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备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余仕禧 史仲 +1 位作者 罗国恩 禹筱元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综述了近几年来采用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水热法和微波法等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如高温固相法操作简单,但材料的均一性较差;微波法可快速制备材料,但反应过程难以控制。简要评述了LiFePO... 综述了近几年来采用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水热法和微波法等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如高温固相法操作简单,但材料的均一性较差;微波法可快速制备材料,但反应过程难以控制。简要评述了LiFePO4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FEPO4 制备方法
下载PDF
手性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中对映选择性的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卢蓝蓝 陈佳虹 +5 位作者 刘英菊 肖治理 张炽坚 Sergei A Eremin 孙远明 雷红涛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9-574,共6页
手性药物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对手性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中对映选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重点介绍了分子光谱分析法、等温滴定量热法、手性传感器、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对... 手性药物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对手性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中对映选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重点介绍了分子光谱分析法、等温滴定量热法、手性传感器、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对接模拟等方法在手性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对映选择性相互作用表征方法中的应用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药物 生物大分子 对映选择性
下载PDF
微乳液水热法制备钨酸铋光催化剂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赖树挺 张鹏 +2 位作者 周武艺 谢振华 杨卓鸿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45-950,共6页
采用微乳液介导水热法制备Bi2WO6和Fe/Bi2WO6光催化剂,并研究水热反应温度、前驱体pH值、水相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ω值和Fe3+掺杂量对光催化剂结构、形貌和光催化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Bi2WO6为15~25 nm的纳米球状结构;当... 采用微乳液介导水热法制备Bi2WO6和Fe/Bi2WO6光催化剂,并研究水热反应温度、前驱体pH值、水相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ω值和Fe3+掺杂量对光催化剂结构、形貌和光催化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Bi2WO6为15~25 nm的纳米球状结构;当前驱体pH=1、水热温度为150℃下合成的Bi2WO6催化剂对亚甲基蓝(MB)的降解率达到93.8%;当ω=27时合成的Bi2WO6对MB光催化降解率达到了97.8%.研究发现当掺入1.03%的Fe3+的Bi2WO6比纯Bi2WO6对MB的降解率提高了2倍,达到9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2WO6 微乳液 Fe3+掺杂 光催化
下载PDF
层状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的多元掺杂改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禹筱元 胡国荣 刘业翔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0-1176,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掺杂型层状LiNi1/3Co1/3Mn1/3-xMxO2(M=Mg、Al、Cr)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充放电实验和交流阻抗实验对LiNi1/3Co1/3Mn1/3-xMxO2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以及动力学参数进行表征。结...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掺杂型层状LiNi1/3Co1/3Mn1/3-xMxO2(M=Mg、Al、Cr)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充放电实验和交流阻抗实验对LiNi1/3Co1/3Mn1/3-xMxO2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以及动力学参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掺杂量x=0.05时,Mg2+、Al3+掺杂的正极材料在2.8~4.3V、0.1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9.2、151.6mA·h/g,2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8.8%和96.7%;掺杂Mg2+或Al3+均能提高LiNi1/3Co1/3Mn1/3O2的交换电流密度和锂离子扩散系数。结合实验结果和掺杂离子的离子半径和化学稳定性,解释了掺杂离子在LiNi1/3Co1/3Mn1/3O2晶格中的占位及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层状LiNi1/3Co1/3Mn1/3O2 掺杂 改性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不同吸湿官能团对高分子调湿材料吸湿和放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鑫 李慧玲 +2 位作者 冯伟洪 卢其明 夏启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以甲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磺酸钠等合成具有不同官能团的湿度控制材料,通过间歇式吸附/脱附进行吸湿动力学实验和恒温脱附实验;采用TG-DTA和FTIR表征改性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 以甲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磺酸钠等合成具有不同官能团的湿度控制材料,通过间歇式吸附/脱附进行吸湿动力学实验和恒温脱附实验;采用TG-DTA和FTIR表征改性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CaCl2改性可以明显提高高分子复合调湿材料的吸湿性能,其吸湿量随单体所含亲水基团的极性的增强而增加;含强极性的离子基团(—COOH和—SO 3-)高分子调湿材料的吸湿能力明显大于含非离子基团(—CONH2,—OH及—COOCH3)材料的吸湿能力,尤其是CaCl2改性聚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磺酸钠材料在相对湿度为100%的最大湿容量可高达2 g/g,而含非离子性基团(—CONH2,—OH及—COOCH3)弱极性基团的复合材料则比较容易脱附,CaCl2改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在80℃于20 min内可以脱附80%吸附水,且所有材料在300℃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湿官能团 调湿材料 吸放湿性能 高吸水树脂
下载PDF
苦槛蓝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叶慧娟 戴航 +2 位作者 吴伦秀 郭育晖 谷文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7-313,共7页
为研究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 A. Gray)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苦槛蓝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野黑樱苷(1)、类叶升麻苷(2)、5,7-二羟基二氢黄酮(3)、3-O-β谷甾醇苷(4)、(3R)-oct-1... 为研究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 A. Gray)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苦槛蓝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野黑樱苷(1)、类叶升麻苷(2)、5,7-二羟基二氢黄酮(3)、3-O-β谷甾醇苷(4)、(3R)-oct-1-en-3-o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ide (5)、7-甲氧基香橙素(6)、异樱花素(7)、匙叶桉油烯醇(8)、愈创木醇(9)、(1S,2R,5S,6R)-2,6-bis(5-methoxy-3,4-methylenedi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 (10)、(1R,2S,5R,6S)-2-(4-hydroxy-3-methoxyphenyl)-6-(3,4-methylenedi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 (11)、去甲基川陈皮素(12)和3′,4′,5,6,7,8-六甲氧基黄酮(13),其中化合物4、5、7-11为首次从苦槛蓝植物中分离得到。刃天青显色法测试部分化合物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5,7-二羟基二氢黄酮(3)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值为62.50μg 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槛蓝叶 化学成分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钠基膨润土的制备及对Cu(Ⅱ)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罗志刚 杨卓鸿 +3 位作者 卢其明 吴佩琪 钟海娟 宋健如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51,共5页
【目的】制备钠基膨润土并探讨其对Cu(Ⅱ)的吸附特性和规律.【方法】以氯化钠作钠化剂,采用悬浮液法工艺对钙基膨润土进行钠化改型制得钠基膨润土,然后用钠基膨润土对Cu(Ⅱ)进行吸附研究,通过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探讨其吸附特性以及酸度、... 【目的】制备钠基膨润土并探讨其对Cu(Ⅱ)的吸附特性和规律.【方法】以氯化钠作钠化剂,采用悬浮液法工艺对钙基膨润土进行钠化改型制得钠基膨润土,然后用钠基膨润土对Cu(Ⅱ)进行吸附研究,通过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探讨其吸附特性以及酸度、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和结论】改型膨润土对Cu(Ⅱ)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是一种单分子层的表面吸附,90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酸度越低吸附量越大,但pH大于5以后,吸附量就趋于稳定;而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小,当温度高于35℃后,吸附量就基本不变.在25℃和pH5时,向50 mL 10.0mg·L-1的铜离子溶液中加入0.200 g改型膨润土,去除率达到97.85%,表明该改型膨润土可在铜离子的去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型膨润土 吸附 铜离子 吸附等温线 FREUNDLICH模型 酸度 温度
下载PDF
红树林内生真菌K38和E33混合发酵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春远 佘志刚 +1 位作者 林永成 周世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138,144,共4页
将混合发酵技术应用于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培养,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从该提取物中分离到deoxyscytalidin(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5-丁基-2-吡啶甲酸甲酯(3),5-(3-丁烯基)-2... 将混合发酵技术应用于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培养,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从该提取物中分离到deoxyscytalidin(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5-丁基-2-吡啶甲酸甲酯(3),5-(3-丁烯基)-2-吡啶甲酸甲酯(4),sescandelin(5)五个单独培养未能得到的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内生真菌 混合发酵 抗真菌活性
下载PDF
两株红树内生真菌共培养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春远 黄松 +2 位作者 佘志刚 林永成 周世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2,共5页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到环(L-苯丙-L-脯)二肽(1),环(D-脯-L-苯丙)二肽(2),环(L-苯丙-反-4-羟基-L-脯)二肽(3),环(顺-4-羟基-D-脯-L-苯丙)二肽(4),环(L-脯-L-酪)二肽(5),环(D-脯-L-酪...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到环(L-苯丙-L-脯)二肽(1),环(D-脯-L-苯丙)二肽(2),环(L-苯丙-反-4-羟基-L-脯)二肽(3),环(顺-4-羟基-D-脯-L-苯丙)二肽(4),环(L-脯-L-酪)二肽(5),环(D-脯-L-酪)二肽(6),环(D-脯-D-色)二肽(7),木糖醇(8),腺苷(9),尿苷(10),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真菌中分离到,化合物2,6,7,8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内生真菌 共培养 环二肽
下载PDF
半红树植物苦槛蓝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唯嘉 张穗强 +2 位作者 龚兵 李春远 王秀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8,共5页
为寻找新的抗植物病原菌微生物资源,以苦槛蓝为对象开展了研究。从其叶、叶脉、茎、树皮、根共分离到104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它们主要属于无孢类群、盘长孢属、青霉属、枝孢霉属和曲霉属。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分离到的苦槛蓝... 为寻找新的抗植物病原菌微生物资源,以苦槛蓝为对象开展了研究。从其叶、叶脉、茎、树皮、根共分离到104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它们主要属于无孢类群、盘长孢属、青霉属、枝孢霉属和曲霉属。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分离到的苦槛蓝内生真菌中有77.9%对包括小麦赤霉、大豆疫霉、香蕉炭疽和柑橘青霉中至少1种植物病原菌显示抑制活性,42.3%和11.5%的菌株对上述植物病原菌中的至少1种分别达到了中度抗菌和强烈抗菌。高效液相测试显示苦槛蓝提取物与5种具有强烈抗菌活性的苦槛蓝内生真菌提取物的谱图差异显著,表明这些内生真菌产生了不同于原植物代谢产物的新的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槛蓝 内生真菌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
下载PDF
TiO_2-ZnO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小白菜中4种残留有机磷农药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威 张兵 廖宗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2-45,共4页
利用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对小白菜中残留的4种常用有机磷类农药(乙酰甲胺磷、乐果、马拉硫磷、水胺硫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复合纳米材料处理的小白菜,4种有机磷农药的1 h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40%,5 h后可达80%以上。... 利用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对小白菜中残留的4种常用有机磷类农药(乙酰甲胺磷、乐果、马拉硫磷、水胺硫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复合纳米材料处理的小白菜,4种有机磷农药的1 h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40%,5 h后可达80%以上。在相同的处理方法下,残留水胺硫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小白菜中农药残留的去除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当初始浓度从5 mg/L增大到40 mg/L时,初始浓度对乐果的残留量影响最大,其1 h去除率为原来的79%;另外还探讨了在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作用下,小白菜中残留农药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过程,当农药初始浓度为5 mg/L时,反应速率常数与农药残留量的关系为ln(C0/Ct)=kt+B,为表观一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纳米材料 降解
下载PDF
竹叶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纪平雄 区志豪 +2 位作者 蔡英花 钟楚茵 林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23-325,330,共4页
以竹叶为原料,石油醚与95%乙醇复合溶剂为提取溶剂提取叶绿素,叶绿素提取液直接经过皂化、酸化、铜代、净化和成盐等步骤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对影响产品得率和质量指标的提取、铜代两个关键工艺过程,利用L9(34)正交实验进行工艺条件优化... 以竹叶为原料,石油醚与95%乙醇复合溶剂为提取溶剂提取叶绿素,叶绿素提取液直接经过皂化、酸化、铜代、净化和成盐等步骤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对影响产品得率和质量指标的提取、铜代两个关键工艺过程,利用L9(34)正交实验进行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竹叶叶绿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复合溶剂中95%乙醇体积分数为15%、液固比8:1(v:w)、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2h;铜代过程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5%、加铜量为理论值的2倍、反应温度60℃、pH2.5。叶绿素铜钠盐得率0.38%,检验结果主要指标符合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叶绿素 叶绿素铜钠盐 制备工艺 正交实验
原文传递
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塑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梁文耀 谢宝君 +2 位作者 罗颖 禹筱元 董先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从提高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效率及太阳光利用率的各种改性及TiO2固相光催化降解的机理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TiO2光催化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光催化降解塑料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固相光催化降解 纳米TIO2 改性 复合薄膜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酐修饰脂肪酶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熊亚红 苏健鸿 刘小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2-124,共3页
采用邻苯二甲酸酐(PA)对猪胰脂肪酶(PPL)进行了修饰.初步表征了修饰酶PA-PPL,考察了PA-PPL的最适反应条件和对酸碱、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PA对PPL的修饰度为30%;尽管修饰酶PA-PPL与猪胰脂肪酶PPL催化水解的最适反应p... 采用邻苯二甲酸酐(PA)对猪胰脂肪酶(PPL)进行了修饰.初步表征了修饰酶PA-PPL,考察了PA-PPL的最适反应条件和对酸碱、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PA对PPL的修饰度为30%;尽管修饰酶PA-PPL与猪胰脂肪酶PPL催化水解的最适反应pH和最适反应温度相同,但与PPL相比,PA-PPL的水解活性提高25%、pH稳定性及热稳定性较PPL明显提高,如50℃下的热稳定性提高了1倍;修饰酶PA-PPL与原酶PPL均在低温和pH7.0~8.0环境下酶活性稳定.可见采用PA对PPL进行化学修饰是一种改善脂肪酶PPL性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化学修饰 水解活性 稳定性
下载PDF
聚邻苯二胺/镍氢氧化物修饰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有芹 乐文志 +2 位作者 颜芸 徐悦华 田秀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1-666,共6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聚邻苯二胺修饰玻碳电极表面络合Ni2+,然后将其置于NaOH溶液中CV扫描成功制备了镍氢氧化物/聚邻苯二胺/玻碳修饰电极(Ni(OH)2/PoPD/GC)。通过CV探讨了聚合和负载机理,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表征了电极修... 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聚邻苯二胺修饰玻碳电极表面络合Ni2+,然后将其置于NaOH溶液中CV扫描成功制备了镍氢氧化物/聚邻苯二胺/玻碳修饰电极(Ni(OH)2/PoPD/GC)。通过CV探讨了聚合和负载机理,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表征了电极修饰过程中界面阻抗变化,扫描电镜表征了PoPD膜负载Ni(OH)2后的形态结构。发现负载Ni(OH)2后界面电子传递阻抗显著减小,CV和CA(计时电流法)结果表明Ni(OH)2/PoPD/GC电极对H2O2氧化有显著的电催化活性,H2O2氧化峰电位0.4 V,起始氧化电位低至0.1 V。对H2O2电催化氧化的线性方程:Δi/μA=1.621+0.332c/μmol/L(R=0.9976,n=17),线性范围:2.4×10-7~7.2×10-5mol/L,检出限:3.6×10-8mol/L(3S/k)。考察了制备条件对Ni(OH)2/PoPD/GC电极电催化活性的影响,最佳Ni2+络合扫描次数为20、浓度为5 mmol/L。该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制备方法简单、可控,电极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实际样品中H2O2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胺 镍氢氧化物 玻碳电极 过氧化氢 电催化
下载PDF
两株红树林真菌共培养液抗植物病菌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唯嘉 黎荣棠 +2 位作者 李春远 佘志刚 林永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74,77,共4页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混合发酵液提取物中寻找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分别鉴定后,确定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4-甲氧酰基苯甲酸乙二醇酯、4-甲基-2-甲酰基-3,5-二羟基苯甲酸乙...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混合发酵液提取物中寻找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分别鉴定后,确定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4-甲氧酰基苯甲酸乙二醇酯、4-甲基-2-甲酰基-3,5-二羟基苯甲酸乙酯、rubramin、对羟基乙酰苯乙胺和尿嘧啶。4-甲基-2甲酰基-3,5-=羟基苯甲酸乙酯首次以天然产物的形式被发现,并首次报道了其2D-NMR数据,生测结果表明其对小麦赤霉、大豆疫霉具有中等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红树内生真菌 共培养 抗真菌作用
下载PDF
红树林内生真菌K38和E33共培养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春远 龚兵 +3 位作者 黄素萍 佘志刚 林永成 周世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69,共4页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提取物中分离到Castaneiolide(1),脑苷脂-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2),3β,7β,19-三羟基-5-烯-胆甾烷(3),3-羟基...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提取物中分离到Castaneiolide(1),脑苷脂-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2),3β,7β,19-三羟基-5-烯-胆甾烷(3),3-羟基-4-(3-甲基-2-丁烯氧)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甲醛(5)五个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1,2,4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得到。化合物1,2,3,4以往未从单独发酵的两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内生真菌 共培养 代谢产物
下载PDF
提高漆酶稳定性的化学修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熊亚红 高敬忠 郑坚鹏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85-990,共6页
天然漆酶在其应用条件下容易失活,因此如何提高漆酶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以目前广泛应用的商品化漆酶DeniLite IIS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二甲酸酐(PA)、丁二酸酐(SA)及马来酸酐(MA)对漆酶进行化学修饰,根据修饰酶的酶活和热稳定... 天然漆酶在其应用条件下容易失活,因此如何提高漆酶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以目前广泛应用的商品化漆酶DeniLite IIS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二甲酸酐(PA)、丁二酸酐(SA)及马来酸酐(MA)对漆酶进行化学修饰,根据修饰酶的酶活和热稳定性的变化确定SA为漆酶的最佳修饰剂。采用L9(34)正交设计表研究了磷酸盐缓冲液的pH值、SA浓度及修饰时间对修饰酶的酶活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因素之间不存在各阶交互作用,SA修饰漆酶的最佳条件为:磷酸盐缓冲液的pH 7.5,SA浓度2 mmol.L-1,修饰时间1.0 h。经SA修饰后漆酶的酶活可提高50%、50℃下热处理30 min的热稳定性可提高15%。这为天然漆酶的改性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化学修饰 酶活力 稳定性
下载PDF
一株苦槛蓝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09抗植物病菌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龚兵 张穗强 +3 位作者 林悦霞 王秀芳 丁唯嘉 李春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2-65,共4页
从一株苦槛蓝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09中寻找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到6个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N-2’-羟基-3'E-十八碳烯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E,8E-sphingadiene(1),(4E,8E)-1-O-(... 从一株苦槛蓝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09中寻找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到6个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N-2’-羟基-3'E-十八碳烯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E,8E-sphingadiene(1),(4E,8E)-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E)-3’-十七碳烯酰胺)-3-羟基-9-甲基-4,8-十九碳二烯(2),麦角甾-7,24(28)-二烯-3β-醇(3),胆甾-4-烯-3-醇(4),正癸酸甲酯(5),正十六碳酸甲酯(6)。化合物1、2为首次从Trichoderma sp.中分离得到,生测结果表明,在0.5μmol/mL浓度下化合物1对小麦赤霉、香蕉炭疽和柑橘青霉有中度抗菌活性,化合物2对小麦赤霉、香蕉炭疽有中度抗菌活性,对柑橘青霉具有轻度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槛蓝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抗真菌
下载PDF
大孔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威 徐耀维 +2 位作者 谭永佳 钟伟 廖宗文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2,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胶态晶体模板法,制备了大孔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其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视电子显微镜(TEM)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得到...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胶态晶体模板法,制备了大孔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其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视电子显微镜(TEM)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得到的聚苯乙烯(PS)微球粒径均匀,为900nm。以紧密堆积的PS胶态晶体为模板,制得的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大孔孔径约为900nm,孔壁厚度约为20nm。XRD结果显示,材料中的TiO2为锐钛矿型。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大孔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对甲基橙降解1.5h后降解率可达91.3%,与普通的TiO2-ZnO纳米粉体材料相比提高了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材料 TIO2 ZNO 模板法 光催化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