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兔防御素基因小球藻生物反应器异养培养工艺研究
1
作者 韩兴梅 李元广 +4 位作者 李兴武 万俊芬 魏晓东 孙勇如 王义琴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7,共5页
根据5L生物反应器中转兔防御素(NP-1)基因小球藻培养过程特征,建立了基于在补糖、补KNO3、Ph和溶氧(DO)控制的5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转NP-1基因小球藻异养培养的工艺,同时将此培养工艺放大到15L生物反应器中.转NP-1基因小球藻在15L反应器... 根据5L生物反应器中转兔防御素(NP-1)基因小球藻培养过程特征,建立了基于在补糖、补KNO3、Ph和溶氧(DO)控制的5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转NP-1基因小球藻异养培养的工艺,同时将此培养工艺放大到15L生物反应器中.转NP-1基因小球藻在15L反应器中培养133h的细胞密度可达34.2g/L,平均生长速率为0.257g/(L·h),比5L生物反应器中培养131h的细胞密度27.8g/L和平均生长速率0.21g/(L·h)分别提高了23%和22%.研究结果证实了转NP-1基因小球藻放大培养的可行性,为实现高密度、高表达的大规模培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 异养培养 小球藻 兔防御素基因 工艺研究 NP-1 细胞密度 生长速率 大规模培养 过程特征 KNO3 工艺放大 放大培养 研究结果 高密度 高表达 平均
下载PDF
补料及其策略对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建成 李元广 +3 位作者 魏晓东 程鑫 费志清 裴鲁青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848-1851,1856,共5页
利用10 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进行了分批和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补料使用了全营养和部分营养两种培养基。结果表明,补料策略对球等鞭金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并发现全营养培养基和部分营养培养基交替补... 利用10 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进行了分批和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补料使用了全营养和部分营养两种培养基。结果表明,补料策略对球等鞭金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并发现全营养培养基和部分营养培养基交替补料是一种较好的补料方式。在10 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分批培养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为0.218 d-1,6 d时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其值为3.57×106个/m L;分批补全营养培养基培养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为0.388 d-1,培养6 d时的藻细胞密度为7.09×106个/m L,在10 d时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其值为5.28×107个/m L,是分批培养的14.8倍;而全营养培养基和部分营养培养基交替补料分批培养至6 d时藻细胞密度达到1.69×107个/m L,平均比生长速率为0.663 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分批补料培养 补料策略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南极海洋细菌BSw10005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少华 王伟 +1 位作者 李元广 陈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从极地海洋细菌中筛选获得菌株BSw10005,其胞外代谢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盐水代替常规的海水来培养极地细菌。在摇瓶中,考察了不同盐浓度、碳源对其生长的影响。利用5L生物反应器,通过改变温度、氧供给条件和控制发酵... 从极地海洋细菌中筛选获得菌株BSw10005,其胞外代谢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盐水代替常规的海水来培养极地细菌。在摇瓶中,考察了不同盐浓度、碳源对其生长的影响。利用5L生物反应器,通过改变温度、氧供给条件和控制发酵液pH值,对菌株BSw10005的生长特性作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温度、氧和pH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及菌株培养的最优化的条件。对发酵液中的代谢抑菌活性物质作了初步分离,获得到白色固体粗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洋细菌 生长特性
下载PDF
一种快速的活菌计数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魏鸿刚 李元广 +2 位作者 刘健 沈国敏 武济民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93,共5页
四唑盐(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动物细胞活细胞数的方法。通过改变比色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比色波长,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活菌计数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细菌PBW1培养过程中活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新方法与平板稀释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四唑盐(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动物细胞活细胞数的方法。通过改变比色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比色波长,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活菌计数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细菌PBW1培养过程中活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新方法与平板稀释法的测定结果一致,且具有快速、方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唑盐比色法 活菌计数 快速计数
下载PDF
敞开式跑道池螺旋藻大规模培养过程中DO变化规律研究
5
作者 罗建成 李入林 +1 位作者 李元广 常志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1-54,共4页
用自行研制的溶氧(DO)、pH、温度(T)计算机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敞开式跑道池大规模培养螺旋藻过程中DO三维分布特性和DO、pH、T等参数随时间、天气、搅拌等的变化规律,以期对螺旋藻大规模培养过程的操作条件与生长的关系做进一步地了解,从... 用自行研制的溶氧(DO)、pH、温度(T)计算机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敞开式跑道池大规模培养螺旋藻过程中DO三维分布特性和DO、pH、T等参数随时间、天气、搅拌等的变化规律,以期对螺旋藻大规模培养过程的操作条件与生长的关系做进一步地了解,从而为敞开式跑道池螺旋藻大规模培养工艺的综合优化提供实验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敞开式跑道池 螺旋藻 溶氧(DO) pH 温度(T) 在线检测系统 DO三维分布
下载PDF
转兔防御素基因小球藻培养的营养模式研究
6
作者 韩兴梅 李元广 +3 位作者 魏晓东 李兴武 孙勇如 王义琴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52,共5页
在250mL摇瓶中研究了光自养、异养、混合营养3种营养模式对转兔防御素基因(NP-1)小球藻(Chlorella)的生长、NP-1表达量、总蛋白质含量、pH、葡萄糖消耗以及光衰减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养培养为转NP-1基因小球藻的最适营养模式... 在250mL摇瓶中研究了光自养、异养、混合营养3种营养模式对转兔防御素基因(NP-1)小球藻(Chlorella)的生长、NP-1表达量、总蛋白质含量、pH、葡萄糖消耗以及光衰减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养培养为转NP-1基因小球藻的最适营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5,15,30L生物反应器补料分批异养培养转NP-1基因小球藻,细胞质量浓度分别达到3.67,4.87,6.39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球藻 兔防御素 营养模式 表达
下载PDF
多粘类芽孢杆菌HY96-2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55
7
作者 徐玲 王伟 +2 位作者 魏鸿刚 沈国敏 李元广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6-220,共5页
室内测定了拮抗菌株HY96-2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Nb-1的毒力。平板培养法和双层培养基法结果表明,HY96-2对Nb-1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20.1%和24.7%。通过温室盆栽,确定了HY96-2发酵液及其制成的生防制剂KDLD对番茄青枯病的最... 室内测定了拮抗菌株HY96-2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Nb-1的毒力。平板培养法和双层培养基法结果表明,HY96-2对Nb-1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20.1%和24.7%。通过温室盆栽,确定了HY96-2发酵液及其制成的生防制剂KDLD对番茄青枯病的最佳防治方法为浸根法。番茄苗浸1×105cfu/ml的HY96-2发酵液0.5h,栽入灭菌土后浇入该HY96-2发酵液100ml,处理后30d防效仍高达69.7%。温室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浸根法HY96-2发酵液施用后21d对番茄青枯病防效可达77.8%。生防制剂KDLD稀释100倍施用后20d防效可达81.5%。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防制剂KDLD稀释100倍后使用,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对番茄青枯病都具有很好的防效,在收获末期的防效仍可达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病 多粘类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33
8
作者 唐建辉 王伟 王源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028-2035,共8页
【目的】探索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分子检测技术,为西瓜、甜瓜等生长期和采后炭疽病的快速、准确鉴定和检测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根据GeneBank中Colletotrichum属的24个种ITS序列,比较设计出1对引物CY1/CY2(CY... 【目的】探索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分子检测技术,为西瓜、甜瓜等生长期和采后炭疽病的快速、准确鉴定和检测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根据GeneBank中Colletotrichum属的24个种ITS序列,比较设计出1对引物CY1/CY2(CY1:5′-CTTTGTGAACATACCTAACC-3′;CY2:5′-GGTTTTACGGCAGGAGTG-3′);进一步利用RAPD随机引物扩增西瓜炭疽菌C.orbiculare和菜豆炭疽菌C.lindemuthianum,找出在C.orbiculare中的特异性条带,经过克隆、测序后,设计出1对SCAR引物RB/RC。【结果】引物CY1/CY2可以特异的从C.orbiculare和C.lindemuthianum菌株中扩增到1条442 bp的条带,将这2个种的炭疽菌和其它炭疽菌种以及其它真菌种分开。引物RB/RC可以特异地在C.orbiculare中扩增出1条216 bp条带,将C.orbiculare和C.lindemuthianum分开。采用2对引物组成双重PCR,将C.orbiculare进行特异性扩增,可获得442 bp和216 bp的2条特异性条带。【结论】利用上述2对引物组成双重PCR检测体系,快速鉴定C.orbiculare,并且能够直接在植物组织中将西瓜炭疽菌C.orbiculare检测出来,灵敏度可以达到1pg.μ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分子检测 双重PCR
下载PDF
SAM产生菌酿酒酵母HYS98发酵动力学及比生长速率控制策略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昀羿 李元广 +2 位作者 金建 杨东 沈国敏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2-326,共5页
通过恒化培养对S-腺苷甲硫氨酸(SAM)产生菌酿酒酵母HYS98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生长与限制性基质蔗糖浓度之间符合Monod关系式,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0.28h-1,饱和常数KS为1.27g/L;当0.005h?1≤μ≤0.11h-1,产物生成... 通过恒化培养对S-腺苷甲硫氨酸(SAM)产生菌酿酒酵母HYS98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生长与限制性基质蔗糖浓度之间符合Monod关系式,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0.28h-1,饱和常数KS为1.27g/L;当0.005h?1≤μ≤0.11h-1,产物生成模型为qSAM=-1.39μ2+0.19μ,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为qS=μ/0.62+0.012.基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分阶段控制菌体比生长速率的流加培养策略,据此策略在5L反应器中发酵24h,SAM浓度达3.56g/L,而SAM产率达0.15g/(L?h),比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高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腺苷甲硫氨酸 恒化培养 动力学模型 流加培养
下载PDF
亚心形扁藻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华军 李元广 +2 位作者 魏晓东 费志清 裴鲁青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41,共5页
在 500 mL三角瓶中对亚心形扁藻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原'海洋三号'培养基中需添加 0.8 g/L的 NaHCO 3,且 K 2HPO 4的浓度需由原来的 0.01 g/L调整为 0.06 g/L. 10 L全自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分批培养结果表明, 优化后的&... 在 500 mL三角瓶中对亚心形扁藻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原'海洋三号'培养基中需添加 0.8 g/L的 NaHCO 3,且 K 2HPO 4的浓度需由原来的 0.01 g/L调整为 0.06 g/L. 10 L全自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分批培养结果表明, 优化后的'海洋三号'培养基不仅可加快 亚心形扁藻的生长速率而且可延长生长时间, 培养 4 d时最高藻细胞密度可达 426× 10 4 细胞 /mL,比原'海洋三号'培养基的最高培养密度提高 42%.优化后的'海洋三号'培养基为亚心形扁藻的最适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心形扁藻 培养基 筛选 优化 绿藻
下载PDF
转基因聚球藻7942培养中光传递及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笃 李元广 +2 位作者 叶勤 魏晓东 章军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1-237,共7页
对转人源胸腺素α1基因聚球藻7942光生物反应器分批培养过程中光的分布、平均光强变化及其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Hyperbolic光衰减模型较之Lambert-Beer光衰减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转基因聚球藻7942培养液中的光衰减;随... 对转人源胸腺素α1基因聚球藻7942光生物反应器分批培养过程中光的分布、平均光强变化及其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Hyperbolic光衰减模型较之Lambert-Beer光衰减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转基因聚球藻7942培养液中的光衰减;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光生物反应器内平均光强不断减小,藻细胞的光能比吸收速率也不断降低,反应器中'暗区'体积不断加大;培养时间0~1.5 d,藻细胞能获得充足光能,因而呈指数生长;1.5 d后藻细胞处于光限制,比生长速率不断下降,但体积光能吸收速率达到最大并保持恒定,藻细胞进入线性生长期;5 d后光生物反应器'暗区'体积超过了反应器总体积的50%,藻细胞吸收的光能用于维持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生长速率下降;培养8 d,转基因聚球藻7942中人源胸腺素α1表达量为4.53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转基因聚球藻 光衰减 光分布 平均光强 分批培养 光生物反应器 人胸腺素α1 细胞生长
下载PDF
胸腺素α1间接ELISA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转基因蓝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笃 陈天圣 +3 位作者 李元广 叶勤 章军 周克夫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共4页
利用胸腺素α1(Tα1)_小牛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的抗体 ,建立了Tα1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以定量检测转Tα1基因聚球藻7942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胸腺素α1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专一性强、重复性好 ,可... 利用胸腺素α1(Tα1)_小牛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的抗体 ,建立了Tα1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以定量检测转Tα1基因聚球藻7942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胸腺素α1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专一性强、重复性好 ,可用于转基因微藻Tα1表达量的定量检测 ,同时表明Tα1基因能在聚球藻7942中稳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素Α1 间接ELISA 测定方法 转基因蓝藻 应用 酶联免疫测定法 聚球藻7942
下载PDF
氮源和初始NaHCO_3浓度对转Tα1基因聚球藻7942生长与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笃 李元广 +2 位作者 叶勤 魏晓东 章军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6-80,共5页
研究了氮源和初始NaHCO3浓度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与胸腺素α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适的氮源为NaNO3,NaNO3浓度低于 1g/L时 ,增加NaNO3浓度能提高藻细胞的生长和表达 ,但 1~ 2 .5 g/LNaNO3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与表达没有... 研究了氮源和初始NaHCO3浓度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与胸腺素α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适的氮源为NaNO3,NaNO3浓度低于 1g/L时 ,增加NaNO3浓度能提高藻细胞的生长和表达 ,但 1~ 2 .5 g/LNaNO3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与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最适的初始NaHCO3浓度为 8.0 g/L。生长在 8.0 g/L初始NaHCO3浓度培养基中藻细胞密度和胸腺素α1最大表达能力分别为BG 11培养基中的 1.94倍和 2 .0 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HCO3 聚球藻 氮源 胸腺素 NaNO3 转基因技术
下载PDF
南极海单胞菌BSw10005代谢活性物质及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任雪芸 王伟 +2 位作者 郭少华 李元广 陈波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4-659,共6页
对从南极海水中分离的海单胞菌BSw10005发酵液进行冷冻干燥、乙醚萃取,获得白色固体活性粗提物,其对15种植物病原真菌、细菌和海洋病原弧菌等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表现为使菌丝中原生质... 对从南极海水中分离的海单胞菌BSw10005发酵液进行冷冻干燥、乙醚萃取,获得白色固体活性粗提物,其对15种植物病原真菌、细菌和海洋病原弧菌等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表现为使菌丝中原生质凝聚、菌丝体壁破裂和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该活性物质在30~10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在pH值2~8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活性,说明该活性物质具有作为农用抗生素的潜力。该抑菌物质经过官能团显色反应、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初步判定为胺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单胞菌 活性物质 植物病原菌 抑菌作用
下载PDF
氮源对转基因小球藻异养生长及兔防御素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韩兴梅 李元广 +2 位作者 魏晓东 孙勇如 王义琴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21,共6页
在250 ml摇瓶中研究了氮源对转兔防御素(NP-1)基因小球藻的异养生长和NP-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转NP-1基因小球藻异养培养的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酵母粉,二者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9和9 g/L,藻细胞密度达5.11 g/L,是不添加硝酸钾时细胞密度的... 在250 ml摇瓶中研究了氮源对转兔防御素(NP-1)基因小球藻的异养生长和NP-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转NP-1基因小球藻异养培养的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酵母粉,二者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9和9 g/L,藻细胞密度达5.11 g/L,是不添加硝酸钾时细胞密度的1.55倍,而NP-1表达量基本不变. 5 L生物反应器分批培养结果表明,转NP-1基因小球藻在含有硝酸钾和酵母粉两种混合氮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时,硝酸钾被快速消耗而有机氮源充足,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下降,但NP-1表达量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球藻 兔防御素 氮源 异养培养 基因表达 摇瓶试验
下载PDF
甜瓜采后拟茎点霉菌腐烂病及其生物防治 被引量:10
16
作者 蒋贤权 王伟 +1 位作者 唐建辉 郭玉人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在对上海地区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研究时,分离到一种引起采后腐烂病的新病原菌HN19。通过形态学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病原菌生物学、培养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峙培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筛... 在对上海地区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研究时,分离到一种引起采后腐烂病的新病原菌HN19。通过形态学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病原菌生物学、培养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峙培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了高效的生防菌株。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Phomopsis brevistylospor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5~30℃,最适pH值为4~8。25℃最有利于病斑扩展。病原菌对酵母粉、L-亮氨酸利用能力强,对谷氨酸利用能力差;对麦芽糖、甘露糖利用最好,淀粉利用最差。对峙试验显示,4株生防木霉菌对病原菌HN19生长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各生防菌株的防治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生防菌株T22和Th对由该菌引起的甜瓜采后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防治效果可达85.6%和8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采后病害 分子鉴定 拟茎点霉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