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6
1
作者 任彩丽 付娟娟 +15 位作者 王红星 夏楠 蔡德亮 伊文超 金娟 刘守国 陈伟 潘化平 苏敏 项洁 王德强 万春晓 冯玲 沈光宇 吴传军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n=143)。临床路径组入组后进入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及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采取一般康复治疗,不进入临床路径,对康复治疗内容及时间不做要求。分别于入组前和临床路径介入后第三周末(即出院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临床路径组康复治疗前后的MBI差值、MBI改善程度((MBI后-MBI前)(/100-MBI前)×100%)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差值及FMA改善程度([FMA后-FMA前)/(100-FMA前)×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结合规范化的康复方案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脑卒中 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常武 朴政文 柯志钢 《中国康复》 2023年第8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使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4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案,B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C组在B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对...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使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4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案,B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C组在B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对3组患者在治疗前(T1)、治疗2周(T2)、治疗4周(T3)、出院后1个月(T4)、出院后2个月(T5)时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估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分(WMFT)并进一步分析。结果:3组患者MBI、FMA-UE、WMFT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28.96,F=16.64,F=56.11,均P<0.01)。3个结局指标中各组组间比较显示:B组较A组,在T1、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T4、T5时,B组3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在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T3、T4、T5时,C组3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在T1、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T4、T5时C组3项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版强制性使用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在疗程结束后可以继续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 FUGL-MEYER评分
下载PDF
麦氏疗法和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
作者 丁新华 陈勇 +2 位作者 肖少华 高春华 黄晓琳 《颈腰痛杂志》 2003年第2期105-106,共2页
目的 在于研究腰椎牵引和麦氏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5 4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被分成 A和 B两组 ,A组采用腰椎牵引、麦氏疗法以及物理治疗 ,B组用腰椎牵引和物理疗法。结果 两组之间治疗后直腿抬高试验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 目的 在于研究腰椎牵引和麦氏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5 4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被分成 A和 B两组 ,A组采用腰椎牵引、麦氏疗法以及物理治疗 ,B组用腰椎牵引和物理疗法。结果 两组之间治疗后直腿抬高试验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 A组较 B组住院时间短些 ,治愈率明显高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氏疗法 腰椎牵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肌力和躯干控制问题
4
作者 陆敏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0年第4期151-153,共3页
脑卒中患者除肢体肌力常受损外,躯干肌肌力也常常受损,从而使躯干控制能力受到影响。本文介绍了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肌力受损的研究状况及躯干肌肌力和躯干控制能力的评测及躯干控制能力对康复预后的预测问题。
关键词 脑卒中 躯干肌 康复 肌力 躯干控制
下载PDF
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我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丁新华 黄晓琳 孟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9-199,共1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我治疗 复发率 麦氏手法 满意度
下载PDF
ERK1/2阻滞剂U0126抑制高频磁刺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迁移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哲 方征宇 黄晓琳 《中国康复》 2010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目的:研究不同剂量U0126对高频磁刺激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阻滞剂量提供依据。方法:24只SD大鼠制作为脊髓损伤模型,按U0126浓度随机分为对照组(0mg/kg)、低剂量组(0.1mg/kg)、中剂量组(0.2mg/kg)及高剂量组... 目的:目的:研究不同剂量U0126对高频磁刺激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阻滞剂量提供依据。方法:24只SD大鼠制作为脊髓损伤模型,按U0126浓度随机分为对照组(0mg/kg)、低剂量组(0.1mg/kg)、中剂量组(0.2mg/kg)及高剂量组(0.4mg/kg)各6只,U0126注射24h后4组均每日给予磁刺激,频率10Hz、强度1.52T,刺激量30脉冲,于第14天,大鼠处死,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表达及脊髓损伤空洞体积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及高剂量组脊髓损伤空洞体积随着U0126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大,GFAP、ERK1/2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弱(均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剂量组差异不明显。4组病灶区域MAP-2均呈阴性表达。结论:不同剂量的U0126可抑制磁刺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0.2mg/kg既可以完全抑制EPK信号通路,又可以减少U0126的用量,因此是一个较合适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 磁刺激 星形胶质细胞 迁移
下载PDF
不同剂量U0126抑制低频磁刺激引起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哲 方征宇 黄晓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U0126对低频磁刺激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阻滞剂量。方法:24只SD大鼠按U0126剂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0mg/kgU0126,n=6)、低剂量组(0.1mg/kgU0126,n=6)、中剂量组(0.2mg/kgU0126,n=6)、高剂量组(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U0126对低频磁刺激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阻滞剂量。方法:24只SD大鼠按U0126剂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0mg/kgU0126,n=6)、低剂量组(0.1mg/kgU0126,n=6)、中剂量组(0.2mg/kgU0126,n=6)、高剂量组(0.4mg/kgU0126,n=6),四组的刺激参数都为频率1Hz,强度1.52T,刺激量为30脉冲;均采用溴已锭注射入脊髓左侧背索复制局灶性的脊髓损伤模型。刺激后第14天,大鼠被处死,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GFAP、MAP-2和ERK1/2的表达及脊髓损伤空洞体积的变化。结果:随着U0126剂量的增加,在第14天时空洞的体积逐渐增大,GFAP、ERK1/2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弱,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U0126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作用则无明显差异(P>0.05);病灶区域MAP-2均呈阴性表达。结论:不同剂量的U0126可翻转磁刺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0.2mg/kg是较合适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 磁刺激 星形胶质细胞 迁移
下载PDF
脊髓损伤的评价
8
作者 陈武雄 肖少华 《中国康复》 2000年第3期172-174,共3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预后 ADL 评价
下载PDF
膈肌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马艳 王小云 +1 位作者 岳翔 孙瑞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7-590,共4页
目的观察膈肌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PSF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膈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 目的观察膈肌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PSF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膈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肺功能检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各组患者呼吸功能、疲劳严重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及最大通气量(MV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以MVV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FSS评分[(3.39±O.53)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FSS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FMA评分[(41.82±10.3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肌训练可明显改善PSF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疲劳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疲劳 呼吸功能 膈肌训练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原文传递
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高春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6-307,共2页
关键词 复合手法 治疗 颈椎病 疗效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