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在小儿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张梦婕 邓享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68-171,共4页
分析在小儿骨折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骨折小儿,从中抽取60例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参与目标,接收时间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根据抽样调查法,将60例在我院进行骨折治疗的小儿进行平... 分析在小儿骨折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骨折小儿,从中抽取60例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参与目标,接收时间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根据抽样调查法,将60例在我院进行骨折治疗的小儿进行平均分配,常规组计入30例,施行外固定技术及基础护理,试验组同样计入30例,进行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结果 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后,组间骨关节功能评分、骨愈合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相比,试验组数据结果有更高表现,P<0.05;常规组和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10.00%,根据数据显示,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区别明显,P<0.05;常规组护理质量与试验组比较,试验组护理质量更佳,P<0.05。结论 在小儿骨折治疗中开展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技术 个体护理 小儿骨折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多中心研究
2
作者 黄琦 徐江龙 +7 位作者 宿玉玺 叶卫华 唐欣 陈顺有 周治国 赵占波 付桂兵 唐盛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1-526,共6页
目的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案,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参与单位包括深圳市儿童医院等6个医疗中心。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6个医疗中心共采用手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 目的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案,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参与单位包括深圳市儿童医院等6个医疗中心。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6个医疗中心共采用手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35例,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均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收集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度以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5例患儿中,男18例,女17例,其中半椎体位于第2至第10胸椎者10例,位于第11胸椎至第2腰椎者17例,位于第3至第5腰椎者8例。平均固定融合2.4个脊柱节段,手术年龄(4.5±2.6)岁,随访时间(42.6±17.6)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37.6±9.0)°,术后为(9.0±6.4)°,末次随访时为(13.3±11.1)°。术后畸形矫正率为76.1%,末次随访时畸形矫正率为64.6%。头、尾侧代偿弯自行矫正率分别为44.4%和57.1%,节段性后凸矫正率为37.2%。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及节段性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椎弓根切割4例(11.4%,4/35),畸形进展3例(8.6%,3/35),感染1例(2.9%,1/35),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能直接去除致畸原因,保留脊柱生长与活动功能,但需重点关注和积极预防椎弓根切割、畸形进展等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先天性 椎板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多中心研究
下载PDF
儿童肘内翻畸形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相关性
3
作者 刘帅 迮仁浩 +2 位作者 王尚玉 胡斌武 李进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5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肘内翻畸形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LR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肘内翻畸形患儿21例21肘作为肘内翻组,另选取2021年11... 目的:探讨儿童肘内翻畸形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LR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肘内翻畸形患儿21例21肘作为肘内翻组,另选取2021年11—12月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行肘关节CT检查的25例无骨折患儿25肘作为正常组,均因疑似骨折行CT检查,但已排除骨关节异常。测量两组患儿肘内翻骨性畸形指标,包括肱骨远端内旋角、肱骨远端内翻角、尺骨近端内翻角;同时评估肘内翻组患儿发生肱桡关节移位的情况。PLRI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肘内翻组患儿肱骨远端内旋角、肱骨远端内翻角均大于正常组患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肘内翻组21例患儿21肘中,6肘出现肱桡关节移位。肱桡关节移位组患儿肱骨远端内旋角大于无肱桡关节移位组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肱骨远端内旋角是PLR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肱骨远端内旋角是PLRI的影响因素,CT检测到的桡骨头后移位可作为PLRI的影像学诊断依据。这不仅为肘内翻合并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评估指标,同时也为合并PLRI的患儿在实施肱骨远端截骨矫形术时,是否需同期修复外侧副韧带尺侧束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肘内翻 后外侧旋转不稳定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汪文涛 黎艺强 +7 位作者 郭跃明 李明 梅海波 熊竹 邵景范 李进 陈顺有 Federico Canavese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6-83,共8页
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 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移位程度、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有无过骺板固定、复位方式、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有无股骨头坏死等可疑风险因素。术后6~12个月通过X线片评估有无PPC的发生。结果10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13.3)个月(范围6~86个月)。其中39例患儿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发生率为36.8%(39/106)。发生PPC的患儿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9.7±3.6)岁(范围3~15岁);左侧23例,右侧16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伤12例,其他类型损伤1例;Delbet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移位程度Ⅱ度26例,Ⅲ度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2.8)d(范围1~14 d);克氏针固定2例,螺钉固定35例,钢板固定2例;过骺板固定2例,未过骺板固定37例;闭合复位15例,开放复位24例;解剖复位14例,可接受复位24例,不可接受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2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15例无股骨头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PPC的患儿年龄(t=3.875,P<0.001)、移位程度(Z=-2.118,P=0.034)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χ^2=42.280,P<0.001)均大于无PPC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8,P=0.011)和股骨头坏死(OR=40.336,P<0.001)是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10岁会增加PPC的风险。年龄≥10岁的患儿PPC发生率(63.6%,21/33)高于年龄<10岁的患儿(24.7%,18/73)(χ^2=14.848,P<0.001)。结论年龄≥10岁和股骨头坏死是"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股骨颈骨折 生长面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