃料燃烧、富氧燃烧以及温和与深度低氧稀释(MILD... 随着环保政策对工业炉NOx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需要开发新型低NOx燃烧器,以对现有加热炉进行改造。本文介绍了燃气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综述了燃料分级(再燃)燃烧、旋流燃烧、脉动供燃料燃烧、富氧燃烧以及温和与深度低氧稀释(MILD)燃烧等几种新型低NOx燃烧技术。结合石化管式加热炉结构和管内流体的特点指出:在不对现有炉子整体结构做改造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新型结构的燃料分级燃烧器能够减少加热炉NOx的排放;旋流技术能够强化反应物的混合与燃烧过程,然而其对NOx生成量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MILD燃烧技术在体积热强度高的加热炉上较容易实现。多种低NOx燃烧技术组合使用会取得比单一措施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NOX燃烧器 管式加热炉 燃料分级 旋流燃烧 MILD燃烧
下载PDF
SiO_2/S涂层抑制结焦性能的中试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建新 徐宏 +2 位作者 马秋林 王志远 李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8-684,共7页
为了抑制乙烯裂解炉管结焦,对SiO2/S涂层的抑制结焦性能进行了中试试验,并与未涂层炉管和加入结焦抑制剂炉管的结焦结果进行了对比。利用SEM和EDS表征了炉管出口部位结焦层的形貌及成分。结果表明,与未涂层炉管相比,SiO2/S涂层的结焦抑... 为了抑制乙烯裂解炉管结焦,对SiO2/S涂层的抑制结焦性能进行了中试试验,并与未涂层炉管和加入结焦抑制剂炉管的结焦结果进行了对比。利用SEM和EDS表征了炉管出口部位结焦层的形貌及成分。结果表明,与未涂层炉管相比,SiO2/S涂层的结焦抑制率为39%,而结焦抑制剂的结焦抑制率为41%,2种工艺条件的抑制结焦效果相当。未涂层、涂层和加入结焦抑制剂的炉管出口结焦层均发生了片状剥落,剥落焦层主要由碳元素组成,且无丝状催化焦存在。涂层和加入结焦抑制剂的炉管剥落焦层厚度约为30μm,而未涂层炉管剥落焦层厚度约为50μm。焦层剥落后的未涂层炉管和加入结焦抑制剂炉管表面为粒状焦,而涂层炉管表面为松散的粉末状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SiO2/S涂层 结焦 中试
下载PDF
烧结型多孔表面管外池沸腾传热特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兆阳 徐鹏 +3 位作者 王元华 徐宏 曾宪泰 杨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98-3804,共7页
实验研究了热通量为0.1~160kW.m-2时,去离子水在光管及烧结型多孔表面管管外的池沸腾传热特性,分析了换热管布置方式(垂直与水平)、管径大小(20、25和32mm)与多孔层颗粒尺寸(30~105μm)对池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去离子... 实验研究了热通量为0.1~160kW.m-2时,去离子水在光管及烧结型多孔表面管管外的池沸腾传热特性,分析了换热管布置方式(垂直与水平)、管径大小(20、25和32mm)与多孔层颗粒尺寸(30~105μm)对池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去离子水在多孔管表面的起始沸腾过热度小于光管,比光管低3K左右;多孔表面管可明显强化核态沸腾传热,其沸腾传热系数可达光管的3~4.5倍;大热通量下,换热管水平布置时的传热效果较垂直布置佳,且布置方式对多孔管换热效果的影响比对光管的影响小;随管径增大,光管与多孔表面管的沸腾传热系数降低;大颗粒尺寸多孔层的强化效果优于小颗粒尺寸多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多孔表面 核态沸腾 起始沸腾过热度 强化传热
下载PDF
引入接触角的滴状冷凝分形传热功当量模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齐宝金 张莉 +3 位作者 徐宏 孙岩 阮艺平 朱登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1-758,共8页
以Rose模型为基础,引入接触角因素建立单个液滴传热模型,基于液滴在冷凝表面的分形分布特性,考虑接触角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建立液滴分布函数,进而建立不同接触角表面通用传热模型。采用不同液滴分布模型分别计算求得通过冷凝生长的液滴的... 以Rose模型为基础,引入接触角因素建立单个液滴传热模型,基于液滴在冷凝表面的分形分布特性,考虑接触角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建立液滴分布函数,进而建立不同接触角表面通用传热模型。采用不同液滴分布模型分别计算求得通过冷凝生长的液滴的分布函数f(r)以及通过合并生长的液滴的分布函数F(r),并将总冷凝传热表示为上述两种方式生长液滴传热之和。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静态接触角增大,分形维数逐渐减小,液滴生长周期缩短,脱落直径变小,传热性能提高。模型可计算获得较大接触角范围内冷凝液滴的分布函数和传热量,且模型计算值与文献数据及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适当选取接触角范围,可将大部分文献数据包含在模型内,较为合理地解释了不同文献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分形 接触角 传热模型
下载PDF
SiO_2/S涂层和硫磷抑制剂的抑制结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栾小建 徐宏 +1 位作者 王志远 周建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80,共6页
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APCVD)在退役25Cr35Ni乙烯裂解炉管内表面制备了SiO_2/S涂层,分别研究了表面涂层与裂解原料中添加结焦抑制剂的抗结焦性能;并对表面涂层与结焦抑制剂的联合结焦抑制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 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APCVD)在退役25Cr35Ni乙烯裂解炉管内表面制备了SiO_2/S涂层,分别研究了表面涂层与裂解原料中添加结焦抑制剂的抗结焦性能;并对表面涂层与结焦抑制剂的联合结焦抑制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和Raman光谱对SiO_2/S涂层形貌、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对焦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S涂层粒子结合紧密,粒径为6~10μm,涂层厚度约为7μm;涂层由Si—O—Si三节环结构和非晶态的Si—O—S结构构成;炉管内表面经过涂层处理后,结焦抑制率为65.07%;裂解反应原料中加入结焦抑制剂的质量分数为200μg/g时,结焦抑制率为69.20%;表面涂层与结焦抑制剂联合使用时,结焦抑制剂最佳质量分数约为50μg/g,联合结焦抑制率为98.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焦 SiO2/S涂层 结焦抑制剂 联合
下载PDF
Ni-W-P镀层的防垢性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跃峰 侯峰 +2 位作者 徐宏 夏翔鸣 曾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58-2562,2568,共6页
在紫铜基体上制备了化学镀Ni-W-P镀层,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镀层的结构形态为非晶态。污垢附着实验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低表面自由能的化学镀Ni-W-P镀层使污垢沉积速度降低了52%,在硫酸钙溶液中的传热系数则是紫铜表面的1.7倍。用高速... 在紫铜基体上制备了化学镀Ni-W-P镀层,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镀层的结构形态为非晶态。污垢附着实验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低表面自由能的化学镀Ni-W-P镀层使污垢沉积速度降低了52%,在硫酸钙溶液中的传热系数则是紫铜表面的1.7倍。用高速摄影仪观察了沸腾表面的气泡行为,由于传热方式的差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结构的硫酸钙污垢,紫铜表面为针状垢,而镀层表面是粒状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表面自由能 防垢
下载PDF
表面强化管外池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兆阳 徐鹏 +4 位作者 王元华 徐宏 任彬 刘万鹏 杨宇清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为实现节能降耗,开发了多种强化沸腾传热的高效换热管。以水为工质,在0.1MPa下对垂直光管、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进行了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并分析了沿管子轴向的温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烧结多孔管与T槽管能显著降低起始沸腾过热度、强化... 为实现节能降耗,开发了多种强化沸腾传热的高效换热管。以水为工质,在0.1MPa下对垂直光管、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进行了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并分析了沿管子轴向的温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烧结多孔管与T槽管能显著降低起始沸腾过热度、强化沸腾传热: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的起始沸腾过热度比光管的低1.5K左右;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的核态沸腾传热系数分别为光管的2.4~3.2倍和1.6~2.0倍。此外,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能降低相同热流密度下的壁面温度,且有利于降低管子轴向的温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多孔管 T槽管 沸腾 强化传热 轴向温差
下载PDF
SiO_2/S涂层与硫磷抑制剂对轻石脑油裂解结焦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志远 徐宏 +2 位作者 栾小建 周建新 颜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43-1650,共8页
引言 乙烯裂解炉辐射段炉管结焦是制约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的主要因素。裂解炉管的结焦会引起[1]:①管壁热阻增加,传热效率降低,裂解炉能耗增加;②炉管内径变小,流体压降增加,装置处理量减少;③炉管内壁渗碳,材料性能弱化;④周期性的... 引言 乙烯裂解炉辐射段炉管结焦是制约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的主要因素。裂解炉管的结焦会引起[1]:①管壁热阻增加,传热效率降低,裂解炉能耗增加;②炉管内径变小,流体压降增加,装置处理量减少;③炉管内壁渗碳,材料性能弱化;④周期性的清焦引起炉管热疲劳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HP40裂解炉管 结焦 硫磷抑焦剂 抑焦SiO2/S涂层 焦炭结构
下载PDF
影响换热器用多孔表面管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阿龙 徐宏 +4 位作者 孙岩 王宏智 许佳寅 张莉 王学生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08年第2期20-24,共5页
综述了换热器用多孔表面管沸腾传热的各种影响因素,既介绍了如孔穴直径、多孔层厚度及孔隙率等多孔层的特征参数的特性;也介绍了材料物性、加工工艺、工质物性、压力与温度等对沸腾传热的影响。同时对各种因素对沸腾换热的具体影响进行... 综述了换热器用多孔表面管沸腾传热的各种影响因素,既介绍了如孔穴直径、多孔层厚度及孔隙率等多孔层的特征参数的特性;也介绍了材料物性、加工工艺、工质物性、压力与温度等对沸腾传热的影响。同时对各种因素对沸腾换热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归纳,对今后多孔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多孔表面管 沸腾 强化传热
下载PDF
自旋扭带强化传热及旋转特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陶振宇 刘京雷 徐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2-1587,共6页
旋转扭带是在固定式扭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其特殊结构所以能在管内流体作用下产生自旋效果。本文对自旋式扭带旋转特性及强化传热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及实验研究管内自旋扭带旋转特性后得出:扭率越小,扭带克服阻力起始旋转需要... 旋转扭带是在固定式扭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其特殊结构所以能在管内流体作用下产生自旋效果。本文对自旋式扭带旋转特性及强化传热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及实验研究管内自旋扭带旋转特性后得出:扭率越小,扭带克服阻力起始旋转需要的流体速度越小;扭带转速与管内流体流速呈一次线性关系,且扭带节距不变时线性比例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实验研究后得出:自旋扭带能达到很好的强化传热性能,扭率越小其强化传热性能越明显,同时阻力特性也越明显,在雷诺数为4×10^3~4×10^4、扭率为3~8时,换热管内摩擦因子增至1.7~3.5倍,努赛尔数增幅为10%~37%。本文使用评估指标η对扭带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扭率为7的自旋扭带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并分别拟合出摩擦因子及努赛尔数与雷诺数、扭率之间的关联式,提出一种工程上自旋扭带选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扭带 强化传热 摩擦因子 数值模拟 场协同 扭带选型
下载PDF
废热锅炉下管箱与其内衬刚玉变形协调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元华 陈明亚 +2 位作者 史永红 徐宏 何元章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21,共6页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Y对"浴缸式"急冷废热锅炉下管箱及其内衬刚玉的温度分布和热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拟得出了废热锅炉下管箱壳体与其内衬有4 mm左右的热变形间隙,这对刚玉开裂与下管箱的温度场都有较大影响。...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Y对"浴缸式"急冷废热锅炉下管箱及其内衬刚玉的温度分布和热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拟得出了废热锅炉下管箱壳体与其内衬有4 mm左右的热变形间隙,这对刚玉开裂与下管箱的温度场都有较大影响。针对该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内衬开裂、筒体温度过高、法兰密封失效的问题,提出了对下管箱筒体增设加强圈、下管箱内衬刚玉分块和在托板与刚玉之间预留热变形间隙等优化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下管箱壳体与其内衬热变形协调性和下法兰密封性能,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热锅炉 内衬 开裂 下管箱 有限元
下载PDF
退役炉管内表面二氧化硅涂层的制备及抗结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栾小建 徐宏 +2 位作者 王志远 周建新 朱巍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7-71,73,共6页
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退役Fe-Cr-Ni炉管内表面制备了SiO2涂层,对其抗结焦性能进行了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原始退役炉管及SiO2涂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考察了在乙烯裂解的工艺条件下SiO2涂层的抗结焦能力... 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退役Fe-Cr-Ni炉管内表面制备了SiO2涂层,对其抗结焦性能进行了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原始退役炉管及SiO2涂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考察了在乙烯裂解的工艺条件下SiO2涂层的抗结焦能力,并对其抗热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涂层表面完整、粒子结合致密,结焦试验2 h的结焦抑制率为70.6%;涂层可以经受7次900℃高温水冷热冲击试验。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炉管内表面制备SiO2涂层是行之有效的抑制结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炉管 SiO2涂层 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 结焦 热冲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