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7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爱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282-288,共7页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身份认同 国家认同 印尼华裔青少年 华人意识
下载PDF
印尼华裔青少年语言与认同的个案分析——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爱平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4年第4期23-31,共9页
本文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语言环境、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及其认同问题。调查表明,印尼华裔学生是以印尼语为主、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的语言使用者;虽经数十年的严厉禁止,但他们在印尼... 本文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语言环境、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及其认同问题。调查表明,印尼华裔学生是以印尼语为主、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的语言使用者;虽经数十年的严厉禁止,但他们在印尼现仍有一个使用汉语言文字的环境;他们程度不一地具有汉语方言的能力;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动机与华人身份的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认同 印尼华裔青少年 华侨大学
下载PDF
来华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卢鹏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2期9-13,共5页
东南亚留学生在华的文化适应给我国留学生管理和文化交流带来了挑战。了解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不同文化适应策略选择与社会支持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跨文化适应的整合策略、同化策略与主动语言学习、情感支持及社会支持... 东南亚留学生在华的文化适应给我国留学生管理和文化交流带来了挑战。了解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不同文化适应策略选择与社会支持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跨文化适应的整合策略、同化策略与主动语言学习、情感支持及社会支持显著相关。而分离策略及边缘化策略均与被动语言学习呈正相关,与情感支持及社会支持无关。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东南亚留学生,最倾向于选择的文化适应策略为整合策略,其次是分离策略;女生倾向于选择整合策略,而男生倾向于选择分离策略;汉语初级及高级的留学生倾向于选择整合策略,而汉语中级的东南亚留学生倾向于选择分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华文教学要素分析——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裔留学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军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第2期27-31,共5页
华裔留学生作为华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对象,在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听说领先,读写落后、语言要素掌握不牢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 华裔留学生作为华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对象,在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听说领先,读写落后、语言要素掌握不牢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交际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处理好学习与习得、强项与弱项、句本位与语篇教学、语法教学与交际目的等诸多关系,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教学 华裔学生 关系 教学
下载PDF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特色刍议
5
作者 张鹭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272-273,275,共3页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根据其院校自身历史、特点在培养学生方面形成该校特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对外汉语这一偏向语言实践应用的专业在本科培养阶段应注重专业自身规律与学校自身特点的结合。
关键词 对外汉语 专业培养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汉语国际传播与新型媒介的融合--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海外新声代工作室”为例
6
作者 何悦 《传播力研究》 2020年第35期137-138,共2页
近一年来,受疫情影响,汉语传播事业在国际范围内受到极大阻碍。面对空间的阻隔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汉语传播工作者亟需探寻新型媒介、提升传播内容。本文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海外新声代工作室”的短视频传播为例,研究汉语传播与新型... 近一年来,受疫情影响,汉语传播事业在国际范围内受到极大阻碍。面对空间的阻隔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汉语传播工作者亟需探寻新型媒介、提升传播内容。本文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海外新声代工作室”的短视频传播为例,研究汉语传播与新型媒介融合的形式与内容革新,并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汉语在传播的创新发展方面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传播 疫情 新型媒介 互动
下载PDF
留学生学位论文写作课建设与教学反思——以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为例
7
作者 洪晓婷 《世界华文教学》 2024年第1期82-96,共15页
本文探讨了华文教育专业留学生本科学位论文写作课的建设、实践与改进过程,提出在留学生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课程的性质、开课的时间;明确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外,以操练为主,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本文探讨了华文教育专业留学生本科学位论文写作课的建设、实践与改进过程,提出在留学生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课程的性质、开课的时间;明确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外,以操练为主,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保证留学生练习的参与度与有效性;编写专门的教材或教辅材料;从根本上提高留学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学位论文 课程建设 华文教育专业
下载PDF
海外华文教育中的短期教育模式研究——以华侨大学“中华文化大乐园”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5
8
作者 沈玲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年第2期77-84,共8页
华侨大学首创的"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是国侨办创建"走出去"海外办营的品牌项目。它短期集中、灵活多变、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交互性强、教学性质双重。它与孔子学院模式、海外华文教育的本土模式以及留学生来华教... 华侨大学首创的"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是国侨办创建"走出去"海外办营的品牌项目。它短期集中、灵活多变、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交互性强、教学性质双重。它与孔子学院模式、海外华文教育的本土模式以及留学生来华教育模式虽有诸多不同,但彼此并不互相排斥或对立,共同丰富了华文教育的体系。从这一活动自身发展来看,教学点分布更加广泛、招生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社会影响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和当今华文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大乐园活动发展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教育 中华文化大乐园 乐园模式
下载PDF
竞技身体对抗行为的技术化理论研究——基于华侨大学篮球教学训练实践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炳煌 邢尊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78-82,共5页
“身体对抗行为”作为集体性同场竞技游戏中最为重要的竞技现象,一直游离于传统的常规技术分析视野之外。“身体对抗”是贯穿于体能、技术、战术等竞技要素系统的重要分析变量,是切实提高竞技能力,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研究以... “身体对抗行为”作为集体性同场竞技游戏中最为重要的竞技现象,一直游离于传统的常规技术分析视野之外。“身体对抗”是贯穿于体能、技术、战术等竞技要素系统的重要分析变量,是切实提高竞技能力,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研究以集体性同场竞技游戏中的“身体对抗行为”为研究对象,将“身体对抗”擢升为独立的“分析单元”,尝试性地提出“身体对抗技术”的研究命题,并借以阐释了基础性理论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以技术维度的分析与建构为切入点,在多年竞技实践及长期创新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身体对抗”技术行为的重要价值及内涵,论证了其切适的技术分析范式,并系统建构了“身体对抗”的技术思想及要素体系。以期为运动技术训练基础性理论研究瓶颈的突破提供一个“可讨论”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对抗行为 技术化 理论研究
下载PDF
港澳学生英语学习错误分析——以华侨大学港澳学生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7-70,共4页
语言错误分析是二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港澳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英语学习中出现错误的调查分析,搞清楚他们产生错误的类型和原因,有助于更好地完善教学,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掌握英语.
关键词 港澳学生 错误分析 二语学习 类型
下载PDF
泰国留学生在华学习适应调查--以华侨大学泰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慧 沈玲 《东南亚纵横》 2016年第5期87-93,共7页
通过对在华泰国留学生求学过程中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和适应策略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中国高校的教学体制、教学方式、学生管理、教学环境,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汉语水平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等因素都影响着泰国留学生的学习适应... 通过对在华泰国留学生求学过程中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和适应策略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中国高校的教学体制、教学方式、学生管理、教学环境,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汉语水平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等因素都影响着泰国留学生的学习适应。为帮助泰国留学生更好地克服在华学习适应的困难,需要学校为泰国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教师作为指导者给予泰国留学生学习适应的建议以及泰国留学生自身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留学生 学习适应 建议
下载PDF
侨校境外生学习现状的思考与策略探究——以华侨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振铭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89-,93,共2页
境外生是作为侨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培养对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该文通过学习现状、学习方法、作息时间、学习策略、学习效能感等方面对华侨大学境外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境外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容乐观的现状,必... 境外生是作为侨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培养对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该文通过学习现状、学习方法、作息时间、学习策略、学习效能感等方面对华侨大学境外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境外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容乐观的现状,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并不断研究新的策略来提升境外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外生 学习 策略
原文传递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以华侨大学留学生民俗文化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13
作者 曹蒙洁 《文教资料》 2020年第23期187-188,共2页
民俗的传递,关键在于精准的表述、恰当的对比和深层次的感悟,使学生能够感受并把握民俗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本文以华侨大学留学生民俗文化课堂教学案例为例,通过对前期教学设计及后期具体实操的反思,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 民俗的传递,关键在于精准的表述、恰当的对比和深层次的感悟,使学生能够感受并把握民俗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本文以华侨大学留学生民俗文化课堂教学案例为例,通过对前期教学设计及后期具体实操的反思,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教学背景,提出"有效的教学准备""跨文化的对比""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恰当的教学用语"等四点切实可行的民俗文化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实操 教学反思
下载PDF
精益管理思维在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华文学院留学生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金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120-121,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精益管理思维的含义,结合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的现状,分析精益化留学生教学管理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留学生教学管理中应用精益管理思维的方式方法,以有效提高留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进而为各高校留学生的教学管... 本文通过分析精益管理思维的含义,结合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的现状,分析精益化留学生教学管理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留学生教学管理中应用精益管理思维的方式方法,以有效提高留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进而为各高校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益管理 教学管理 留学生
下载PDF
承嬗离合:泰国华人社会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代际传承透视——以曼谷潮州籍华人家庭为例
15
作者 沈玲 《八桂侨刊》 2025年第1期3-13,94,共12页
调查泰国曼谷近800位潮州籍华人后发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华人家庭三代人中知晓度较高,华人对传统节日总体持肯定的接受态度,家庭是华人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主要路径。但现在潮州籍华人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呈代际降低,重视程... 调查泰国曼谷近800位潮州籍华人后发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华人家庭三代人中知晓度较高,华人对传统节日总体持肯定的接受态度,家庭是华人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主要路径。但现在潮州籍华人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呈代际降低,重视程度代际减弱,华人家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代际传承面临挑战。族群语言文化教育的代际缺位、民族文化家庭教育的代际断裂、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代际改变以及西方节日文化吸引力的代际上升是挑战产生的原因。提高华人家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代际传承效果,进而强化华裔新生代的民族文化认同,需要华人家庭、华文学校和华人社会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代际传承 潮州籍华人家庭 挑战 认同
下载PDF
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演变趋势及发展策略——基于1999-201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
16
作者 卢鹏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年第2期50-60,共11页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推进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既是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对1999—201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亚国...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推进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既是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对1999—201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每年以30.72%的复合增速迅猛增长,相对数量增长显著,但整体规模仍较小,区域内国际合作动力不足;哈萨克斯坦是最大的中亚来华留学生来源国,其他四国来华学生规模、增速相近;中亚学历留学生的占比呈现先下降、后提高的趋势,其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亚奖学金留学生的增速高于其留学生总体的增长。新形势下,发展中亚来华留学教育,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策略优化:强化区域合作战略规划引领,建立良好的教育交流合作保障机制;发挥邻近效应与区域传统优势,打造区域特色留学品牌;优化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与人才结构,推动区域“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来华留学生 “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 国际化
下载PDF
新时期印尼华文报纸对华文教育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善邦 郭晴云 《东南亚纵横》 CSSCI 2013年第3期61-66,共6页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相辅相成。印尼华文报纸在向华族传播资讯的同时也对华文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宣传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为华文教育营造建设性氛围;热情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多方面激发华文学习动机的形成;全...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相辅相成。印尼华文报纸在向华族传播资讯的同时也对华文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宣传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为华文教育营造建设性氛围;热情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多方面激发华文学习动机的形成;全力争取华人权益,为华文教育赢得生存空间和合法地位;大力倡导族际和谐,为华文教育寻求友族理解和社会包容;维护华族团结,推动华社活动,为华文教育构筑族群共识;不断丰富版面内容,促进读者华文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认知的发展;大量刊载华教信息,为华文教育提供广告服务、舆论引导和传播平台;直接参与华文教育事业,给予资金、物质、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报纸 华文教育 推动作用
下载PDF
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语言使用调查研究及华文教育对策 被引量:6
18
作者 匡腊英 张娜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年第12期133-136,共4页
通过采用自编问卷,选取2010年菲律宾华裔学生华文进修团27所华校的466名学生作为被试,从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现状、语言认同、语言学习动机四个方面调查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语言特点。发现菲律宾华文学习的语言环境尚不尽如人意,学生缺乏... 通过采用自编问卷,选取2010年菲律宾华裔学生华文进修团27所华校的466名学生作为被试,从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现状、语言认同、语言学习动机四个方面调查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语言特点。发现菲律宾华文学习的语言环境尚不尽如人意,学生缺乏内在的兴趣与动机。据此提出新时期菲律宾华文教育应改善教学环境,努力激发华裔青少年学习华文的融合性动机,促使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 华裔青少年 语言使用 融合性动机 华文教育
下载PDF
“他者”的文化与文化的“他者”——日本华侨女作家孟庆华《告别丰岛园》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祁 林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4-32,共9页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庆华 《告别丰岛园》 “他者”
下载PDF
华文文学史学与诗学研究的跨文化思考——兼谈华文文学研究中的史料发掘及文学史书写 被引量:3
20
作者 庄伟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共5页
近年来,学术界在针对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逐渐与当代前沿理论接轨,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内涵、问题意识和外在文化体系作出较为清醒的价值判断。这些探索和研究已显示出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尚需扎实的资料和审慎的... 近年来,学术界在针对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逐渐与当代前沿理论接轨,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内涵、问题意识和外在文化体系作出较为清醒的价值判断。这些探索和研究已显示出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尚需扎实的资料和审慎的分析作支撑,力求最大程度地排除那种"先验"预设的观念,最大限度地"返回历史的现场",尤其是华文文学史的研究和书写,不在于它至今已获得多少成果,而在于寻求建构新角度和新立场去不断拓宽其研究空间。从学科发展和学术文化再造的角度出发,只有进一步推进华文文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才能深化华文文学研究,走向新的制高点。如是,对于建构华文文学的史学与诗学研究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研究 史学与诗学 史料发掘 文学史书写 跨文化思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