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
1
作者 胡小勇 刘雪旎 +2 位作者 陈丽诗 刘颜帆 刘晓红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共10页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育人图景。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人工智能的融入既可能推动教育新质发展,也可能助推教育内卷,呈双重效应。本研究首先溯源教育内卷成因,指出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扩大教育内卷传...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育人图景。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人工智能的融入既可能推动教育新质发展,也可能助推教育内卷,呈双重效应。本研究首先溯源教育内卷成因,指出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扩大教育内卷传播场域、强化资源分配不均、加剧教育评价异化和深化替代效应等助推基础教育内卷;其次,剖析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特征,包括指向全面发展与高阶能力的培养目标、优质均衡与跨学科的课程资源、人机协同与终身性的育人方式、素养导向与公平的教育评价、开放灵活的空间环境以及安全智能的服务管理,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破解教育内卷和促进教育提新质的策略建议,以回应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育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基础教育 教育内卷 新质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师范生采纳意愿模型与策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3671份问卷的分析
2
作者 朱龙 招紫慧 胡小勇 《教育导刊》 2024年第11期21-29,共9页
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能力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明确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此,在UTAUT模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基础上引入... 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能力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明确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此,在UTAUT模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基础上引入个体创新与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因素,构建了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采纳意愿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3671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采纳意愿受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个体创新、促进条件和TPACK的影响。此外,性别和专业调节效应不显著,年级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因此应建立科学应用机制,提升师范生对师生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认知;破解智能技术工具壁垒,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设计能力,聚焦智能时代师范生设计思维培养;开设智能教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素养;推进深度融合创新,构建“智能+”育人支持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师范生 意愿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专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颖珊 胡小勇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第2期5-8,共4页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抉择。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正在成为教学创新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身临智能时代,教师应该如何深入把握人工智能与教学的关系、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教学的深刻影...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抉择。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正在成为教学创新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身临智能时代,教师应该如何深入把握人工智能与教学的关系、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教学的深刻影响、如何成为智能时代能够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秀教师呢?本刊特邀请胡小勇教授分享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时代 华南师范大学 教学创新 胡小勇 规模化应用 战略抉择 创新变革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4
作者 胡小勇 《今日教育》 2025年第3期1-1,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教育数字化内涵中的应有之义,人工智能教育备受关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正成为人类塑造面向数智文明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点。2024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教育数字化内涵中的应有之义,人工智能教育备受关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正成为人类塑造面向数智文明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点。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2030年前要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年底DeepSeek横空出世,并借由其通用性、低耗能、开源性和本土化特征迅速引发全球瞩目,成为加速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的大招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分析:需求、方法和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穆肃 陈孝然 周德青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环节的决策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当前教学设计“人类制品”与“人工制品”普遍存在设计过程和结构程序化、偏离教师设计初衷和学生个性学习需求、数字技术运用...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环节的决策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当前教学设计“人类制品”与“人工制品”普遍存在设计过程和结构程序化、偏离教师设计初衷和学生个性学习需求、数字技术运用不足与适切性不高、忽视情感投入与师生交互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在分析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提出“学为中心:助力素养与思维培育”的理念指向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分析持续生成”的技术指向;构建了包含分析任务分解与规划、内容存储与记忆、功能实现与拓展、决策准确与可信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智能分析实践框架,并提供了相应实例;最后基于发展战略分析理性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分析的应用挑战,展望主客观并重贯通的“师—机”协同教学设计智能分析的发展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析 可行方法 风险挑战
下载PDF
师范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认知与理念:现状、问题及对策
6
作者 张缨斌 姜丽滢 +2 位作者 周晶晶 李淑玲 穆肃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年第10期32-43,共12页
智能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未来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把握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发展情况,形成培养对策,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成果的深入分析,以智能教育素养理论和行为预测综合模型为分析框架,编制调查问卷,选取广... 智能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未来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把握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发展情况,形成培养对策,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成果的深入分析,以智能教育素养理论和行为预测综合模型为分析框架,编制调查问卷,选取广东省高校师范生为样本,剖析师范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与理念。结果表明:师范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持积极态度,认为其可以较好地提高师范学习和教学的绩效,且应用行为意向较高,愿意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学习与师范技能提升,这种积极的态度存在于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师范生群体中;师范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不足、自我效能感偏低,这和高校缺乏相关课程与学习资源、教育应用路径不明晰有关;师范生普遍认同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存在技术与使用规范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师范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认知与理念提升,提出丰富相关课程与培训、改善产品教育易用性和有用性、促进技术迭代与法规完善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智能教育素养 生成式人工智能 行为预测综合模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教研形态发展的历程与趋势——专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
7
作者 冯艳艳 赵东东 胡小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第6期5-7,共3页
本刊编辑:您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对技术赋能教研进行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技术对教研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分哪些阶段呢?胡小勇: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二十多年里,从起步阶段,到深度应用和初步融合阶段,再到由应用驱动的生态创新阶段... 本刊编辑:您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对技术赋能教研进行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技术对教研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分哪些阶段呢?胡小勇: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二十多年里,从起步阶段,到深度应用和初步融合阶段,再到由应用驱动的生态创新阶段,这期间教研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华南师范大学 教研形式 胡小勇 应用驱动 生态创新 数字化 深度应用
下载PDF
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向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小勇 林梓柔 刘晓红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2,共10页
在两个大变局下,教育智能化现象引起全球瞩目。研究溯源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的历史脉络,以及三十年以来全球信息科技融入教育呈现“中美并发争先,亚洲部分国家表现亮眼,世界主要各国呈雁阵”的新态势。在底层逻辑上揭示了人工智能之... 在两个大变局下,教育智能化现象引起全球瞩目。研究溯源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的历史脉络,以及三十年以来全球信息科技融入教育呈现“中美并发争先,亚洲部分国家表现亮眼,世界主要各国呈雁阵”的新态势。在底层逻辑上揭示了人工智能之所以颠覆教育的人技关系质性变化、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黑箱特性、人工智能强赋能双刃剑效应三大根源性特征。通过将全球人工智能指数和教育强国指数做关联聚类,分类阐释了世界主要国家在推动教育智能化进程时的政策策略;从开辟数字教育新赛道的视角为中国教育的智能化发展提出路向建议,以回应教育强国建设、人工智能何为的时代之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 全球态势 中国路向 人技关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课双师专递教学的实施模式及应用研究
9
作者 梁海欣 眭慧 +1 位作者 崔冠利 穆肃 《教育信息技术》 2024年第9期7-12,共6页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义、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专递课堂教学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方式。针对智能时代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育人目标,乡村学校存在课程师...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义、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专递课堂教学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方式。针对智能时代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育人目标,乡村学校存在课程师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相应软硬件短缺,现有教学模式适切性低的困难,人工智能课的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因此,本研究针对乡村学校面临的内外困境,基于专递课堂特点和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要求,基于乡村学校的学情,提出人工智能课的双师专递教学实施模式;基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乡村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创设情境、技术体验、原理探究、巩固提升四方面设计并开展了基于实施模式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发现,在实施模式指导下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效果好,学习目标达成度高;师生交互灵活,课堂氛围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递课堂 乡村学校 人工智能课 教学实施模式
原文传递
科学教育的政策研究:国际动向与本土启示
10
作者 胡小勇 张雅慧 +1 位作者 李艺凡 刘晓红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共9页
科学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着师资不足、资源分散、协同不畅等发展性问题。该文基于战略计划要素理论建构了“动因、目标、重点、行动、保障”五维分析框架,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 科学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着师资不足、资源分散、协同不畅等发展性问题。该文基于战略计划要素理论建构了“动因、目标、重点、行动、保障”五维分析框架,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发达国家科学教育发展战略的26份政策文本,得出结论:实施科学教育的战略动因涉及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因素,其目标以创造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加强教师能力和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优先关注社会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未来人才培养及教育体系完善等方向,采取优化师资力量、加强科教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强化协同育人等行动,在安全管理、财政资金、监督评估、师资队伍和政策体系五方面提供保障。结合国际动向研判和中国本土发展需求,研究从提效能、增动能、激潜能视角提出了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科学教育多元合作机制的策略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政策文本 国际动向 本土启示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内涵、知识框架与行进路径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德青 穆肃 吴玫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1,共8页
优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现实中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面临内在成长与外生培育的双重困境,即在内乡村教师主动性欠佳,智能教育素养不高;在... 优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现实中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面临内在成长与外生培育的双重困境,即在内乡村教师主动性欠佳,智能教育素养不高;在外乡村教师教研培训过程粗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深,因此效率效果欠佳。为化解以上困境,研究从目标、路径、结果、过程上梳理了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提出了涵盖人工智能技术(iK)、教学法(PK)、多学科内容(CK)、乡村文化境脉(XK)以及乡村学生及学习科学(LK)五个知识要素的iPACK-XL框架,并从建设基于iPACKXL的研训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精准培训模式、应用数据驱动的智能研修平台与工具、构建与优化乡村教师发展的智能画像等四方面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行进路径,推动构建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重塑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 TPACK iPACK-XL
下载PDF
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智能实训模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硕 胡小勇 +1 位作者 穆肃 刘阳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0,共8页
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影响着教育未来的发展。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与教育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要求,研究针对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培养难题与发展要求,结合人工... 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影响着教育未来的发展。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与教育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要求,研究针对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培养难题与发展要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潜能构建了面向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培养的“四维度18指标”微技能观测指标框架,设计了四层架构的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智能实训分析系统模型,提出了智能分析特点及教学基本技能“智学”实训方式,并于所在师范院校开展了试验应用。研究表明,以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师范生高质量培养为导向,进行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智能实训框架模型构建、技术方法实现、实训场景设计和数字画像生成,能够提升师范生实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教学基本技能 微技能观测指标 智能实训 数字画像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施模式与对策——以双师专递课堂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穆肃 周德青 +1 位作者 胡小勇 崔冠利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26,共9页
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双师专递课堂为抓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助力教育精准帮扶实施落地,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振兴乡村教育已成为重要命题。然而区域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提炼不足... 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双师专递课堂为抓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助力教育精准帮扶实施落地,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振兴乡村教育已成为重要命题。然而区域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提炼不足,可复制、可参考的组织实施模式还较缺乏。基于此,该研究在远程智能教学系统支持下,以广东省常态化开展双师专递课堂推动乡村教育帮扶三年来的实践经验,根据专递课堂实践案例分析框架,提炼出了三种常态化推进双师专递课堂教学的实施模式,即“区域统筹”的“两统筹、五统一”模式、“服务外包”的“两对标、一站式”模式以及“区域统筹+服务外包”相结合的“一导三定”协同模式。基于学习测评和访谈数据,研究者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分析了区域试点的成效,提出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专递课堂监督与评估机制、遵循因地制宜建设模式、厚植学生乡土教育情怀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期望这些服务模式和建议能为国内教育界开展基于专递课堂的乡村教育帮扶提供指引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精准帮扶 人工智能 常态开课 专递课堂 实施模式
下载PDF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内涵框架、认知现状与风险规避 被引量:38
14
作者 胡小勇 黄婕 +1 位作者 林梓柔 黄漫婷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8,36,共9页
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伦理挑战。厘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的内涵框架,刻画当代大学生伦理认知的现状,进而提炼可行的风险规避策略,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基于对国家政策和国内外文献的研读,运用德尔菲法经两轮... 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伦理挑战。厘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的内涵框架,刻画当代大学生伦理认知的现状,进而提炼可行的风险规避策略,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基于对国家政策和国内外文献的研读,运用德尔菲法经两轮修订和完善,最终确定的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内涵框架包括“人机协同与自立自主”“学生福祉与发展”“公平与持续发展”“安全与可控可信”4个一级维度和12个二级维度。以此为基础编制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的认知存在不均衡现象,在“公平与持续发展”“安全与可控可信”两个维度上得分较低,且学历层次、年级以及对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等均对大学生的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认知产生了显著影响。当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建设存在缺乏精准的规范与指引、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缺位、技术自身存在局限、学习资源建设粗放等难题,未来可采取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价值导向的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建设原则、编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指南、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水平、以智能技术反向赋能伦理建设,以及建设公益性学习资源等策略来规避风险。唯有将伦理规范嵌入到教育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才能更好地构建新型智能教育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伦理内涵 伦理认知 伦理风险 德尔菲法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助推师范生高质量培养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小勇 李婉怡 《教育家》 2022年第33期42-43,共2页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师范类院校有近240所,2021年师范院校毕业生总数高达82万余人,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师范生群体。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是打造卓越教师队伍,为高质量教...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师范类院校有近240所,2021年师范院校毕业生总数高达82万余人,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师范生群体。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是打造卓越教师队伍,为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合格后备军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教师 师范生培养 高质量教育 人工智能 高质量教师 师范类院校 数据显示 师范院校毕业生
下载PDF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链教学实践——以初中人工智能课程为例
16
作者 张雅慧 何雨轩 +1 位作者 颜京莉 胡小勇 《教育信息技术》 2024年第6期3-7,共5页
计算思维是数字时代新课标下人工智能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议题,人工智能课堂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主要阵地,问题解决是贯穿计算思维培养的主要线索。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实践中,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将计算思维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对教... 计算思维是数字时代新课标下人工智能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议题,人工智能课堂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主要阵地,问题解决是贯穿计算思维培养的主要线索。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实践中,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将计算思维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对教师而言同样颇具挑战性。文章在厘清计算思维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了以“明确目标-创设情境与问题链构建-项目实践-评估优化”为步骤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链教学模式,并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通过计算思维量表测评探究在七年级人工智能课程中上述模式的效用。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整体水平、算法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问题链能够作为计算思维培养的“脚手架”创新人工智能课程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思维 问题链教学 人工智能课程
原文传递
感知情境与人在回路的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未来:见解与提议》要点与反思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缨斌 吴若乔 +3 位作者 何雨轩 林楠 陈永池 胡小勇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0,共10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引发热议。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部教育科技办公室2023年5月发布《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未来:见解与提议》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在改善自适应学习、教学流程、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性评估等方面有巨大潜...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引发热议。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部教育科技办公室2023年5月发布《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未来:见解与提议》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在改善自适应学习、教学流程、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性评估等方面有巨大潜能,倡导教学回路以人为中心,把研发重点放在解决情境感知、安全、可解释度、可信度等问题,提议教育人工智能的设计应遵循现代学习理论,呼吁教育领导者制定针对性指导方针和保障措施。本文基于该报告,提出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启示:提高人工智能对教育情境的感知能力和对多样化学习的适应性,构建“人在回路”的教育人工智能生态,探索高阶能力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在回路 情境感知 适应性 高阶能力
下载PDF
基于画像技术的教师研修路径智能推荐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胡小勇 孙硕 穆肃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大数据、数字画像等新技术赋能下,优化教师研修路径以提升教师发展质量变得尤为重要。文章构建了多模态数据和画像技术支持的教师研修路径智能推荐模型,包括数据伴随式采集...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大数据、数字画像等新技术赋能下,优化教师研修路径以提升教师发展质量变得尤为重要。文章构建了多模态数据和画像技术支持的教师研修路径智能推荐模型,包括数据伴随式采集分类与预处理、教师画像生成、研修路径算法三个模块,实现教师研修特征与优质研修资源的智能匹配。在教师研修路径动态优化方面,模型通过提供基于画像的个性化导研服务、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关联推荐、基于群体智能的群体路径发现、基于目标导向的过程评价和基于研修行为的智能预警,满足教师的个性化研修需求,为发掘研修数据潜能、促进教师智能研修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画像 教师专业发展 多模态数据 个性化研修 智能推荐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者高阶思维培养何处去 被引量:32
19
作者 胡小勇 孙硕 +1 位作者 杨文杰 陈孝然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4-92,共9页
人工智能热潮下,学习者高阶思维研究有了新发展。为厘清人工智能赋能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路向,该文精选了相关领域255篇SSCI和CSSCI文章,通过内容分析和观点聚类梳理了十个重点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学习者思维特征建模、基于学习分... 人工智能热潮下,学习者高阶思维研究有了新发展。为厘清人工智能赋能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路向,该文精选了相关领域255篇SSCI和CSSCI文章,通过内容分析和观点聚类梳理了十个重点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学习者思维特征建模、基于学习分析的高阶思维培养风险预测、扩展现实支持的沉浸式学习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教育机器人辅助的高阶思维培养、基于自适应技术的个性化思维发展、脑机接口促进学习者与机器的人机思维交互、融合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的思维发展过程追踪、情感计算促进激发高阶思维的发展潜能、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安全问题、以及智能时代的计算思维与设计思维培养。最后,该文提出人工智能赋能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建议:研究者需要具备迈向跨学科、超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视角,促进“理论-技术-实践”同向而行的路径优化;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升级与突破、多元高阶思维培养方式的融合与转变、思维评价体系建立的价值引领与风险规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赋能 高阶思维 研究方向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研究
20
作者 穆肃 朱宇琦 周德青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年第2期26-34,共9页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数字技术对教育公平的支持与赋能受到广泛关注,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乡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强烈的需求,推进教育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服务体系正当其...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数字技术对教育公平的支持与赋能受到广泛关注,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乡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强烈的需求,推进教育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服务体系正当其时。通过分析梳理已有乡村教育振兴政策和教育服务学术研究文献,借鉴教育服务的内涵,提出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的新内涵及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价值;针对乡村教育服务的现实需求,参考学术界已有的数字化教育服务的体系层次,按照服务目标、服务功能和服务建设的设计思路,提出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的体系层次,包含数据获取层、资源共建层、技术支撑层、服务汇聚层以及应用功能层。此外,提出从聚焦精准化服务应用、实现服务的数据驱动,以及完善多元化评价反馈等层面探讨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后续乡村教育服务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为乡村教育发展指引方向,提升乡村教育服务品质,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乡村教育振兴 数字技术 乡村教育服务 体系架构 实现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