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1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惟真是命 惟真至尊——著名新闻史学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专访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栋 王丽明 《今传媒》 2007年第12期4-5,共2页
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会会长等职。专著《新记大公报史稿》获第三届吴玉章新闻奖;《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获湖北省首届社... 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会会长等职。专著《新记大公报史稿》获第三届吴玉章新闻奖;《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新闻业历史纲要》获湖北省优秀新闻论著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闻史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 信息传播 史学专家 学院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博士生导师 学术委员会
下载PDF
为民立言 唯真为美——访新闻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孙旭培
2
作者 陈栋 王丽明 《今传媒》 2005年第08X期4-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学者 特聘教授 信息传播 2001年4月 1981年 立言 《人民日报》
下载PDF
更新教育理念 多维解读评论——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赵振宇教授
3
作者 张强 《新闻前哨》 2014年第6期43-45,共3页
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名师群像中,顶着一头白发的赵振宇教授,给学生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刚刚出版了第三本新闻评论专著《新闻评论通论》的赵振宇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评论 信息传播 新教育理念 教授 多维解读 学院 专著
下载PDF
媒体融合时代现代传媒教育的变革与突破--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娟 张明新 《今传媒》 2018年第12期1-4,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媒行业的深入发展,当今社会对传媒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下,传媒业和传媒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作为向社会输送新闻传媒人才的高等学府,高校在现代传媒教育中理应顺从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媒行业的深入发展,当今社会对传媒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下,传媒业和传媒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作为向社会输送新闻传媒人才的高等学府,高校在现代传媒教育中理应顺从时代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旨在培养更加全能型、立体化、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创立于1983年,以培养具有融通思维和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宗旨,在不断的新闻教育改革中形成了"打开专业基础""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动手能力""造就全能新闻人才"的办学特色,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中强调创新、狠抓师资,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新闻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期,我们有幸采访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张教授在政治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新媒体的采用与效果等方面拥有很高的造诣,学术成果屡屡获奖。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先进学者的育人理念和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传媒 信息传播 传媒行业 教育模式 新媒体 学院 院长
下载PDF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融合为根 育人为本 服务为要 创新为魂
5
作者 张明新 《瞭望》 2023年第26期49-51,共3页
1983年春,学院的前身华中工学院新闻系成立,是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创立的第一个新闻院系,以“文工交叉,应用见长”为发展理念,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 1983年春,学院的前身华中工学院新闻系成立,是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创立的第一个新闻院系,以“文工交叉,应用见长”为发展理念,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四十年来,培养了近万名优秀毕业生,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转型改革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事业 华中工学院 新闻院系 育人为本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系 理工科院校 中外文化
原文传递
多元、交叉与协同:学科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华君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29,共8页
数字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促使传媒行业面临重大的变革。多元交叉的新闻理论知识图谱、有机复合的媒体实践创新平台、跨域协作的教研融合思维,这些也推动当代新闻学科教育向学科融合转型。在这样一个学科融合背景下,华科大新闻学院秉承了&q... 数字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促使传媒行业面临重大的变革。多元交叉的新闻理论知识图谱、有机复合的媒体实践创新平台、跨域协作的教研融合思维,这些也推动当代新闻学科教育向学科融合转型。在这样一个学科融合背景下,华科大新闻学院秉承了"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培养理念,探索出"能力融合——内容融合——平台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未来新闻传播学科的融合教育也将进一步走向高质量、全流程,需要构建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打造"新闻+X"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培养具有较高数字媒介素养、全球化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教育 学科融合 华科大新闻学院
原文传递
新闻评论应成为一种民众传播素质——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赵振宇教授 被引量:2
7
作者 木东 力茗 +1 位作者 柯根松 赵振宇 《今传媒》 2006年第04X期9-10,共2页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评论 研究生导师 新闻传播 团长 教授 博士 新闻媒体研究所 素质 民众
下载PDF
用新闻传播知识说明问题服务社会——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
8
作者 邓辉林 《采写编》 2008年第1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传播 评论研究 服务社会 知识说 新闻评论 主任 理论文章
下载PDF
一种开拓创新的新闻教育模式——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网络新闻传播班办学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申朝霞 《当代传播》 2000年第5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新闻教育 网络新闻传播班 办学经验 教育模式
下载PDF
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探索与思考——对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十七年“试错”的反思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余红 吴琼 《东南传播》 2014年第5期55-58,共4页
本文梳理学者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讨论,总结各高校办学实践中的五种教学模式,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个案分析,探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之路。
关键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专业教育 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一位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明 《今传媒》 2010年第8期14-16,共3页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撰写的新著《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一个新闻学教授的责任感,用纪实的方式,回顾了30年来中国民主进程中发生的重大变革、一代知识...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撰写的新著《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一个新闻学教授的责任感,用纪实的方式,回顾了30年来中国民主进程中发生的重大变革、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典型的新闻事件以及媒体对此的评论。书中涉及以下话题:"多提供讲心里话的地方"、"理论研究要敢于涉及政治问题"、"稳定是为了发展"、"也要重视程序的科学化"、"建立中国特色的奖励学"、"今天,我们怎样开会"、"谁来判断有否新闻"、"数字掺假是权力腐败"、"忏悔是善良者的专利"、"请为逝去的同胞下半旗"等。该书出版后众多媒体予以报道,受到社会热烈反响。本刊特发专访予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学院 评论研究 历史回眸 教授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耀 毕延玲 沈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9期36-37,共2页
目前网络社区已经成为继宿舍社区之后的又一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社区。大学生网络社区的出现已经引起各高校的关注,尽管网络社区在高校中日益引起关注,但是至今并没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来管理和协调网络社区。此次问卷调查是为了... 目前网络社区已经成为继宿舍社区之后的又一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社区。大学生网络社区的出现已经引起各高校的关注,尽管网络社区在高校中日益引起关注,但是至今并没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来管理和协调网络社区。此次问卷调查是为了充分了解网络社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期通过网络更好的建构和谐学习和思想政治环境,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网络社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大学生宿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宿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耀 沈岳 毕延玲 《东南传播》 2007年第5期60-62,共3页
近年各高校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学生宿舍及公寓建设,宿舍已成为各高校学生学习休息的主要社区,宿舍社区建设与管理已被各高校所重视.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更好地发挥宿舍社区的教育功能,是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 社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现状 调查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建设与管理 学生学习 教育功能 公寓建设 空间
下载PDF
敢于承受 勇于担当——访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栋 《今传媒》 2007年第11期4-5,共2页
范以锦,196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曾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现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曾被《传媒》《今传媒》《南方周末》等媒体... 范以锦,196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曾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现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曾被《传媒》《今传媒》《南方周末》等媒体评为“中国传媒年度人物”“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最具赞许人物”等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协会 暨南大学 广东省 院长 学院 传播 《南方日报》 传媒集团
下载PDF
新闻评论教育的特色呈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年会”综述
15
作者 刘智宇 《新闻前哨》 2011年第8期63-64,共2页
华中科技大学自2001年设立新闻评论团以来,其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已走过10年历程,取得了一批显著成果。今年4月,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媒体的专家们汇聚一堂,就该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成绩、经验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就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未... 华中科技大学自2001年设立新闻评论团以来,其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已走过10年历程,取得了一批显著成果。今年4月,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媒体的专家们汇聚一堂,就该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成绩、经验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就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评论 特色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 创造思想文化(一)——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
16
作者 陈先红 孙利昌 +2 位作者 韩东屏 赵振宇 黄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18-119,共2页
以“和谐社会和思想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是继我校首届以“教育创新”为主题的人文社科论坛之后,各文科院系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论坛式讨论。在此,本刊将选取论坛中的部分讨论发言整理... 以“和谐社会和思想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是继我校首届以“教育创新”为主题的人文社科论坛之后,各文科院系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论坛式讨论。在此,本刊将选取论坛中的部分讨论发言整理分二期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热点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思想文化建设 人文社科 第二届 论坛 和谐 教育创新 主题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 创造思想文化(一)——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17
作者 赵振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21-123,共3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为达此目的.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但有一条我以为是必须强调的,这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需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为达此目的.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但有一条我以为是必须强调的,这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需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运动状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多处谈到这一问题。如在讲到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时,说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阐述建设小康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谐相处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 思想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 决定权 知情权 第二届
下载PDF
出版硕士教育实践与探索——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上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15年第12期20-22,共3页
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得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的14所高校之一,从2011年开始招生。通过确立稳妥的培养计划、推进具体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充实双导师队伍、加强与出版界的联系等多种方式,华中科技大学对于出版硕士的教... 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得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的14所高校之一,从2011年开始招生。通过确立稳妥的培养计划、推进具体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充实双导师队伍、加强与出版界的联系等多种方式,华中科技大学对于出版硕士的教育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硕士 专业硕士教育 文理交叉
下载PDF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多重角色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昆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60-61,共2页
新闻传播教育的意义 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与人类历史上的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不同,信息比物质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运行及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新闻传播作为维系社会的黏合剂,将分散的个体聚合成彼此相依,须臾不可分离的有... 新闻传播教育的意义 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与人类历史上的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不同,信息比物质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运行及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新闻传播作为维系社会的黏合剂,将分散的个体聚合成彼此相依,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社会 院长 新闻传播教育 人类历史 工业时代 黏合剂 有机体
下载PDF
思政公选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溢出效应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思政公选课“深度中国”为例
20
作者 屠江川 《高教论坛》 2020年第4期28-31,共4页
“深度中国”是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一门思政公选课,在该课程授课期间,不止一位学生表示“深度中国”改变了其对思政类课程的印象和态度。本文以“深度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溢出效应为研究视角,通过对168位上课学生进行有... “深度中国”是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一门思政公选课,在该课程授课期间,不止一位学生表示“深度中国”改变了其对思政类课程的印象和态度。本文以“深度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溢出效应为研究视角,通过对168位上课学生进行有效问卷调查,发现特定思政公选课“深度中国”不仅在提供学生知识和信息、影响学生态度与看法上实现了良好的课程效果,而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印象和态度明显变好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溢出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 深度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