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棒状结构区基因缺失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艳云 朱瑜龄 +4 位作者 杨娟 李亚勤 孙江文 詹益新 张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基因缺失发生于抗肌萎缩蛋白棒状结构区的Becket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2例基因缺失发生于棒状结构区缺失热点的BMD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检查及心脏功能评估。结果大多数患者... 目的探讨基因缺失发生于抗肌萎缩蛋白棒状结构区的Becket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2例基因缺失发生于棒状结构区缺失热点的BMD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检查及心脏功能评估。结果大多数患者以双下肢无力为主诉,2例患者因双小腿痛、1例患者因显著增高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值就诊,还有1例以“发现心脏大”为主诉;所有患者CK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高峰值位于15~20岁的患者;7例患者(7/8)心电图提示左室高电位、异常Q波、窦性心动过速等异常;7例患者(7/9)的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就诊时已有房室增大的特点。结论与DMD相比,BMD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基因突变发生于棒状结构区域时尤为显著。肌无力不是BMD患者就诊的唯一主诉。CK中等程度升高不能排除BMD的诊断。对于扩张性心肌病男性患者,应考虑BMD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 基因缺失 棒状结构区 扩张性心肌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