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视域之拓展
1
作者 段凡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29,共4页
法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等深化到具体的法学研究之中。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宏观上进... 法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等深化到具体的法学研究之中。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宏观上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在微观上具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成果较少。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身还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方向,都存在一些不成熟或不完善之处。但正是这种存在不成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或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中国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学理探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国民 王国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8,共8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时代长卷不断展开的、鲜活的生动过程。新征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时代长卷不断展开的、鲜活的生动过程。新征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具有极强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是历史演进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过程。新征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必须在实践、理论、精神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加伟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精神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辩证关系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伦理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国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82,共8页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中的“国家意志至上性”并没有摆脱“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与对峙局面。马克思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视角出发,站在“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的原则高度,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共同体思想。...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中的“国家意志至上性”并没有摆脱“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与对峙局面。马克思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视角出发,站在“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的原则高度,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变革是化解“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矛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敞开在人类面前,并激励着人们不断地为之奋斗。就今天来说,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人们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思想 个体 共同体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再生产——以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段凡 党江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33,共5页
科学发展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巩固其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转型。在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应特别注意其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 科学发展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巩固其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转型。在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应特别注意其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则是这种合法性资源再生产的保障,并是此合法性的重要维度之一。所谓普世价值之争的关键不在于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普世价值,而在于我们必须确立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从而为人类的法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执政 合法性资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普世价值
下载PDF
和谐权利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段凡 张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62-66,共5页
国家和社会的分野是权利定义的一个难以跨越的话语背景。权利除了国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而且权利的社会属性要深远于其国家属性。国家不能将社会的全部领域进行覆盖,更不能将社会自有的功能给予剥削和占领,社会不能成为国家的附... 国家和社会的分野是权利定义的一个难以跨越的话语背景。权利除了国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而且权利的社会属性要深远于其国家属性。国家不能将社会的全部领域进行覆盖,更不能将社会自有的功能给予剥削和占领,社会不能成为国家的附庸。和谐社会包含四个方面的权利和谐。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既要关注、借鉴和吸收其它国家的权利发展模式,更要立足于本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权利发展的和谐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权利 社会
下载PDF
破除“资本与财富”的文明联姻--从马克思解构《国富论》的财富逻辑开始
6
作者 李振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67,共7页
当代的财富文明处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财富本身所具有的温情与幻想逐步隐退,代之以更为普遍化、形式化的货币。货币之所以能够从单纯的交换媒介进而转化为财富存在的最重要或唯一形式,其背后的根据是资本逻辑。马克思对《... 当代的财富文明处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财富本身所具有的温情与幻想逐步隐退,代之以更为普遍化、形式化的货币。货币之所以能够从单纯的交换媒介进而转化为财富存在的最重要或唯一形式,其背后的根据是资本逻辑。马克思对《国富论》的评判已经意识到致力于"资本财富是国民经济学的最重要贡献",资本化的致富欲是推动国民财富能力迅速提升的根本元素。但当财富逻辑一旦集中规整为"资本化"之后,必然出现财富本身的巨大贫困,而反思财富巨大涌流时代的财富贫困难题,试图构建新的财富文明路向,是马克思最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财富处境 资本财富 《国富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