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主要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1
作者 赵婉玥 徐肖文 +3 位作者 常舒舒 项志杰 郭爱珍 陈颖钰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4-1335,共12页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是危害全球养牛业健康发展的疫病之一。引起该病的病毒主要包括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是危害全球养牛业健康发展的疫病之一。引起该病的病毒主要包括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3,BPIV3)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等。掌握引发BRDC的主要病毒的分布情况是对该病进行精准防控、疫苗研发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我国不同地区肉牛、奶牛、牦牛及屠宰场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和RT-PCR技术对来自全国30个牧场的750份临床样品进行了BRDC主要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我国牛群中BRDC主要病毒的个体检出率为9.47%(95%CI:7.5,11.8),群体检出率为33.33%(95%CI:17.9,54.3);优势病毒为BVDV,阳性检出率为5.07%(95%CI:3.6,6.9);IBRV的群阳性检出率最高,达到20.00%(95%CI:7.7,38.6),其余三种病毒的群阳性率也都大于10%。肉牛中主要病毒为BVDV,阳性检出率为5.62%(95%CI:3.9,7.8);奶牛中仅检出BVDV,阳性检出率为13.33%(95%CI:3.8,30.7);牦牛仅检出IBRV,阳性检出率为6.09%(95%CI:2.5,12.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区域间,患有BRDC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夏季和秋季相较春季更为易感。>14周龄牛相较≤14周龄牛感染的风险显著高,尤其是感染BVDV的风险。在有呼吸道症状牛中,BRDC主要病毒为BVDV,且有BVDV分别与BPIV3、BRSV混合感染的情况。在无呼吸道症状牛群中,IBRV的阳性检出率最高。综上,本研究确定了我国牛群中BRDC主要病毒的携带分布情况,确定了不同地区、季节、品种感染BRDC病毒的风险,为BRDC的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牛副流感病毒3型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 流行病学调查 时空分析
下载PDF
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免疫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
作者 苗娜 乔嘉坤 +7 位作者 杨慧 韩萍萍 许方军 车兆轩 代翔毓 徐明航 龙志伟 朱猛进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5-1467,共13页
【目的】猪是重要的农业动物,其免疫性状的解析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抗病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鉴别与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免疫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猪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候选基因信息。【方法】采集294头杜洛克猪×... 【目的】猪是重要的农业动物,其免疫性状的解析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抗病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鉴别与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免疫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猪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候选基因信息。【方法】采集294头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出生后24 h内的耳、尾组织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并在35日龄时采集血液样本用于细胞因子检测。通过对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资源群体的细胞因子(IFN-α、IFN-γ、IGG、IL8、IL10)相关免疫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识别与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使用IFN-γ/IL10值(IFNGIL10)进一步鉴定影响猪免疫性状的相关SNP位点与候选基因,对鉴定的相关基因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候选基因编码蛋白进行蛋白互作(PPI)分析。【结果】GWAS共鉴定出10个SNPs,这些SNPs定位到21个与免疫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CH25H、LIPA、SIGMAR1、PIP5KIC、PLCZ1、PIK3C2G、CNTFR、IL11RA、SAP30、HMGB2、CCL21、CCL19、CCL27、GNA11、GNA15、DSCC1、TERF2IP、FZR1、ENPP2、CACTIN和FAS。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候选基因显著富集在趋化因子活性、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的反应和炎症反应等条目。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候选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通路、肌醇磷酸代谢、钙信号通路等通路。PPI分析共构建了12个子网络,表明这些候选基因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在同一通路上进行显著富集,并共同参与生物过程以发挥其生物功能。【结论】本研究共发现10个与猪免疫性状关联的SNPs位点,结合富集分析与PPI网络筛选到21个目标性状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对猪免疫特性分子基础的理解,也为猪的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免疫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下载PDF
牛支原体兔体攻毒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文英 夏青 +8 位作者 胡萌婕 赵逸轩 王琛 张宇豪 郝成武 贺笋 郭爱珍 陈建国 陈颖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8-1277,共10页
牛支原体是引起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BRD)的重要病原之一,对养牛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牛支原体对大多数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目前没有较好的药物可以进行治疗,因此疫苗免疫是最有效的防控方法。缺乏小... 牛支原体是引起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BRD)的重要病原之一,对养牛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牛支原体对大多数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目前没有较好的药物可以进行治疗,因此疫苗免疫是最有效的防控方法。缺乏小动物评价模型是牛支原体疫苗研发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建立小动物攻毒模型,为后续疫苗的研究与制备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并降低后续试验的科研成本。为建立牛支原体小动物感染模型,本研究以2月龄日本大耳白兔作为研究对象,分为4组:1)单独攻击HB0801株牛支原体,2)注射地塞米松后攻击HB0801株牛支原体,3)攻击HB0801株牛支原体后注射KLH和巯基乙酸盐培养基;4)空白对照组。通过PCR检测牛支原体排菌情况,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第31天后取肺制作病理切片。研究结果显示,注射地塞米松后攻击HB0801株牛支原体组的牛支原体检出率和抗体均最高,牛支原体检出率为42.11%,91.67%的动物被检测为抗体阳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攻毒组均出现了肺泡壁增厚,巨噬细胞浸润以及肺部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渗出,符合牛支原体导致的间质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本研究建立了牛支原体HB0801株攻毒日本大耳白兔的感染及评价模型,地塞米松造成免疫抑制后攻毒HB0801株具有最好的造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动物模型 地塞米松
下载PDF
细菌中交互敏感性的分子机制及用药策略
4
作者 吴梦慧 刘方佳 +4 位作者 李东华 盛席静 刘泉 戴梦红 吴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107,共6页
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发展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迫切需要新的抗生素疗法来缓解当前的抗生素危机。基于交互敏感性(CS)的抗生素组合用药可能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疗法,因为它能够有效利用现有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来针对性地控制耐药菌的发... 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发展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迫切需要新的抗生素疗法来缓解当前的抗生素危机。基于交互敏感性(CS)的抗生素组合用药可能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疗法,因为它能够有效利用现有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来针对性地控制耐药菌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细菌中CS的分子机制,以及基于CS治疗的用药策略和涉及因素,并进一步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应用的前景,已期为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 交互敏感性 用药策略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贞芪颗粒对仔猪断奶应激的影响
5
作者 黄亚雪 罗文涛 +6 位作者 姚志明 邱秀秀 卓文肖 张丽君 刘洁 黄琦 周锐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4年第1期1-7,F0002,共8页
本研究利用断奶仔猪模型探究复方中兽药贞芪颗粒对断奶仔猪生长、腹泻及断奶应激的影响。通过测定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空肠绒毛形态、生长及应激相关激素水平,发现21日龄断奶相比于28日龄断奶对仔猪的增重、腹泻率、肠道损伤的影响更... 本研究利用断奶仔猪模型探究复方中兽药贞芪颗粒对断奶仔猪生长、腹泻及断奶应激的影响。通过测定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空肠绒毛形态、生长及应激相关激素水平,发现21日龄断奶相比于28日龄断奶对仔猪的增重、腹泻率、肠道损伤的影响更大,表明21日龄断奶可对仔猪造成更严重的断奶应激。利用21日龄断奶仔猪模型,比较了贞芪颗粒给药组和不给药组仔猪的断奶应激相关指标,发现贞芪颗粒可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并缩短腹泻持续时间,27日龄时给药组仔猪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43日龄时给药组仔猪血清中生长激素(GH)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以上结果表明,贞芪颗粒具有一定的缓解仔猪断奶腹泻、提高仔猪抗应激及促生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断奶应激 贞芪颗粒 生长 激素
原文传递
猪舍热舒适性评价及夏季湿帘作用下的CFD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高云 王瑜 +3 位作者 鲁斯迪 雷明刚 罗俊杰 黎煊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5-135,共11页
影响猪舍热舒适性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猪体的热舒适感是由这些因素以及猪体新陈代谢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温湿度指标难以精确地表达猪体的热舒适感。在人体平均预测投票(predicted mean vote,PMV)指标的基础上用类比方... 影响猪舍热舒适性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猪体的热舒适感是由这些因素以及猪体新陈代谢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温湿度指标难以精确地表达猪体的热舒适感。在人体平均预测投票(predicted mean vote,PMV)指标的基础上用类比方法提出了猪体PMV指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对夏季湿帘作用下的猪舍建立温湿度模型场,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猪体PMV场仿真模型,将模型数据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进行对比,误差波动在6%以下。夏季湿帘作用下,模拟猪舍内部温度场在整体上降低了4℃左右,风速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靠近墙壁的地方和猪舍角落的地方呈现出一定面积的气流死区,猪体PMV指标在湿帘作用下的波动范围在-0.5~+0.5之间,属于舒适的指标范围内。该方法可以获得猪舍生活区猪体热舒适感的精确场分布情况,为猪舍环境控制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热舒适性 猪体PMV指标 CFD 无线传感器网络
下载PDF
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耐药基因qnrS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月 王湘如 +6 位作者 彭忠 崔潞晴 冯家伟 郭凯旋 曹征征 张凡 戴梦红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77,共4页
qnrS是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基因,通过保护DNA回旋酶活性从而降低宿主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这种保护作用依赖于qnrS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qnrS的表达主要受喹诺酮类药物浓度的影响,且σ-D调控因子(regulator of sigma D,R... qnrS是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基因,通过保护DNA回旋酶活性从而降低宿主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这种保护作用依赖于qnrS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qnrS的表达主要受喹诺酮类药物浓度的影响,且σ-D调控因子(regulator of sigma D,Rsd)也参与该基因的表达调控。qnrS基因在沙门氏菌中高度流行,并且是大肠埃希氏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优势基因。qnrS可以在细菌间进行传播,或与其他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质粒上发生共转移,从而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论文对qnrS基因的发现、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在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中的流行及传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qnrS基因介导的耐药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nrS基因 表达调控 沙门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 耐药性
下载PDF
抗细菌耐药性策略:质粒消除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泉 曹征征 +3 位作者 崔潞晴 郭凯旋 张凡 戴梦红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3年第3期185-191,共7页
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为获得携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耐药质粒可以在菌株之间转移,导致耐药性的广泛传播,因此消除耐药质粒是缓解细菌耐药扩散的关键。本综述介绍了基于物理、化学以及生... 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为获得携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耐药质粒可以在菌株之间转移,导致耐药性的广泛传播,因此消除耐药质粒是缓解细菌耐药扩散的关键。本综述介绍了基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的细菌耐药质粒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质粒消除的机理,为今后探寻安全有效地消除耐药质粒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 质粒 质粒消除 消除机制 抗生素 耐药基因
下载PDF
猪舍有害气体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娇娇 高云 +2 位作者 雷明刚 黎煊 郁厚安 《养殖与饲料》 2015年第7期5-8,共4页
随着国内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猪舍环境因素对猪只的影响也日益显著,猪舍的有害气体是猪舍环境控制的第一要素,猪舍中环境参数,如温湿度、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等,对猪只的正常生长及生产性能表现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 随着国内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猪舍环境因素对猪只的影响也日益显著,猪舍的有害气体是猪舍环境控制的第一要素,猪舍中环境参数,如温湿度、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等,对猪只的正常生长及生产性能表现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猪只的料肉比,从而影响生产和经济效益。本文综述了有害气体对猪的影响以及控制措施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 有害气体 控制
下载PDF
生物质灰致沼液氮磷脱除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贺清尧 冉毅 +3 位作者 刘璐 王文超 晏水平 张衍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7-244,251,共9页
为降低沼液氮磷脱除的操作费用,提出向沼液中添加生物质灰来辅助氮磷脱除。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花生壳、棉花秸秆和玉米秸秆4种生物质在600℃下燃烧后的生物质灰对沼液pH值、氨氮浓度和总磷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生物质灰添加对沼液化学... 为降低沼液氮磷脱除的操作费用,提出向沼液中添加生物质灰来辅助氮磷脱除。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花生壳、棉花秸秆和玉米秸秆4种生物质在600℃下燃烧后的生物质灰对沼液pH值、氨氮浓度和总磷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生物质灰添加对沼液化学需氧量、悬浮物质量浓度、浊度及植物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秸秆灰在沼液中的溶解度最大,为12.97%,而花生壳灰溶解度最低,仅为10.67%。通过Ca^(2+)、Mg^(2+)和OH^-等离子的引入,生物质灰添加可部分沉淀沼液中的CO_2,提升沼液p H值至9.5~11.0,满足"热-吹脱"氨氮脱除工艺对p H值的要求。同时,随着生物质灰添加量的增加,沼液中总磷含量基本呈现先降低后略微升高的趋势,当添加100 g/L棉花秸秆灰时,沼液总磷最高脱除率可达78.74%,其质量浓度可由初始值19.66 mg/L降低至4.18 mg/L。这表明生物质灰添加有利于氮磷脱除,理论上可降低氮磷脱除的操作费用。另外,添加生物质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沼液化学需氧量、悬浮物质量浓度和浊度,其中棉花秸秆灰的综合表现最优,对三者的降低幅度分别达56.71%、57.24%和77.37%。最后,用添加生物质灰后的沼液富CO_2溶液培养大白菜种子,其发芽指数整体大于0.8,表现出较低的植物生理毒性。因此,生物质灰可用于辅助沼液氮磷脱除,有利于沼液后期施用,其中,棉花秸秆灰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 沼液 氨氮脱除 总磷 植物生理毒性
下载PDF
LbCas12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检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茹 李小龙 +4 位作者 张晓倩 田小欢 余梅 赵书红 曹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1-1629,共9页
【目的】获得具有体外切割活性的来自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ceae)ND2006的LbCas12a蛋白,以期为LbCas12a的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生物学工具。【方法】根据pMBP-LbCas12a质粒(Addgene,113431)的基因序列合成LbCas12a基因,并将其与pET-28a(+... 【目的】获得具有体外切割活性的来自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ceae)ND2006的LbCas12a蛋白,以期为LbCas12a的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生物学工具。【方法】根据pMBP-LbCas12a质粒(Addgene,113431)的基因序列合成LbCas12a基因,并将其与pET-28a(+)线性化载体进行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质粒pET28a-LbCas12a,经测序和NheⅠ、SalⅠ双酶切鉴定后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通过12%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确定IPTG诱导的最佳浓度及温度,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通过Ni-NTA树脂亲和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超滤法浓缩,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将浓缩后的LbCas12a与猪细小病毒(PPV)靶标DNA、CRISPR RNA(crRNA)及偶联荧光基团的非特异性单链DNA(ssDNA)探针FQ共孵育,设置1个无LbCas12a蛋白的对照组、4个不同蛋白浓度(125、250、500、1000 nmol/L)的试验组,检测不同组别ssDNA探针的荧光强度,检测测试位点PPV活性。【结果】测序和NheⅠ、SalⅠ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28a-LbCas12a构建成功且无移码突变。12%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IPTG诱导表达的最佳浓度为0.5 mmol/L,最佳温度为37℃,表达形式主要为可溶性表达。蛋白浓度检测结果表明,浓缩后的蛋白浓度为485 ng/μL,质量为143 ku。活性检测结果表明,125、250、500、1000 nmol/L LbCas12a蛋白组的荧光强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表达出高活性的LbCas12a蛋白,且LbCas12a蛋白具有体外切割ssDNA的反式活性,为后续基于CRISPR-LbCas12a系统的分子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Cas12a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反式活性
下载PDF
鸡产气荚膜梭菌耐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家伟 王湘如 +5 位作者 赵月 崔潞晴 房诗薇 王玉莲 程古月 戴梦红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2年第1期30-36,共7页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可存在于外界环境和健康家禽等动物的肠道中,在家禽肠道中增殖后可引起坏死性肠炎等疾病,对全世界的肉鸡和火鸡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此外,产气荚膜梭菌还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伤口的气性坏疽等疾病,危害...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可存在于外界环境和健康家禽等动物的肠道中,在家禽肠道中增殖后可引起坏死性肠炎等疾病,对全世界的肉鸡和火鸡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此外,产气荚膜梭菌还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伤口的气性坏疽等疾病,危害人类健康。养殖业通常采用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方法预防鸡坏死性肠炎,但自2017年开始的"减抗禁抗"政策的实施必然对临床细菌耐药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前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情况。本文结合目前鸡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现状、耐药基因检测和预防措施展开讨论,为养殖业合理用药控制其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坏死性肠炎 耐药性
下载PDF
靶向miRNA前体不同类型sgRNA的丰度及特异性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海龙 谌阳 +7 位作者 高杨 周玲 韩晓松 赵长志 杨高娟 陈毅龙 杨慧 谢胜松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7-577,共11页
CRISPR/Cas技术能高效进行基因组定点编辑,但不同细菌来源或人工改造的Cas9以及Cpf1等核酸酶识别的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有差异,因此不同的基因编辑核酸酶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sgRNAs(small guide RNAs)。Micro RNAs(miRNAs)... CRISPR/Cas技术能高效进行基因组定点编辑,但不同细菌来源或人工改造的Cas9以及Cpf1等核酸酶识别的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有差异,因此不同的基因编辑核酸酶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sgRNAs(small guide RNAs)。Micro RNAs(miRNAs)是一类调控性的小分子非编码RNAs,为了研究miRNA前体中是否可能存在特异性高的sgRNAs靶点,本文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生物信息学软件CRISPR-offinder,对靶向28 645条miRNA前体的11种不同类型sgRNA的丰度及特异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CRISPR/Cas9慢病毒技术构建了猪miR-302/367基因簇敲除细胞系,对构建的猪miRNA敲除细胞系的效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每个miRNA前体中平均存在约8种不同类型sgRNA的靶点;通过评估靶向猪miRNA前体sgRNA的脱靶效应,发现其中特异性高的sgRNA仅占18.2%;通过CRISPR/Cas9慢病毒技术成功构建了猪miR-302/367基因簇敲除细胞系,发现通过该技术构建miRNA敲除细胞系的效率为40%。本研究为利用CRISPR/Cas技术靶向敲除miRNA提供了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CRISPR/Cas9 sgRNA 敲除
下载PDF
副猪格拉瑟菌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梓翰 吴昊 +3 位作者 阮胜男 任文慧 吴昊蔚 何启盖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21,共6页
为了诊断某场育肥猪群突发呼吸系统疾病、高死亡率的病因,评估防治方案对该疫病的控制效果。本试验通过现场观察发病猪临床症状、濒死猪器官病变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开展综合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方案并评价其效果。... 为了诊断某场育肥猪群突发呼吸系统疾病、高死亡率的病因,评估防治方案对该疫病的控制效果。本试验通过现场观察发病猪临床症状、濒死猪器官病变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开展综合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方案并评价其效果。结果显示,该场发病猪为副猪格拉瑟菌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混合感染。制定的防控方案为:群体给药酒石酸泰万菌素和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控制住细菌感染后,迅速接种PRRSV弱毒苗,隔离发病猪,加强环境和流动人员消毒,记录不同栋舍猪群的存栏量和周死淘率直至猪群出栏。实施紧急防控方案后,暴发栋舍周死淘率显著低于采取措施之前(P<0.05),相连栋舍未暴发疾病。结果表明,群体给药酒石酸泰万菌素和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免疫PRRSV弱毒苗,配合控制人员和物资流动、加强猪舍环境管理等防治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副猪格拉瑟菌和PRRSV混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副猪格拉瑟菌 混合感染 弱毒疫苗 疾病诊断
下载PDF
microRNA调控鹿茸再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鹏翔 任竹青 韩春梅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67,共5页
鹿茸是雄性鹿科动物马鹿和梅花鹿密生茸毛的茸角,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鹿茸是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哺乳动物附肢,其生长发育和再生具有特殊的机制,多种细胞和调控因子参与其中。文章对鹿茸再生的细胞基础以及microRN... 鹿茸是雄性鹿科动物马鹿和梅花鹿密生茸毛的茸角,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鹿茸是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哺乳动物附肢,其生长发育和再生具有特殊的机制,多种细胞和调控因子参与其中。文章对鹿茸再生的细胞基础以及microRNA对鹿茸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更好地研究鹿茸再生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再生 骨膜细胞 MICRORNA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猪RNA聚合酶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16
作者 田小欢 刘茹 +4 位作者 孙艳 任瑞敏 余梅 赵书红 曹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83-2791,共9页
旨在制备猪RNA聚合酶Ⅱ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应用。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方法预测免疫原,将其化学合成后免疫5只4~8周龄Bal b/c雌性小鼠,对免疫后呈现阳性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试验,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并获得能稳定分泌抗RNA ... 旨在制备猪RNA聚合酶Ⅱ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应用。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方法预测免疫原,将其化学合成后免疫5只4~8周龄Bal b/c雌性小鼠,对免疫后呈现阳性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试验,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并获得能稳定分泌抗RNA PolⅡ的杂交瘤细胞。鉴定结果显示,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的重链为IgG 2A型,轻链为Kappa型。利用间接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亚克隆,获得了8株稳定分泌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将其初步应用到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seq)技术,并与商业化抗体的富集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富集性更强。本研究获得的猪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可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且提供重要的生物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PolⅡ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细胞
下载PDF
一株猪圆环病毒2d基因型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衣壳蛋白的小鼠免疫原性分析
17
作者 李畅 周平 +9 位作者 温平 杨克礼 刘威 郭锐 刘泽文 袁芳艳 高婷 宋浩菲 田永祥 周丹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89-4299,共11页
旨在确定引起湖北省某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主要病原。本研究采集该猪场具有PMWS典型临床症状的仔猪组织样品,经PCR检测,发现其存在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 旨在确定引起湖北省某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主要病原。本研究采集该猪场具有PMWS典型临床症状的仔猪组织样品,经PCR检测,发现其存在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感染。对阳性样品中PCV2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和测序后,与国内外流行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和ORF2基因的比对,分析其核苷酸同源性。通过猪肾上皮细胞系PK-15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其核衣壳蛋白Cap的抗原表位和小鼠免疫原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病毒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PCV2毒株(名称:XY2022;GenBank登录号:OM249965.1),全基因组长度为1767 nt,在PK-15细胞上的毒价为10~(5.70)TCID_(50)·mL^(-1);序列分析结果显示,XY2022属于PCV2d,与参考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为94.3%~99.8%,ORF2核苷酸相似性为89.2%~99.6%;Cap的免疫原性分析和测定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基因型毒株的Cap,XY2022 Cap的线性免疫优势区、线性中和表位和构象中和表位均存在差异位点,PCV2d(XY2022)Cap和PCV2b(WH)Cap均可诱导小鼠机体产生抗PCV2的中和抗体,但2d Cap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更稳定。本研究为湖北省PCV2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变异毒株的防控提供了参考,可为研究PCV2致病机制和开发新型疫苗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分离鉴定 序列分析 免疫原性
下载PDF
牛源溶血性曼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8
作者 于凡淞 赵梦莹 +4 位作者 熊丽雯 郭爱珍 陈颖钰 胡长敏 陈建国 《微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1294,共14页
【背景】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是由多病原和多因素互作引起的以支气管肺炎为主的牛呼吸系统疾病。引起BRDC的细菌性病原主要有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 【背景】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是由多病原和多因素互作引起的以支气管肺炎为主的牛呼吸系统疾病。引起BRDC的细菌性病原主要有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睡觉嗜组织菌(Histophilus somni,Hs)等。【目的】了解我国引起BRDC相关的Mh、Pm分布和血清型种类。【方法】自2022年7月到2024年1月间,通过PCR技术对来自河南、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东、宁夏、甘肃、贵州、黑龙江、内蒙古等16个地区的54个牧场共698头牛的698份样本(鼻拭子359份、气管拭子321份,肺脏组织18份)进行溶血性曼氏杆菌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测,对阳性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和血清型鉴定。【结果】溶血性曼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为阳性的样本量分别为15/698和72/698,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5%(95%CI:1.2%-3.5%)及10.32%(95%CI:8.2%-12.8%),二者混合感染有5/698份,阳性率为0.72%(95%CI:0.2%-1.7%)。PCR检测后进一步对阳性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共获得8株溶血性曼氏杆菌,其中A1型1株,A2型3株,A6型4株,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结果为ST1型5株(5/8),均为血清型A1和A6型;ST2型3株(3/8),为血清型A2型;2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其中A:L3型17株,A:L6型4株,MLST分型结果为ST1型和ST7型,ST1型17株(17/21),均为A:L3型;ST7型4株(4/21)为A:L6型。【结论】通过对部分地区具有呼吸道症状的病牛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对牛呼吸疾病综合征主要致病的细菌性病原进行分型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确定了病原流行的优势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等,为相关疫苗的制备提供了基础,为防控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 溶血性曼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细菌分离 PCR鉴定
原文传递
猪抗病育种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超 赵书红 朱猛进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7-72,共6页
猪病频发是当前我国养猪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抗病育种已被公认为猪病综合防控的重要环节。猪的抗病育种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领域,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猪抗病育种的内涵,抗病性状的遗传特性,国内外学者... 猪病频发是当前我国养猪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抗病育种已被公认为猪病综合防控的重要环节。猪的抗病育种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领域,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猪抗病育种的内涵,抗病性状的遗传特性,国内外学者应用候选基因法、基因组扫描和转录组方法对猪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以及猪抗病新品种(系)的培育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以期对国内畜牧兽医科研工作者大致了解本领域的概况与新进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育种 候选基因 基因组扫描 转录组
原文传递
猪伪狂犬病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青芸 国师榜 +3 位作者 周宁 华琳 陈焕春 吴斌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67-1673,共7页
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E基因保守区的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并优化了一种可快速、定量检测PRV野毒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猪常见病毒性病原(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 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E基因保守区的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并优化了一种可快速、定量检测PRV野毒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猪常见病毒性病原(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PRV gE基因缺失株,以及健康猪的组织,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该检测方法能够检到的阳性质粒模板最低浓度为254 copies/μL,最低病毒浓度为4.22 TCID50/100μL,比常规PCR敏感性高10倍;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同时检测37份临床样品,其中前者检出阳性病料22份,阳性检出率为59.64%,后者检出阳性病料15份,阳性检出率为40.54%,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1.08%。综上所述,该方法的建立为PRV的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GE基因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