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以全科医学科为核心的多病共存多学科诊疗门诊的探索实践
1
作者 肖幸 薛峥 +4 位作者 胡琦 廖鑫 丁玲 黄帅文 周洪莲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5年第2期212-215,共4页
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多病共存(共病)患者日益增多,并成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重点诊疗对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探索建立以全科医学科为核心的共病多学科门诊诊疗模式,改善了共病患者的诊疗效果,提升了就医体验和满意... 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多病共存(共病)患者日益增多,并成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重点诊疗对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探索建立以全科医学科为核心的共病多学科门诊诊疗模式,改善了共病患者的诊疗效果,提升了就医体验和满意度。文章阐述全科共病多学科诊疗门诊的组织架构、团队组建、运行流程,并对就诊患者特征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为其他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开展共病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病共存 全科医学 多学科
原文传递
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易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73-176,共4页
分析老年慢性支气管炎(CB)行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8例老年CB病例(样本均收治于我院呼吸内科);纳入样本起始节点-截止节点范围:2023.6-2024.6。组别划分依据随机数表:A组(纳入样本39例;临床会配合措施:常规)、B组(纳入样本39例... 分析老年慢性支气管炎(CB)行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8例老年CB病例(样本均收治于我院呼吸内科);纳入样本起始节点-截止节点范围:2023.6-2024.6。组别划分依据随机数表:A组(纳入样本39例;临床会配合措施:常规)、B组(纳入样本39例;临床会配合措施:优质)。观察临床干预效果。结果 遵医性,A组-71.79%<B组-92.31%(P<0.05)。症状缓解时间,A组>B组(P<0.05)。生活质量(WHOQOL-BREF)评分,A组<B组(P<0.05)。患者认可度,A组-79.49%<B组-97.44%(P<0.05)。结论 老年CB行优质护理可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提高患者遵医性,缩短其症状缓解时间,促进患者生活品质提高,得到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病例 生活质量 慢性支气管炎 优质护理 症状缓解时间
下载PDF
VVST-CV联合面部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倪娇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5年第3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容积黏度测试(volume viscosity swallowing test-Chinese version,VVST-CV)联合面部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讨改良容积黏度测试(volume viscosity swallowing test-Chinese version,VVST-CV)联合面部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VVST-CV联合面部吞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吞咽障碍情况、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藤岛一郎吞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VVST-CV联合面部吞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加快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速度,改善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VVST-CV 脑卒中 面部吞咽训练 SSA评分
下载PDF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进展
4
作者 严泳雯 汪裕 +3 位作者 薛峥 毛志娟 闵喆 熊永洁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8期488-492,共5页
帕金森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异质性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少量影像学证据,早期诊治困难。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是新兴的光学影像学技术,可间接反映大脑代谢活动的变化。目前帕金森病患者在大多数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运... 帕金森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异质性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少量影像学证据,早期诊治困难。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是新兴的光学影像学技术,可间接反映大脑代谢活动的变化。目前帕金森病患者在大多数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运动任务研究中表现出额叶的激活增强,体现了额叶在帕金森病中的代偿作用。近年来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范围逐渐拓展至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和脑连接分析领域,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在就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临床症状、治疗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帕金森病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运动障碍 非运动障碍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全小庆 黄嘉宝 +2 位作者 周洪莲 徐婷 张存泰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452-45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68例,按不同疾病类型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史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SAP患...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68例,按不同疾病类型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史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SAP患者25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ACS患者1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三组患者外周血17个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比较组间的差异。结果SAP组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患者CD4^(+)CD25str+CD127dim/-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比例与年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均呈负相关(r=-0.454、-0.256,P=0.002、0.031)。结论老年AC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Treg比例降低,Treg或可作为衡量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T淋巴细胞亚群 调节性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症状与临床特征和外周免疫间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安珂 屈艺 +3 位作者 王丹蕾 严泳雯 薛峥 李静怡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便秘症状与临床特征和外周免疫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5例PD患者。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PD的非运动症状评估量表(NMSS)中便秘项的评估将其分为PD-非便秘组和PD-便秘组...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便秘症状与临床特征和外周免疫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5例PD患者。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PD的非运动症状评估量表(NMSS)中便秘项的评估将其分为PD-非便秘组和PD-便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和外周免疫细胞亚群的差异。在PD-便秘组中,分析便秘项得分与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对便秘项得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PD-非便秘组相比,PD-便秘组的年龄、发病年龄更大,非运动症状的评分更高,体重、体重指数和认知评分更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便秘项得分与外周血总T细胞(CD4 T、CD8 T)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NK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体重、体重指数、文化程度、认知评分越高的PD患者的便秘越轻,而年龄、发病年龄、非运动症状评分、焦虑评分越高的PD患者便秘越重(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自主神经功能量表评分(OR=1.108,95%CI:1.013~1.212,P=0.025)和NMSS评分(OR=1.026,95%CI:1.002~1.050,P=0.034)是便秘项得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便秘组相对而言具有总体年龄偏大、体重偏轻、认知和非运动症状更重的临床特点;便秘症状加重与外周血中T细胞群体数量减少,NK细胞数量增加有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非运动症状是影响便秘加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便秘 免疫细胞 非运动症状
下载PDF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及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奇明 连立飞 +1 位作者 许峰 胡琦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 探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rug-induced parkinsonism, DIP)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收集的29例DIP患者,根据停用致病药物1年后病情恢复程度不同将DIP患者分为可逆性DIP(Reversible DIP, rDIP)... 目的 探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rug-induced parkinsonism, DIP)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收集的29例DIP患者,根据停用致病药物1年后病情恢复程度不同将DIP患者分为可逆性DIP(Reversible DIP, rDIP)和持续性DIP(Persistent DIP, pDIP),分析两者临床特征。结果 2组患者均以老年患者为主,女性多见;2组在症状出现前服用致病药物时间、就诊时症状已持续时间、致病药物构成均也无明显差异;同时分别在就诊时和停药1年后对rDIP组患者与pDIP组患者行MDS-UPDRS评分显示,2组症状好转率和左右侧肢体不对称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2组在上肢症状分数和占比、下肢症状分数和占比、非运动症状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DIP和pDIP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存在差异,左右侧肢体症状不对称指数有助于鉴别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