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医学寄生虫学发展简介(有史~1949年)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雍龙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46-250,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医学寄生虫学 发展简介 古代寄生虫学
下载PDF
微卫星锚定PCR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熊衍文 牛安欧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寄生虫学 微卫星DNA 微卫星锚定PCR 应用
下载PDF
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郭凯文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CAS 2002年第4期149-153,共5页
目前,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领域。本文就其发展现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线粒体基因组的损伤及突变机制、线粒体基因组损伤的有关疾病以及线粒体基因组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MTDNA 基因突变 DNA损伤 线粒体基因组 线粒体 寄生虫学
下载PDF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国英 刘文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8-69,80,共3页
关键词 感染状况调查 毛囊蠕形螨 大学生 皮肤疾患 螨感染者 皮脂蠕形螨 脂溢性皮炎 外耳道瘙痒 无症状 寄生螨
下载PDF
中国不同种拟钉螺CO1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及其系统学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关飞 牛安欧 李友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7,44,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拟钉螺线粒体CO1基因的差异并初步探讨其系统发生。方法收集4省7地拟钉螺标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CO1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NJ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PC... 目的研究中国拟钉螺线粒体CO1基因的差异并初步探讨其系统发生。方法收集4省7地拟钉螺标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CO1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NJ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PCR扩增得到大小约700bp的片段。遗传距离显示:台湾邱氏拟钉螺与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亲缘关系最近距离为0.124,而与其余6种拟钉螺遗传距离较远,遂将其分为两组。6种拟钉螺组内距离为0.127,两组间距离为0.179。两种方法构建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台湾邱氏拟钉螺与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聚为一支,其余6种拟钉螺位于另一支。结论台湾邱氏拟钉螺应归入湖北钉螺,钉螺与拟钉螺属单源进化。中国不同种拟钉螺CO1基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钉螺 线粒体CO1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应用胶体金SEA-DIPSTICK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雷家慧 姜昌富 +4 位作者 甘燕 魏兰英 宁长修 邓伟文 石佑恩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的Dipstick方法。方法 应用胶体金SEA -dip stick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结果 用该法检测急性血吸虫病血清 2 8人份和慢性血吸虫病血清 2 97人份 ,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的Dipstick方法。方法 应用胶体金SEA -dip stick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结果 用该法检测急性血吸虫病血清 2 8人份和慢性血吸虫病血清 2 97人份 ,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10 0 %和 97 31%。在 5 18例正常人和 5 73例其它 4种寄生虫病人血清中有 0 19%假阳性和 2 4%交叉反应。与Dot-ELISA比较 ,经卡方检验表明两者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而SEA -dipstick法的特异性较Dot -ELISA强。 结论 胶体金SEA -dipstick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且方法快速 ,操作简便 ,不需特殊仪器设备 ,稳定性高 ,重复性好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dipstick 血清抗体 日本血吸虫病 胶体金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Mr26000GSTDNA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联合免疫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余光清 刘文琪 +3 位作者 雷家慧 莫红梅 程喻力 李雍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Mr26000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DNA疫苗和重组蛋白(rSj26GST)疫苗联合免疫对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j26基因克隆入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构建重组质粒pEGFP-Sj26,并转染幼仓鼠肾细胞(BHK),...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Mr26000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DNA疫苗和重组蛋白(rSj26GST)疫苗联合免疫对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j26基因克隆入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构建重组质粒pEGFP-Sj26,并转染幼仓鼠肾细胞(BHK),用荧光显微镜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的表达。联合免疫组BALB/c小鼠分别在第0、2周用pEGFP-Sj26免疫2次,第4周再用rSj26GST加强免疫1次;而单独免疫的pEGFP-Sj26组及rSj26GST组,与上组同步各自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2周进行感染攻击,45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同时设PBS对照组。结果pEGFP-Sj26在BHK中能有效表达。联合免疫组的减虫率为50·8%,显著高于pEGFP-Sj26(28·0%)和rSj26GST组(25·5%)(P值均<0·01)。联合免疫组以及pEGFP-Sj26、rSj26GST组减卵率分别为32·7%、20·6%、33·0%;联合免疫组及rSj26GST组,肝组织中每条雌虫平均产卵数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联合免疫组的保护作用优于pEGFP-Sj26和rSj26GST单独免疫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谷胱甘肽S-转移酶 DNA疫苗 重组蛋白 联合免疫
下载PDF
用SSR-PCR和RAPD技术研究中国不同地域旋毛虫株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莉 牛安欧 +1 位作者 刘蓉 方正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57-761,共5页
目的 对中国不同地域的旋毛虫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 ,并为其种及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 PCR)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RAPD)对我国 6旋毛虫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电泳条带情况进行SAS分... 目的 对中国不同地域的旋毛虫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 ,并为其种及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 PCR)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RAPD)对我国 6旋毛虫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电泳条带情况进行SAS分析 ,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T3、T7与国内各地域株间遗传距离均大于 0 85 ;湖北株与天津株、黑龙江株与云南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 0 2。河南株与前 4株的遗传距离在SSR PCR小于 0 3,在RAPD小于0 6。结论 中国 6株旋毛虫在基因水平可分为不同层次的 3类 :a 湖北株、天津株为一类 ;b 黑龙江株、云南株为一类 ;c 不明株与河南株归为一类或者不明株归为a类中。国内 6株归属于T1。此外 ,国际标准株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遗传变异 RAPD SSR-PCR 种株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DNA疫苗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晓华 石佑恩 +2 位作者 胡萍 宁长修 朱红刚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重组质粒,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方法RT-PCR特异性扩增Sj14FABP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IVO2,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的重组质粒pVIVO2-Sj14F...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重组质粒,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方法RT-PCR特异性扩增Sj14FABP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IVO2,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的重组质粒pVIVO2-Sj14FABP转染HepG2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蛋白表达;并免疫BALB/c小鼠,30d后攻击感染,感染后45天剖杀,计数检获成虫数和肝脏虫卵数。结果RT-PCR扩增出大小为440bp的Sj14FABP片段,重组质粒经PCR和双酶切后均获得目的片段,转染细胞IFA结果显示有较强荧光。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分别获得24.1%减虫率和27.2%减卵率。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重组质粒pVIVO2-Sj14FABP,该核酸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脂肪酸结合蛋白 核酸疫苗 真核表达 免疫保护性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混合DNA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柳哲 石佑恩 +2 位作者 宁长修 邓伟文 韩家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为提高日本血吸虫 DNA疫苗免疫效力 ,观察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的混合 DNA疫苗诱导小鼠的抗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方法 大量制备真核质粒 p BK- CMV- Sj2 6和 p BK- CMV-Sj2 3,然后将单价 DNA疫苗 p BK- CMV- Sj2 6和 p BK- CMV- ... 目的 为提高日本血吸虫 DNA疫苗免疫效力 ,观察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的混合 DNA疫苗诱导小鼠的抗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方法 大量制备真核质粒 p BK- CMV- Sj2 6和 p BK- CMV-Sj2 3,然后将单价 DNA疫苗 p BK- CMV- Sj2 6和 p BK- CMV- Sj2 3混合后免疫小鼠。实验分为 4组 :混合疫苗组、单价疫苗 p BK- CMV- Sj2 3组、空质粒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于 0周、3周、5周在小鼠股四头肌注射相应质粒 DNA或生理盐水 ,第 9周小鼠用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第 15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及减卵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小鼠减虫率及减卵率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1) ;与单价 p BK- CMV- Sj2 3组比较 ,混合 DNA疫苗组的减虫率及减卵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血吸虫混合 DNA疫苗诱导小鼠对血吸虫的保护力优于单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混合DNA疫苗 保护力 免疫效果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多价DNA疫苗的构建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柳哲 石佑恩 江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5-208,共4页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多价 DNA疫苗。 方法 在本室已构建的克隆载体 p Bluescript- Sj2 6、p Bluescript- Sj32及 p Bluescript- Sj2 3的基础上 ,根据 Sj2 6 k Da、Sj32 k Da和 Sj2 3k D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一对引物 ,且在引物中引入 1...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多价 DNA疫苗。 方法 在本室已构建的克隆载体 p Bluescript- Sj2 6、p Bluescript- Sj32及 p Bluescript- Sj2 3的基础上 ,根据 Sj2 6 k Da、Sj32 k Da和 Sj2 3k D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一对引物 ,且在引物中引入 1个含多肽接头甘氨酸 -甘氨酸 -丝氨酸 (G- G- S)的碱基序列。首先将 Sj2 3基因连接入载体 p BK中 ,构建重组质粒 p BK - Sj2 3,然后将 Sj2 6 k Da或 32 k Da基因分别连接入载体 p BK- Sj2 3中 ,构建成多价 DNA疫苗p BK- Sj2 6 - Sj2 3和 p BK- Sj32 - Sj2 3。对重组基因鉴定后 ,检测了质粒在小鼠肌肉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多价 DNA疫苗 p BK- Sj2 6 - Sj2 3和 p BK- Sj32 - Sj2 3转入了完整的 Sj2 6、Sj2 3和 Sj32基因。多价基因质粒能在小鼠肌肉组织中表达。结论 构建了日本血吸虫多价 DNA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J26 SJ23 SJ32 多价DNA疫苗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Mr23000抗原与白细胞介素-12多价DNA疫苗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卜玲毅 石佑恩 +3 位作者 甘燕 朱晓华 宁长修 朱红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研究能共同表达日本血吸虫Mr23000膜抗原(Sj23)与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诱导BALB/c小鼠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在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和PV-IL12的基础上,构建空白质粒PV和仅表达Sj23的质粒PV-Sj23。50只BAL... 目的研究能共同表达日本血吸虫Mr23000膜抗原(Sj23)与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诱导BALB/c小鼠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在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和PV-IL12的基础上,构建空白质粒PV和仅表达Sj23的质粒PV-Sj23。50只BALB/c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注射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表达Sj23的质粒PV-Sj23、表达IL-12质粒PV-IL12、空白质粒PV和生理盐水,100μg/只,免疫1次。4周后每只鼠攻击感染40±2条尾蚴,42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数。结果成功地构建了空白质粒PV和只表达Sj23的质粒PV-Sj23及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PV-IL12-Sj23组和PV-Sj23组分别获得了45.5%和27.2%的减虫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减卵率分别为58.4%和33.9%。结论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较显著的抗血吸虫免疫保护作用,且保护性效果比单价DNA疫苗PV-Sj23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DNA疫苗诱导 保护性免疫 白细胞介素-12(IL-12) BALB/c小鼠 多价DNA疫苗 免疫保护作用 SJ23 IL12 保护性效果 生理盐水 攻击感染 抗血吸虫 PV 质粒 膜抗原 虫卵数 减虫率 显著性
下载PDF
卵黄抗体IgY检测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炜明 吴玉龙 +4 位作者 刘文琪 仇镇宁 冯振卿 李雍龙 管晓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卵黄抗体(IgY)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纯化的鸡IgY作为捕捉抗体,以酶标抗SEA单克隆抗体NP28-5B为检测抗体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S-ELISA)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并... 目的探讨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卵黄抗体(IgY)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纯化的鸡IgY作为捕捉抗体,以酶标抗SEA单克隆抗体NP28-5B为检测抗体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S-ELISA)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并与常规检测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SEA-ELISA)作比较。结果S-ELISA测得SEA浓度(y)与吸光度(A450)值(x)呈明显的正相关(y=459.22x-108.14,r=0.9481)。急性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阳性率为100.00%(9/9),慢性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阳性率为84.44%(38/45),健康人的特异性为96.00%(48/50)。两种方法对血吸虫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LIS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免疫诊断 循环抗原 IGY 可溶性虫卵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龙小纯 李雍龙 方正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42-344,共3页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方法用LPS或LPS+IFN-γ诱导离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使其产生NO;加入机械断尾的日本血吸虫童虫,测定48 h内童虫的死亡率.为进一步证实NO对童虫的杀伤作用,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方法用LPS或LPS+IFN-γ诱导离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使其产生NO;加入机械断尾的日本血吸虫童虫,测定48 h内童虫的死亡率.为进一步证实NO对童虫的杀伤作用,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抑制剂LNNA(Nω-nitro-Larginine)抑制NO的产生,与未加抑制剂组比较,观察童虫死亡率的变化.结果LPS或LPS+IFN-γ均能有效诱导巨噬细胞产生NO,2.0×105细胞产生的NO浓度分别为(109.96±3.70)μmol/L和(113.50±7.38)μmol/L,其相应的杀虫率分别达91.07%±2.92%和96.86%±2.36%.加入2 mmol/L的L-NNA后,巨噬细胞的NO产量明显降低,其杀虫率也相应减低.结论巨噬细胞诱生的NO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具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日本血吸虫 童虫 细胞毒作用 巨噬细胞 杀伤作用 杀虫率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2在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力中的佐剂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晓华 石佑恩 +1 位作者 宁长修 朱红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IL-12)对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DNA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方法分别构建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疫苗,鉴定构建成功后免疫小鼠。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和D等4组,分别用0.9%...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IL-12)对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DNA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方法分别构建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疫苗,鉴定构建成功后免疫小鼠。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和D等4组,分别用0.9%NaCl(对照组)、pVIVO2、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肌注免疫1次(100μg/只)。免疫后30d各组小鼠感染40±2条尾蚴,感染后45d剖杀,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同时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用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经PCR和酶切鉴定,成功构建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重组质粒;C、D组免疫后分别获得24.1%和39.4%的减虫率、27.2%和32.8%的减卵率;细胞因子检测结果,D组经ConA和SEA诱生的IL-2和IFN-γ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IL-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后30d小鼠血清IgG水平无明显升高,各实验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j14FABPDNA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细胞因子IL-12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向Th1型优势分化,并增强血吸虫病DNA疫苗免疫保护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脂肪酸结合蛋白 白细胞介素-12 DNA疫苗 免疫保护性 佐剂
下载PDF
香菇多糖对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VIVO2-Sj14-Sj23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鲁燕妮 冯清 +3 位作者 朱晓华 甘燕 胡媛 石佑恩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9-460,共2页
血吸虫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血吸虫疫苗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其中核酸疫苗,包括混合或多价DNA疫苗。但疫苗候选分子诱导的保护力较弱,很少超过50%减虫率。为此,要继续寻找新的疫苗抗原分子,同时应重视筛选可用于人体的疫苗佐剂... 血吸虫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血吸虫疫苗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其中核酸疫苗,包括混合或多价DNA疫苗。但疫苗候选分子诱导的保护力较弱,很少超过50%减虫率。为此,要继续寻找新的疫苗抗原分子,同时应重视筛选可用于人体的疫苗佐剂,进一步提高其保护力。多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希望能找出安全有效的佐剂,可是实际上并不如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pVIVO2-Sj14-Sj23疫苗 佐剂
下载PDF
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26 kDa GST的优化表达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余光清 蒋诗琴 李雍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70-773,共4页
目的探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 GST)的优化条件。方法用含有Sj26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3X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将影响可溶性rSj26 GST表达的4个因素,即温度、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时细菌的... 目的探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 GST)的优化条件。方法用含有Sj26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3X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将影响可溶性rSj26 GST表达的4个因素,即温度、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时细菌的密度和诱导时间进行正交设计,确定其优化表达条件并大量表达,采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的蛋白,测定酶活性,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免疫活性。结果正交设计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rSj26GST最佳表达条件为温度25℃,IPTG的浓度1 mmol/L,诱导前细菌的生长密度0.9,诱导表达时间8 h。可溶性rSj26 GST纯化的产量为16 mg/L,Western blot证实rSj26 GST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通过正交设计确定了可溶性rSj26 GST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优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 S-转移酶 蛋白表达 正交设计 大肠杆菌
下载PDF
多糖佐剂FQ_2对日本血吸虫rBCG-Sj26GST疫苗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甘燕 姜昌富 +4 位作者 石佑恩 徐均耀 姜晓华 冯清 皇甫永穆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5,共3页
为探讨多糖佐剂FQ2 对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力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 ,采用 1 0 8CFU日本血吸虫重组BCG -Sj2 6GST疫苗分别与 5 %、1 0 %、2 0 %浓度的佐剂FQ2 混匀皮下接种BALB/c小鼠 ,同时设对照组。接种后第 8W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 为探讨多糖佐剂FQ2 对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力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 ,采用 1 0 8CFU日本血吸虫重组BCG -Sj2 6GST疫苗分别与 5 %、1 0 %、2 0 %浓度的佐剂FQ2 混匀皮下接种BALB/c小鼠 ,同时设对照组。接种后第 8W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感染后 6W剖杀小鼠 ,计算减虫率 ,测定血清中特异抗体水平和胸腺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结果实验组获得了 33 49% - 4 0 50 %的减虫率 ,与对照组相比 ,胸腺细胞总数、胸腺活性细胞率、CD8+ 细胞率、CD4 + 细胞率均显著升高 ,尤其是疫苗 +1 0 %佐剂 ,疫苗 +2 0 %佐剂组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而各实验组IgG抗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别。提示多糖佐剂FQ2 对日本血吸虫rBCG -Sj2 6GST疫苗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佐剂FQ2 日本血吸虫 rBCG-Sj26GST疫苗 增效作用 血吸虫病
下载PDF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韩庆霞 牛安欧 李金木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 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 .0 35 ,其余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 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 .12 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株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结论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 线粒体CO1基因 序列分析 差异研究
下载PDF
广西、湖南、云南三地钉螺Cytb基因序列变异和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林睿 黎学铭 +2 位作者 胡缨 牛安欧 胡文庆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钉螺与云南、湖南钉螺Cyt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和系统进化关系。方法收集广西靖西、云南洱源和湖南岳阳三地钉螺,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线粒体Cytb基因并测序。用Clustal W(1.82)软件对所测得的Cytb基因序列进行排序,用MEG... 目的分析广西钉螺与云南、湖南钉螺Cyt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和系统进化关系。方法收集广西靖西、云南洱源和湖南岳阳三地钉螺,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线粒体Cytb基因并测序。用Clustal W(1.82)软件对所测得的Cytb基因序列进行排序,用MEGA3.1计算其碱基组成、转换及颠换;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同时结合三地钉螺分布和孳生地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CR扩增获得Cytb基因大小为580 bp。三地钉螺Cytb基因序列富含碱基A和T,A+T平均含量为61.2%,表现出较强的碱基组成偏倚。三地钉螺Cytb基因578 bp的同源序列中检测到165个变异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28.5%。其中广西钉螺与湖南钉螺Cytb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为17个,约占2.94%;广西钉螺与云南钉螺Cytb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为160个,约占27.7%。广西钉螺与湖南、云南钉螺Cytb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1、0.405。采用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均显示广西钉螺与湖南钉螺同属一个支系,云南钉螺单独形成另一支系。结论广西钉螺与云南钉螺存在较大基因差异,进化速率较大,保守性较小,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广西钉螺与湖南钉螺基因差异较小,相对保守,进化速率不太大,遗传距离较小,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CYTB基因 遗传多态性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