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水资源空间均衡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1
作者 田培 赵泽群 +4 位作者 穆雅晴 范玉燕 吴光东 王永强 虞悦 《人民珠江》 2025年第3期73-81,共9页
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揭示湖北省水资源空间均衡性特征可为湖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选取水资源负载指数、用水效益、农业水土匹配系数3个指标,采取基尼系数对其均衡性进行计算分析,利用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反... 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揭示湖北省水资源空间均衡性特征可为湖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选取水资源负载指数、用水效益、农业水土匹配系数3个指标,采取基尼系数对其均衡性进行计算分析,利用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反映3个指标共同作用下湖北省水资源整体的均衡水平,并运用过境水依赖度辅助分析湖北省水资源空间均衡性。(1)2010—2022年湖北省整体水资源负载指数(4.35~16.22)和用水效益(54.01~152.41)呈上升趋势,农业水土匹配系数(1.73~0.82)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和耕地面积与水资源越来越不匹配,但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且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2)2010—2022年湖北省的水资源空间均衡性逐渐失衡,受水资源负载指数、农业水土匹配系数不均衡的影响,及各城市过境水依赖度的巨大差异,水资源禀赋与各城市间的发展匹配状况逐渐失衡;(3)武汉、宜昌、襄阳对其所在地区及整个湖北省的水资源空间均衡性影响较大。故湖北省应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区域联系,促进资源平衡,积极推进引调水工程并贯彻“一主两翼”的发展格局;严守18亿亩红线同时多方摄取灌溉农业外的食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 基尼系数 农业水土匹配 用水效益 水资源负载指数 湖北省
下载PDF
公平与效率导向下农村公共医疗资源的空间优化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33
2
作者 田玲玲 张晋 +3 位作者 王法辉 李响 郑文升 罗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5-1463,共9页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可达性为主要指标,建立公平与效率导向下的二次规划模型,通过重新选址和设定规模以保证居民获得就医机会的最大公平和效率,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案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选地址和规模优化结果能使仙桃市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得到显著提高,2个步骤相结合,使其成为真正的混合优化模型,达到效率和公平平衡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医疗资源 公平与效率 两步优化 湖北仙桃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湖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化和规模化耦合协调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聪 王莹 +4 位作者 陈云坪 胡琼 吴飞 曹隽隽 李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9-226,共8页
耕地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是表征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构建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方法,并在县域尺度上研究了湖北省2000-2020年间耕... 耕地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是表征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构建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方法,并在县域尺度上研究了湖北省2000-2020年间耕地两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集约化水平呈中部高–东西低的整体提升时空格局,而规模化水平呈南高北低–中部高东西低的先降后升时空格局,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耦合协调度基本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尽管20 a间全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持续提升,但仍有21%的县市处于轻度失调模式。规模化程度较低是造成耦合度失调的主要因素,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保障粮食安全、探寻未来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新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化 规模化 耦合协调 时空格局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向的流域空间价值特征及治理路径——以湖北省为例
4
作者 罗静 甘依霖 朱媛媛 《自然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7-381,共15页
流域是融合发展与安全的空间载体,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区域,流域空间治理已成为当前省域、市域尺度空间规划的重要切入点与战略性工程。按照“尺度衔接—价值实现—路径优化”的基本脉络深化流域空间治理的理论认知,... 流域是融合发展与安全的空间载体,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区域,流域空间治理已成为当前省域、市域尺度空间规划的重要切入点与战略性工程。按照“尺度衔接—价值实现—路径优化”的基本脉络深化流域空间治理的理论认知,并以湖北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流域空间治理,应立足人水关系,统筹自然边界与行政边界,协同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分区管理侧重;(2)基于“四化同步”经济基础与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湖北省流域空间的经济—生态价值分异明显,部分流域单元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处于相对不平衡阶段;(3)空间多元价值的实现能够有效指导流域分区分类治理,湖北省流域治理分区包括四化建设复合型、宜居城镇建设型、现代农业发展型、生态安全保护型和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复合型。研究结果可为深化流域人水关系、确保流域治理规划的实施落地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空间治理 空间价值实现 发展与安全 人水关系 湖北省
原文传递
农业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田培 韩昊廷 +2 位作者 李佳 刘目兴 许新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该文综合考虑农业经济-水资源环境复合关系,构建了由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以及水资源压力、状态、管理六个维度、19个指标组成的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诊断... 该文综合考虑农业经济-水资源环境复合关系,构建了由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以及水资源压力、状态、管理六个维度、19个指标组成的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诊断模型识别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其2008—2019年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逐年增大,水资源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较剧烈波动状态;各市州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0.362~0.947)呈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到2019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0.797~0.947);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由“中部>北部>南部”向“南部>中部>北部”变化趋势;农业投入和产出是影响各市州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环境 农业经济 时空变化 客观组合赋权法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2
6
作者 岳启蒙 文倩 +4 位作者 贺奕 田培 王纤阳 鱼京善 朱占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586-5597,共12页
城市水生态承载力能较好反映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间多要素互馈关系,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影响,对城市水生态承载力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前后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城市“社会⁃... 城市水生态承载力能较好反映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间多要素互馈关系,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影响,对城市水生态承载力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前后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基于DPSIR框架构建城市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武汉市为例,综合运用熵权法、TOPSIS和障碍度诊断模型等方法,分析2008-2019年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期间(2015-2017年)的水生态承载力平均水平(0.552)明显高于建设前(0.361)和建设后(0.438),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压力和影响指标的改善以及响应指标的大幅度提升上。阻碍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提升的主要指标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酸雨量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水城共生共荣发展模式、引导产业结构转型等提升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 TOPSIS模型 障碍度诊断模型 城市水生态承载力 水生态文明城市 武汉市
下载PDF
VPAUI指数监测中部城市群2001年~2013年建设用地扩张——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文斌 陶建斌 +1 位作者 程会平 陈瑞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7-564,共8页
提出一种采用植被物候校正的指数VPAUI,并将其应用于中部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监测.首先利用植被物候参数对NTL数据进行去饱和处理并构建VPAUI,然后建立建设用地丰度和VPAUI的线性关系模型.以中部城市群的3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 提出一种采用植被物候校正的指数VPAUI,并将其应用于中部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监测.首先利用植被物候参数对NTL数据进行去饱和处理并构建VPAUI,然后建立建设用地丰度和VPAUI的线性关系模型.以中部城市群的3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为研究区域,利用VAPUI指数进行长时序的监测.结果表明,利用VPAUI提取的建设用地丰度能更好地解决夜间灯光强度饱和现象,能有效辨识出城市扩张的热点区域.在2001年~2013年间,武汉和长沙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相当,扩张速度由慢变快,发展迅速,南昌建设用地扩张面积偏少,扩张速度由快变慢,发展滞后于武汉和长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植被物候指数 VPAUI 建设用地丰度 建设用地扩张
下载PDF
基于行政村尺度的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鲁洁 罗静 +1 位作者 罗名海 田玲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19-2130,共12页
基于武汉市实有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地理空间统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行政村为研究尺度,从3个不同年龄组(0~18岁、19~59岁、60岁及以上)探究2014—2018年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基于武汉市实有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地理空间统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行政村为研究尺度,从3个不同年龄组(0~18岁、19~59岁、60岁及以上)探究2014—2018年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武汉市乡村地区常住人口数量整体增长,但年龄结构组间差和组内差呈不断扩大趋势;其中,95.29%村庄的0~18岁人口都在减少。②乡村人口变化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在城市建成区边界、市区行政边界、重点集镇边缘等典型区域变化剧烈。③空间上人口平均增长率总体呈现“先缓降后缓升”趋势,峰值约在距市中心25~30 km和65~75 km之间,人口平均减少率则是“持续缓升”,在20~30 km处呈现最低值;受到主城区的“虹吸效应”最为明显的建成区周边乡村,人口的增减流动现象较为突出,是承接城乡人口转移的主要聚集区。④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驱动因子在不同年龄组和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表现的影响力均不同,“文体商服点数量”“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乡村人口流动变化最广泛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行政村 乡村人口变化 地理探测器 武汉市
原文传递
仙桃市癌症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田玲玲 罗静 +2 位作者 张晋 孙凯媛 杨涛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5-754,共10页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而环境的恶化也会体现在居民的公共健康上,尤其是癌症高发现象.癌症病例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成为社会群体格外关心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选取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案例,...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而环境的恶化也会体现在居民的公共健康上,尤其是癌症高发现象.癌症病例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成为社会群体格外关心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选取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案例,根据居民就诊记录提取居民癌症病例人数,基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描述癌症的空间分布规律,探测患者在空间上聚集性特征;通过空间统计学方法描述外部环境因子与癌症空间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案例区癌症患者聚集分布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呈现多中心分布格局.癌症病例多集中于河流下游、乡镇工业区和化工厂集聚区,距工厂的距离与癌症发病的空间分布呈高度相关,而医疗设施短缺地区对癌症发病具有一定影响,癌症高发聚落点大部分在距离河流5km的范围内.该结果验证了仙桃市工厂布局、医疗水平和水体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江汉平原区域相关环境污染整治和开展环境与人群健康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居民健康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仙桃市
下载PDF
鄂东南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定量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培 许盈 +2 位作者 杨伟 李璐 吴宜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68,共8页
为探究鄂东南红壤侵蚀规律,根据该区域典型红壤区咸宁市2005~2020年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数据,揭示其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RUSLE模型和2012~2020年咸宁市通城、通山等监测站点的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定量评价了该区域土壤侵蚀因子... 为探究鄂东南红壤侵蚀规律,根据该区域典型红壤区咸宁市2005~2020年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数据,揭示其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RUSLE模型和2012~2020年咸宁市通城、通山等监测站点的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定量评价了该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咸宁市水土流失总面积及其占国土面积之比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咸宁市土壤侵蚀强度整体表现出“南重北轻”的空间格局;裸地小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高,为958.78 t/(km^(2)·a),耕地小区次之,经济林小区最小;所有作物覆盖的耕地小区中,黄花小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低;复合水土保持措施较单一水土保持措施的抗侵蚀效果更明显,其中“土坎+植物篱”复合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最佳;土壤侵蚀模数与侵蚀性降水量之间呈指数或幂函数关系;咸宁市土壤侵蚀主导因子为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其次为土壤可蚀性因子和侵蚀性降水量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鄂东南红壤区水土流失时空演变规律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时空演变 水土保持措施 径流小区 鄂东南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内部空间联系及其轴-辐网络结构演化 被引量:17
11
作者 田野 罗静 +2 位作者 孙建伟 董莹 陈国磊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3-1102,共10页
轴-辐伺服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网络类型,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高效率,并发挥规模效应。选取武汉城市圈内37个城镇作为网络节点,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其1995-2015年空间联系并进行分析,之后根据联系强度分布构建空间联系网络,并运... 轴-辐伺服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网络类型,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高效率,并发挥规模效应。选取武汉城市圈内37个城镇作为网络节点,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其1995-2015年空间联系并进行分析,之后根据联系强度分布构建空间联系网络,并运用Python第三方开源软件包Networkx对其轴-辐网络结构及演化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①城市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强,由单极放射状向网状一体化渐次演化,总体联系呈现以武汉主城区为中心的核心-边缘格局。空间联系网络与联系强度同步发育,结构更加致密,同时关键节点的枢纽地位愈发凸显。②关键轴心城镇与联系通道围绕武汉主城区逐步发育,最终形成覆盖武汉主城区东、北、南三向的多重连接环,构成辐点城镇与轴心城镇进行联系的主要路径。③整体网络形成以武汉主城区为一级轴心,部分地级城市主城区为二级轴心,其他城镇为辐点的轴-辐网络结构,形态则呈现点对式网络-初级轴-辐网络-层级轴-辐网络的演化过程,且仍处于继续发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空间联系 轴-辐网络 演化
原文传递
城市空间生态资产评估及其人地关系内涵——以武汉市府河湿地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甘依霖 罗静 +2 位作者 朱媛媛 罗名海 田玲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56-1770,共15页
估计生态系统的城市空间资产研究,对量化核定生态资产、调控城市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府河湿地为例,通过构建城市空间生态资产评估框架,分析生态资产变化及其人地关系内涵。结果显示:(1)2015—2021年,府河湿地丰富了城市空... 估计生态系统的城市空间资产研究,对量化核定生态资产、调控城市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府河湿地为例,通过构建城市空间生态资产评估框架,分析生态资产变化及其人地关系内涵。结果显示:(1)2015—2021年,府河湿地丰富了城市空间资产的生态价值供给,在生态工程的作用下存量资产质量提升、流量资产总量较高、上下游资产供给相对不均衡;(2)居民对府河湿地的生态游憩需求提升,表现为数量增长与空间拓展,并存在距离衰减和闲暇时间约束的特征;(3)府河湿地内部系统呈现供需不均衡格局,远距离形成生态—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发展趋势,拓展了人地系统耦合的空间尺度。这种远端相互作用与内部耦合的结合,构成新时期城市空间生态系统的人地耦合模式。研究结果为系统量化城市空间生态资产及其效应提供参考,为推进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协调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 城市生态系统 人地关系 府河湿地
原文传递
粮食安全背景下非洲跨国耕地投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健 汝旖星 +2 位作者 姜海宁 王莹莹 金星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4-184,共11页
文章借助Land Matrix数据库,利用空间分析工具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世界各国对非洲耕地投资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22年非洲跨国耕地投资项目占全球的28.71%,遍布非洲42个国家;耕地投资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发达国... 文章借助Land Matrix数据库,利用空间分析工具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世界各国对非洲耕地投资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22年非洲跨国耕地投资项目占全球的28.71%,遍布非洲42个国家;耕地投资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中东海湾国家和亚洲新兴国家。②非洲跨国耕地投资整体呈“T”字型布局,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形成几内亚沿岸、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赞比亚高原集聚区3大投资热点区域。③非洲跨国耕地投资是一种典型的“资源寻求”型FDI,尤其水资源发挥关键性作用;世界各国在对非耕地投资中存在“腐败偏好”和“制度薄弱偏好”特点,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对跨国耕地投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耕地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 投资区位 粮食安全 非洲
原文传递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14
作者 ZHANG Jisha LUO Jing +3 位作者 CHEN Guolei ZHANG Chunyan WANG Jishu LI Lianlia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4期925-936,共12页
People’s health is the basis for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national strength.Using the entropy method,spatial autocorrelation,spatio-temporal geographic we... People’s health is the basis for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national strength.Using the entropy method,spatial autocorrelation,spatio-temporal geographic weighted regression and other methods,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public health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 and an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divergence.The results revealed four key aspects of the state of public health in Guizhou Province.(1)The overall level of public health is constantly improving,but structural imbalance is prominent.(2)From the spatial dimension,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public health have gradually moved from significant to a state of equilibrium.The northeastern cities were more strongly driven by the radiation of the peripheral cities,while this effect was weaker in the southwestern cities.From the time dimension,the spatial pattern shows a clear gradient,with a faster vertical growth rate.(3)The overall spatial correlation of the level of public health is weak,with more cold spots than hot spots,showing a distribution pattern of“strong in the northeast and weak in the southwest”.(4)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participation rate,(rural)per capita health expenditure,and th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creation rate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s affec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in Guizho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c heal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ntropy method Guizhou Province
原文传递
中部地区公共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罗静 杨涛华 +4 位作者 田玲玲 鲁洁 陈晓曼 陈哲 郭雪静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4-182,共9页
公共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提升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中部六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医疗卫生服务三个方面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指标体系,运用地理空间分析... 公共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提升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中部六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医疗卫生服务三个方面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指标体系,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总体水平偏低,地域不平衡性明显和均等化程度较低,总体表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态势。(2)六省内部各地区在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多样,呈现出不同的梯度或局部集中连片格局,山西、河南和江西三省的城市群带动效应发挥明显不足。(3)各因素对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人均GDP>人均医疗财政支出>城乡居民健康投入差异。要实现中部地区公共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需适度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集中力量补齐当前短板的同时考虑长远,科学制定财政支出和优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健康保障 高质量发展 空间格局 中部地区 均等化
原文传递
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6
作者 罗蕾 田玲玲 罗静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通过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进行分类,调研整理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创意企业的基本情况,利用Arc GIS10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7大类创意企业的空间数据库,运用栅格法分别计算绘制武汉市中心城区各类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机构密度图... 通过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进行分类,调研整理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创意企业的基本情况,利用Arc GIS10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7大类创意企业的空间数据库,运用栅格法分别计算绘制武汉市中心城区各类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机构密度图,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揭示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规律和各类型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在中心城区商圈附近高密度面状集聚;2沿河与沿交通干线次密度带状扩散;3高校与高科技园区周边地区低密度点状蔓延;4各类型创意企业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三种形态、三种密度和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后,总结武汉市创意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武汉市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产业 机构密度 空间特征 空间集聚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进入性评价 被引量:50
17
作者 田野 罗静 +2 位作者 崔家兴 蒋亮 吴益坤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3-213,共11页
以长江经济带3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为例,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加权网格维数对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旅游吸引力系数模型,建成考虑游客选择偏好的交通栅格成本数据集,利用成本距离分析工具对该区旅游资源的... 以长江经济带3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为例,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加权网格维数对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旅游吸引力系数模型,建成考虑游客选择偏好的交通栅格成本数据集,利用成本距离分析工具对该区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特征,其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偏好性,围绕省会城市及周边形成旅游资源显著集聚区。②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整体呈现近轴对称形状,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四大组团支撑,多中心协同的空间结构。③旅游资源的总体交通可进入性较好,但存在明显的东西空间差异,呈现出由东至西的阶梯状下降格局。④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呈现出等级与类型差异,同时高交通可进入性旅游资源出现分省内部空间集聚,形成分省内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近核心-外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旅游资源 旅游业 交通进入性 旅游吸引力 区域旅游一体化 黄金旅游带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的类型与格局演化——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田野 陈洁 +2 位作者 董莹 蒋亮 罗静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0-108,共9页
合理的产业类型选择与产业布局形态,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长江经济带2006和2018年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例,通过主导产业字段提取,构建主导产业语料库,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其主导产业的类型演化进行分析。在产业分类的基础... 合理的产业类型选择与产业布局形态,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长江经济带2006和2018年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例,通过主导产业字段提取,构建主导产业语料库,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其主导产业的类型演化进行分析。在产业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最邻近指数对不同产业发展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机械与装备制造长期保持主导产业核心地位,同时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地位下降,产业升级态势明显。②国家级开发区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领,东中西部区域间产业分工有所优化。③产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但表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趋势。④不同产业发展类型的空间集聚形态与扩散路径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散强度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主导产业 产业集聚 类型转换 格局演化 开发区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长江沿岸主导产业的类型转换与格局演化——基于省级以上开发区的考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野 刘青青 +2 位作者 孙建伟 董莹 罗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09-1818,共10页
主导产业对于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构成乃至在全国区域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重大。以长江沿岸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考察对象,利用缓冲区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对2006和2018年沿岸0~5、5~15和15~30 km距离区间以及上中下游主... 主导产业对于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构成乃至在全国区域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重大。以长江沿岸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考察对象,利用缓冲区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对2006和2018年沿岸0~5、5~15和15~30 km距离区间以及上中下游主导产业的类型转换与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制造业始终占据沿岸核心地位,高污染产业逐渐退出长江近岸,"化工围江"现象有所改善,产业升级态势明显。(2)优势主导产业分布更趋稳定,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潜力,同时产业类型更趋多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3)产业布局总体呈现由长江向外逐层递减,由下游至上游逐级递减的格局,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区域平衡态势。(4)上中游和下游主导产业类型分布呈现出梯度差异演化,具备产业转移条件,同时存在一定的产业竞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沿岸 主导产业 产业布局 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