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造异托邦:大城市周边乡村民宿集群的空间演变与机制——以深圳市较场尾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蔡晓梅 卜美玲 +1 位作者 吴泳琪 邹小丹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7-39,共13页
乡村民宿已成为振兴乡村和区域转型的新业态,成为透视乡村地方变迁的重要媒介。文章以深圳市较场尾为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尝试从空间本质来理解乡村民宿集群的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较场尾民宿集群经历了模糊乌托邦的... 乡村民宿已成为振兴乡村和区域转型的新业态,成为透视乡村地方变迁的重要媒介。文章以深圳市较场尾为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尝试从空间本质来理解乡村民宿集群的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较场尾民宿集群经历了模糊乌托邦的构建、想象乌托邦的破灭、矛盾异托邦的生成3个历时性空间阶段。(2)较场尾民宿集群存在4个层面的异托邦空间特质:脱轨的时空秩序、交错的异质空间、多元的主体关系和杂糅的空间意义。(3)较场尾民宿集群的演变是在市场、权力、资本和情感4种逻辑驱动下形成的,而大城市周边的区位因素加速促成了这4种逻辑的产生。该研究为异托邦理论提供了中国乡村民宿的本土脚注,从矛盾动态多元的后现代空间哲学视角为乡村民宿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微观案例和实践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托邦 乌托邦 乡村民宿 大城市周边 较场尾
下载PDF
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体验研究——以奈良公园为例
2
作者 刘美新 李溁锋 尹铎 《自然保护地》 2025年第1期7-18,共12页
【目的】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动物旅游形式,已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圈养和放养野生动物旅游形式,对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形式的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者对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的体... 【目的】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动物旅游形式,已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圈养和放养野生动物旅游形式,对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形式的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者对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的体验感知,以进一步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对日本奈良公园的在线评论文本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捕捉旅游者对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的感知和评价,从而深入理解其多维度特征。【结果】研究揭示了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的3个关键发现:①旅游者的动机集中在动物的观赏和亲身体验上,同时对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设施及服务管理持续关注;②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形式以人与动物的非保护性接触互动为显著特征,有效提升了旅游者对动物的保护意识;③旅游体验的评价受到多维度因素的影响,涵盖目的地特性、旅游者个性以及体验过程中的时空因素。【结论】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的理论认知,还为推动中国动物旅游的多类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强调了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需综合考虑动物福利、旅游者体验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促进人与动物、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圈养式野生动物旅游 旅游体验 旅游动机 旅游评价
下载PDF
民俗文化赋能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以车陂龙舟民俗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温士贤 苏志均 杨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07,共9页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龙舟民俗保护、传承、开发等关键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和组织机构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从物质性、精神性、情感性和生态性等多维度对龙舟民俗文化进行重构。在车陂社区治理实践中,地方文化精英充分挖掘龙舟民俗文化内涵,使其与现代社区治理的多重目标相契合,进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动能。该研究为当前民俗文化的保育传承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中村 社区治理 民俗文化 扒龙舟
下载PDF
聚焦脆弱人群的旅游疗愈——相关议题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熊伟 罗筱雯 黄媚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90,共16页
当前,旅游与健康的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和挑战。已有研究聚焦健康旅游或医疗旅游等话题,对旅游如何发挥其健康效益,尤其是如何惠及脆弱人群的作用机制讨论不足。基于此,文章聚焦脆弱人群,系统回顾了旅游疗愈所涉及的主体、动机、空间和... 当前,旅游与健康的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和挑战。已有研究聚焦健康旅游或医疗旅游等话题,对旅游如何发挥其健康效益,尤其是如何惠及脆弱人群的作用机制讨论不足。基于此,文章聚焦脆弱人群,系统回顾了旅游疗愈所涉及的主体、动机、空间和效益。发现相关重要议题包括:旅游研究中所关注的固有型、情境型和致病型脆弱人群及其特征;脆弱人群在抵抗命运、促进发展和维系社交等方面的独特旅游动机;物理空间、社交空间、象征空间与虚拟空间中的疗愈潜力;“生理-心理-社会”3个层面的疗愈效益。文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涵盖“人群-动机-空间-效益”四维度的聚焦脆弱人群的旅游疗愈框架,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方向:关注脆弱人群的本质性特征,旅游作为替代性疗法载体的跨学科探索,生活方式(如旅游)与健康效益可能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旅游疗愈 健康 旅游福祉 脆弱人群
下载PDF
酒店员工情绪劳动慢性应激的表观遗传机制探索
5
作者 熊伟 黄媚娇 范方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6-166,共11页
情绪劳动成为酒店员工不可避免的慢性职业应激源,但情绪劳动影响酒店员工心理健康的心理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以往研究显示,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与应激相关的心理症状密切相关。为此,文章通过整群取样的方式追踪调查了603名来自中职院校... 情绪劳动成为酒店员工不可避免的慢性职业应激源,但情绪劳动影响酒店员工心理健康的心理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以往研究显示,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与应激相关的心理症状密切相关。为此,文章通过整群取样的方式追踪调查了603名来自中职院校的酒店实习生,根据其在情绪劳动慢性应激下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变化轨迹进行分组,从中提取情绪劳动易感组样本22个和耐受组样本38个,并根据年龄、学历等匹配对照组21人,提取其口腔粘膜细胞进行高通量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测序,尝试探究情绪劳动应激适应性与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关联。结果表明: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2205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在情绪劳动易感组和对照组中具有显著差异,情绪劳动易感组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为此,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2205位点可作为情绪劳动应激适应性的候选基因。该研究从心理生物学视角为提升酒店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提供表观遗传层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劳动 慢性应激 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 DNA甲基化 适应性
下载PDF
心理时间旅行:听众与城市民谣相遇的过程解读
6
作者 许雨欣 熊伟 陈彤彤 《旅游导刊》 2024年第4期63-85,共23页
音乐可以带着听众去旅行,城市民谣让听众“走进”旅游目的地,走入音乐时空之旅,但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深入解读。本研究基于旅游相遇理论,援引心理时间旅行的概念,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网易云音乐平台歌曲《成都》的乐评数据进行... 音乐可以带着听众去旅行,城市民谣让听众“走进”旅游目的地,走入音乐时空之旅,但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深入解读。本研究基于旅游相遇理论,援引心理时间旅行的概念,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网易云音乐平台歌曲《成都》的乐评数据进行三级编码,构建了听众与城市民谣相遇的心理时间旅行的过程模型。具体而言:首先,城市民谣是开启心理时间旅行的“按钮”,当下是心理时间旅行的“锚点”,记忆和自我是心理时间旅行的“机器”,听众通过记忆和自我穿梭于主观时间中的过去和未来;其次,听众的身体作为“情绪交错场”,不断积累着的主体情绪成为心理时间旅行机器的“润滑剂”,使得听众在音乐时空之旅中循环流转,跨越时空走进旅游目的地。本研究创新性地将旅游相遇理论和心理时间旅行的概念相结合,揭示听众与城市民谣相遇的音乐时空之旅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也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相遇理论 心理时间旅行 城市民谣 程序化扎根理论
下载PDF
自我一致性视角下星巴克消费者品牌体验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何洁 曹婧 蔡晓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4-77,共14页
消费社会的迭代升级,促使企业致力于通过个性化的品牌体验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不仅希望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良好互动关系,还期望能够提升品牌在市场的影响力。但现有研究多从企业或消费者视角讨论品牌体验的建构,忽视了企业和消费者... 消费社会的迭代升级,促使企业致力于通过个性化的品牌体验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不仅希望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良好互动关系,还期望能够提升品牌在市场的影响力。但现有研究多从企业或消费者视角讨论品牌体验的建构,忽视了企业和消费者互动下的整合研究。因此,文章以星巴克为研究对象,从品牌个性和消费者自我一致性出发,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分析了消费者自我与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通过量化研究验证了真实自我与品牌个性的一致性、理想自我与品牌个性的一致性均与品牌体验正相关;其次,通过质性研究讨论了品牌个性与消费者自我的耦合性、品牌体验的建构以及自我与品牌的联结。文章从整体视角检验了消费者真实自我、理想自我与品牌个性的一致性与品牌消费的关系;从微观视角阐明了消费者体验与品牌之间互动的“黑箱”,丰富了消费者视角的品牌体验研究,实践层面则为服务企业的品牌体验营销和文化符号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概念 自我一致性 品牌个性 品牌体验 互动机制
下载PDF
关系地理学的知识谱系、研究范式与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正府 刘美新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2-980,共9页
梳理关系地理学的学术内涵、理论主张、研究范式以及热点议题,指出关系地理学研究体现以行动主体为中心,既注重国际流动、连通性、社会关系的分析,也注重个体经验、认知与能动性方面的发掘;既关注全球化对地方社会、经济、制度的广泛影... 梳理关系地理学的学术内涵、理论主张、研究范式以及热点议题,指出关系地理学研究体现以行动主体为中心,既注重国际流动、连通性、社会关系的分析,也注重个体经验、认知与能动性方面的发掘;既关注全球化对地方社会、经济、制度的广泛影响,又考察发生的在地化、文化再造、差异生产等现象,有明显的去地域和去尺度化的趋势;对区域政策或社会事件的解读,多基于行动者网络和去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注重情景、互动、阐释与偶然性的分析,而不仅仅是总结模式或规律。关系地理学显示,当下已不是某一单一理论或主要思想所能解释的时代,它以一种去中心、异质化、动态化、多维度的特征体现了地理学思想的多元、包容与深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潮与范式,关系地理学在解释中国经验时需要有效地落地和对接,而中国的传统“关系”概念、“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其可落地的最佳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地理学 关系转向 流动 纠缠 中国经验
原文传递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价值内涵与时代使命 被引量:4
9
作者 温士贤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4,共10页
劳务协作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内容,是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其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东西部劳务协作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劳务协作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内容,是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其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东西部劳务协作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东西部劳务协作突破了地理空间对人口流动的阻碍,有效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维度实现交融互嵌。通过对珠海市与怒江州的劳务协作模式进行个案剖析,明晰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运行机制。文章对新时代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务协作 共同富裕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城市职业女性产后的身体康复与空间实践:广州案例
10
作者 蔡晓梅 张丹宁 +1 位作者 范雅迪 刘美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8,共8页
本研究以城市产后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身体与空间实践互动视角为基础,探讨城市职业女性产后身体康复与空间实践过程。研究发现:(1)为满足社会、职场与自我对城市职业女性的产后刻板想象,产后女性的康复实践从家空间转至商业空间;(2)家... 本研究以城市产后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身体与空间实践互动视角为基础,探讨城市职业女性产后身体康复与空间实践过程。研究发现:(1)为满足社会、职场与自我对城市职业女性的产后刻板想象,产后女性的康复实践从家空间转至商业空间;(2)家空间的康复来自于亲密关系的互动,促进了产后女性自我效能和“母职”身份的学习;商业空间则通过他者凝视和商业话语来建构身体的康复效果;(3)城市职业女性身体在不同康复空间中摇摆和渗入,是职业环境对女性身体的性别规范和现代消费社会文化转向的结果。研究旨在探讨特殊生命历程下女性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并基于身体的空间与空间的身体二者互动的视角为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职业女性 身体空间 身体康复 空间实践 健康
原文传递
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8
11
作者 蔡晓梅 曹婧 刘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33-2649,共17页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生产理论”“异托邦”和“第三空间”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属性不同的元素互动的同时,更关注时空不断生成、变化的逻辑;另一方面,拼装理论重构了关系,强调“客体的能动性”和“外部联系”,生成“后关系本体论”,承认所有事物都是通过关系进行拼装的。随着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的运用,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拼装与流动性、城市拼装与批判城市化、日常生活拼装与非人的能动性,以及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的比较研究。为了阐述拼装理论的内涵,增强理论的应用性,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详细解析了边界拼装蕴含的拼装逻辑。此外,基于拼装理论为人文地理学注入的过程逻辑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以及该理论特征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耦合性,期望国内地理学者能批判地运用拼装理论解释中国情境,以便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装理论 后关系本体论 流动性 异质性 生成性 根茎
原文传递
广州跨国精英移民:流动性、日常生活与世界主义的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美新 蔡晓梅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19-2432,共14页
研究以广州为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追踪法,借助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探究从全球北方流动到全球南方的跨国精英移民世界主义的家的营造过程和日常策略。研究发现:①世界主义者挑战了家的根植性和稳定性认同,以异质性作为家的... 研究以广州为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追踪法,借助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探究从全球北方流动到全球南方的跨国精英移民世界主义的家的营造过程和日常策略。研究发现:①世界主义者挑战了家的根植性和稳定性认同,以异质性作为家的空间选择依据,在流动中追寻异质空间。②世界主义者随着流动性的改变超越和协调空间、文化的差异性,能动地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包括住房、食物、社交和休闲活动,呈现混杂性、能动性和流动性的日常实践特征。③世界主义者打破了传统以来认为家是一个地方、归属感或者房子的概念,强调家是身体的概念,把流动性的经验融入到主体的身体之中,并延续到对未来的家的追寻。研究补充了“世界主义的家”的实证和理论案例,并将日常生活嵌入到家的地理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世界主义 流动性 跨国移民
原文传递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写在专辑刊发之后的话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晓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6-1118,共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在统筹自然生态与社会系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复杂的系统在于自然保护地,绿水金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示范场域也在自然保护地。着力协调自然保护地发展与保护问题,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系统绿色发展、塑造人类与自然的良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中国式现代化 示范场 人类社会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 理论与实践 自然生态系统 国家生态安全
原文传递
太极疗愈拼装物的建构过程:一个实证研究探索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晓梅 黄玉玲 +1 位作者 曹婧 张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3-1176,共14页
拼装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理论,为探究空间关系的生成提供独特视角。本文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文章对拼装理论中“能动性”“欲望”和“外部联系”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和关系进行梳理,指出拼装理论在探究日常生活和健康地理学方面所蕴含的... 拼装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理论,为探究空间关系的生成提供独特视角。本文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文章对拼装理论中“能动性”“欲望”和“外部联系”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和关系进行梳理,指出拼装理论在探究日常生活和健康地理学方面所蕴含的潜力;其次,基于拼装理论,文章结合疗愈景观概念重构了疗愈拼装物的研究框架,一方面尝试将宏大复杂的拼装理论情景化、具体化到实证研究中,另一方面希冀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发展疗愈景观;最后,以老年人的太极活动为例,通过疗愈拼装物的研究框架探讨了太极休闲景观中异质元素的能动性如何通过分布式管理形成一个具有疗愈性影响的动态关系空间并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基于以物和关系为导向的本体论,拼装思维将老年人与健康关系置于扁平化的理论体系和复杂多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打破了传统的健康-疾病二元假设,以更过程、更动态、更多元的形式解读中国情境下的积极老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装理论 疗愈景观 太极疗愈拼装物 能动性 欲望 外部联系
原文传递
新流动范式背景下流动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晓梅 萧千阅 郭子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4,114,共8页
新流动范式背景下,流动基础设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新热点。流动基础设施是指在流动准备期、流动进行期和流动后稳定期均能促进和制约流动者行为的所有相联系的技术、机构和行动者的集合系统。以主体的流动过程为线索,流动基础设施现有的... 新流动范式背景下,流动基础设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新热点。流动基础设施是指在流动准备期、流动进行期和流动后稳定期均能促进和制约流动者行为的所有相联系的技术、机构和行动者的集合系统。以主体的流动过程为线索,流动基础设施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出发与入境过程中的流动基础设施、停留与定居过程中的流动基础设施、非自愿流动情境下的流动基础设施和打破空间尺度的流动基础设施。未来流动基础设施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境内流动基础设施体系的研究与运用;采用数字化方式来描绘并解释全球流动基础设施的空间异质性;更多聚焦“线上流动基础设施”和“以人为流动基础设施”的研究;从社会治理视角来剖析流动基础设施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流动范式 流动基础设施 流动性 移民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价值内涵、内在动力与践行路径 被引量:23
16
作者 温士贤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09,共7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对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有...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对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内在动力。国家层面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与新使命。旅游业应据此进行改革创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嵌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人口流动 民族互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你真的不满意拥挤的目的地吗?——基于39项研究的元分析
17
作者 胡志聪 邹小丹 蔡晓梅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3年第4期541-554,共14页
目的地拥挤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学界长期关注游客拥挤感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关于游客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出现相反的观点。因此,本研究对39项独立研究样本进行元分析,探讨游客拥挤感知及其维... 目的地拥挤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学界长期关注游客拥挤感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关于游客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出现相反的观点。因此,本研究对39项独立研究样本进行元分析,探讨游客拥挤感知及其维度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关注影响二者关系的潜在因素。结果表明:(1)游客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作用,空间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作用,人潮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但游客拥挤感知、空间拥挤感知、人潮拥挤感知与游客满意度关系的相关性不强;(2)游客年龄和测量工具对游客拥挤感知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3)游客性别与样本数量不能显著影响游客拥挤感知与满意度的关系。研究采用元分析验证了游客拥挤感知及其维度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并揭示了影响游客拥挤感知向游客满意度转化的因素,为目的地制定拥挤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 拥挤感知 满意度 拥挤管理 旅游目的地 元分析
原文传递
城市动物园的动物景观演变与自然教育实践:广州动物园案例
18
作者 温士贤 陈钰妍 廖健豪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3年第3期526-539,共14页
动物园是城市社会的重要旅游空间,也是开展动物保护与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动物园的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广州动物园为案例,综合运用实地调研与文本分析两种方法,尝试以“动物景观”为理论框架,探讨城... 动物园是城市社会的重要旅游空间,也是开展动物保护与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动物园的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广州动物园为案例,综合运用实地调研与文本分析两种方法,尝试以“动物景观”为理论框架,探讨城市动物园的动物景观演变及其自然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城市动物园经历了从猎奇与流动的观赏性动物景观,到扩张与亲近的娱乐性动物景观,再到丰容与科学的生态性动物景观的进阶演变过程,动物景观的进阶动力源于人类越发正视和尊重动物天性及可供性的显著趋势。人类并非动物景观的唯一生产者,动物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贯穿城市动物园动物景观演变的全过程,动物会根据人类所设的生存条件参与动物景观的生产过程,并以自身的身体、习性和行为等维度深刻影响自然教育的形式及层次。做好动物保育工作和注重伦理问题有利于生产更高阶的动物景观,从而助促自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 动物旅游 动物伦理 文化景观 动物景观 自然教育 研学旅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