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倪明 余冰 +3 位作者 田德英 陈红云 李霞 宋佩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6-77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5、501、00 U/ml的DNase Ⅰ对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Ⅰ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长曲线的影响;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5、501、00 U/ml的DNase Ⅰ对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Ⅰ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长曲线的影响;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生物膜模型,分别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及生物膜形成后用25、50、100 U/ml的DNase Ⅰ处理,扫描电镜观察PAO Ⅰ和PA17的生物膜形态。结果随着DNase Ⅰ浓度增加,PAO Ⅰ和PA17的对数生长期延迟,但最终不能抑制细菌生长;25 U/ml的DNase Ⅰ即可抑制不同类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且分解成熟生物膜,100U/ml的DNase Ⅰ可完全阻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彻底分解成熟生物膜。结论DNase Ⅰ不能直接杀灭铜绿假单胞菌,但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分解成熟生物膜,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SE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学和诊断学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施泽纶 乾虎 +3 位作者 马世良 刘珺伊 凌云 郝轶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140-142,共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new Bunyaviridae)-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virus,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new Bunyaviridae)-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virus,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等,危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功能脏器衰竭等导致死亡。该病潜伏期尚未确定,急性起病,病程较长,可达10天以上。2006年,安徽省定远县出现首例SFTS确诊病例,2009年湖北省和河南省也出现确诊病例。之后在全国十多个省也相继发现,其中河南、山东、安徽和湖北为高发省。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5~87岁,平均61岁。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死亡病例多为50岁以上患者。好发于疫区农民,患者大多住在丘陵或森林地区。SFTS主要流行期为5~7月,高峰在5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病原学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诊断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多功能脏器衰竭 确诊病例 年龄分布 死亡病例
下载PDF
外泌体:探究微生物感染机制的新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万璐 刘洁 石春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4-609,共6页
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种,由多囊泡体和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外泌体能递送有功能的分子,包括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给受体细胞,参与细胞间通讯,影响细胞的各种生理与病理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外泌体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 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种,由多囊泡体和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外泌体能递送有功能的分子,包括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给受体细胞,参与细胞间通讯,影响细胞的各种生理与病理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外泌体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慢性感染中,外泌体能传播感染性蛋白质和病毒RNA,并改变未感染细胞的功能。同时,这些具有极强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可向免疫系统递送病原信息,激活免疫系统。本文就外泌体在慢性病原体感染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这些机制,可为慢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慢性感染 细菌 病毒 真菌
原文传递
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对痢疾杆菌和肠炎常见菌的体外抗菌效应 被引量:24
4
作者 廖芳 杨振德 +2 位作者 黄庆华 许汉林 徐可树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0期868-870,共3页
目的研究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对痢疾杆菌和肠炎常见菌的体外抗菌作用,证实此两种物质为牛至的主要有效抗菌成分.方法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对痢疾杆菌4菌株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71个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 目的研究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对痢疾杆菌和肠炎常见菌的体外抗菌作用,证实此两种物质为牛至的主要有效抗菌成分.方法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对痢疾杆菌4菌株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71个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麝香草酚对痢疾杆菌的MIC为0.125~0.250 mg·mL-1,MBC为0.250~0.500 mg·mL-1;对71株肠炎常见菌的MIC为0.031~0.500 mg·mL-1,MBC为0.062~1.000mg·mL-1.香荆芥酚对痢疾杆菌的MIC为0.125~0.500 mg·mL-1,MBC为0.250~1.000 mg·mL-1;对71株肠炎常见菌的MIC为0.062~0.500 mg·mL-1,MBC为0.125~1.000 mg·mL-1.结论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是牛至的主要有效抗菌成分,体外对痢疾杆菌和肠炎常见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草酚 香荆芥酚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下载PDF
一种新型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姚海兰 聂凯 +7 位作者 韩俊 肖新莉 陈岚 王小凡 周伟 姜慧英 蔡昌学 董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2-525,共4页
目的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一种新型原核表达载体 ,使之表达带有His和GST标签的融合蛋白。方法以质粒 pGEX为模板 ,将PCR扩增出的GST基因插入到载体 pQE 30中构建pQE 30 GST ,经IPTG诱导GST蛋白表达并用Westernblot鉴定。分别将huNSE1... 目的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一种新型原核表达载体 ,使之表达带有His和GST标签的融合蛋白。方法以质粒 pGEX为模板 ,将PCR扩增出的GST基因插入到载体 pQE 30中构建pQE 30 GST ,经IPTG诱导GST蛋白表达并用Westernblot鉴定。分别将huNSE188 35 4、huPrP2 3 91和huDoppel2 4 15 2基因插入 pQE 30 GST ,转化 E coliM15并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采用NiSepharose 4B和 (或 )GlutathioneSepharose 4B纯化融合蛋白 ,并用羟胺裂解。 结果 重组表达载体 pQE 30 GST可有效地表达各种His GST融合蛋白 ,并可用两种方法纯化不同大小的融合蛋白 ;利用羟胺可将目的蛋白肽段与His GST蛋白有效裂解。结论 新型原核表达载体pQE 30 GST可进行多种蛋白质的表达 ,表达的蛋白质可经两种方法纯化以提高蛋白质的纯度 ,融合蛋白可经羟胺裂解获得目的蛋白质单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 融合蛋白 原核表达载体 基因插入 纯化 NSE 蛋白表达 IPTG 诱导表达 蛋白质
下载PDF
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对下气道细菌的影响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珊 赵苏 +1 位作者 陶兆武 黄汉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对比行有创机械通气(MV)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使用持续气囊上滞留物引流(CSSD)与间断气囊上引流(ISSD)方法对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种类、数量的影响,研究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为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在此类患... 目的对比行有创机械通气(MV)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使用持续气囊上滞留物引流(CSSD)与间断气囊上引流(ISSD)方法对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种类、数量的影响,研究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为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在此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连续性纳入2007年11月至2010年5月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114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n=38)、间断气囊上冲洗组(B组,n=38)、持续气囊上引流组(C组,n=38)。于机械通气48h起,每隔3d留取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测定,观察各组间细菌的差异、耐药情况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情况。结果 MV患者上、下呼吸道细菌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4.8%),鲍曼不动杆菌(19.7%),大肠埃希菌(14.7%),肺炎克雷伯菌(11.1%)为主,革兰阳性菌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3.1%)为主。各菌株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均达到90%以上,耐药性严重。B组和C组下呼吸道细菌菌株总数与A组相比,有明显减少(P<0.01),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数减少为主(P<0.05),其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数与气囊上滞留物相比也有明显减少(P<0.05或P<0.01)。各组气囊上滞留物之间,B组与C组之间细菌菌株数没有显著差异(均P>0.05)。B、C两组早发性VAP发病率较A组减少,发病时间延缓(均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下气道分泌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有上升趋势。使用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可减少气囊上细菌下移,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减少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有助于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并可减少早发性VAP发病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上滞留物冲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细菌 耐药性
下载PDF
一种基于适配体的快速检测宫颈癌标志物P16INK4A的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徐雯 薛婷 +5 位作者 余娟 杨振德 韩晓群 俞薇 卢斯霞 廖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7-673,677,共8页
目的提出一种可快速检测宫颈癌标志物P16INK4A的方法。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16INK4A-pET28a,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P16INK4A,利用亲和层析纯化,Western blot法验证。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靶标,利用指数级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ELEX)筛选其特... 目的提出一种可快速检测宫颈癌标志物P16INK4A的方法。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16INK4A-pET28a,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P16INK4A,利用亲和层析纯化,Western blot法验证。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靶标,利用指数级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ELEX)筛选其特异性适配体,通过分析其亲和力最终选出一条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适配体。枸橼酸钠还原法制备13nm纳米金颗粒并表征。建立基于免标记纳米金和适配体的分析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的考察。结果成功表达并纯化了P16INK4A蛋白,筛选出一条抗重组P16INK4A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适配体,利用该适配体和免标记的纳米金建立了一种可快速检测宫颈癌标志物P16INK4A的分析方法。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望显著提高早期宫颈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INK4A 适配体 纳米金 宫颈癌 筛查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大柴胡颗粒的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蔡昌学 常燕子 姚海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9-621,共3页
目的 研究大柴胡颗粒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效果。方法 测定大柴胡颗粒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 5 92 3)感染小鼠 ,口服大柴胡颗粒以判断其体内抗菌效果 ,并计算其半数有效量 (ED50 ... 目的 研究大柴胡颗粒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效果。方法 测定大柴胡颗粒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 5 92 3)感染小鼠 ,口服大柴胡颗粒以判断其体内抗菌效果 ,并计算其半数有效量 (ED50 )。结果 大柴胡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10种常见致病菌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口服一定剂量大柴胡颗粒的感染小鼠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 ,其对小鼠的ED50 为 9 6 0 g/(kg·d) ,95 %置信区间为 6 5 7~ 14 0 2 g/(kg·d)。结论 大柴胡颗粒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均明显 ,此实验结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药效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ED50 抗菌作用 口服 临床应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 颗粒 研究
下载PDF
不同载体的日本血吸虫DNA疫苗诱导小鼠免疫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柳哲 石佑恩 +1 位作者 江侃 宁长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18,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真核表达载体的日本血吸虫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 ,筛选合适的血吸虫 DNA疫苗。方法 将小鼠分成 5组 ,于第 0、 3、 5周将日本血吸虫真核表达载体 p BK- Sj2 3 ,p BK- Sj2 6以及 p CD- Sj2 3 ,p CD- Sj2 6,分别接种小鼠股... 目的 观察不同真核表达载体的日本血吸虫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 ,筛选合适的血吸虫 DNA疫苗。方法 将小鼠分成 5组 ,于第 0、 3、 5周将日本血吸虫真核表达载体 p BK- Sj2 3 ,p BK- Sj2 6以及 p CD- Sj2 3 ,p CD- Sj2 6,分别接种小鼠股四头肌 ,第 9周每组小鼠以 40± 2条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攻击感染 6周后 ,剖杀小鼠 ,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 ,比较含血吸虫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载体诱导小鼠的抗攻击感染能力。结果 发现疫苗 p CD- Sj2 3和 p CD- Sj2 6诱导小鼠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 3 0 .5 0 %和 3 3 .0 2 % ;疫苗 p BK- Sj2 3和 p BK- Sj2 6诱导小鼠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 18.2 4%和 2 1.70 % ,含血吸虫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载体诱导小鼠的抗攻击感染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由真核表达载体p CD构建的血吸虫 DNA疫苗比由真核表达载体 p BK构建的血吸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疫苗 DNA 真核表达载体
下载PDF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关联性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斌 黄汉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serum markers,HBV-M)、HBV DNA载量和反映肝损伤的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同济医院4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HBV-M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技术...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serum markers,HBV-M)、HBV DNA载量和反映肝损伤的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同济医院4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HBV-M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采用紫外连续监测法检测。结果 HBsAg的含量与HBV DNA载量、ALT异常比例(>41U/L)和AST异常比例(>35U/L)之间均无关联性(均P>0.05);HBeAg的含量与HBV DNA载量和ALT异常比例之间均无关联性(均P>0.05),但与AST异常比例有关联,关联程度不密切(r=0.21,P<0.01);抗-HBe的含量与HBV DNA载量和AST异常比例之间有关联性,但关联程度不密切(r=0.16,P<0.05;r=0.19,P<0.01),与ALT异常比例之间无关联性(P>0.05);抗-HBc的含量与HBV DNA载量、ALT异常比例和AST异常比例之间均有关联性,但关联程度不密切(r=0.25,P<0.01;r=0.29,P<0.01;r=0.29,P<0.01);HBV DNA载量的对数值与ALT和AST呈正相关,但线性相关程度较弱(r=0.24;r=0.29)。结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量检测和HBV DNA定量检测,二者相互补充但不能取代,同时联合肝功能各项指标的检测,更有助于了解肝组织的受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 DNA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下载PDF
Livin和Survivin基因联合靶向siRNA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高雄 蔡明 +2 位作者 王国斌 陶凯雄 蔡昌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3-676,共4页
目的构建Livin和Survivin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探讨用RNA干扰方法同时下调Livin和Survivin基因表达的增效作用。方法通过前期的实验,分别从靶向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的siRNA序列中各挑选出1对最有效的siRNA序列,然后采用1个... 目的构建Livin和Survivin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探讨用RNA干扰方法同时下调Livin和Survivin基因表达的增效作用。方法通过前期的实验,分别从靶向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的siRNA序列中各挑选出1对最有效的siRNA序列,然后采用1个载体编码2个shRNA技术,将其构建到同一个真核表达载体上,转化DH5α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证实Livin和Survivin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结论Livin和Survivin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 SURVIVIN RNA干扰 基因治疗
下载PDF
汉坦病毒H8205株G1-人源IL-2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辉 关武祥 黄汉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 构建融合基因pcDNA3 1/His B IL 2 G1,为进一步研究汉坦病毒新型裸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从含有人源IL 2的质粒中扩增出IL 2片段 ,将人源IL 2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His B中 ,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cDNA3 1/His B IL 2... 目的 构建融合基因pcDNA3 1/His B IL 2 G1,为进一步研究汉坦病毒新型裸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从含有人源IL 2的质粒中扩增出IL 2片段 ,将人源IL 2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His B中 ,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cDNA3 1/His B IL 2。同样采用PCR扩增汉坦病毒H82 0 5株G1基因片段 ,将回收的G1片段经双酶切插入到pcD NA3 1/His B IL 2 ,构建成新的质粒pcDNA3 1/His B IL 2 G1。采用脂质体介导包裹 ,转入NIH3T3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 ;采用原位杂交观察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SDS PAGE法作重组质粒pcDNA3 1/His B IL 2 G1瞬时表达产物的鉴定。结果 融合基因可转录并表达一分子量为 78kD左右的蛋白 ,对照组则未见电泳条带出现。结论 成功构建pcDNA3 1/His B IL 2 G1融合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H8205株 融合基因 克隆 表达 糖蛋白G1 白细胞介素2
下载PDF
IL-1β或IL-6致痫对大鼠大脑皮质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晓琴 李正莉 +2 位作者 姜昌富 卫向红 王效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致痫对大鼠大脑皮质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实验大鼠行侧脑室注射IL-1β或IL-6及经糖皮质激素(GC)预处理后再行侧脑室注射IL-1β或IL-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致痫对大鼠大脑皮质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实验大鼠行侧脑室注射IL-1β或IL-6及经糖皮质激素(GC)预处理后再行侧脑室注射IL-1β或IL-6,观察其行为学的改变,检测脑内NOS表达的变化。结果动物行为学观察显示IL-1β组、IL-6组癫痫发作程度达中度,GC+IL-1β组、GC+IL-6组和单纯GC组则无明显癫痫发作。IL-1β组I、L-6组大脑皮质NO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GC+IL-1β组、GC+IL-6组和单纯GC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IL-1β或IL-6致痫机制与脑内一氧化氮信号转导通路有关,GC具有明显抑制NOS表达的作用和抗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糖皮质激素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汉坦病毒H8205株G1-人源IL-2融合基因疫苗的免疫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珉 张泽华 +2 位作者 胡洪波 黄汉菊 任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8-390,共3页
目的探讨汉坦病毒H8205株G1人源IL2融合基因疫苗(pcDNA3.1/HisB IL2G1)的免疫效应。方法将pcDNA3.1/HisB IL2G1融合基因疫苗通过肌肉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每隔3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汉坦病毒(HTNV)抗体;空斑... 目的探讨汉坦病毒H8205株G1人源IL2融合基因疫苗(pcDNA3.1/HisB IL2G1)的免疫效应。方法将pcDNA3.1/HisB IL2G1融合基因疫苗通过肌肉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每隔3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汉坦病毒(HTNV)抗体;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免疫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检测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反应;动物保护试验以BALB/c小鼠为感染动物模型,在第3次免疫后2周,腹腔内注射100TCID50(半数感染量)HTNV,然后以免疫荧光法观察鼠肾切片,评价其保护力。结果pcDNA3.1/HisB IL2G1融合基因疫苗免疫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中和效价为1∶20~1∶80。MTT法结果表明,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有特异性增殖反应。动物试验表明pcDNA3.1/HisB IL2G1融合基因疫苗能保护小鼠免受HTNV感染。结论pcDNA3.1/HisB IL2G1融合基因疫苗可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糖蛋白G1 白细胞介素2 基因疫苗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的筛选及其耐药性检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旭慧 孙自镛 +4 位作者 叶嗣颖 陈如 熊薇 李丽 王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6-328,331,共4页
目的 了解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 (Kpn)中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和AmpC酶的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寻求检测肺炎克雷伯菌质粒 β 内酰胺酶的最佳方法。 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82株 ,采用双纸片协同试... 目的 了解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 (Kpn)中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和AmpC酶的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寻求检测肺炎克雷伯菌质粒 β 内酰胺酶的最佳方法。 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82株 ,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和三维试验检测ESBL ,表型筛选法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 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出产ESBL株 78株 ,占 4 2 85 % (78/ 182 ) ,三维试验显示产ESBL株 82株 ,占 4 5 0 5 % (82 / 182 ) ,两者相比总符合率为 95 12 % (78/ 82 )。AmpC酶表型筛选法结果显示可疑产AmpC酶株 9株 ,占 4 9% (9/ 182 )。三维试验显示产AmpC酶为 7株 ,占 3 8% (7/ 182 ) ;同时产ESBL和AmpC酶菌株为 2株 ,占 1 1% (2 / 182 )。产酶株对三代头孢高度耐药 ,对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交叉耐药率也很高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一定敏感性 ,尚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 双纸片协同试验为检测ESBL最常用方法 ,AmpC酶表型筛选法只可作为初步筛查 ,确证时采用三维试验。产ESBL和 (或 )AmpC酶的Kpn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酶 抗生素
下载PDF
人食管癌组织存在螺杆菌16S rRNA基因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密 廖永德 叶嗣颖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0-583,共4页
目的检测人类食管癌组织是否有螺杆菌基因,以初步探讨螺杆菌的感染是否与人类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3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16SrDNA,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Hp)的特异基因glmM。随机选... 目的检测人类食管癌组织是否有螺杆菌基因,以初步探讨螺杆菌的感染是否与人类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3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16SrDNA,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Hp)的特异基因glmM。随机选2例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测序、序列分析和近缘细菌遗传进化树比较。对阳性标本进行针对幽门螺杆菌菌体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32.3%(11/34)的食管癌组织中发现有螺杆菌16S rRNA基因存在。2例测序及同源性比较和分析显示,食管癌组织中螺杆菌序列与Hp的16S rDNA序列有99%同源性。进化树显示2例食管癌组织中螺杆菌序列与Hp的进化距离最近。所有的阳性标本均扩增出Hp特异基因glm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阳性标本的幽门螺杆菌的蛋白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和间质。结论人类食管癌组织中检测出螺杆菌特异基因和Hp特异性DNA,提示食管癌组织存在螺杆菌慢性感染,可能与人类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螺杆菌 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1999-2003年湖北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状况及耐药变迁 被引量:3
17
作者 倪明 余冰 +3 位作者 田德英 王洪波 申正义 宋佩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2-535,共4页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来源、临床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03年湖北地区15所三级甲等医院初次分离的11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用“W...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来源、临床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03年湖北地区15所三级甲等医院初次分离的11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1999-2003年湖北地区15所医院临床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从2.3%(243株/10584株)下降到1.7%(243株/14294株)。以呼吸道标本最多(74.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7.0%)、血液和骨髓(6.0%)、引流液和穿刺液(5.3%)。临床分布以内科(40.8%),外科(22.2%),重症监护病房(17.1%)为主。5年中抗菌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累计敏感率依次为左旋氧氟沙星(80.4%)、替卡西林/克拉维酸(70.8%)、TMP/SMZ(60.2%)、头孢哌酮/舒巴坦(56.8%)、环丙沙星(50.9%)、头孢他啶(48.5%);TMP/SMZ的敏感率由65.6%下降到53.1%,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由71.8%下降到48.4%,环丙沙星的敏感率由59.4%下降到50.2%,头孢他啶的敏感率由56.4%下降到42.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对左旋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MP/SMZ的累计敏感率在60%以上,经验用药时可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明 蔡昌学 王国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KN-28生长及诱导其凋亡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光镜观察、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MTT)还原法、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法、琼脂糖DNA凝胶电泳法检测As2O3在不同作用时间、不同给药浓度时对MKN...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KN-28生长及诱导其凋亡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光镜观察、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MTT)还原法、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法、琼脂糖DNA凝胶电泳法检测As2O3在不同作用时间、不同给药浓度时对MKN-28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MKN-28细胞经As2O3作用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而且呈浓度-作用时间依赖关系。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DNA直方图上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周期分析发现药物作用后MKN-28细胞的生长周期受到明显阻滞。琼脂糖DNA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胞发生凋亡时由于DNA的规律性降解而形成的梯状条带。结论As2O3既能有效地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KN-28的生长,又能诱导该细胞凋亡,而且呈浓度依赖性和作用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胃癌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中国汉坦病毒H8205株G2糖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真核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小红 黄汉菊 +2 位作者 任刚 李钟铎 陈秀珠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0-233,共4页
从感染病毒乳鼠脑组织提取总 RNA,采用 RT- PCR和分子克隆技术将扩增到的 G2糖蛋白基因插入含 CMV启动子的 pc DNA3.1/ His质粒载体中 ,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 COS- 7细胞 ,用 SDS- PAGE、 Western- blot及 IFIA方法分别测定表达产物的相... 从感染病毒乳鼠脑组织提取总 RNA,采用 RT- PCR和分子克隆技术将扩增到的 G2糖蛋白基因插入含 CMV启动子的 pc DNA3.1/ His质粒载体中 ,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 COS- 7细胞 ,用 SDS- PAGE、 Western- blot及 IFIA方法分别测定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量及特异性。结果证明获得正向插入的 G2 - pc DNA3.1/ His重组表达质粒 ,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量为 5 6 ku,与理论预期大小一致 ,并且可与汉坦病毒 H82 0 5株的腹水抗体起特异反应。表明构建的 G2 - pc DNA3.1/His重组质粒所表达的蛋白为中国汉坦病毒株特有 ,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并具有抗原性 ,重组质粒可应用于汉坦病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坦病毒 H8205株 G2糖蛋白 DNA疫苗 基因表达 基因克隆 真核细胞
下载PDF
Livin靶向siRNA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明 王国斌 +1 位作者 陶凯雄 蔡昌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构建Livin靶向si RNA重组表达载体,研究其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Livin靶向si RNA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结肠癌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ivin的表达。结果经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证实Livin靶向si RNA重组... 目的构建Livin靶向si RNA重组表达载体,研究其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Livin靶向si RNA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结肠癌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ivin的表达。结果经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证实Livin靶向si RNA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它对结肠癌细胞L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30.18%和28.88%。结论Livin靶向si RNA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能显著抑制Livin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基因 RNA干扰 基因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