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7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时代理工科研究生科学传播的调查和分析——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个案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时进 范明英 王燕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15,共4页
以华东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就理工科研究生运用网络参与科学传播实践的情况作了系统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理工科研究生运用网络参与科学传播实践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理工科研究生参与科学传播实践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理工科研究生 网络 科学传播
下载PDF
转型加速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强化途径——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秋艳 范明英 《前沿》 2014年第23期31-34,共4页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社会转型加速期的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弱化,主要表现在"入脑"而不"入心"、强知识而弱行动、盲目质疑而非理性接受、需求多样而供给单一的四个问题。在这...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社会转型加速期的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弱化,主要表现在"入脑"而不"入心"、强知识而弱行动、盲目质疑而非理性接受、需求多样而供给单一的四个问题。在这种情势下,本文深入剖析了其政治信仰陷入困境的社会、文化、个体心理等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从时代情境、社会环境、文化意境和理性心境这四个维度出发,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教育
原文传递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及其当代启示——基于《资本论》的文本研究
3
作者 叶晓宣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辩证性、实践性和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因资本无序扩张造成的生态悖论、资本剥削自然造成的生存悖论和资本跨界掠夺造成的发展悖论展开猛烈的抨击。《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对于我国进...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辩证性、实践性和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因资本无序扩张造成的生态悖论、资本剥削自然造成的生存悖论和资本跨界掠夺造成的发展悖论展开猛烈的抨击。《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对于我国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予以重要启迪,包括驾驭导控资本以协调资本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尊重人民生态权益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建构生态正义的空间维度以共享美丽生态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态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范亚楠 《大观周刊》 2012年第9期141-142,共2页
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都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一门科... 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都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对人学理论的相关阐述,其次将对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分别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理论、人的需要理论、人的价值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四个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数字劳动论析——基于马克思劳动观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时进 彭嘉宁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逐渐形成了新型数字劳动。基于马克思劳动观的视角,深入剖析新型数字劳动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劳动异化,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立场的前提下,重构新型数字劳动正义内涵...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逐渐形成了新型数字劳动。基于马克思劳动观的视角,深入剖析新型数字劳动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劳动异化,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立场的前提下,重构新型数字劳动正义内涵,探索其实现路径,这对于实现人的劳动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人工智能 异化 数字劳动正义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态治理公众参与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芳 李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21-226,共6页
生态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生态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蕴含的实践主体观、认识主体观与价值主体观方面与生态治理内在价值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 生态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生态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蕴含的实践主体观、认识主体观与价值主体观方面与生态治理内在价值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生态财富与生态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生态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充分彰显出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基于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生态治理确立了价值目标,提供了动力源泉。探寻生态治理公众参与路径要着重"从群众中来"构建生态利益表达机制与生态利益综合机制,"到群众中去"构建生态价值评价机制与生态绿色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生态治理 公众参与 主体地位
原文传递
从共同福祉到新型乡村共同体的重构——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芳 邓玲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64,共6页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是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和中国哲学思想的融合与超越,其坚持整体主义发展观,并将实现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以及工业化、市场化的持续渗透,传统乡...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是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和中国哲学思想的融合与超越,其坚持整体主义发展观,并将实现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以及工业化、市场化的持续渗透,传统乡村共同体日趋衰落,新农村建设面临集体共同体意识弱化、乡村社区文化式微、生态环境污染等困境。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构建政治民主型、绿色发展型、农民尊重型、社区繁荣型和农业现代型"五型合一"的新型乡村共同体模式,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国的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新农村建设 共同福祉 新型乡村共同体
下载PDF
绿色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超越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芳 于少青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7,共6页
作为中国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将成为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全球生态与发展问题上的相关理论,其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嵌入,同时具有对中国绿色发展语境... 作为中国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将成为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全球生态与发展问题上的相关理论,其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嵌入,同时具有对中国绿色发展语境的适应。需要对比中国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要来剖析和批判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推动中国实现绿色发展中的优势与缺陷,探索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如何对其实现中国超越,以期建构绿色发展在共同福祉、整体视野、关注平等、共同体建设与有机思维方面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有机马克思主义 发展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超越
下载PDF
女性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转向 被引量:3
9
作者 秦美珠 易显飞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大融合,其关于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论述表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种既不兼容、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转向 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学理探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国民 王国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8,共8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时代长卷不断展开的、鲜活的生动过程。新征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时代长卷不断展开的、鲜活的生动过程。新征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具有极强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是历史演进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过程。新征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必须在实践、理论、精神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加伟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精神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辩证关系
下载PDF
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远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5,共7页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探索和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党内兴起的马克思主义...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探索和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党内兴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刘少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探索与贡献
下载PDF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中国论及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12
作者 方以启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究资本主义走向和人类解放进程时,对东方世界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过比较精深地剖析,深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及其对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重大影响,强烈谴责了英国等列强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热情颂扬了中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究资本主义走向和人类解放进程时,对东方世界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过比较精深地剖析,深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及其对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重大影响,强烈谴责了英国等列强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热情颂扬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世界意义并深刻分析了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的经典论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要坚持人民立场、胸怀天下,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稳走好,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经济质量,要坚持全面扩大开放,要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中国论 中国式现代化 启示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时进 《化工高等教育》 2017年第6期94-98,共5页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数据及相关搜集分析数据技术的进步,给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培养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课程,需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和博士研究生的特点...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数据及相关搜集分析数据技术的进步,给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培养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课程,需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和博士研究生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创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资源数据库,引导博士研究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来运用大数据参与课程研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帮助博士研究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研究生思政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嬗变与启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变迁——基于现代性的中国化历程考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青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36-43,共8页
青年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现代性社会需要现代性信仰。在中国现代性推进的四段历程中,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经历了确信、内化、迷失和复归的过程。在当代中国以现代化转型为特征的环境里,只有不断丰富马克... 青年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现代性社会需要现代性信仰。在中国现代性推进的四段历程中,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经历了确信、内化、迷失和复归的过程。在当代中国以现代化转型为特征的环境里,只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代性内涵,创新培育方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现代性超越。从现代性视角分析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嬗变给我们当代的启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纳入时代情境、彰显实践意境、凸显文化语境和尊重接受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青年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历史变迁
下载PDF
困境与选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走向 被引量:6
15
作者 秦美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8-11,33,共5页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建构的分析,揭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困境,指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想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就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及政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家务劳动 父权制 女性原则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的三大支柱——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理论创新成果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苏 杨希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7,27,共8页
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之际,回顾我们怀着成功的喜悦走过的"辉煌的10年"(1992~2002),正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0年前发表的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我国跨世纪... 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之际,回顾我们怀着成功的喜悦走过的"辉煌的10年"(1992~2002),正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0年前发表的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我国跨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指导新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并且经受新的实践检验,在新的丰富和发展中,不断深入人心的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创新成果 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 邓小平理论 思想体系 “南方谈话” 奠基之作
下载PDF
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马克思是个九零后》为个案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美珠 刘芳 《化工高等教育》 2018年第1期99-104,共6页
本文从《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的个案出发,解读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案例导入旨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某个原理或思想。案例导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其必须具有生动... 本文从《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的个案出发,解读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案例导入旨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某个原理或思想。案例导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其必须具有生动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特点,必须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导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是个九零后》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资本速度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斌锋 郭强 《前沿》 2013年第19期101-105,共5页
马克思关注的资本运作逻辑中内涵了一种称之为"速度""加速"的属性。也即资本有不断缩短运转周期,从而将增殖速率强制提升的倾向。这种资本速度(加速)属性源生于资本本性,因此有必要厘清马克思主义资本速度观,以此... 马克思关注的资本运作逻辑中内涵了一种称之为"速度""加速"的属性。也即资本有不断缩短运转周期,从而将增殖速率强制提升的倾向。这种资本速度(加速)属性源生于资本本性,因此有必要厘清马克思主义资本速度观,以此来审视当今社会经济中资本增殖不断加速的原因、过程及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资本速度 加速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回顾——兼谈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居阅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85-88,共4页
本刊1999年第3期发表了拙文《19世纪70年代后马恩关于和平过渡理论形成》,着重考察了马恩晚年,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相应提出和平过渡理论的过程,表明和平过渡理论为无产阶级在新形势下指出了新的革命方式和策略。与此相对,在19世... 本刊1999年第3期发表了拙文《19世纪70年代后马恩关于和平过渡理论形成》,着重考察了马恩晚年,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相应提出和平过渡理论的过程,表明和平过渡理论为无产阶级在新形势下指出了新的革命方式和策略。与此相对,在19世纪中期以前。马恩为无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方式是暴力革命,那么,暴力革命理论又是怎样形成的,其所依据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就也有必要作一次历史回顾。有意义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革命 历史回顾 阶段性特征 理论形成 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恩 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过渡 资产阶级 社会发展
下载PDF
走向信仰与现实的内在贯通——再论马克思关涉资本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卫东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1-66,共6页
马克思一生曾从扬弃资本、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利用资本、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必须利用资本等不同视角,提出了关涉资本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从资本批判视角来看,上述理论实质上是马克思在资本与社会... 马克思一生曾从扬弃资本、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利用资本、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必须利用资本等不同视角,提出了关涉资本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从资本批判视角来看,上述理论实质上是马克思在资本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上达致信仰与实践、逻辑与现实之内在贯通的生动展现。对当下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本来进行财富生产与发展的中国而言,全面梳理并深刻揭示上述理论的内在特质,有益于在坚定社会主义立场信念并进一步认清实践复杂性的同时,以更加客观包容的心态来直面当下资本存在的总体境遇,并进一步就如何有效利用资本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批判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