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外科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管理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耘 胡德英 +1 位作者 王靖 褚婕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9期60-61,共2页
目的总结血管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方法对血管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安全管理对策。结果通过整改,本科没有出现坠床、跌倒、抗凝药使用过量引起出血等安全事故。结论加强对住... 目的总结血管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方法对血管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安全管理对策。结果通过整改,本科没有出现坠床、跌倒、抗凝药使用过量引起出血等安全事故。结论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管理,使护理人员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护理技术的同时,增强了安全意识,更加重视安全护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患者 安全护理 管理
下载PDF
PBL教学法在血管外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倩 谢芬 +1 位作者 付艳玲 梅永红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年第7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PBL教学法对血管外科的新护士进行有效科学的培训,改进新护士的培训方法,提高专科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及血管外科专科化的需要。方法以2012年7月~2014年7月分配至本科的24名新护士为研究对象,将PBL教学... 目的探讨应用PBL教学法对血管外科的新护士进行有效科学的培训,改进新护士的培训方法,提高专科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及血管外科专科化的需要。方法以2012年7月~2014年7月分配至本科的24名新护士为研究对象,将PBL教学法应用在新护士培训中,在培训前后对新护士进行专科理论、专科操作技能、综合能力考核,并问卷调查参加培训的新护士对PBL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医生和患者对新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培训结束后,新护士的各项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生患者对新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参加培训的新护士对PBL教学法的评价较高。结论血管外科是新兴科室,本科教材涉及内容较少,改进后的新护士研究方法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和专科化的需要,巩固基础护理的同时,突出专科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血管外科 新护士 专科能力培养
下载PDF
血管外科杂交手术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毕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7期475-476,共2页
血管外科是临床外科中最年轻的学科之一,虽然用血管壁全层缝合法重建血流通路见于19世纪末,但我国血管外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近十多年才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和进步.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Hybrid)手术.
关键词 血管外科 杂交手术技术 应用
原文传递
湖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开展血管外科手术的建议
4
作者 尚丹 周斌 李毅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8-181,共4页
2019 年12月中国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所致的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该疾病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血管外科手术 湖北地区
下载PDF
血管外科现状与展望
5
作者 金毕 《华中医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外科学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自体干细胞移植 血管外科技术 腔内血管外科 专题座谈会 胸心外科 微创手术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用于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典熹 王禹杰 李毅清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3期41-44,共4页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人类生活中普遍应用,在医疗行业内也应用广泛。针对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教学,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早期临床教学、诊断学教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运用,并拓展了一些可以运用于未来教学中的技术方向。在已有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人类生活中普遍应用,在医疗行业内也应用广泛。针对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教学,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早期临床教学、诊断学教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运用,并拓展了一些可以运用于未来教学中的技术方向。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训练系统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诊真实患者的限制,有利于节约成本。在医学教育领域,尤其是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中,人工智能有利于个体化培养学生医学素质,同时加强医教协同,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医学教育 临床教学 早临床 诊断学 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训练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15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婉莹 杨超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985-994,共10页
目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等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监测及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越来... 目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等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监测及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价值。其中,生长分化因子15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是一种新兴的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是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许多基础研究还表明,GDF15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就GDF15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探索GDF15在心血管疾病诊断、预后监测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Currentl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such as atheroscleros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heart failure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globally,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life safety. Therefore, early diagnosis, prognosis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CVDs are crucial. In recent years, biomark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CVDs. Among them,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 is an emerging biomarker for CVDs and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nd poor prognosis. Many basic research studies have also indicated that GDF15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CVDs and may have potential therapeutic valu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roles of GDF15 in CVDs and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aiming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GDF15 in the diagnosis, prognosis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CV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15 心血管疾病 诊断 预后 治疗
下载PDF
高分子材料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维慈 欧阳晨曦 +3 位作者 周飞 徐卫林 金毕 李毅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5-128,共4页
学术背景:目前,大口径人造血管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小口径人造血管(直径小于6mm)研究方面,由于存在血管栓塞以及组织相容性等方面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目的:比较了几... 学术背景:目前,大口径人造血管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小口径人造血管(直径小于6mm)研究方面,由于存在血管栓塞以及组织相容性等方面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目的:比较了几种已有的人造血管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上的区别,探寻最佳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检索策略:由本文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ww.cnki.net)及Medline(www.pubmed.com)1985-01/2007-08与人造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小口径人造血管的顺应性有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人造血管,聚氨酯,组织相容性";英文检索词"Vasculargrafts,Polyurethane,Biocompatibility"。初检得到138篇文献,包括中文32篇,英文106篇。文献评价: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者42篇,内容重复性的研究67篇,保留29篇中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其中动物实验和在体、离体、细胞学实验20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9篇。资料综合:理想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是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抗凝血性及抗感染性,其中力学性能和组织血液相容性是保证血管长期稳定性及通畅性的主要因素,也是突破人造血管技术的关键。在生物相容性方面,较好的选择为聚氨酯材料。而在材料的生物稳定性能上,较佳的是不易降解的聚氨酯、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结论:以上几种材料相较而言,聚氨酯在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上均较好,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仍可发现聚氨酯在体内会出现老化降解和钙化现象。因此,聚氨酯材料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有重大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人造血管 聚氨酯 生物相容性 顺应性
下载PDF
基于CT血管造影的症状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的预后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建伟 徐英江 +5 位作者 陈刚 韩新强 马超 武建 尚丹 盛玉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 探讨症状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保守治疗的转归。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CT血管造影确诊的34例症状型SISMAD患者保守治疗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症状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保守治疗的转归。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CT血管造影确诊的34例症状型SISMAD患者保守治疗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分型、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34例患者中,23例(67.65%)出现积极重塑,其中完全重塑6例(17.65%),积极的形态改变8例(23.53%),真腔残余直径改善9例(26.47%)。11例(32.35%)出现消极重塑,其中夹层动脉瘤形成3例(8.82%),消极形态改变4例(11.76%),真腔残余直径恶化4例(11.76%)。消极重塑组中7例保守治疗1周后腹部疼痛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转为腔内治疗。最终保守治疗成功率为79.41%(27/34)。结论 保守治疗是症状型SISMAD的一线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在保守治疗后预后肠系膜上动脉转归为积极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保守治疗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创伤性周围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金毕 李毅清 +3 位作者 赖传善 田敏 吴霞 张寿熙 《临床外科杂志》 2004年第6期346-347,共2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周围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8例创伤性周围假性动脉瘤。均手术治疗 ,其中动脉重建 17例 ,直接修补 2 9例 ,补片修补 6例 ,动脉结扎6例。结果 死亡 1例 ,其余 5 7例术后痊愈出院。随访 3 5例 ... 目的 探讨创伤性周围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8例创伤性周围假性动脉瘤。均手术治疗 ,其中动脉重建 17例 ,直接修补 2 9例 ,补片修补 6例 ,动脉结扎6例。结果 死亡 1例 ,其余 5 7例术后痊愈出院。随访 3 5例 ,均未截肢或出现脑缺血症状 ,3例移植血管闭塞 ,其余均保持通畅。结论 凡损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一经确定 ,应行手术治疗 ,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阻断动脉血流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使用Fogarty导管简便易行 ,介入法置入气囊导管 ,也可阻断血流。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的最好方法是创伤早期对血管损伤的正确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假性动脉瘤 动脉创伤 动脉重建
原文传递
柔性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被引量:31
11
作者 胡德英 方鹏骞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20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 护士长 护理管理 现状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玉国 金毕 李毅清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73-174,共2页
目的 为临床探索一种更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途径。方法 建立鼠后肢缺血动物模型 ,将取于自体的骨髓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缺血部位 ,2周后行动脉造影 ,测定毛细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动脉造影显示缺血肢体侧支动脉明显增... 目的 为临床探索一种更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途径。方法 建立鼠后肢缺血动物模型 ,将取于自体的骨髓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缺血部位 ,2周后行动脉造影 ,测定毛细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动脉造影显示缺血肢体侧支动脉明显增多。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血管生成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治疗 动脉造影
下载PDF
白塞病血管病变26例诊治体会及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超 刘暴 陈跃鑫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分析白塞病血管病变的发病特点,总结诊疗经验,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收治的26例白塞病血管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男21例,女5例;白塞病基础症状依次为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症状、皮肤损害等,... 目的分析白塞病血管病变的发病特点,总结诊疗经验,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收治的26例白塞病血管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男21例,女5例;白塞病基础症状依次为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症状、皮肤损害等,31%的患者针刺试验阳性;动脉受累21例,静脉受累2例,动静脉同时受累3例;动脉扩张性病变25处,动脉闭塞性病变12处,静脉闭塞性病变10处。就诊过程中4例外院曾误漏诊,均于血管外科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得以发现。本组确诊后均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动脉病变行腔内手术12例,开放性手术4例,杂交手术1例,非手术治疗7例;静脉病变2例未行手术干预。全组手术成功率94.1%(16/17)。平均随访26个月,2例出现手术部位动脉栓塞,再次手术后恢复;1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拒绝服用糖皮质激素,术后8个月因支架近端再发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白塞病血管病变临床易误诊为普通血管病,治疗不当可出现假性动脉瘤。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控制疾病活动基础上,行开放性及腔内手术处理此类血管病变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血管病变 动脉瘤 假性 动脉闭塞 误诊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风险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建勇 金毕 欧阳晨曦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3-114,132,共3页
目的比较探讨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情况。方法42例不累及肾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并对结果及相关情况进行... 目的比较探讨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情况。方法42例不累及肾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并对结果及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在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P<0.05)。结论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比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其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人工血管 开腹手术
下载PDF
高分子人造血管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晨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M0001-M0001,共1页
人类进行血管移植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大中口径人造血管替代人体大中动脉已获成功,而血管内径≤6mm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替代人体小动脉一直未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工程血管和高分子合成人造血... 人类进行血管移植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大中口径人造血管替代人体大中动脉已获成功,而血管内径≤6mm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替代人体小动脉一直未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工程血管和高分子合成人造血管两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血管 高分子 组织工程血管 血管移植 临床工作 血管内径 中动脉 中口径
下载PDF
纬编织物增强小口径丝素聚氨酯人造血管的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祝国成 杨红军 +3 位作者 欧阳晨曦 徐卫林 张震 鄢芸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1年第2期5-9,共5页
通过在涤纶/氨纶管状织物上复合丝素/聚氨酯的方法制作一种复合结构的小口径人造血管,这种复合结构的人造血管截面显现多微孔结构,并且微孔分布均匀,内表面也较光滑。力学测试的结果表明,随着管壁厚度的增加,人造血管的断裂强力、断裂... 通过在涤纶/氨纶管状织物上复合丝素/聚氨酯的方法制作一种复合结构的小口径人造血管,这种复合结构的人造血管截面显现多微孔结构,并且微孔分布均匀,内表面也较光滑。力学测试的结果表明,随着管壁厚度的增加,人造血管的断裂强力、断裂功和初始模量都上升;随着氨纶含量的增加,人造血管的断裂功和初始模量下降,但断裂伸长和断裂强力先增大后减小;随着丝素粉体含量的增加,所有测试的力学性能指标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丝素粉体 聚氨酯 管状织物 人造血管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血管相关问题临床问答 被引量:1
17
作者 欧阳晨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5553-5553,共1页
1表面内皮化对人造血管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作用?人造血管材料表面内皮化的表面主要是指伪内膜化表面或内皮细胞和高分子的杂化表面。
关键词 人造血管 内皮细胞 血液相容性 溶血率
下载PDF
1例血管腔内栓塞术治疗多发性内脏动脉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红菊 谢芬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年第5期123-124,共2页
内脏动脉瘤是由于内脏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局限性膨出的内脏动脉疾病,最常见受累的血管依次为脾动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等。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就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多发性内脏动脉瘤是指内脏血管同时有两个或... 内脏动脉瘤是由于内脏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局限性膨出的内脏动脉疾病,最常见受累的血管依次为脾动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等。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就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多发性内脏动脉瘤是指内脏血管同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脉瘤,临床上比较罕见。与单发性内脏动脉瘤相比,破裂机会更多,诊断治疗更加复杂,且预后更差[1]。迄今,有关内脏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护理和治疗报道较少,本科成功诊治l例,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栓塞术 多发性内脏动脉瘤 护理
下载PDF
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1年随访结局比较(英文)
19
作者 欧阳晨曦 刘建勇 金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7期9608-9611,共4页
背景: 腹主动脉瘤传统人工血管置换术逐步被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所取代,但是其临床疗效及其由新型生物材料置入所产生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和传统手术相比是否有一定优越性?目的:比较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传统开腹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 背景: 腹主动脉瘤传统人工血管置换术逐步被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所取代,但是其临床疗效及其由新型生物材料置入所产生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和传统手术相比是否有一定优越性?目的:比较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传统开腹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设计: 观察对比分析。单位: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对象: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1-09/2006-07收治的4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均未累及肾动脉), 均经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断。根据所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治疗组(n=17)及传统治疗组(n =25),介入治疗组中男16例,女1例,平均(68±10)岁,平均瘤体直径(6.4±1.3) cm。传统治疗组中男23例,女2例,平均年龄(64±9)岁,平均瘤体直径(6.2±1.1) cm。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患者均对检测治疗项目知情同意。方法: 介入治疗组通过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 患者全身麻醉后切开一侧股动脉, 透视下使用输送器将带膜支架放置于合适位置后释放, 扩张, 造影检查带膜支架位置及扩张情况后吻合股动脉, 关闭切口, 若累及髂动脉则需从对侧股动脉植入另一带膜支架与主干相接。传统治疗组通过传统方式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必要的抗炎、抗凝及其他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主要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②术后 1,3,6,12 个月行 B超或 CTA 观察恢复情况。③术后 1 年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远期随访。结果: 患者 42 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介入治疗组出现肺部感染及肝肾功能恶化并发症患者均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②介入治疗组未发现支架移位、主动脉损伤、股动脉穿刺点血肿形成等病例。传统治疗组 1 例于术后 6 周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 未发现吻合口漏、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及感染等病例。③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人造血管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 无人造血管内的血栓形成, 表明带膜支架和人造血管均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人工血管 开腹手术
下载PDF
窦部结构对静脉瓣膜血流动力学功能影响的数值仿真研究
20
作者 李杰 黎健明 +2 位作者 王志红 党一平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构建包含静脉窦以及不包含静脉窦的两种不同结构的静脉模型,利用流固耦合仿真研究静脉窦结构对于下肢静脉系统血液流动的影响,分析静脉窦结构在静脉瓣开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超声图像和动物解剖图像,使用建模软件建立两种不同... 目的构建包含静脉窦以及不包含静脉窦的两种不同结构的静脉模型,利用流固耦合仿真研究静脉窦结构对于下肢静脉系统血液流动的影响,分析静脉窦结构在静脉瓣开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超声图像和动物解剖图像,使用建模软件建立两种不同结构的静脉系统三维几何模型,通过浸没边界法完成静脉瓣膜的流固耦合仿真,以获取瓣膜形态变化和流线分布、壁面剪切力分布、Q准则强度分布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带窦模型的瓣膜几何开口面积大于无窦模型。血液流线的分布证明了窦区涡流与血管内螺旋流的存在。同端的静脉瓣对上呈现不对称的壁面剪切力分布,带窦模型静脉瓣背面的高壁面剪切力区域和远、近心端瓣膜间的Q准则强度均小于无窦模型。结论静脉窦结构有助于静脉瓣膜的打开,对螺旋流动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螺旋流动模式有利于静脉窦区涡流的产生。静脉窦对静脉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在静脉瓣的研究中应将静脉窦结构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正交静脉瓣膜 静脉窦 流固耦合仿真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