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new Bunyaviridae)-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virus,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new Bunyaviridae)-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virus,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等,危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功能脏器衰竭等导致死亡。该病潜伏期尚未确定,急性起病,病程较长,可达10天以上。2006年,安徽省定远县出现首例SFTS确诊病例,2009年湖北省和河南省也出现确诊病例。之后在全国十多个省也相继发现,其中河南、山东、安徽和湖北为高发省。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5~87岁,平均61岁。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死亡病例多为50岁以上患者。好发于疫区农民,患者大多住在丘陵或森林地区。SFTS主要流行期为5~7月,高峰在5月。展开更多
目的 构建融合基因pcDNA3 1/His B IL 2 G1,为进一步研究汉坦病毒新型裸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从含有人源IL 2的质粒中扩增出IL 2片段 ,将人源IL 2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His B中 ,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cDNA3 1/His B IL 2...目的 构建融合基因pcDNA3 1/His B IL 2 G1,为进一步研究汉坦病毒新型裸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从含有人源IL 2的质粒中扩增出IL 2片段 ,将人源IL 2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His B中 ,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cDNA3 1/His B IL 2。同样采用PCR扩增汉坦病毒H82 0 5株G1基因片段 ,将回收的G1片段经双酶切插入到pcD NA3 1/His B IL 2 ,构建成新的质粒pcDNA3 1/His B IL 2 G1。采用脂质体介导包裹 ,转入NIH3T3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 ;采用原位杂交观察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SDS PAGE法作重组质粒pcDNA3 1/His B IL 2 G1瞬时表达产物的鉴定。结果 融合基因可转录并表达一分子量为 78kD左右的蛋白 ,对照组则未见电泳条带出现。结论 成功构建pcDNA3 1/His B IL 2 G1融合基因 。展开更多
文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new Bunyaviridae)-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virus,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等,危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功能脏器衰竭等导致死亡。该病潜伏期尚未确定,急性起病,病程较长,可达10天以上。2006年,安徽省定远县出现首例SFTS确诊病例,2009年湖北省和河南省也出现确诊病例。之后在全国十多个省也相继发现,其中河南、山东、安徽和湖北为高发省。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5~87岁,平均61岁。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死亡病例多为50岁以上患者。好发于疫区农民,患者大多住在丘陵或森林地区。SFTS主要流行期为5~7月,高峰在5月。
文摘目的 构建融合基因pcDNA3 1/His B IL 2 G1,为进一步研究汉坦病毒新型裸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从含有人源IL 2的质粒中扩增出IL 2片段 ,将人源IL 2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His B中 ,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cDNA3 1/His B IL 2。同样采用PCR扩增汉坦病毒H82 0 5株G1基因片段 ,将回收的G1片段经双酶切插入到pcD NA3 1/His B IL 2 ,构建成新的质粒pcDNA3 1/His B IL 2 G1。采用脂质体介导包裹 ,转入NIH3T3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 ;采用原位杂交观察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SDS PAGE法作重组质粒pcDNA3 1/His B IL 2 G1瞬时表达产物的鉴定。结果 融合基因可转录并表达一分子量为 78kD左右的蛋白 ,对照组则未见电泳条带出现。结论 成功构建pcDNA3 1/His B IL 2 G1融合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