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管理 被引量:7
1
作者 程晶 李哲英 +3 位作者 吴慧 郑瑾 汪晖 黄素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管理策略。方法实施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管理,包括改造急诊外科区域、组建疫情防控管理团队、实施基于临床需求的知识培训、改进创伤急诊救治流程、实施患者的安全转运、...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管理策略。方法实施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管理,包括改造急诊外科区域、组建疫情防控管理团队、实施基于临床需求的知识培训、改进创伤急诊救治流程、实施患者的安全转运、落实医护人员防护等措施。结果截至2020年3月31日,我院接诊创伤患者644例,其中严重创伤45例,疑似和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8例,未发生医护人员及患者医院感染。结论重视并科学应对疫情,积极完善制度与流程,狠抓防控措施落实,可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同时有效防范医院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创伤 急诊救治 护理管理 感染防控
下载PDF
教师联合同伴反馈的实践合作学习模式在创伤护士救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湘萍 谢拉 +1 位作者 付洁 程晶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3-76,共4页
目的 探索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在创伤护士救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培训时间将创伤护士分为两组,2023年6-9月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的护士514人为对照组,7-10月参加培训的护士510人为试... 目的 探索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在创伤护士救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培训时间将创伤护士分为两组,2023年6-9月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的护士514人为对照组,7-10月参加培训的护士510人为试验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创伤救护技能培训,试验组实施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的培训方法。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创伤护士进行创伤救护知识考核,对试验组进行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技能考核,对28名学员进行课后座谈以了解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创伤救护知识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技能考核总分为85.41±8.68;座谈显示,学员认为此培训形式新颖,可使成员熟悉并掌握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流程,团队配合顺畅,但感觉培训压力较大。结论 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的创伤救护技能培训,能提高创伤护士创伤救护知识,更好地掌握团队配合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护士 创伤救护 实践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反馈 同伴反馈 团队配合 在职培训
下载PDF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教学优化及实践
3
作者 李哲英 程晶 +7 位作者 汤曼力 刘湘萍 刘果 王飒 孙丽冰 白祥军 张连阳 李占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1-84,共4页
目的对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提升创伤救护培训效果。方法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项目管理小组根据学员反馈意见及培训需求,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法、专家咨询法,综合考虑创伤护士角色内涵和角... 目的对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提升创伤救护培训效果。方法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项目管理小组根据学员反馈意见及培训需求,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法、专家咨询法,综合考虑创伤护士角色内涵和角色职能,从落实线上课程、更新理论课程、升级工作坊及完善考核内容方面对培训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升级。对911名护士进行创伤救治理论授课和工作坊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与技能考核和满意度调查。结果798名护士完成考评。培训后学员理论综合考核成绩较培训前显著提升(P<0.05),团队工作坊考核成绩为(86.14±7.61)分,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评分均在4.50分以上。结论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教学优化可提高护士创伤救治相关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实现创伤救护培训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护士 创伤救治 创伤护理 工作坊 线上线下培训 知识 技能 继续教育
下载PDF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实践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湘萍 程晶 +8 位作者 李哲英 郝玉平 汤曼力 张敏 陈水红 孙丽冰 白祥军 张连阳 李占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7-70,7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成立培训小组,通过专家访谈、文献分析及小组讨论构建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组建讲师团队,对975名护士进行理论授课和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训,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和满意度... 目的探讨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成立培训小组,通过专家访谈、文献分析及小组讨论构建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组建讲师团队,对975名护士进行理论授课和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训,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和满意度调查。结果897名护士完成考评,培训后学员理论综合考核成绩较培训前显著提升(P<0.05)。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评分均在4分以上。结论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可提高护士创伤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创伤救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创伤护理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 护士培训 核心能力 护理管理
下载PDF
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皮肤伤口后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友珍 白祥军 张冬林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8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皮肤伤口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 589例外伤所致皮肤裂伤的患者采用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伤口,术后观察患者有无伤口渗血、伤口裂开、皮下血肿、伤口感染、局部灼热感等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 目的探讨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皮肤伤口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 589例外伤所致皮肤裂伤的患者采用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伤口,术后观察患者有无伤口渗血、伤口裂开、皮下血肿、伤口感染、局部灼热感等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率为99.3%,发生并发症10例(包括伤口裂开5例、皮下血肿1例、伤口感染1例、伤口渗血1例和伤口局部灼热感2例),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伤口,操作简便、快速、防水、抗菌,术后皮肤平整,呈线状瘢痕,患者满意。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细致的护理、加强宣教指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胶水 皮肤裂伤 护理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梅 翟伟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4期524-527,共4页
脑卒中患者在首次入院治疗后通常会非计划性地再入院。这给患者及医疗系统带来较大的消耗和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首次入院时的医疗服务质量。本文旨在分析脑卒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为减少再入院和提高医疗服务... 脑卒中患者在首次入院治疗后通常会非计划性地再入院。这给患者及医疗系统带来较大的消耗和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首次入院时的医疗服务质量。本文旨在分析脑卒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为减少再入院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非计划再入院
原文传递
武汉市某医院急诊室早期院内死亡创伤患者诊治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彭芳 涂顺桂 胡友珍 《医学与社会》 2015年第12期52-54,共3页
目的:分析武汉市某医院急诊室早期院内死亡的创伤患者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改进急诊创伤救治流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3年12月武汉市某医院急诊室早期院内死亡创伤患者(来院时间<1小时)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诊疗过程进... 目的:分析武汉市某医院急诊室早期院内死亡的创伤患者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改进急诊创伤救治流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3年12月武汉市某医院急诊室早期院内死亡创伤患者(来院时间<1小时)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诊疗过程进行评估,分析患者死亡原因,评估院内救治过程是否存在不足。结果:2004年1月-2013年12月共有398例创伤患者早期院内死亡。最常见的致伤原因为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和锐器刺伤。最多见的受伤部位依次为颅脑损伤、四肢骨折、胸部损伤、腹部和骨盆损伤。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急诊室停留时间过长、呼吸道管理存在不足、液体复苏不够充分、过多检查和搬动。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后,可能预防与可以预防的死亡患者比例显著下降(P<0.01)。结论:提高创伤急诊救治体系效率,改进急诊创伤救治流程,有助于减少创伤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早期院内死亡 急诊救治
下载PDF
新职工初次接触罪犯患者的心理体验
8
作者 翟伟 胡友珍 黄素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年第1期162-163,共2页
目的了解急诊科新职工初次接触罪犯患者的心理体验,为改善急诊科新职工护士心理状况,增强其应激能力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11名初次接触罪犯患者的新职工采用以半结构式访谈... 目的了解急诊科新职工初次接触罪犯患者的心理体验,为改善急诊科新职工护士心理状况,增强其应激能力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11名初次接触罪犯患者的新职工采用以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深入访谈,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初次接触犯罪患者的新职工的真实心理体验。结果急诊科新职工初次接触罪犯患者的心理体验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害怕恐惧感、茫然无助感、焦虑不安感。结论新职工初次接触罪犯患者承受巨大的压力,提示管理者应该重视其心理体验,加强对新职工应对能力的培训,帮助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新职工 心理学 质性研究 罪犯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团队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护士伤口护理培训的效果 被引量:28
9
作者 朱利思 陈军华 +2 位作者 胡辉 施婕 刘湘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护士伤口护理培训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伤口护理小组护士7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MDT工作坊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护士伤口护理培训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伤口护理小组护士7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MDT工作坊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员考核成绩,并调查观察组学员对MDT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观察组学员的理论及实践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学员对MDT教学模式的评价较高。结论MDT理念指导下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护士伤口培训,可提高护士的培训成绩,提升其伤口护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护理 工作坊 多学科协作团队 护理培训
下载PDF
创伤救治体系与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祥军 李占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1-593,共3页
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创伤都是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对家庭、社会和劳动生产力造成沉重的打击,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居各种疾病之首。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创伤都是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对家庭、社会和劳动生产力造成沉重的打击,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居各种疾病之首。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 [1],提出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和创伤医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完善的救治体系和高水平能力是创伤医学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业务,研发创伤救治的新技术、新型药物和器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损失 创伤救治 国家中医药局 危重孕产妇 危急重症 急诊急救 胸痛 医疗机构
原文传递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顾帅鹏 龚嵩 高伟(审校)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87-92,98,共7页
颅脑损伤患者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ICP增高又是造成各种临床症状和不良预后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临床上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及时且有效的ICP监测能更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利于患... 颅脑损伤患者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ICP增高又是造成各种临床症状和不良预后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临床上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及时且有效的ICP监测能更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利于患者预后。面对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选择合适的ICP监测工具有利于病情监测,减少患者痛苦。本文针对目前有创和无创ICP监测方式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阐述,探讨临床无创监测ICP手段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创伤性颅脑损伤 无创颅内压监测 颅内高压 应用
原文传递
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家柳 唐良晟 +14 位作者 陈登 邓海 杨净植 常特定 程晶 徐化强 何苗勃 万冬丽 张飞宇 吴梦帆 刘青云 隗世波 汪文国 殷刚 唐朝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于多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入选年龄>18岁多发伤患者;排除受伤到入组时间>48 h,及有恶性肿瘤史,慢性消耗性、代谢性或免疫性...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于多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入选年龄>18岁多发伤患者;排除受伤到入组时间>48 h,及有恶性肿瘤史,慢性消耗性、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史者。伤后48 h内为伤后早期,伤后48 h至14 d内为伤后中期。收集患者疾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损伤严重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资料,依据各休克类型的诊断标准,观察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的发生类型及特征。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多发伤后早期、中期休克发生率分别为73.1%、3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伤后早期、中期两组中,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HS)患者(83.6%vs.28.4%)、分布性休克(distributed shock,DS)患者(13.7%vs.80.9%)、心源性休克患者(3.5%vs.6.6%)的占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OS)患者占比(8.4%vs.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不明型休克占比分别为1.6%、1.2%。多因型休克在伤后早期、中期占比分别为9.5%与14.4%。伤后不同时期多因型休克共观察到7种病因组合,伤后早期以HS+DS最为常见(42.3%),其次为HS+OS(28.8%);伤后中期以HS+DS最为常见(48.6%),其次为DS+OS(24.3%)。结论多发伤后休克发生率高,患者不同类型的休克可能同时存在或序贯发生,在制定休克复苏策略时应更加全面,以期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创伤 休克 休克类型 多因型休克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淋巴结清扫术治疗318例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钰辉 房明浩 +1 位作者 戴希勇 吴骁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6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效果及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行淋巴结清扫术的318例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类型、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318例患者中,结节型6例,浸润...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效果及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行淋巴结清扫术的318例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类型、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318例患者中,结节型6例,浸润型90例,脓肿型178例,溃疡型44例。行上颈部手术142例,下颈部手术122例,双侧或同侧两部位手术51例,双侧三个以上部位手术3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主要为神经损伤(4.40%)、血管损伤(2.52%)、淋巴瘘(2.83%)及伤口愈合不良(4.09%)。术后复发14例,复发率4.40%,治愈率95.60%。结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颈淋巴结结核效果确切,对颈部功能影响小,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术中操作应耐心细致,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清扫术 淋巴结 结核 手术治疗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慢性伤口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崔桢杰 王芳 +1 位作者 刘湘萍 赵鸿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1-703,共3页
目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临床治疗慢性伤口的效果。方法以无抗凝剂的无菌真空试管采集患者自体静脉血10 ml或20 ml,放入离心机内以3000 r/min速度进行对角离心12 min;取出试管中间凝胶状初级产物,挤压成膜。平摊于伤口... 目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临床治疗慢性伤口的效果。方法以无抗凝剂的无菌真空试管采集患者自体静脉血10 ml或20 ml,放入离心机内以3000 r/min速度进行对角离心12 min;取出试管中间凝胶状初级产物,挤压成膜。平摊于伤口上,用透明膜进行固定,1周后揭除透明膜清创换药,记录伤口性状、面积或体积,10 d为1个治疗周期。选择以此方法治疗的慢性伤口患者12例,比较治疗前后伤口床征评分、伤口面积、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指标变化。统计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12例慢性伤口患者伤口床征评分治疗前为(3.25±1.91)分,治疗后为(14.17±1.90)分(Z=3.086,P<0.01),创面平均面积治疗前为(16.84±13.27)cm^(2),治疗后创面平均面积缩小至(3.01±3.84)cm^(2)(Z=-3.059,P<0.01),平均缩小(81.84±19)%,治疗前已治疗时间为(67.25±30.54)d;治疗后患者伤口痊愈或接近痊愈的时间为(23.33±11.51)d(Z=-2.981,P<0.01),治疗前平均花费为(4525.83±3224.72)元,显著高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期间的平均费用[(1110.83±367.61)元,Z=-3.05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于促进慢性伤口愈合有显著效果,具有很高的实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慢性伤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