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子角动量在环形金属纳米孔异常透射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帅 邓子岚 +2 位作者 王发强 王晓雷 李向平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1-267,共7页
在环形凹槽包围环形金属纳米孔的异常透射器件的研究中,环形凹槽可以将携带光子角动量的入射光转化为涡旋表面等离极化激元,这些涡旋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传向几何中心并与直接照射在环形纳米孔上的光子发生干涉,当相互干涉的光子满足相位... 在环形凹槽包围环形金属纳米孔的异常透射器件的研究中,环形凹槽可以将携带光子角动量的入射光转化为涡旋表面等离极化激元,这些涡旋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传向几何中心并与直接照射在环形纳米孔上的光子发生干涉,当相互干涉的光子满足相位匹配条件时,环形纳米孔的透射率得到显著增强.本文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光子角动量和凹槽半径对环形纳米孔透射过程的影响.我们发现调节环形凹槽的半径和入射光携带的光子角动量可以调节光子在金膜上表面传输时的径向传播相位,进而影响了环形纳米孔附近的干涉电场强度,最终决定了环形纳米孔的透射率,进而可以通过调节凹槽的半径来调节携带不同光子角动量的光束在环形纳米孔的透射率.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基于涡旋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异常透射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角动量 异常透射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下载PDF
电子自旋辅助实现光子偏振态的量子纠缠浓缩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瑞通 梁瑞生 王发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7,共7页
量子纠缠浓缩可以将非最大的纠缠态转变为最大纠缠态,提高量子通信的安全性.本文基于圆偏振光和量子点-腔系统的相互作用,用一个单光子作为连接远距离纠缠光子对的桥梁,在理想条件下实现了光子偏振纠缠态的浓缩.计算结果显示,这个纠缠... 量子纠缠浓缩可以将非最大的纠缠态转变为最大纠缠态,提高量子通信的安全性.本文基于圆偏振光和量子点-腔系统的相互作用,用一个单光子作为连接远距离纠缠光子对的桥梁,在理想条件下实现了光子偏振纠缠态的浓缩.计算结果显示,这个纠缠浓缩方案在考虑耦合强度和腔泄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较高的保真度,而且不需要知道部分纠缠态的初始信息,也不必重复执行纠缠浓缩过程.这不仅提高了量子纠缠浓缩的安全性,也有助于通过消耗最少的量子资源来实现高效的量子信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纠缠浓缩 量子点 光学微腔
下载PDF
In含量对InGaN/GaN LED光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国斌 陈长水 刘颂豪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33-1239,共7页
运用软件模拟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In含量对发光二极管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了In含量与光谱功率密度、量子阱中载流子的浓度、辐射速率、发光功率等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泄漏与能带填充是影响光电性能的主要原因。当In含量较... 运用软件模拟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In含量对发光二极管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了In含量与光谱功率密度、量子阱中载流子的浓度、辐射速率、发光功率等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泄漏与能带填充是影响光电性能的主要原因。当In含量较低时,随着电流密度增大(<8 kA/cm2),光谱发生蓝移程度相对较小,但电流密度太大(>8 kA/cm2)会造成电子泄漏,发光功率降低;而当In含量较高时,随着电流密度增大,光谱发生蓝移程度相对较大,但在电流密度较大时,会获得较高的发光功率。因此,为了使InGaN/GaN发光二极管获得最大量子效率与发光效率,应该根据电流密度的大小(8 kA/cm2)来选择In含量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含量 效率下降 数值模拟 InGaN/GaN发光二极管
下载PDF
金属双纳米棒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共振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海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72,共4页
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研究了金纳米棒双体结构之间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共振特性.结果表明,当纳米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间距改变时,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消光峰发生红移或者蓝移,适当间距的金纳米棒双体结构可以产生更强的局域表面增强电场.... 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研究了金纳米棒双体结构之间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共振特性.结果表明,当纳米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间距改变时,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消光峰发生红移或者蓝移,适当间距的金纳米棒双体结构可以产生更强的局域表面增强电场.计算结果对于金纳米棒在纳米探测、纳米催化和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双纳米棒 消光光谱 场分布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耦合
下载PDF
一种单光子探测器前置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5
作者 程广明 郭邦红 +2 位作者 郭建军 李振华 魏正军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61,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单光子探测器的性能,设计并研制了利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基于混合集成负反馈结构的低成本、超宽带、低噪声前置放大器,并利用ADS软件对该放大器进行了优化和仿真。该放大器工作频段5MHz~6GHz,功率增益19.5±0.61dB... 为了进一步提高单光子探测器的性能,设计并研制了利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基于混合集成负反馈结构的低成本、超宽带、低噪声前置放大器,并利用ADS软件对该放大器进行了优化和仿真。该放大器工作频段5MHz~6GHz,功率增益19.5±0.61dB,噪声系数小于2.6dB,输入电压驻波比和输出电压驻波比均小于1.8,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放大器可以将雪崩光电二极管上产生的亚纳秒级雪崩信号幅度放大10倍,满足单光子探测器日益提高的探测频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探测器 低噪声放大器 pHEMT(赝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负反馈
原文传递
金纳米棒熔化过程中折射率敏感度变化研究
6
作者 刘海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5-408,共4页
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研究在不同折射率溶液中,金纳米棒熔化时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波长和折射率传感灵敏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金纳米棒在熔化过程中体积不变但长径比变小,并且折射率传感灵敏度随之减小,在合适的长径比时可以得到较大的折... 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研究在不同折射率溶液中,金纳米棒熔化时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波长和折射率传感灵敏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金纳米棒在熔化过程中体积不变但长径比变小,并且折射率传感灵敏度随之减小,在合适的长径比时可以得到较大的折射率灵敏度,长径比为1∶1(金纳米球)时折射率灵敏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离散偶极子近似 消光光谱 折射率传感
下载PDF
T型排列的金纳米棒双聚体光学特性研究
7
作者 刘海英 郑允宝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7-30,共4页
本文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研究T型排列的金纳米棒双聚体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共振特性,发现金纳米棒双聚体间距变化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消光峰发生红移或者蓝移,适当间距的T型排列金纳米棒双聚体结构可以产生更强的局域表面增强电场.本文... 本文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研究T型排列的金纳米棒双聚体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共振特性,发现金纳米棒双聚体间距变化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消光峰发生红移或者蓝移,适当间距的T型排列金纳米棒双聚体结构可以产生更强的局域表面增强电场.本文对于金纳米棒双体结构的计算结果对于金纳米棒在生物传感方面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消光光谱 场分布
下载PDF
Cu-MOF/rG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8
8
作者 高国梁 王德宇 +1 位作者 曾群 沈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33,共4页
采用石墨烯掺杂的Cu-有机骨架化合物(Cu-MOF)复合材料(Cu-MOF/r G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50 m A/g时,充放电循环50次后,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可达到520m Ah/g.同时该材料也显示出较好的倍... 采用石墨烯掺杂的Cu-有机骨架化合物(Cu-MOF)复合材料(Cu-MOF/r G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50 m A/g时,充放电循环50次后,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可达到520m Ah/g.同时该材料也显示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较高的库仑效率.Cu-MOF/r GO是一种具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Cu-MOF 石墨烯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贵金属纳米棒异质结结构的光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刘海英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13期8-9,46,共3页
文章应用离散偶极子近似的方法计算了金银两种贵金属材料形成的纳米棒异质结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引起的消光光谱及其近场电场分布。研究表明当保持纳米棒的总长度不变,增加银纳米棒的长度,纳米棒异质结结构的等离子体共振消光峰会发... 文章应用离散偶极子近似的方法计算了金银两种贵金属材料形成的纳米棒异质结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引起的消光光谱及其近场电场分布。研究表明当保持纳米棒的总长度不变,增加银纳米棒的长度,纳米棒异质结结构的等离子体共振消光峰会发生蓝移。当改变银纳米棒的长度时,引起金银纳米棒之间的耦合方式改变,使得共振能级杂化出现新的共振峰。因此,通过改变异质结的结构参数对其消光谱的影响来调整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的位置,以满足纳米棒在等离子体光子学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棒 异质结 消光光谱 场分布
下载PDF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中有源区上激发态电子向高能级泄漏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金锋 万婷 +3 位作者 王腾飞 周文辉 莘杰 陈长水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62,共6页
利用热力学统计理论和激光器输出特性理论,建立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THz QCL)有源区中上激发态电子往更高能级电子态泄漏的计算模型,以输出功率度量电子泄漏程度研究分析了晶格温度和量子阱势垒高度对电子泄漏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 利用热力学统计理论和激光器输出特性理论,建立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THz QCL)有源区中上激发态电子往更高能级电子态泄漏的计算模型,以输出功率度量电子泄漏程度研究分析了晶格温度和量子阱势垒高度对电子泄漏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晶格温度上升会加剧电子泄漏,并且电子从上激发态泄漏到束缚态的数量大于泄漏到阱外连续态,同时温度的上升也会降低激光输出功率.增加量子阱势垒高度能抑制电子泄漏,并且有源区量子阱结构中存在一个最优量子阱势垒高度. THz QCL经过最优量子阱势垒高度优化后,工作温度得到提升,其输出功率相比于以往的结果也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对优化THz QCL有源区结构、抑制电子泄漏和改善激光器输出特性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量子级联激光器 电子泄漏 有源区
下载PDF
基于对称型齿波导及纳米盘的类EIT和慢光效应
11
作者 谭晓佩 韦中超 +4 位作者 梁瑞生 易亚军 张小蒙 钟年发 李先平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28,共6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的亚波长金属-绝缘体-金属(MIM)型类电磁诱导透明(EIT)系统,该系统由一个直波导及其两边对称的齿形腔和纳米盘耦合而成。利用耦合模式理论对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的亚波长金属-绝缘体-金属(MIM)型类电磁诱导透明(EIT)系统,该系统由一个直波导及其两边对称的齿形腔和纳米盘耦合而成。利用耦合模式理论对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进行数值模拟。当齿形腔和纳米盘的共振频率相近,可以获得类EIT效应,改变齿形腔的长度和纳米盘的半径可以调节透明窗的位置。该装置可以用作高性能的类EIT滤波器,透过率高达77.5%,半高宽低至35.5 nm,群指数高达65,为高度集成光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应用于波长选择器、超快开关、光存储等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与波导光学 类EIT滤波器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表面等离激元 慢光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超快激光双光束精密抛光技术研究
12
作者 肖海兵 张庆茂 +3 位作者 谭小军 周泳全 张卫 罗博伟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7,共8页
为了有效提高碳化硅陶瓷材料抛光精度,采用了一种红外脉冲和超快紫外皮秒激光双光束抛光碳化硅陶瓷技术。通过红外纳秒激光与超快紫外皮秒激光抛光碳化硅陶瓷材料激光双光束抛光方法,实验研究了激光功率、重复频率、扫描速率、离焦量等... 为了有效提高碳化硅陶瓷材料抛光精度,采用了一种红外脉冲和超快紫外皮秒激光双光束抛光碳化硅陶瓷技术。通过红外纳秒激光与超快紫外皮秒激光抛光碳化硅陶瓷材料激光双光束抛光方法,实验研究了激光功率、重复频率、扫描速率、离焦量等抛光工艺参数对抛光SiC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24 W、扫描速率200 mm/s、激光重复频率500 kHz、离焦1 mm时,陶瓷表面粗糙度达到最优,激光双光束抛光和单光束抛光原始粗糙度碳化硅2.87μm分别下降至0.42μm和0.53μm;激光双光束抛光SiC陶瓷致密化,陶瓷表面呈现有规律的整齐排列,且碳化硅抛光表面的晶粒平均大小为1.48μm,表面力学性能得到改善。该研究为陶瓷等硬脆材料激光精密抛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抛光 超快光学 激光双光束 碳化硅陶瓷 表面形貌
下载PDF
Al/Ga离子替换提升Ni^(2+)掺杂尖晶石结构MgAl_(x)Ga_(2-x)O_(4)近红外二区发光特性
13
作者 杨宜晨 吕伟 康晓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39-1848,共10页
近红外荧光转换发光二极管(pc-LED)在成像和检测领域的快速发展突显了对近红外二区(NIR-Ⅱ区)发光材料的迫切需求。然而,商用紫外LED芯片激发的高效NIR-Ⅱ荧光材料匮乏,制约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本文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MgAl_(... 近红外荧光转换发光二极管(pc-LED)在成像和检测领域的快速发展突显了对近红外二区(NIR-Ⅱ区)发光材料的迫切需求。然而,商用紫外LED芯片激发的高效NIR-Ⅱ荧光材料匮乏,制约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本文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MgAl_(x)Ga_(2-x)O_(4)∶Ni^(2+)荧光材料,该材料的激发波长为390 nm,发射峰位于1300 nm,覆盖了NIR-Ⅱ区域。半高宽约为220 nm的超宽带NIR发射是由于Ni^(2+)处于一个弱晶体场环境中,这种环境是由于MgAl_(x)Ga_(2-x)O_(4)基体中[(Al/Ga)O_(6)]八面体中心周围的高电荷极化导致的空间不对称畸变造成的。通过改变体系中Al^(3+)与Ga^(3+)的离子比例,将NIR-Ⅱ区的发射强度大大提高,发光强度提升为原来的9倍左右。着重研究了Ni^(2+)掺杂最优比例MgAl_(1.5)Ga_(0.5)O_(4)的光谱特性。探讨了体系的温度特性,使用掺Ni^(2+)的近红外荧光粉和商业高效紫外LED芯片(@395 nm)构建了NIR pc-LED,研究表明该材料体系可能在pc-LED光谱技术中展现出较大潜力。这种阳离子调制策略将给近红外发光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Ni^(2+)掺杂 阳离子替换 NIR pc-LED
下载PDF
旋涡光学与轨道角动量高维编码量子通信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邦红 郭建军 +3 位作者 张程贤 范榕华 张文杰 刘颂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阐述了光学旋涡的物理本征态、产生与调控技术,总结了基于OAM(Orbital Angular Momentum)调制的高维编码QKD以及OAM和自旋角动量(Spin Angular Momentum,SAM)的制备方法.利用I类相位匹配BBO晶体经自发参量下转化获得信号光子和闲置光子... 阐述了光学旋涡的物理本征态、产生与调控技术,总结了基于OAM(Orbital Angular Momentum)调制的高维编码QKD以及OAM和自旋角动量(Spin Angular Momentum,SAM)的制备方法.利用I类相位匹配BBO晶体经自发参量下转化获得信号光子和闲置光子OAM纠缠光子对;采用SAM和OAM自由度转换器件,将SAM转化为OAM.另外,运用空间光调制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SLM)作为OAM纠缠态的"后选择"联合调制器,基于该单元技术提出基于OAM改进的BB84 QKD系统、SAM-OAM混合纠缠量子态的QKD系统,并提出三光子纠缠W态的制备方案.结果表明,编码信息量达log2(m+2)比特(m为l的可取值个数),有望实现可扩容量子比特的安全通信,具有高维度、强纠缠特性与抗比特丢失能力,实验中单元技术对进一步增加量子通信信道复用能力和改善网络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通信技术 光学旋涡 轨道角动量 高维编码 误码率
下载PDF
Eu^(3+)掺杂5Li_2O-1Nb_2O_5-5TiO_2发光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飞 周志勇 +2 位作者 曾群 周鹤 姚春凤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9-273,共5页
以Li_2CO_3、Nb_2O_5、TiO_2和Eu_2O_3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Eu^(3+)掺杂的5Li_2CO_3-1Nb_2O_5-5TiO_2(LNT)发光介质陶瓷。通过密度、XRD和荧光光谱测试,对0.2%(质量分数)Eu_2O_3掺杂的陶瓷片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1120℃烧结致密的... 以Li_2CO_3、Nb_2O_5、TiO_2和Eu_2O_3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Eu^(3+)掺杂的5Li_2CO_3-1Nb_2O_5-5TiO_2(LNT)发光介质陶瓷。通过密度、XRD和荧光光谱测试,对0.2%(质量分数)Eu_2O_3掺杂的陶瓷片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1120℃烧结致密的陶瓷片,其晶相结构为'M-相'与Li_2TiO_3两相复合构成;在400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样品有较强的橙光(592nm)和红光(615nm)发射,分别属于Eu^(3+)的5D0→7F_1的磁偶极跃迁和5D0→7F_2的电偶极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法 Eu^3+掺杂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
下载PDF
激光针灸的作用机制与光源的选择依据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伟玲 赵燕平 +2 位作者 郭邦红 刘殷 陈丽娜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4期598-600,共3页
激光针灸是现代激光技术与传统经络穴位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聚焦激光作为"针",扩束激光进行"灸",传承了传统的针灸技术,但其作用的机制及效果与输入激光的波长及流量等密切相关。为了同时具备"针"与"灸"的作用效果,需要使用... 激光针灸是现代激光技术与传统经络穴位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聚焦激光作为"针",扩束激光进行"灸",传承了传统的针灸技术,但其作用的机制及效果与输入激光的波长及流量等密切相关。为了同时具备"针"与"灸"的作用效果,需要使用复合光源,即使用0.6~2μm范围的激光作为"针",使用5~13.5μm范围的激光进行"灸"。采用普通半导体与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组合,为激光针灸仪器小型、轻便、节能方向发展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针灸 作用机制 红外辐射光谱
下载PDF
Ce∶YAG透明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曾群 修光捷 +1 位作者 王飞 周佳宁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0-654,共5页
以高纯Al_2O_3、Y_2O_3和CeO_2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Ce∶YAG(掺铈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研究了稀土离子掺杂浓度以及烧结温度对陶瓷样品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片透过率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750℃烧结获得的0.5%Ce∶YAG陶... 以高纯Al_2O_3、Y_2O_3和CeO_2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Ce∶YAG(掺铈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研究了稀土离子掺杂浓度以及烧结温度对陶瓷样品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片透过率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750℃烧结获得的0.5%Ce∶YAG陶瓷片的透过率高达81.7%。Ce∶YAG陶瓷片的激发峰和发射峰分别位于350nm和530nm处,在白光LED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YAG 固相反应 透明陶瓷
下载PDF
一种创新结构宽波段中红外空芯光纤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峙云 洪文学 +2 位作者 赵兵 韩华 侯蓝田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1,96,共5页
提出一种双包层结构Ge/GeO2介质膜空芯中红外光纤.先采用排布法拉制出包层带有多层空气孔的空芯毛细管,最外层涂有一层硅胶,以加强其机械强度,然后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和还原方法在空芯石英毛细管中制备出GeO2-Ge的多层介质反射膜,该膜层... 提出一种双包层结构Ge/GeO2介质膜空芯中红外光纤.先采用排布法拉制出包层带有多层空气孔的空芯毛细管,最外层涂有一层硅胶,以加强其机械强度,然后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和还原方法在空芯石英毛细管中制备出GeO2-Ge的多层介质反射膜,该膜层提高了Ge/GeO2膜层在短波段的反射效率.经光谱检测分析,该光纤可传输波长为3-12μm,并且中间没有出现大的吸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介质膜 Ge GeO2 宽波段
下载PDF
基于圆角矩形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滤波器与光开关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瑞生 易俐璇 +4 位作者 韦中超 易亚军 赵瑞通 赖根 卞振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9,共6页
提出并研究基于圆角矩形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带通滤波器,运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对滤波器的透过率特性进行模拟仿真.由于采用圆角矩形结构,滤波器的透过率在带宽不变的情况下被优化.通过改变圆角... 提出并研究基于圆角矩形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带通滤波器,运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对滤波器的透过率特性进行模拟仿真.由于采用圆角矩形结构,滤波器的透过率在带宽不变的情况下被优化.通过改变圆角矩形谐振腔的圆角半径以及腔长,可以实现所需要的透过率光谱.在圆角矩形结构基础上提出1×2解复用器,通过将输出端2与谐振腔耦合处的波导增长120 nm,实现了抑制共振模作用.通过在滤波器的圆角矩形谐振腔中注入具有双折射效应的液晶Merck BL009,提出具有波长选择作用的光开关.结果表明,基于圆角矩形结构的等离子体激元滤波器在纳米光学器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滤波器 光开关 光学谐振器 集成光器件
下载PDF
量子与经典融合安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邦红 张文杰 +1 位作者 郭建军 范榕华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5年第7期74-80,共7页
针对实际QKD系统应用,本文总结了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所使用的相位调制器、波长选择开关等基础器件特性的研究。以双M-Z型QKD系统为例,提出了利用相位调制器进行相位实时跟踪补偿的系统模型,利用SPDM功能模块技术,提出以单光子探测光子... 针对实际QKD系统应用,本文总结了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所使用的相位调制器、波长选择开关等基础器件特性的研究。以双M-Z型QKD系统为例,提出了利用相位调制器进行相位实时跟踪补偿的系统模型,利用SPDM功能模块技术,提出以单光子探测光子统计计数表征干涉相位漂移的实时检测与补偿方法;采用WSS技术弹性管理波长,解决QKD系统接入网多波长复用技术难题;总结提出的基于DD-OFDM系统无源光器件特性测试方案,监测量子通信与经典通信融合接入网,改善系统稳定性,这对于量子通信实用化和产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KD系统 量子通信与经典通信 量子信息与网络融合 波长复用 跟踪补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