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CNB1基因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璞 韦丽宾 倪广晓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人正常口腔上皮细胞系HOK和人口腔鳞癌细胞系SCC-15、SCC-4、Cal-27中CCNB1基因的表达量,将CCNB1 siRNA(si-CCNB1...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人正常口腔上皮细胞系HOK和人口腔鳞癌细胞系SCC-15、SCC-4、Cal-27中CCNB1基因的表达量,将CCNB1 siRNA(si-CCNB1)和阴性对照(si-NC)转染至SCC-15细胞,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ontrol),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CC-15细胞中CCNB1的表达,MTT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沉默CCNB1对SCC-1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MP-2、MMP-9、PI3K、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CCNB1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上皮细胞(P<0.05),si-NC组SCC-15细胞中CCN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Control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i-CCNB1组中CCN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si-NC组和Control组(P<0.05),si-NC组SCC-1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及MMP-2、MMP-9、PI3K、Akt、p-Akt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i-CCNB1组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及MMP-2、MMP-9、PI3K、p-Akt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si-NC组和Control组(P<0.05),两组间Akt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CNB1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呈高表达,沉默CCNB1基因能够抑制人口腔鳞癌SCC-1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NB1基因 PI3K/AKT信号通路 口腔鳞癌细胞 增殖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宇皎 曹继飞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2期97-98,共2页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6例口腔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修复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局部义齿治疗,试验组采取正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6例口腔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修复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局部义齿治疗,试验组采取正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修复前进行牙齿矫正较为必要,采取正畸治疗进行牙齿矫正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修复 正畸治疗 局部义齿治疗 临床应用 效果
下载PDF
运用HSB模型评价冷光美白对氟斑牙色相、饱和度及亮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于阳阳 刘荣 +2 位作者 夏霏 颜雅慧 邹冬荣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51-155,共5页
目的:运用HSB模型评价冷光美白对氟斑牙在饱和度、色相和亮度上的改变效果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口腔科2017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冷光美白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中、重氟斑牙及无氟斑牙四... 目的:运用HSB模型评价冷光美白对氟斑牙在饱和度、色相和亮度上的改变效果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口腔科2017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冷光美白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中、重氟斑牙及无氟斑牙四组,应用photoshop软件颜色拾取功能,记录冷光美白前后切牙的色相值H、饱和度值S、亮度值B,计算美白前后的色差值I,对美白前后I、H、S、B及氟斑牙分组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偏量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运用HSB模型测量各组与VITA比色片的色差值,与无氟斑牙组相比,美白前后氟斑牙组与比色片色差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运用HSB模型测量各组美白前后H、S、B平均值,美白前,四组H、S、B值组间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无氟斑牙组H值及S值显著低于氟斑牙组,B值高于氟斑牙组,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美白后,四组H、S、B值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且氟斑牙组H值、B值均较美白前提高,S值较美白前均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氟斑牙与比色片色差值,美白前与B呈正相关(r=0.827,P<0.01),与S呈负相关(r=-0.323,P<0.01);美白后,与B呈负相关(r=-0.318,P<0.01),与S呈正相关(r=0.344,P<0.01);双偏量相关分析结果,美白后氟斑牙组与比色片的色差值与氟斑牙分组呈正相关(r=0.548,P<0.001),与H呈正相关(r=0.660,P<0.001),与S呈负相关(r=-0.301,P=0.002),与B无明显相关(r=-0.101,P=0.298);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以美白后色差值为因变量,以氟斑牙分组、H美白后、S美白后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回归方程为I美白后(Y)=55.995×氟斑牙分组(X1)+14.574×H美白后(X2)-3.056×S美白后-129.509。结论:运用HSB模型可以评价冷光美白对氟斑牙色相、亮度及饱和度的影响,且与无氟斑牙相比,氟斑牙与VITA比色片的色差值在美白后增大,与色度及饱和度具有相关性,与亮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斑牙 冷光美白 HSB模型 色差值
下载PDF
一次性根管与分次根管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应用有效性分析
4
作者 刘荣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年第21期0045-0047,共3页
目的:分析一次性根管与分次根管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应用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01月~2022年01月收治的130例牙髓根尖周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照组采取分次根管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 目的:分析一次性根管与分次根管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应用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01月~2022年01月收治的130例牙髓根尖周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照组采取分次根管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牙髓根尖周病患者实施一次性根管治疗,相比分次根管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保证患者病情的康复;而且一次性根管治疗造成的并发症较低,治疗安全性更高,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根管治疗 分次根管治疗 牙髓根尖周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2
5
作者 曹宇皎 谢红梅 +5 位作者 张守用 刘荣 李江宁 宋苹苹 韦丽宾 王春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82-86,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治疗的8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外弓支...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治疗的8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记录2组治疗后的矫治成功率、矫治疗程及拔牙间隙关闭时间,检测治疗前后X线头影与模型测量指标水平,并检测牙周组织培养上清液炎性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的矫治疗程及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矫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齿槽座角(ANB)、下齿槽座角(SNB)、上齿槽座角(SNA)、下中切牙-MP(L1-MP)、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与下中切牙长轴连线的距离(L1-NB)、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夹角(U1-SN)、上齿槽座点与上中切牙点至鼻根点连线的距离(U1-NA)以及覆盖(OJ)和覆牙颌(OB)水平低于治疗前,下颌角颏顶点连线与SN平面夹角(GoGn-SN)、上下中切牙角(U1-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ANB、L1-MP、L1-NB、U1-SN、U1-NA、OJ、OB以及TNF-α、IL-6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U1-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疗效显著,其对牙周微环境的刺激相对较小,可明显提高矫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支抗 错牙合 安氏Ⅱ类 牙周组织 炎症
下载PDF
氟斑牙对青少年正畸拔牙区牙槽骨面积和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阳阳 邹冬荣 +3 位作者 刘晓燕 于晓峰 杨晓昀 营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研究沧州地区氟斑牙青少年在正畸治疗拔除第一前磨牙后,拔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和牙齿移动的距离。方法:纳入5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13例)、中(10例)、重(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4组,拔除■,戴用矫治器后1周、1个月... 目的:研究沧州地区氟斑牙青少年在正畸治疗拔除第一前磨牙后,拔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和牙齿移动的距离。方法:纳入5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13例)、中(10例)、重(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4组,拔除■,戴用矫治器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拍摄口腔全景片用autoCAD软件计算牙槽骨面积,并测量石膏模型上牙齿移动距离。结果:拔牙后1、2、3个月氟斑牙组拔牙创牙槽骨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牙齿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P<0.01)牙齿移动距离与拔牙创面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氟斑牙影响正畸治疗中拔牙创牙槽骨改建及牙齿移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氟斑牙 正畸 牙槽骨改建 牙齿移动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材料细胞毒性及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璞 韦丽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8期5697-5702,共6页
背景:有研究发现,将纳米羟基磷灰石与光固化树脂基质制备成复合材料,其压缩强度和挠曲强度能够达到牙科修复材料的要求。目的: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材料的细胞毒性,分析其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1)体外实验:采用10%、50%、100... 背景:有研究发现,将纳米羟基磷灰石与光固化树脂基质制备成复合材料,其压缩强度和挠曲强度能够达到牙科修复材料的要求。目的: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材料的细胞毒性,分析其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1)体外实验:采用10%、50%、100%浓度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材料浸提液分别培养第5代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与L-929细胞,以新鲜细胞维持液的为阴性对照,培养7 d内检测细胞增殖A值。(2)体内修复试验:选择57例牙体缺损患者,其中男37例,女20例,年龄15-31岁,均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材料进行修复,修复后随访3年,检查修复体完整性、边缘适合性、颜色匹配情况,以及牙周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菌斑指数、龈沟液量、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等。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不同浓度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材料浸提液对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与L-929细胞的增殖均无影响;(2)体内修复试验:修复后随访3年,患者牙周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菌斑指数、龈沟液量、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较修复前显著下降(P<0.05),碱性磷酸酶水平未出现明显改变(P>0.05);出现修复体不完整3例,颜色不匹配4例,边缘不适合3例;(3)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材料无细胞毒性,修复牙体缺损可维持良好的牙周健康状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类 复合树脂类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 复合树脂 牙体修复 细胞毒性 生物相容性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不同固位方式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对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曹宇皎 谢红梅 +5 位作者 韩雪 夏霏 颜雅慧 田虹 张平平 王春媛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固位方式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对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74例,共102枚种植体,根据固位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50枚种植体)与对照组(37例,52枚种植体)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黏接固位种... 目的观察不同固位方式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对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74例,共102枚种植体,根据固位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50枚种植体)与对照组(37例,52枚种植体)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黏接固位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对照组采用螺丝固位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比较两组最后1次术后1年骨吸收量以及最后1次术后1年、2年改良菌斑指数(mPLI)分级和改良出血指数(mSBI)分级。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近中及远中骨吸收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mPLI分级、mSBI分级0级所占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mPLI分级和mSBI分级0级所占比例两组均较术后1年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mPLI分级、mSBI分级0级和1级所占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mPLI分级、mSBI分级2级和3级所占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改良黏接固位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效果明显,可稳定种植体骨支持,降低细菌感染,提高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黏接固位 螺丝固位 义齿 牙缺损 牙种植体 周围组织
下载PDF
青少年固定正畸治疗中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5
9
作者 田雪 黄晓峰 于阳阳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239-239,242,共2页
固定矫治是青少年错[牙合]畸形常见的矫治方法。青少年患者因其生理及心理处于特殊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日常口腔卫生维护较差使得正畸弓丝及附件周围容易菌斑堆积,从而影响牙周牙体健康。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我们对55例青少年固定正畸... 固定矫治是青少年错[牙合]畸形常见的矫治方法。青少年患者因其生理及心理处于特殊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日常口腔卫生维护较差使得正畸弓丝及附件周围容易菌斑堆积,从而影响牙周牙体健康。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我们对55例青少年固定正畸治疗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牙周及牙体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患者 固定正畸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 错[牙合]畸形 口腔卫生维护 矫治方法 固定矫治 自控能力
原文传递
早期干预治疗在婴儿髋臼发育不良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红磊 马顺茂 +3 位作者 杨京卫 于阳阳 卢海英 何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394-139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措施对髋臼发育不良(dysplasia the acetabulum,DA)恢复的有效性。方法 40例DA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治疗组早期(出生4周后)给予干预手段(采取屈髋外展操训练结合宽尿布片法治疗),对照组无干预措施,超...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措施对髋臼发育不良(dysplasia the acetabulum,DA)恢复的有效性。方法 40例DA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治疗组早期(出生4周后)给予干预手段(采取屈髋外展操训练结合宽尿布片法治疗),对照组无干预措施,超声定期观察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中2个月内DA患儿恢复17例(85.0%),高于对照组11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病程3个月,治疗组恢复20例(100.0%),对照组仅有14例(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对照组仍有3例未恢复正常。治疗组恢复效果的散点回归方程斜率4.0大于对照组斜率2.9,表明治疗组的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措施能够促进DA患儿的尽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疾病 发育性 超声检查 治疗
下载PDF
肾移植患者龈下菌群状况对牙龈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佟丹 营杰 +1 位作者 韩培彦 杨圣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了解肾移植患者牙周及龈下菌群状况,探索环胞素A(cyclosporine A,CsA)引起的牙龈增生的影响因素。方法肾移植患者20例,用CsA药前、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记录龈下产黑菌数量和厌氧菌总量,以及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牙龈增生... 目的了解肾移植患者牙周及龈下菌群状况,探索环胞素A(cyclosporine A,CsA)引起的牙龈增生的影响因素。方法肾移植患者20例,用CsA药前、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记录龈下产黑菌数量和厌氧菌总量,以及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牙龈增生指数等各项牙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CsA药后3个月及6个月细菌数量较用药前均有明显增加,牙周炎症也明显加重,用药后6个月牙龈增生出现,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数量与牙龈增生指数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龈下细菌数量是肾移植患者应用CsA引起牙龈增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肾移植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应加强牙周检查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环胞素A 牙龈增生 龈下菌群
下载PDF
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伟 邹冬荣 +2 位作者 于阳阳 王悉颖 许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A01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究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间接收的84例干眼患者进行治疗,首先将患者按照随机序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观察组采用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 目的探究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间接收的84例干眼患者进行治疗,首先将患者按照随机序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观察组采用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FL和BUT指标评分均未出现明显差异,经过治疗观察组FL和BUT评分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结膜充血治愈率95.23%高于对照组80.95%,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O.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症效果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因为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拉洛芬 聚乙二醇滴眼液 干眼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上前牙轴向夹角和牙槽骨垂直距离的螺旋CT测量与种植应用分析
13
作者 韦丽宾 王璞 +4 位作者 赵云转 于阳阳 陈晨 杨英军 曹宇皎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263-265,共3页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上前牙的轴向夹角和牙槽骨垂直距离,可为种植提供所需数据。方法应用美国GE LightSpeed VCT扫描60例患者的上颌骨,按照不同的牙位,可以分为3个组别,即中切牙分组、侧切牙分组及尖牙分组。对上前牙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上前牙的轴向夹角和牙槽骨垂直距离,可为种植提供所需数据。方法应用美国GE LightSpeed VCT扫描60例患者的上颌骨,按照不同的牙位,可以分为3个组别,即中切牙分组、侧切牙分组及尖牙分组。对上前牙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及和牙槽骨垂直距离进行测量。结果中切牙分组和侧切牙分组的轴向夹角均显著小于尖牙分组(P<0.01),中切牙分组、侧切牙分组、尖牙分组牙槽骨垂直距离依次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前牙区的轴向夹角以尖牙分组角度为最大,侧切牙分组角度为最小,角度大多<20°;牙槽骨垂直距离以尖牙分组最大,侧切牙分组为最小,为20 mm左右,上前牙美学区种植前可针对不同牙位应进行详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种植 上颌前牙区 牙槽骨
下载PDF
改良唇挡单侧扩弓后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变化的CBCT研究
14
作者 王云军 王云娥 +3 位作者 刘婧 赵伟伟 王静 曹宇皎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207-211,共5页
目的研究改良唇挡单侧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的变化。方法对年龄在12~16岁应用改良唇挡完成单侧扩弓的18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扩弓前后的CBCT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裂侧... 目的研究改良唇挡单侧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的变化。方法对年龄在12~16岁应用改良唇挡完成单侧扩弓的18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扩弓前后的CBCT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裂侧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均降低,其中尖牙变化量最大(P<0.01),尖牙颊侧骨开裂的患者增多。第一、第二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在釉牙骨质界下4mm、6mm处厚度增加,尖牙颊侧在6mm处骨厚度增加(P<0.01),在4mm处骨厚度减少(P<0.05),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减少。结论唇挡扩弓后,裂侧牙齿颊侧牙槽骨的高度降低,厚度增加。对于裂侧尖牙正畸治疗前后的牙周状况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唇挡 牙槽骨高度 牙槽骨厚度 CBCT
下载PDF
颈部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15
作者 王璞 韦丽宾 +3 位作者 高岚 刘辉明 周宏斌 倪广晓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颈部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稳定咬合板治疗TMD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TMD诊断标准的患者212例,年龄18~60周岁,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理疗+颈部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佩戴稳定... 目的探讨颈部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稳定咬合板治疗TMD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TMD诊断标准的患者212例,年龄18~60周岁,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理疗+颈部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佩戴稳定咬合板。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时评估所有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大张口度(MMO)及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记录所有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变等级评分(GRCS)。结果组间比较显示,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Fricton指数、MMO、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Fricton指数、VAS评分、MMO、N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CS评分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稳定咬合板治疗能够更好的缓解TMD疼痛,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开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疼痛 稳定咬合板 核心稳定
原文传递
氟斑牙青少年尿氟与唾液氟及菌斑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阳阳 赵伟 +5 位作者 刘晓燕 邹冬荣 杨晓昀 刘荣 于晓峰 营杰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氟斑牙青少年尿氟与唾液氟及菌斑氟的相关性,评价氟斑牙程度、唾液氟及菌斑氟对尿氟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省任丘市华油供应中学为调查点,测定饮用水水氟含量,选取200名初一在校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an法检查氟斑... 目的研究氟斑牙青少年尿氟与唾液氟及菌斑氟的相关性,评价氟斑牙程度、唾液氟及菌斑氟对尿氟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省任丘市华油供应中学为调查点,测定饮用水水氟含量,选取200名初一在校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an法检查氟斑牙患病情况;按照氟斑牙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氟斑牙组及无氟斑牙组(n=52、40、28、80),应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尿氟、唾液氟及菌斑氟。4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氟斑牙程度、尿氟、唾液氟及菌斑氟进行相关分析,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氟斑牙程度、唾液氟及菌斑氟对尿氟的影响。结果饮用水水氟为(2.20±0.40)mg/L;轻、中、重度氟斑牙组青少年尿氟、唾液氟及菌斑氟均高于无氟斑牙组[(1.55±0.88)、(1.94±0.77)、(2.74±0.83)比(0.32±0.20)mg/L,(4.44±1.62)、(8.09±0.93)、(10.72±0.99)比(0.02±0.01)mg/L,(31.77±6.09)、(57.98±1.83)、(65.98±2.78)比(13.06±2.11)μg/g,P均〈0.05]。氟斑牙组(包括轻、中、重度氟斑牙组)青少年尿氟与唾液氟及菌斑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0.245、0.440,P均〈0.05],唾液氟与菌斑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849,P〈0.01)。氟斑牙程度与尿氟、唾液氟、菌斑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497、0.896、0.924,P均〈0.01)。以尿氟为因变量,以氟斑牙程度、菌斑氟及唾液氟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方程为Y=1.357+1.618x1+0.001x2—0.331x3±0.69。结论氟斑牙患者全身氟代谢水平与口腔局部氟含量相关,且氟斑牙程度、口腔内唾液氟及菌斑氟共同影响尿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尿 唾液 牙菌斑
原文传递
上颌前牙及上颌第一前磨牙唇侧和腭侧骨壁厚度的螺旋CT测量与种植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韦丽宾 赵云转 +2 位作者 王璞 营杰 于晓峰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上颌骨14-24牙位种植相关的唇侧和腭侧骨壁厚度,为上颌美学区种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64排容积CT对60例患者上颌骨14-24,共480颗牙齿的牙骨质釉质界(cement-enamel junction,CEJ)根方3mm处的唇侧和腭侧骨壁在与牙...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上颌骨14-24牙位种植相关的唇侧和腭侧骨壁厚度,为上颌美学区种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64排容积CT对60例患者上颌骨14-24,共480颗牙齿的牙骨质釉质界(cement-enamel junction,CEJ)根方3mm处的唇侧和腭侧骨壁在与牙体长轴垂直方向上的厚度进行测量。结果中切牙组与侧切牙组在CEJ3mm处唇侧骨板厚度及腭侧骨板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与尖牙组及第一前磨牙组比较,唇侧骨板厚度及腭侧骨板厚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50岁以上年龄组的CEJ3mm处唇侧骨板厚度明显小于其他小年龄组。结论中切牙与侧切牙在CEJ3mm唇侧骨板、腭侧骨板较尖牙及第一前磨牙菲薄,尤其对于50岁以上人群,唇侧骨板变薄趋势更加明显,对于不同牙位种植前应进行详细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种植 上颌前牙区 牙槽骨
原文传递
放散状冲击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璞 韦丽宾 +3 位作者 倪广晓 周宏斌 段春巧 孙伟力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放散状冲击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取TMDⅠ类患者60例,随机法分为经皮神经电刺激组、放散状冲击波组和联合治疗组。经皮神经电刺激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手法治疗,放散组给予放散状冲击波... 目的探讨放散状冲击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取TMDⅠ类患者60例,随机法分为经皮神经电刺激组、放散状冲击波组和联合治疗组。经皮神经电刺激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手法治疗,放散组给予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手法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手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记录所有患者的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VAS评分及开口度,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PI、CMI和VAS评分从治疗前至治疗后有较大幅度降低,3组治疗后PI、CM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从治疗前至治疗后呈现较小幅度降低,3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开口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3组开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散状冲击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能够早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 疼痛 体外冲击波
原文传递
颈椎功能不良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璞 韦丽宾 +3 位作者 张少嘉 倪广晓 段春巧 周宏斌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功能不良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之间,在我院确诊的TMD患者186例。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L)与年龄、颞下颌功能限制量表(JFLS)、数字... 目的探讨颈椎功能不良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之间,在我院确诊的TMD患者186例。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L)与年龄、颞下颌功能限制量表(JFLS)、数字疼痛评定量表(NPRS)、最大开口度(MMO)、身体质量指数(B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186例患者中,NDI评分在13~43之间,平均20.4±9.5;JFLS评分在17~91之间,平均47.3±20.2;NPRS评分在1.0~9.0之间,平均5.7±1.8;MMO在21.3~29.8mm,平均24.7±1.0mm;BMI指数在21~32之间,平均25.6±1.8。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DL评分与JFLS、NPRS及BMI评分呈正相关(r=0.905,P<0.05,r=0.726,P<0.05,r=0.539,P<0.05),与MMO评分呈负相关(r=-0.852,P<0.05)。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53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NDL水平与JFLS评分及MMO相关性最强,NDL与JFLS评分呈正相关,与MMO呈负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591、-1.720,P<0.05)。结论NDL水平与TMD患者的JFLS、NPRS、MMO及BMI均相关,并且与JFLS及MMO密切相关。因此,颈椎功能不良可能是TMD发病及病程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颈椎功能可以做为防治TMD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颈椎功能 疼痛 颞下颌关节
原文传递
基于颈部核心稳定训练的康复模式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璞 韦丽宾 +3 位作者 张少嘉 周宏斌 段春巧 倪广晓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TMD诊断标准的患者212例,年龄18~60周岁,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6例。对照组给予超短波+颞下颌关节手法治疗,治疗组给予超短波+颞下颌关节手法治疗+颈... 目的探讨颈部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TMD诊断标准的患者212例,年龄18~60周岁,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6例。对照组给予超短波+颞下颌关节手法治疗,治疗组给予超短波+颞下颌关节手法治疗+颈部核心稳定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时评估所有患者的数字疼痛评定量表(NPRS)、最大张口度(MMO)及颞下颌功能限制量表(JFLS),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记录所有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变等级评分(GRCS)。结果 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NP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JFL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及MM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CS评分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颈部核心稳定性训练为基础治疗模式能够早期缓解TMD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及最大张口度,患者满意度高,并且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疼痛 颈部 核心稳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