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形势下野生动物饲养与保护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思考——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策 曹庆云 +1 位作者 范兰芬 杨琳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62-164,共3页
野生动物饲养与保护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充分认识并掌握各类野生动物的特点及饲养管理规程,从而能针对各类野生动物的差异制订有效的保护策略。针对目前野生动物饲养与保护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 野生动物饲养与保护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充分认识并掌握各类野生动物的特点及饲养管理规程,从而能针对各类野生动物的差异制订有效的保护策略。针对目前野生动物饲养与保护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能动性差、考核方式片面等问题,笔者将野生动物饲养与保护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划分为教学模块和应用模块两大部分,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嵌入式微课等教学手段进行了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为进一步有效开展该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饲养与保护 混合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微课 教学手段
原文传递
产褐藻胶裂解酶海洋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2
作者 胡梦迪 黎耀祖 +2 位作者 张晓勇 莫梅清 高向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38,共7页
褐藻胶裂解酶大多来源于具有独特生存环境的海洋细菌,该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唯一碳源,采用透明圈法初筛及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酶活复筛,从56株海洋细菌中筛选高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 褐藻胶裂解酶大多来源于具有独特生存环境的海洋细菌,该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唯一碳源,采用透明圈法初筛及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酶活复筛,从56株海洋细菌中筛选高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以褐藻胶裂解酶活力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筛选菌株产褐藻胶裂解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高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I14,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产褐藻胶裂解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海藻酸钠添加量5 g/L、可溶性淀粉添加量5 g/L、酵母粉添加量4.30 g/L、蛋白胨添加量10 g/L、NaCl添加量30 g/L、CaCl2添加量0.30 g/L、初始pH 6.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4 h、装液量30 mL/100 mL。在此优化条件下,褐藻胶裂解酶活力达81.29 U/mL,是优化前的4.76倍。该研究为褐藻胶裂解酶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菌种选择,同时拓展该菌株在降解褐藻胶、生产多糖裂解酶等食品、生物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筛选 鉴定 褐藻胶裂解酶 发酵条件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 D-loop标记的华南地区4种鲤亚科鱼类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姚东林 张涛 朱静璇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鲤亚科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为开展淡水鱼类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集位于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华南鲤(Cyprinus car-piorubrofuscus Lacepede)、尖鳍鲤(Cyprinus acutidorsalis Wang)...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鲤亚科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为开展淡水鱼类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集位于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华南鲤(Cyprinus car-piorubrofuscus Lacepede)、尖鳍鲤(Cyprinus acutidorsalis Wang)、三角鲤(Cyprinus multita-eniata Pellegrin et Chevey)和须鲫(Carassioides cantonensis Heincke)4种鲤亚科鱼类的6个种群共156个样本,采用线粒体D-loop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华南鲤的海南、珠江和榕江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其线粒体控制区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14、0.895和0.879;须鲫、尖鳍鲤和三角鲤的单倍型多样性较低,分别为0.748、0.794和0.536。华南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海南种群略低于珠江种群和榕江种群,可能与历史上的冰期活动和琼州海峡的阻隔有关。须鲫、尖鳍鲤和三角鲤三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这可能与3个物种本身的分布范围较小、生存能力较差有关。【意义】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华南地区鲤亚科鱼类的自然资源状况和开展淡水鱼类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鲤 尖鳍鲤 三角鲤 须鲫 D-LOO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新时期海洋类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4
作者 杨慧荣 宋菁晨 《高教学刊》 2025年第6期43-46,50,共5页
海洋类微生物学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交叉科学,设为海洋科学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必修课。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阐述微生物教学内容全面化、教学设计精准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四大改革思路,在此基础上,... 海洋类微生物学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交叉科学,设为海洋科学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必修课。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阐述微生物教学内容全面化、教学设计精准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四大改革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农科建设有关部署,提出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推进校所企间海洋水产领域合作交流,实现高校企业资源广泛共享;思政引领课堂,积极寻求实现“教学”到“教育”的转变;加快云端资源库建设步伐;注重理实结合,完善教学体系。以期推动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实现师生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类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体系 思路 实践
下载PDF
蓝藻在微塑料上定植并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浩林 杨冰 付京花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5期41-49,共9页
近年来微塑料在海洋中的不断积累,引发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及生态多样性的关注,其中包括蓝藻在微塑料上定植所产生的影响。在微塑料上定植,会对蓝藻的生长和形态、光合作用和脂肪酸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蓝藻的定植则会改变微塑料的... 近年来微塑料在海洋中的不断积累,引发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及生态多样性的关注,其中包括蓝藻在微塑料上定植所产生的影响。在微塑料上定植,会对蓝藻的生长和形态、光合作用和脂肪酸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蓝藻的定植则会改变微塑料的物化特性,同时还表现为降解微塑料或延缓光老化过程。通过定植作用,蓝藻与微塑料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同时,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本研究对蓝藻定植于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强调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以更好地理解蓝藻的定植对彼此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这将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浮游植物 微塑料 细菌定植 海洋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人工岛优势及在海洋牧场中应用研究
6
作者 邱丽玺 屈重庆 +2 位作者 肖倩 黎铭谦 赵会宏 《科学养鱼》 2024年第12期78-80,共3页
海洋渔业资源是长期以来人类优质蛋白质摄食的“蓝色粮仓”,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产食品(丁德文等,2022)。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大规模围填海以及污染物排海等引起的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渔业资源衰... 海洋渔业资源是长期以来人类优质蛋白质摄食的“蓝色粮仓”,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产食品(丁德文等,2022)。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大规模围填海以及污染物排海等引起的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等情况,已经困扰我国长达30多年且日趋严重(陈灏,2022)。在此背景下,国外学者指出“从海洋生物资源中持续生产食物来构建一种未来渔业的基本技术体系,该体系为海洋牧场”(刘卓等,1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资源 海洋牧场 优质蛋白质 海洋生物资源 资源衰退 过度捕捞 水产食品 人类社会发展
下载PDF
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在斑鳢全雄育种上的应用
7
作者 杨慧荣 张淑瓶 +5 位作者 曾芳 李水生 刘云 杨菁 黄晓声 叶树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了快速筛选培育出全雄斑鳢,本研究结合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和三系配套育种技术,开发了全雄斑鳢的育种方法。将健康的七日龄斑鳢幼鱼随机分成3组进行雌化处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雌二醇(E2)100、300、600 mg/kg,饲养60 d。利用性别特异分子... 为了快速筛选培育出全雄斑鳢,本研究结合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和三系配套育种技术,开发了全雄斑鳢的育种方法。将健康的七日龄斑鳢幼鱼随机分成3组进行雌化处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雌二醇(E2)100、300、600 mg/kg,饲养60 d。利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引物M12、P2鉴定筛选出决定型为XY型斑鳢,将XY型正常雄鱼与XY型伪雌鱼交配,获得的子代分为两组,一组为投喂正常饲料,另一组进行雌激素投喂,利用MX1和MX3引物筛选出YY超雄鱼,最后将YY超雄鱼和正常雌鱼作为亲本交配生产出全雄斑鳢子代。结果显示,600 mg/kg激素浓度组的性逆转率最高,达75%,从508尾经雌激素E2投喂的家系中筛选获得235尾具有XY基因型斑鳢。XY伪雌鱼与正常雄鱼交配获得的子代在2月龄时检测到22尾YY超雄鱼,7月龄时检测到14尾YY超雄鱼,筛选获得YY超雄鱼个体用于生产全雄子代。本研究方法显著提高了全雄化斑鳢育种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应用价值,为其他鱼类开展性别特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借鉴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鳢 生长二态性 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 全雄育种
下载PDF
不同脱腥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的脱腥效果比较
8
作者 陈茂森 黄晟 +10 位作者 于刚 赖世钦 蔡冰娜 陈华 邓琬波 唐科 杨文华 王琴 肖更生 潘剑宇 李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薛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肽粉因固有的腥味,限制了其在后续深加工产品中的应用和开发。实验采用葡萄糖糖化法、β-环糊精包埋法和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3种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进行脱腥处理,并通过运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气相色谱-... 薛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肽粉因固有的腥味,限制了其在后续深加工产品中的应用和开发。实验采用葡萄糖糖化法、β-环糊精包埋法和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3种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进行脱腥处理,并通过运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技术手段,评估了原料的腥味脱除效果。结果显示,葡萄糖糖化法处理,可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酯类成分以降低原料腥味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腥味物质三甲胺的脱除率为91%,但原料基本风味损失较明显;β-环糊精包埋法处理有一定脱腥效果,三甲胺脱除率为16%,但腥味与刺激性风味仍有残留;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法处理,在降低部分原料基本风味损失的基础上,可脱除醛类刺激性风味物质并显著减少了主要腥味成分,三甲胺的脱除率为93%,并可产生令人愉悦的风味成分。研究表明,葡萄糖-β环糊精的复合应用是一种简洁、有效的脱腥方式,可显著改善薛氏海龙肽粉的风味,为薛氏海龙肽粉在功能食品等深加工产品上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氏海龙肽粉 脱腥 感官评定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换水量对玉足海参育苗水质以及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9
作者 岑轶锟 吴鸿 +3 位作者 洪泽森 王东 黄肇雷 于宗赫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9,共12页
【目的】探索玉足海参育苗过程中适宜的换水量。【方法】实验分别设置日换水量0、1/4、1/2以及3/4共4个水平,研究换水量对育苗系统水质变化以及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同时在水温为27.99℃,pH为8.05的条件下,采用静水实验... 【目的】探索玉足海参育苗过程中适宜的换水量。【方法】实验分别设置日换水量0、1/4、1/2以及3/4共4个水平,研究换水量对育苗系统水质变化以及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同时在水温为27.99℃,pH为8.05的条件下,采用静水实验法检验了氨氮对玉足海参中耳和大耳幼体的影响。【结果】育苗前期,大量换水会对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造成不利影响;育苗后期,换水量越少,系统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浓度越高,海参幼体生长和发育情况越差。氨氮对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的48 h半致死浓度(48 h-LC_(50))分别为2.66和6.22 mg/L,而非离子氨对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的48 h-LC_(50)分别为0.19和0.45 mg/L;水体中氨氮浓度越高,海参幼体的死亡率越高,无发育潜力的幼体所占比例越大。【结论】玉足海参育苗过程水质调控至关重要,在育苗后期,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建议在小耳幼体阶段不进行换水,中耳幼体阶段适量换水,而大耳幼体阶段大量换水。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热带海参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足海参 人工繁育 水质 氨氮 非离子氨 急性毒性
原文传递
水生动物病毒调控利用细胞代谢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黄晓红 余婷 +2 位作者 招茵 黄友华 秦启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98,共23页
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必须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完成自身的繁衍。对宿主细胞代谢资源的调控利用是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核心。在与宿主共进化过程中,病毒发展出多种策略来调控并“劫持”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 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必须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完成自身的繁衍。对宿主细胞代谢资源的调控利用是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核心。在与宿主共进化过程中,病毒发展出多种策略来调控并“劫持”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统为病毒复制增殖提供能量和大分子物质。相反,为遏制病毒感染,宿主也做出相应的策略来感知和应对病毒引起的代谢变化,调节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对抗感染。文章从病毒感染调控和利用宿主细胞主要核心代谢途径包括葡萄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等,以及宿主应对病毒侵染的代谢-免疫反应等方面总结哺乳动物病毒和鱼、虾等水生动物病毒调控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阐明水生动物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通过干预代谢防控水生动物病毒性疾病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细胞代谢 调控 利用 代谢-免疫
下载PDF
螺旋藻粉对高脂小鼠生长、脂质蓄积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1
作者 陆娟娟 刘洋 +3 位作者 皮杰 付莹 桂雨婷 李雪贤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4,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螺旋藻对高脂小鼠脂质蓄积及生长性能的影响。将3周龄C57BL/6J小鼠建立肥胖模型后随机分为CON组(高脂饲料,60%脂肪)、HF-L组(高脂饲料+0.5 g/kg螺旋藻粉)、HF-M组(高脂饲料+1.5 g/kg螺旋藻粉)、HF-H组(高脂饲料+2.5 g/kg螺... 试验旨在探究螺旋藻对高脂小鼠脂质蓄积及生长性能的影响。将3周龄C57BL/6J小鼠建立肥胖模型后随机分为CON组(高脂饲料,60%脂肪)、HF-L组(高脂饲料+0.5 g/kg螺旋藻粉)、HF-M组(高脂饲料+1.5 g/kg螺旋藻粉)、HF-H组(高脂饲料+2.5 g/kg螺旋藻粉)饲养28 d,每日灌胃1次,CON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HF-H组小鼠的心体比和胃体比显著降低(P<0.05);HF-L、HF-M和HF-H组小鼠总脂肪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肝脏脂肪含量呈现下降趋势(P>0.05),但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肝脏及肠道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提示,HF-L、HF-M和HF-H组小鼠肝脏脂滴沉积情况呈浓度依赖性减少;HF-L、HF-M和HF-H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相比CON组呈下降趋势。说明低浓度螺旋藻粉可促进小鼠生长,随螺旋藻粉浓度增加,小鼠体内总脂肪含量、肝脏脂肪含量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降低,肠绒毛完整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小鼠 生长 脂质蓄积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发酵黑水虻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肝脏生化指标、消化吸收和免疫力的影响
12
作者 郑雨顺 陈桂琼 +5 位作者 黄文庆 胡俊茹 彭凯 黄燕华 邹记兴 王国霞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0-1953,共14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肝脏生化指标、消化吸收和免疫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G0)、2%(G2)、4%(G4)和8%(G8)发酵黑水虻鲜物质(对应发酵黑水虻风干物质添加量分别为0、10.4、20.8和41.6 g/kg)配制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肝脏生化指标、消化吸收和免疫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G0)、2%(G2)、4%(G4)和8%(G8)发酵黑水虻鲜物质(对应发酵黑水虻风干物质添加量分别为0、10.4、20.8和41.6 g/kg)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质量(2.75±0.01) g的斑点叉尾鮰48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开展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发酵黑水虻未对斑点叉尾鮰的摄食率(FR)产生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G0组)相比,G2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显著提高(P<0.05);G8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ISI)显著下降(P<0.05);G2组肝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及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降低(P<0.05);G4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增加(P<0.05);G2组肝脏AKP、ACP活性和补体3(C3)含量显著增加(P<0.05)。此外,G2组肠道胰蛋白酶和Na^(+)-K^(+)-ATP酶活性以及肠道肌层厚度、绒毛长度和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可以促进其生长,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保护肝脏健康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鲜物质基础下添加量为2%(风干物质基础下添加量为10.4 g/kg)时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黑水虻 斑点叉尾鮰 生长性能 消化酶 生化指标 免疫
下载PDF
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杂交鳢仔稚鱼生长、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3
作者 覃瑶 胡波 +4 位作者 熊攀 梁浩辉 邹记兴 朱喜锋 王国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为研究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仔稚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00 mg的杂交鳢2 4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100尾鱼,饲养于室外养殖系统水... 为研究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仔稚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00 mg的杂交鳢2 4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100尾鱼,饲养于室外养殖系统水体体积为50 L的尼龙网箱中,分别饲喂蛋氨酸添加量为0%、0.5%、1.0%、1.5%、2.0%、2.5%(实测值分别为0.67%、1.08%、1.43%、1.78%、2.22%、2.61%)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升高,试验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08%、1.43%、1.78%组的WGR、SGR均显著高于0.67%组(P<0.05),FCR显著低于0.67%组(P<0.05);脏体比(VSI)1.78%组显著小于其他试验组(P<0.05);肝脏中甘油三酯(TG)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胆固醇(TC)1.08%组显著大于2.22%和2.61%组(P<0.05),谷草转氨酶(AST)1.78%组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在1.78%组时显著高于0.67%试验组(P<0.05);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1.78%组显著大于2.22%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0.67%组显著大于1.42%、1.78%和2.61%组,丙二醛(MDA)2.61%组显著小于其他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蛋氨酸可以提高杂交鳢仔稚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本研究为杂交鳢养殖提供营养素需求参数和开发其配合饲料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仔稚鱼 蛋氨酸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消化酶活性 抗氧化
下载PDF
盐度和藻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及其用于养殖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14
作者 蔡佳骏 肖国洪 +3 位作者 张振波 曾慰庭 王梅芳 余祥勇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为探究盐度以及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生长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以及牟氏角毛藻接种密度对水体中氮、磷元素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盐... 为探究盐度以及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生长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以及牟氏角毛藻接种密度对水体中氮、磷元素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盐度和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速率、蛋白质和脂肪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盐度20的培育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的比生长速率最大,达到(0.117±0.001)/d,而盐度15与盐度20组的比生长速率相近,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盐度15的培育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的蛋白质和总脂质量分数均最高。当接种密度为0.694×10^(6)cells/mL时,牟氏角毛藻的比生长速率最大,达到了(0.210±0.001)/d,同时,对水体中NH_(4)^(+)-N、NO_(3)^(-)-N、PO_(4)^(3-)-P的去除率也最高,且均显著高于其他接种密度试验组(P<0.05),分别为(97.75±0.18)%、(76.64±0.35)%、(96.70±0.35)%。结果表明,牟氏角毛藻大规模培育可以选择在盐度15~20、接种密度为0.694×10^(6)cells/mL的条件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氏角毛藻 盐度 接种密度 比生长速率 生化组成 养殖尾水
下载PDF
杂交三倍体牡蛎人工繁育及养殖试验
15
作者 曾慰庭 蔡佳骏 +3 位作者 张振波 洪喆聪 王梅芳 余祥勇 《水产养殖》 2025年第3期10-13,44,共5页
于2022年12月6日-2023年8月16日,在汕尾海区开展由葡萄牙牡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四倍体♂杂交形成的三倍体牡蛎的繁育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6℃、盐度3.1%及pH值8.1条件下,杂交三倍体牡蛎受精卵经过16 h孵化,发育成D型... 于2022年12月6日-2023年8月16日,在汕尾海区开展由葡萄牙牡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四倍体♂杂交形成的三倍体牡蛎的繁育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6℃、盐度3.1%及pH值8.1条件下,杂交三倍体牡蛎受精卵经过16 h孵化,发育成D型幼虫,经过18 d培育,一半以上幼虫发育到眼点幼虫期,投放扇贝壳供幼虫附着。1 mm稚贝在汕尾江牡岛海域采用扇贝笼养殖8个半月左右,平均壳高>90 mm,平均体质量>80 g,生长状况良好。表明葡萄牙牡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四倍体♂杂交形成的三倍体牡蛎适合在该海域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葡萄牙牡蛎 杂交三倍体 人工繁育 海上养殖
下载PDF
台山河蚬胚胎发育和繁殖方式研究
16
作者 容杏怡 徐旖梦 +1 位作者 余祥勇 王梅芳 《水产养殖》 2025年第3期5-9,34,共6页
开展台山河蚬的胚胎繁殖和胚胎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台山地区河蚬同时兼具孵化型和非孵化型2种繁殖方式,且2种繁殖方式可发生在同一个体中。其一是生殖细胞可排放到内鳃中完成受精并进行胚胎发育,发育至匍匐运动的稚贝阶段,再通过出水孔... 开展台山河蚬的胚胎繁殖和胚胎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台山地区河蚬同时兼具孵化型和非孵化型2种繁殖方式,且2种繁殖方式可发生在同一个体中。其一是生殖细胞可排放到内鳃中完成受精并进行胚胎发育,发育至匍匐运动的稚贝阶段,再通过出水孔排出体外进入水环境中;其二是生殖细胞可自然排出体外进入水环境中,并在水中受精发育,受精卵在水底粘黏成团,经3 h发育成囊胚,9 h发育至担轮幼虫早期,破膜孵化成担轮幼虫中期,约12 h进入面盘幼虫期,约4 d可从受精卵发育至可匍匐运动的稚贝,大小约220μm。指出,在河蚬人工育苗的生产过程中,应重视担轮幼虫破受精膜孵化阶段和面盘幼虫变态发育阶段,为河蚬胚胎提供良好的发育条件,提高河蚬胚胎发育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胚胎发育 繁殖 诱导排放 台山
下载PDF
螺旋藻的主要成分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雪贤 刘洋 +2 位作者 皮杰 桂雨婷 陆娟娟 《水产养殖》 2025年第2期37-42,共6页
简述了螺旋藻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和动物生长、抗氧化、降血脂、抗癌和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生理作用。指出,随着螺旋藻规模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其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生产成本高、采集困难等问题。提出,只有深入研究螺旋藻活性成分的作用... 简述了螺旋藻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和动物生长、抗氧化、降血脂、抗癌和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生理作用。指出,随着螺旋藻规模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其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生产成本高、采集困难等问题。提出,只有深入研究螺旋藻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和具体功能,才能使螺旋藻产品在保健食品、辅助医疗和饲料工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藻多糖 藻蓝蛋白 抗炎 抗氧化
下载PDF
不同氮、磷浓度对4种饵料微藻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李万年 余祥勇 张振波 《水产养殖》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以f/2培养基为基础,分别对其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进行加富和减半处理,分析不同氮、磷浓度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小球藻(Chlorella)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生长的影响。... 以f/2培养基为基础,分别对其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进行加富和减半处理,分析不同氮、磷浓度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小球藻(Chlorella)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饵料微藻在不同氮、磷浓度下均能生长,其生长状况差异显著(P<0.05)。指出,高氮、磷浓度条件下,4种藻类生长速度均较低,培养基中营养盐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微藻培养过程中未被消耗的氮、磷,会随着饵料的投喂进入贝类育苗系统,不利于苗种的生长和存活。提出,牟氏角毛藻的最适氮、磷的浓度为1.760和0.074 mol/L;球等鞭金藻的最适浓度为0.441和0.074 mol/L;小球藻的最适浓度为0.880和0.019 mol/L;亚心形扁藻的最适浓度为0.882和0.074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料微藻 比生长率
下载PDF
“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9
作者 杨慧荣 董涵 《西部素质教育》 2025年第3期27-31,共5页
文章首先分析了“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包括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利用“互联网+”数据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构建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 “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 信息化教学 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测度分析与政策优化研究
20
作者 陈凯文 李好 赵伟诚 《特区经济》 2025年第3期40-43,共4页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财政收入质量的提升,以保障经济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财政收入质量的提升,以保障经济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因数据获取不全未纳入研究范围)2011—2016年的地方财政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6个指标的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TOPSIS法对各省级行政区的财政收入质量进行测度分析,发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质量普遍较低,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财政收入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级财政收入质量增速差异明显,地区差距逐年扩大。基于此,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提高,缩小地区间财政收入质量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收入质量 地方政府 熵权TOPSIS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