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性大学神经生物学专题教学的尝试与探讨(摘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育文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10-210,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综合性大学 选修课
下载PDF
神经生物学课程开设的发展和反思(摘要)
2
作者 施静 张育文 +1 位作者 李熳 孟宪芳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04-205,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教学 发展
下载PDF
神经科学教学与医学模式革命 被引量:3
3
作者 关新民 施静 《神经科学通报》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教学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神经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4月15-17日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的60余名院校神经生物及生理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就神经生物学教学中有关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教学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神经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4月15-17日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的60余名院校神经生物及生理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就神经生物学教学中有关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编写、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师资培养、教书育人、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通过交流,总结了经验,开拓了思路,找出了不足,明确了目标。为了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我们以《NeuroscienceBulletin》杂志为载体,编辑了这一神经生物学教学专栏,向广大同仁推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学 教学方法 医学模式 神经生物学
下载PDF
5-HT_2和5-HT_3受体在外周初级感觉神经末梢痛反应和痛调制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健 胡旺平 +4 位作者 周克纯 罗加烈 樊友珍 茹立强 李之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5-HT2和5-HT3受体亚型在5-HT引起外周痛反应和痛调制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5-羟色胺激活电流(I5-HT),并结合痛行为实验进行观察。结果:在大多数受检细胞(54/88,61.... 目的:探讨5-HT2和5-HT3受体亚型在5-HT引起外周痛反应和痛调制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5-羟色胺激活电流(I5-HT),并结合痛行为实验进行观察。结果:在大多数受检细胞(54/88,61.4%)特别是中、小型细胞外加5-HT可引起一快去敏感的内向电流,此内向电流能被5-HT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2-甲基-5-羟色胺所模拟,被5-HT3受体拮抗剂ICS250-930可逆性阻断,而5-HT2受体激动剂α-甲基-5-羟色胺则有明显增强I5-HT的作用,5-HT1受体激动剂R-(+)-UH301无明显反应。在进一步的整体清醒动物的行为学试验中我们观察到,大鼠后肢掌底皮下注射5-HT(10-5,10-4和10-3mol/L)引起浓度依赖性的痛行为反应,而用5-HT2和5-HT3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yproheptadine和ICS250-930分别阻断相应受体亚型后,5-HT引起的痛行为反应的强度序列为:5-HT>5-HT+ICS>5-HT+Cyp。结论:本文结果提示:5-HT所引起的痛反应中,在初级感觉神经元水平5-HT3受体可能仅起着启始作用,而5-HT2受体则在伤害性信息的维持和调制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l受体 5-HT2受体 5-HT3受体 膜片钳技术 大鼠 5-HT-引起的疼痛 三叉神经节神经元 痛行为实验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及其神经化学机制 被引量:24
5
作者 雷君 李琴 +1 位作者 李国成 茹立强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及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动力障碍+西药治疗组和胃肠动力障碍+电针治疗组。采用夹尾刺激激怒法制成大鼠胃肠动力障碍模型,用应力传... 目的:探讨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及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动力障碍+西药治疗组和胃肠动力障碍+电针治疗组。采用夹尾刺激激怒法制成大鼠胃肠动力障碍模型,用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采用组织化学技术观测胃、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①MMC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MMC周期、Ⅰ、Ⅱ相延长,Ⅲ相缩短(P<0.01),Ⅲ相频率减慢、幅度下降(P<0.01),胃Ⅲ相发生率降低(P<0.01),胃-肠平均协调收缩率显著下降(P<0.01);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胃-肠MMC周期、Ⅰ、Ⅱ相缩短,Ⅲ相延长(P<0.05,0.01),Ⅲ相频率加快、幅度上升(P<0.01),胃Ⅲ相发生率升高(P<0.01),胃-肠平均协调收缩率显著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电针组各指标的改变较明显(P<0.05,0.01)。②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AChE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显著减少(P<0.01);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显著增加(P<0.01)。③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显著增加(P<0.01);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①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大鼠发病机制之一;②胆碱能神经、氮能神经紊乱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的神经化学基础;③针刺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效应优于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ACh、NO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胃肠动力 AChE和NOS表达
下载PDF
牛磺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罗璨 郭莲军 殷光甫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2-516,共5页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大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牛磺酸 (2 5 0mg·kg-1·d-1)治疗组 ,持续缺血 6h后观测各组的神经行为变化 ,脑梗死...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大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牛磺酸 (2 5 0mg·kg-1·d-1)治疗组 ,持续缺血 6h后观测各组的神经行为变化 ,脑梗死体积 ,脑组织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 ,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etase,NOS)含量及表达 ,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 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的表达。结果 ①牛磺酸可以改善大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 ,减少脑梗死体积 ;②可以提高脑组织SOD活性 ,但对MDA水平未见明显影响 ;③对脑组织NOS含量及表达未见明显影响 ;④明显减少ICAM 1阳性血管计数。结论 牛磺酸可通过增强脑组织SOD活性 ,提高清除氧自由基能力 ,以及减少脑缺血引起的ICAM 1表达 ,从而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NOS ICAM-1 SOD MDA 神经保护作 局灶性脑缺血
下载PDF
电针对慢性神经源性痛大鼠痛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NOS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福元 姚开辉 +3 位作者 殷光甫 林传友 胡道松 茹立强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30-233,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源性痛时的痛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NOS活性变化以及电针对它们的影响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分为对照组(n=24,假手术)、模型组(n=24,手术)、电针组(n=24,手术+电针)。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参照Mosconi氏的大鼠坐骨神经慢性...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源性痛时的痛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NOS活性变化以及电针对它们的影响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分为对照组(n=24,假手术)、模型组(n=24,手术)、电针组(n=24,手术+电针)。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参照Mosconi氏的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制作。电针取“环跳”和“阳陵泉”穴区。痛阈测定采用热辐射测痛法,分别于术后第2、4、7、14、28 d进行实验观察,NOS活性观察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法。结果:慢性神经源性痛时,大鼠抬腿潜伏期(痛阈值)降低,经多次电针后,随着电针次数的增加抬腿潜伏期也逐渐升高(P<0.05)。脊髓背角的NOS活性,慢性痛大鼠明显降低,电针后又明显回升(P<0.05)。结论:慢性神经源性痛时,热痛敏的行为学表现与NOS活性的下调变化相一致,而电针对慢性神经源性痛的抑制及对脊髓背角NOS活性的表达升高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神经源性痛 电针 一氧化氮合酶(NOS)
下载PDF
胃化学性炎性痛时幽门括约肌肠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活性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琴 胡道松 +2 位作者 茹立强 李玲莉 殷光甫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694-698,共5页
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研究大鼠幽门括约肌内NOS ,AChE ,VIP和CGRP阳性神经元成分的分布及其在甲醛致胃炎性痛时的变化 ,拟阐明括约肌内肠神经系统 (ENS)中一些神经成分与胃肠运动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 :①正常括约肌黏... 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研究大鼠幽门括约肌内NOS ,AChE ,VIP和CGRP阳性神经元成分的分布及其在甲醛致胃炎性痛时的变化 ,拟阐明括约肌内肠神经系统 (ENS)中一些神经成分与胃肠运动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 :①正常括约肌黏膜下层有散在的含AChE和NOS神经元胞体。括约肌肌层有含NOS和AChE神经丛 ,内含数个神经元胞体 ;也可见个别CGRP和VIP免疫反应性神经元胞体。肌层内四种阳性纤维丰富。在肌纤维增厚的括约肌部位这些神经元成分特别丰富。②甲醛致胃炎性痛鼠 ,括约肌黏膜下神经丛及肌间神经丛NOS ,AChE ,VIP神经元阳性反应产物 (平均光密度 )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但CGRP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1)。结果提示 :ENS中上述这些神经元成分可能参与幽门括约肌活动和胃肠运动的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化学性炎性痛 幽门括约肌 一氧化氮合酶 乙酰胆碱酯酶 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肠神经系统 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药理学特性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玉芹 罗加烈 +2 位作者 聂辉 朱凡 李之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8,共5页
本实验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探讨了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药理学特性。结果显示:(1)92.3%(60/65)的细胞对ATP敏感,有反应的细胞可记录到三种型式的ATP-激活电流:快速激活快速失活型(Fasttype,F型)、快速激活缓慢失活型(Int... 本实验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探讨了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药理学特性。结果显示:(1)92.3%(60/65)的细胞对ATP敏感,有反应的细胞可记录到三种型式的ATP-激活电流:快速激活快速失活型(Fasttype,F型)、快速激活缓慢失活型(Intermediate type,I型)和缓慢激活缓慢失活型(Slow type,S型),三种电流均具有浓度依赖性。(2)动力学特征:三种类型的ATP激活电流上升相从10%到90%的时间:F型:33.6±4.5ms;I型:62.2±9.9ms;S型:302.1±62ms。去敏感相从10%到90%的时间:F型:399.4±58.2ms;S型:>500ms。(3)量-效关系:I型的量-效曲线居中间,F型的下移,S型的上移,三种类型电流的量-效曲线的EC50非常接近。(4)ATP受体的激动剂激活三种类型电流的效能顺序为:ATP>2-MeSATP>α,β-MeATP>UTP>ADP,其拮抗剂PPADS、RB-2和Suramin对这三种电流的拮抗作用基本相同。以上结果提示:三种型式的ATP-激活电流可能是由不同亚单位组合的P2X受体亚型所介导,不同的亚型介导的电流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激活电流 离子型ATP受体 全细胞膜片钳 三叉神经节 药理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初级感觉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聂辉 张玉芹 +2 位作者 程剑侠 罗加烈 李之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7-520,共4页
为探讨大鼠不同初级感觉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电生理学特征及意义,本实验在新鲜分离的大鼠三种初级感觉神经元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对外加ATP引起的膜电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受检的细胞绝大多数对ATP敏感,外加... 为探讨大鼠不同初级感觉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电生理学特征及意义,本实验在新鲜分离的大鼠三种初级感觉神经元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对外加ATP引起的膜电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受检的细胞绝大多数对ATP敏感,外加ATP记录到内向电流,在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记录到三种形式的ATP-激活电流:快速激活快速失活型(fasttype,F型)、快速激活缓慢失活型(intermediatetype,I型)和缓慢激活缓慢失活型(slowtype,S型),但在结状神经节神经元主要记录到S型电流,三种形式的电流均具有浓度依赖性;(2)三种形式的ATP-激活电流上升相(risingphase,R)从10%至90%的时间(R10-90)有明显差异(P<0.05),去敏感相(desensitizingphase)从10%至90%的时间(D10-90)也有明显差异(P<0.05);(3)三种形式的电流EC50非常接近,I型的量-效曲线居中间,F型的下移,S型的上移;(4)小细胞的ATP-激活电流多表现为F型特征,大细胞多表现为S型特征,而中等大小的细胞多表现为I型特征,结状神经节神经元电流形式与细胞大小没有相关性。以上结果提示:躯体和内脏初级感觉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类型可能与不同的感觉性质有关;不同形式的ATP激活电流可能由ATP受体的不同亚单位组成的各种亚型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激活电流 离子型ATP受体 全细胞膜片钳 初级感觉神经元 大鼠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5-羟色胺激活电流及其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旺平 李之望 +1 位作者 茹立强 樊友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3-556,共4页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5-羟色胺激活电流(I5-HT)及其特征。在大多数受检细胞(64/87,73.6%)特别是中、小型细胞,外加5-HT可引起一快去敏感的内向电流,此内向电流可被5-HT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2-甲基-5-羟色胺所模...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5-羟色胺激活电流(I5-HT)及其特征。在大多数受检细胞(64/87,73.6%)特别是中、小型细胞,外加5-HT可引起一快去敏感的内向电流,此内向电流可被5-HT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2-甲基-5-羟色胺所模拟,被5-HT3受体拮抗剂ICS 250-930可逆性阻断。I5-HT浓度-反应曲线的阈浓度为3×10-7mol/L,饱和浓度约为3×10-3mol/L,EC50为21.4+2.2μmol/L,Hill系数为0.96。I5-HT的翻转电位在-2.5 mV左右。胞内透析GDP-β-S证明I5-HT不依赖于G蛋白而存在。本研究结果为了解5-HT3受体介导电流及其特征提供了有关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三叉神经节 神经元 5-羟色胺 受体 特异性激动剂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下载PDF
胃起搏对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5-羟色胺能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跃 殷光甫 +1 位作者 钱伟 侯晓华 《胃肠病学》 2005年第5期273-276,共4页
背景:胃起搏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胃起搏后胃窦肌间神经丛5-羟色胺(5-HT)能神经的活性变化,探讨胃起搏促胃动力作用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胃起搏模型,将大鼠分为起搏组(n=... 背景:胃起搏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胃起搏后胃窦肌间神经丛5-羟色胺(5-HT)能神经的活性变化,探讨胃起搏促胃动力作用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胃起搏模型,将大鼠分为起搏组(n=10)和对照组(n=6)。选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以控制起搏组胃电慢波,1h后取胃窦组织,以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分析5-HT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数量和免疫反应强度。结果:对照组大鼠5-H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以肌间神经丛和节间束中稍多,神经节内阳性神经细胞体少见。起搏组大鼠胃窦组织5-H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神经节内阳性神经细胞体和带膨体的神经纤维也明显增多,免疫反应增强;肌间神经丛5-HT免疫反应阳性产物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胃起搏后,胃窦肌间神经丛5-H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体分布增多,5-HT能神经活性增强,表明5-HT能神经可能参与了胃起搏的促胃动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起搏 肠肌丛 5-羟色胺 免疫组织化学 Wistar大鼠 胃窦肌间神经丛 5-羟色胺 胃起搏 能神经 阳性神经纤维 5-HT能 胃动力障碍性疾病 促胃动力作用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膜P2X嘌呤受体的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谷远征 殷光甫 +1 位作者 关兵才 李之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70,共7页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神经元膜P2X嘌呤受体的特征。结果发现: 大部分受检细胞(78.9%,142/180)对ATP敏感,ATP-激活电流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少数细胞无反应(21.1%,38/180)。在对ATP...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神经元膜P2X嘌呤受体的特征。结果发现: 大部分受检细胞(78.9%,142/180)对ATP敏感,ATP-激活电流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少数细胞无反应(21.1%,38/180)。在对ATP敏感的142个细胞中,绝大部分引起一内向电流(95.1%,135/142),少数为外向电流(2.1%,3/142),另有部分细胞出现双相电流(2.8%,4/142)。引起的内向电流在小直径细胞(<30μm)上多表现为快去敏感电流,对vanilloid高度敏感;在中等大小的细胞(30-40 μm)上多表现为慢去敏感电流,对vanilloid不敏感;绝大多数大细胞(>40 μm)对ATP和vanilloid均不敏感。此外,电流的波形与细胞直径密切相关。无论小细胞还是中等细胞其I-V曲线均表现出明显的内向整流趋势。我们还研究了ATP-激活电流的动力学特征,并观察了P2嘌呤受体激动剂、拮抗剂的效应。结果提示:不同类型的ATP受体- 离子通道在不同类型的TG神经元上的表达具有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三磷酸 嘌呤受体 三又神经节 膜片钳技术
下载PDF
电针对三叉神经痛大鼠痛行为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健 茹立强 +2 位作者 李之望 曾进香 金志刚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60-662,共3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痛行为反应的变化 ,探讨电针治疗对三叉神经痛反应时相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中枢机制 ,并讨论和分析治疗时相的选择。方法 :采用 5 % Formalin皮下注射造成致痛大鼠模型。将 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和电...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痛行为反应的变化 ,探讨电针治疗对三叉神经痛反应时相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中枢机制 ,并讨论和分析治疗时相的选择。方法 :采用 5 % Formalin皮下注射造成致痛大鼠模型。将 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 ,以动物抓搔注射侧上唇的时间 (秒 )为痛敏行为观察指标 ,以每次抓搔持续时间的总和为痛敏强度指标。结果 :( 1 ) Formalin组疼痛反应时间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长 ( P<0 .0 1 ;( 2 )电针能抑制疼痛反应第一期 ,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且可部分抑制第二期的早期时程 ,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 ( P<0 .0 1 )。结论 :电针能明显影响三叉神经痛反应时相 ,在疼痛反应的第一期和第二期早期时程治疗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三叉神经痛 大鼠 痛行为反应 副作用
下载PDF
迷走神经参与胃伤害性信息向下丘脑的传递 被引量:4
15
作者 易春霞 茹立强 胡道松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是否参与胃伤害性信息向下丘脑室旁核的传递。 方法  检测下列条件下c Fos蛋白在孤束核及下丘脑室旁核的表达 :①胃内注入福尔马林引起伤害性刺激 ;②福尔马林刺激结合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结果 胃内注入福尔...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是否参与胃伤害性信息向下丘脑室旁核的传递。 方法  检测下列条件下c Fos蛋白在孤束核及下丘脑室旁核的表达 :①胃内注入福尔马林引起伤害性刺激 ;②福尔马林刺激结合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结果 胃内注入福尔马林引起的伤害性刺激可以诱导c Fos蛋白在孤束核和下丘脑室旁核等脑区的表达 ,但在胸段脊髓的I,V ,VII和X层无明显表达。胃内注入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则仅有极少量的表达 ,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可以减少c Fos蛋白在这些部位的表达。 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信息 孤束核 下丘脑室旁核 迷走神经
下载PDF
慢性炎症痛引起DRG感觉神经元P2X3受体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友华 杨荣 +2 位作者 黄丹 夏保芦 殷光甫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15-520,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P2X3受体参与大鼠足底慢性炎症痛相关的热痛觉过敏机制。方法1)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以大鼠右侧后脚掌注射松节油加石蜡(各占50%)0.1ml建立后脚掌慢性痛模型,用热测痛的方法测量后脚掌...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P2X3受体参与大鼠足底慢性炎症痛相关的热痛觉过敏机制。方法1)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以大鼠右侧后脚掌注射松节油加石蜡(各占50%)0.1ml建立后脚掌慢性痛模型,用热测痛的方法测量后脚掌皮下注射松节油后的痛阈,每天1次,连续测15d。2)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后脚掌慢性炎症后第2天和第7天,炎症侧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_3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变化;以及正常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_3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作为对照。结果1)炎症后大鼠后脚掌侧痛阈出现降低,在第2天痛阈达到最低,后逐渐恢复,14d后恢复正常痛阈值。2)正常大鼠P2X_3主要表达于DRG的中小神经元上,炎症后DRG(L4-6),中小型P2X_3受体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平均面积增大。结论后脚掌慢性炎症痛可以引起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的痛觉过敏,并导致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_3受体阳性细胞数目增加,表明P2X_3在DRG的中小神经元的改变可能对松节油引起脚掌炎症痛时热痛觉过敏的形成与维持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根神经节 P2X_3受体 足底痛 痛觉过敏
下载PDF
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敏才 李应续 陈耀光 《颈腰痛杂志》 2005年第5期332-333,共2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年尸体10具,借助显微镜,观察椎动脉横突段周围的神经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特点。结果来自颈交感干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横突段周围相吻合,并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结论... 目的探讨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年尸体10具,借助显微镜,观察椎动脉横突段周围的神经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特点。结果来自颈交感干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横突段周围相吻合,并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结论依据解剖位置关系,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神经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交感神经 颈椎病
下载PDF
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乙酰胆碱能神经在大鼠肠道内的分布及其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林 茹立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3-666,共4页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和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观察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AChE三种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内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SP、VIP、AChE阳性神经神经元和纤维均...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和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观察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AChE三种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内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SP、VIP、AChE阳性神经神经元和纤维均分布于肠壁各层,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逐渐增多,但从结肠到直肠则逐渐减少;AChE阳性神经元或纤维在肠壁各层最丰富,其中VIP以粘膜层和粘膜下神经丛较丰富,SP以肠肌丛较丰富;三者的分布密度为AChE>VIP>SP。AChE、SP和VIP阳性神经元胞体及神经纤维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密度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可能与不同肠段肠动力调节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乙酰胆碱酯酶 肠道 大鼠
原文传递
电针抗胃炎性痛对内脏感觉c-fos及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春霞 茹立强 胡道松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 :探讨大鼠内脏感觉传入系统c fos及NOS阳性神经元在胃炎性痛时的变化和电针抗胃炎性痛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还原型辅酶Ⅱ显色方法 ,显示在生理条件、胃炎性痛及电针抗痛时c fos和NOS阳性神经元在结状神经节 (... 目的 :探讨大鼠内脏感觉传入系统c fos及NOS阳性神经元在胃炎性痛时的变化和电针抗胃炎性痛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还原型辅酶Ⅱ显色方法 ,显示在生理条件、胃炎性痛及电针抗痛时c fos和NOS阳性神经元在结状神经节 (NG)、背根神经节 (DRG)、脊髓(SC)及孤束核 (NTS)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 :胃炎性痛时大鼠NG、DRG、SC和NTS中NOS阳性成分有明显变化 ,而c fos的变化仅仅出现在NTS。电针抗胃痛时能调整各个部位NOS阳性成分的变化幅度及孤束核c fos的表达量。结论 :①NO可能参与将胃的伤害性信息向中枢传递 ,其上传途径可能主要是伴随迷走神经径路上行到达脑干的内脏感觉通路 ;②依据c fos在NTS和SC中表达的差异 ,推测在脊髓中可能存在着下行抑制性通路 ,在脊髓水平即对传入的内脏伤害性信息进行了整合 ,阻抑信息的上传 ;③电针参与对胃炎性痛的调节与迷走神经通路中的NO能神经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炎性痛 内脏感觉通路 C-FOS NOS阳性神经元 免疫组织化学 迷走神经
下载PDF
胃电刺激对大鼠十二指肠部分肠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跃 殷光甫 +1 位作者 钱伟 侯晓华 《胃肠病学》 2006年第1期21-24,共4页
背景:胃电刺激(GES)对胃动力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关于GES后十二指肠肌间丛神经及其递质的变化,目前所知尚少。目的:研究GES对大鼠十二指肠壁内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释放的影响。方法:建立Wis... 背景:胃电刺激(GES)对胃动力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关于GES后十二指肠肌间丛神经及其递质的变化,目前所知尚少。目的:研究GES对大鼠十二指肠壁内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释放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大鼠GES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GES组(n=10)和对照组(n=6)。选用适宜的刺激参数控制GES组胃慢波,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分析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NO能、SP能和VIP能神经活性的变化。结果:GES组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染色增强,易见ChAT、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节和阳性神经元细胞体;而SP、VI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和末梢及其染色强度在GES后无明显变化。GES组肌间神经丛ChAT、nNOS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SP、VI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GES后大鼠十二指肠壁内Ach、NO释放增多,VIP、SP则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电刺激 胆碱0-乙酰转移酶 一氧化氮合酶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