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局部精细模型的海上变电站时域疲劳分析
1
作者 刘恒 黄珊珊 +2 位作者 李俊龙 杨玉宝 李宇超 《中国海洋平台》 2025年第1期24-31,40,共9页
为准确估计导管架基础管状交叉节点处的疲劳寿命,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对某海上变电站进行疲劳损伤评估。借助Abaqus软件建立导管架基础各关键节点的局部精细模型。将各管节点的焊接处选作热点,考虑风浪流的联合作用。通过雨流计数法,结合Pa... 为准确估计导管架基础管状交叉节点处的疲劳寿命,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对某海上变电站进行疲劳损伤评估。借助Abaqus软件建立导管架基础各关键节点的局部精细模型。将各管节点的焊接处选作热点,考虑风浪流的联合作用。通过雨流计数法,结合Palmgren-Miner准则与S-N曲线法,对该结构的各关键节点进行准确的疲劳寿命分析。为验证局部精细模型的可靠性,使用SACS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变电站疲劳强度在设计寿命期内满足规范要求;局部精细模型的构建可较为准确地估计管状交叉节点处的疲劳寿命;随机波浪更能反映真实海况,体现波浪的随机平稳过程。分析结果可为后续研究及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变电站 导管架基础 时域疲劳评估 局部精细模型 疲劳寿命
下载PDF
光伏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及优化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於立峰 吴序芳 +1 位作者 许文杰 路清博 《上海节能》 2024年第4期708-712,共5页
随着世界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已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而太阳能作为地球来源最广泛的绿色、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快速发展,光伏并网在大力推进,相信不久的... 随着世界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已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而太阳能作为地球来源最广泛的绿色、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快速发展,光伏并网在大力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将得到极大的普及。但光伏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将给电网造成极大的干扰。由于光伏发电系统中应用到大量的变换器、开关等元器件,给并网系统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谐波干扰,而传统并网控制策略有效阻尼区局限问题难以消除该干扰,为了解决此问题,建立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模型以提高并网控制效果,提升光伏并网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并网系统 稳定性 新能源技术 控制策略模型
下载PDF
电厂数据安全保护系统原型设计
3
作者 肖力炀 毕玉冰 +3 位作者 刘超飞 刘鹏飞 崔逸群 潘瑞丰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4,共13页
针对电厂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及数据资产难以集中管控等现状,设计了一种针对电厂场景下的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原型系统。首先,详细分析了目前电厂数据保护场景领域特殊性和存在问题;其次,针对电厂数据分类分级没有行业标准的缺点,提出... 针对电厂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及数据资产难以集中管控等现状,设计了一种针对电厂场景下的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原型系统。首先,详细分析了目前电厂数据保护场景领域特殊性和存在问题;其次,针对电厂数据分类分级没有行业标准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自动化分类分级方法,对电厂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定级和分类;最后,在系统开发方面根据电厂数据保护范围和功能需求分析,完成了原型系统的功能架构设计和技术架构设计。本系统从数据资产梳理、自动化分类分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评估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工作步骤,提供了电厂数据安全保护的整套解决方案,为后续有效实现电厂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保护 分级分类 数据安全 网络安全 系统原型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的理论极限能耗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许朋江 陈锋 +3 位作者 薛朝囡 邓佳 郑卫东 居文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62-2167,共6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CO_(2)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关的能耗理论研究相对匮乏。该文对煤电机组烟气CO_(2)分离的理论能耗进行定量分析,以混合物的一阶截断virial方程为基础,通过分析CO_(2)分离前后混合物系物性的变...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CO_(2)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关的能耗理论研究相对匮乏。该文对煤电机组烟气CO_(2)分离的理论能耗进行定量分析,以混合物的一阶截断virial方程为基础,通过分析CO_(2)分离前后混合物系物性的变化,得到CO_(2)捕集理论极限能耗的测算方法,并对碳捕集和节能减排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得到单位发电量碳捕集的极限能耗((火用))为151.95kJ/(kW·h)。实现煤电烟气CO_(2)全部分离最少会使得厂用电率增加4.22个百分点。结果可为企业制定减碳技术规划和技术路线遴选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状态方程 混合物 理论能耗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RRT算法与PID闭环控制的卸船机智能化取料路径优化系统研究
5
作者 毛国明 高峰 +1 位作者 陈晓峰 朱媛媛 《今日制造与升级》 2025年第1期10-12,77,共4页
为了提高卸货的效率,保证卸船机运行时的高效性,研究改变扩散算法的单向扩散方式为双向扩散方式,通过联合多机构的控制方式完成卸船机的横向取料。在路径个数设计实验中,结果显示改进算法的路径个数少于20个,其他算法的路径个数大于30... 为了提高卸货的效率,保证卸船机运行时的高效性,研究改变扩散算法的单向扩散方式为双向扩散方式,通过联合多机构的控制方式完成卸船机的横向取料。在路径个数设计实验中,结果显示改进算法的路径个数少于20个,其他算法的路径个数大于30个。稳态效果实验中,并联控制系统的响应值在不受到干扰时为[-0.5,1.3],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值变为[-1.3,1.4],且在时间周期内一直与正弦曲线有很好的拟合效果,证明研究改进的多向扩展算法和并联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卸船机的路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RT PID 卸船机 路径优化 多向扩展 并联PID
下载PDF
特高压固定串补控保系统光隔端子故障分析及改进
6
作者 刘涛 李凤旭 +2 位作者 鲁盼 乔振朋 杨征 《电工电气》 2023年第3期30-33,共4页
介绍了某特高压串补工程控保系统220 V光隔端子发生的两次危急缺陷,指出该工程现场运用的数百个同型号产品均有类似故障的可能。对该型光隔电路进行电气分析和热分析,认为部分元件功耗偏大、布局集中、散热设计不合理是导致故障的根本... 介绍了某特高压串补工程控保系统220 V光隔端子发生的两次危急缺陷,指出该工程现场运用的数百个同型号产品均有类似故障的可能。对该型光隔电路进行电气分析和热分析,认为部分元件功耗偏大、布局集中、散热设计不合理是导致故障的根本原因。提出降低输入电流以减小功耗同时改善散热布置的改进方案。试验证明改进后的光隔端子运行可靠性显著提升,满足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串补 控保系统 光隔端子 散热
下载PDF
燃烧印尼煤对锅炉烟温影响实践分析
7
作者 陈念军 《现代工程科技》 2022年第3期59-62,共4页
简要介绍了一台1000MW机组主要燃烧印尼煤对锅炉排烟温度的影响,对多种印尼煤燃烧后烟温变化进行了实践分析。由于灰分、热值、水分等含量因素导致烟温不同,针对存在的部分印尼煤燃烧导致烟温升高等问题,从煤种配比等方面提出处理方法。
关键词 印尼煤 烟温 煤种成分
下载PDF
聚氨酯和环氧树脂涂层耐水性能对比研究
8
作者 刘刚 江雄 +5 位作者 郎梼 王艺 张璐 胡松超 常毅君 张启路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本文选择了不同类型的聚氨酯(PU)涂层和环氧树脂(EP)涂层作为代表,通过红外光谱、固态核磁共振、热失重分析和热力学性能分析,研究了长期水下浸泡对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比了上述不同材料的水解稳定性。结果表明,聚醚型聚氨... 本文选择了不同类型的聚氨酯(PU)涂层和环氧树脂(EP)涂层作为代表,通过红外光谱、固态核磁共振、热失重分析和热力学性能分析,研究了长期水下浸泡对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比了上述不同材料的水解稳定性。结果表明,聚醚型聚氨酯(PTMG-PU)涂层具有最优的耐水性,并且其化学结构基本没发生化学水解作用,然而加入陶瓷增强颗粒会降低材料的耐水性,并可能加速水解作用对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相同水解条件下,聚酯型聚氨酯(PEA-PU)和EP涂层在水中的耐水性较差,并且可能发生聚合物链的化学水解作用,进而导致材料储能模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 涂层 聚氨酯 环氧树脂
下载PDF
在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脂附着状态下阵列涡流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福祥 侯召堂 +9 位作者 孟永乐 殷尊 吕一楠 孙璞杰 张国辉 虞学鹏 杨立平 刘涛 常毅君 蒋金忠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8,共8页
为实现在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脂附着状态下轮齿齿面的高效精准检测,采用仿形阵列涡流技术,研究不同线圈排布方式和提离距离对轴承轮齿齿面缺陷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Z字型和复合型线圈排布方式的边缘效应范围不同,复... 为实现在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脂附着状态下轮齿齿面的高效精准检测,采用仿形阵列涡流技术,研究不同线圈排布方式和提离距离对轴承轮齿齿面缺陷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Z字型和复合型线圈排布方式的边缘效应范围不同,复合型仿形探头较Z字型明显缩短;通过检测10.00 mm×0.50 mm×1.00 mm(槽长×槽宽×槽深)人工槽缺陷,得出内、外齿型轴承的提离距离极限分别为1.04 mm和1.43 mm;对在役风机轴承在表面有高黏润滑油脂条件下进行了试验验证,检测缺陷尺寸与位置结果准确,误差小于5%。该研究成果可为变桨轴承轮齿齿面在役状态下的监督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及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役风机 变桨轴承 高黏润滑油 涡流检测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与3D激光扫描技术的船舶靠泊安全管理研究
10
作者 施永昌 李晓燕 +1 位作者 沈策 高向上 《今日制造与升级》 2024年第7期13-15,共3页
针对船舶靠泊过程中安全风险难以实时监测和量化评估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遥感影像与3D激光扫描技术的新方法,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精确提取船舶靠泊过程中的三维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30s左右,船首距离与船尾距离基本重合,第270... 针对船舶靠泊过程中安全风险难以实时监测和量化评估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遥感影像与3D激光扫描技术的新方法,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精确提取船舶靠泊过程中的三维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30s左右,船首距离与船尾距离基本重合,第270s船首与船尾速度基本一致,在第230s左右靠拢角度为0。该方法可有效识别船舶靠泊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实现船舶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3D激光扫描技术 船舶靠泊 安全管理
下载PDF
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研究
11
作者 沈小飞 王咏雪 +3 位作者 陈利 路建林 陈军 陈德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09-112,119,共5页
以2021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乐清湾海域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8月(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2... 以2021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乐清湾海域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8月(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2月(冬季),2个季节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水母类和浮游幼虫2个类群;在空间分布上,乐清湾内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中湾、外湾海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外湾至内湾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总体呈降低趋势,中湾海域和外湾海域的空间差异则较小,这表明乐清湾华能玉环电厂和浙能乐清电厂这2个电厂温排水未对整个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其影响可能主要集中在紧邻温排水口的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温排水 时空变化 乐清湾海域
下载PDF
1000 MW燃煤锅炉水冷壁管道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熊伟 邵林芳 +3 位作者 李来春 李晓燕 罗利佳 王银成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24年第2期17-23,38,共8页
水冷壁是电站锅炉的重要构件,由于受结构不连续和操作工况波动的影响,水冷壁的应力状态极其复杂且多变,可能导致水冷壁发生应力破坏。水冷壁应力状态的分析依赖于水冷壁结构的力学特性。本文通过试验和仿真研究了水冷壁结构的力学特性,... 水冷壁是电站锅炉的重要构件,由于受结构不连续和操作工况波动的影响,水冷壁的应力状态极其复杂且多变,可能导致水冷壁发生应力破坏。水冷壁应力状态的分析依赖于水冷壁结构的力学特性。本文通过试验和仿真研究了水冷壁结构的力学特性,建立了轴向拉伸时管外壁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受热自然膨胀时管外壁的应变-温度关系,揭示了管内螺纹对管内壁的应变和应力影响规律,计算了螺纹根部的应力集中系数,分析了温度对水冷壁力学特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水冷壁的结构应力分析以及应变、应力和膨胀量的测算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冷壁 力学特性 应力 应变 热膨胀
下载PDF
燃煤电站锅炉水冷壁膨胀状态在线监测系统
13
作者 郑卫东 潘友国 +3 位作者 熊伟 林思宇 罗利佳 王伟达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24年第4期32-37,44,共7页
在燃煤发电机组频繁启停、深度调峰以及长期低负荷运行的背景下,由膨胀异常导致的水冷壁拉裂事故逐渐增多,严重威胁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制了水冷壁膨胀状态在线监测系统,首先利用激光测距技术和4G无线传输技术... 在燃煤发电机组频繁启停、深度调峰以及长期低负荷运行的背景下,由膨胀异常导致的水冷壁拉裂事故逐渐增多,严重威胁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制了水冷壁膨胀状态在线监测系统,首先利用激光测距技术和4G无线传输技术在线测量水冷壁不同点位的膨胀位移,然后通过对膨胀位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时评估水冷壁的膨胀状态和损伤程度。在百万千瓦火电机组上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监测水冷壁的膨胀状态变化,具有实时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为解决水冷壁的膨胀拉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提升电站锅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锅炉 水冷壁 热膨胀 在线监测
下载PDF
开式循环冷却水泵轴端密封型式优化
14
作者 牛永哲 杨奇坤 张能清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24年第5期31-34,共4页
通过对华能玉环电厂原开式水泵盘根密封型式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轴端密封“机封改造、工业水冲洗、增加节流环”等优化措施。通过八台开式水泵轴端密封型式优化,彻底解决了开式水泵盘根腔室腐蚀,无法与盘根形成有效密封,漏海水导致轴... 通过对华能玉环电厂原开式水泵盘根密封型式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轴端密封“机封改造、工业水冲洗、增加节流环”等优化措施。通过八台开式水泵轴端密封型式优化,彻底解决了开式水泵盘根腔室腐蚀,无法与盘根形成有效密封,漏海水导致轴承损坏等问题。同时,经轴端密封型式优化实施,每年可节约大量备件费用并节省大量人工,经济效益可观,对解决类似水泵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循环水泵 盘根密封 优化
下载PDF
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灵活高效协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永亮 许朋江 +4 位作者 居文平 陈锋 刘明 王珠 严俊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80-2099,共20页
双碳目标下,燃煤发电机组正逐步由主体电源向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变,承担更多调峰调频服务,导致机组长时间处于变负荷瞬态过程。实现燃煤发电机组高效灵活运行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该文综述燃煤发电机组现有的瞬态过程建模方... 双碳目标下,燃煤发电机组正逐步由主体电源向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变,承担更多调峰调频服务,导致机组长时间处于变负荷瞬态过程。实现燃煤发电机组高效灵活运行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该文综述燃煤发电机组现有的瞬态过程建模方法,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介绍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运行灵活性的研究现状,包括机组的变负荷速率、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和自动发电控制性能;详细综述充分利用燃煤发电机组内部蓄热来实现瞬态过程灵活高效协同运行的优化控制策略及控制效果。最后,总结目前燃煤发电机组瞬态特性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机组 灵活 高效 瞬态过程 变负荷
原文传递
超临界660 MW褐煤锅炉深度调峰负荷水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科 何敏强 +4 位作者 牛田田 李明皓 鲁晓宇 何高祥 杨冬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8-95,共8页
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得深度调峰成为火电发电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超临界褐煤锅炉炉膛较大、质量流速较低的特点对确保水冷壁充分冷却和低负荷流动稳定较为不利。针对某电厂超临界660 MW褐煤锅炉,为确保其在深度... 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得深度调峰成为火电发电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超临界褐煤锅炉炉膛较大、质量流速较低的特点对确保水冷壁充分冷却和低负荷流动稳定较为不利。针对某电厂超临界660 MW褐煤锅炉,为确保其在深度调峰负荷时安全稳定运行及提高机组的调峰运行经济性,采用将水冷壁流动网络系统等效为流量回路、压力节点和连接管3类元件的方法,根据节点与回路所遵循的守恒定律,通过对648 MW负荷下计算结果与实炉测量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进而对炉膛深度调峰198 MW(30%BMCR)负荷下验证水冷壁水动力安全性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由计算结果可得,198 MW负荷下,水冷壁下炉膛最大质量流量偏差为3.03%,上炉膛最大偏差为13.66%,上、下炉膛最大汽温偏差分别为9.6℃、9.7℃,最高外壁温度为473.8℃,汽温偏差与最高外壁温均在合理范围内,保证了30%BMCR深度调峰负荷时水动力运行的安全性,并且不会发生流动不稳定,对超临界褐煤锅炉进一步突破深度调峰最低负荷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褐煤锅炉 深度调峰 水动力 流动稳定性
下载PDF
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工质流动不稳定试验与理论计算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冬 聂超 +2 位作者 周科 何高祥 张西容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8,共9页
为研究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低负荷状态管内流动不稳定性,对20°倾角的倾斜光管内流动不稳定性进行研究,总结了典型沸腾起始点脉动、压力降型脉动和密度波型脉动的脉动特性,重点分析了低压力参数下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和上游可压缩... 为研究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低负荷状态管内流动不稳定性,对20°倾角的倾斜光管内流动不稳定性进行研究,总结了典型沸腾起始点脉动、压力降型脉动和密度波型脉动的脉动特性,重点分析了低压力参数下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和上游可压缩容积等参数对沸腾起始点脉动和密度波型脉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质量流速的增大能削弱管内流动脉动,提高受热管内工质的流动稳定性;入口过冷度和可压缩容积对脉动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规律较复杂。此外,建立了典型的一维单通道垂直上升管不稳定性计算回路,并计算其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变化。根据计算结果,垂直上升管进、出口流量随时间呈反相脉动,同时得到回路不稳定性的临界热流密度和临界质量流速。在机组低负荷运行工况下,受热管的热流密度远低于临界热流密度,质量流速远高于临界质量流速,才可保证受热管内工质流动的稳定性。倾斜管和垂直上升受热管管内工质的流动不稳定均可通过无量纲参数计算进行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调峰 倾斜管 沸腾起始点脉动 压力降型脉动 密度波型脉动 流动不稳定性 无量纲数
下载PDF
再循环烟气引入位置对1000 MW超超临界锅炉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科 刘明昱 +2 位作者 陈锋 陈胜军 陈晟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4,共8页
锅炉烟气再循环技术不仅能够减少煤粉燃烧过程中生成的NO_(x),还能起到调节再热蒸汽温度的作用,是锅炉低NO_(x)燃烧和调节再热汽温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内外对于烟气再循环技术开展了众多研究。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再循环烟气量... 锅炉烟气再循环技术不仅能够减少煤粉燃烧过程中生成的NO_(x),还能起到调节再热蒸汽温度的作用,是锅炉低NO_(x)燃烧和调节再热汽温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内外对于烟气再循环技术开展了众多研究。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再循环烟气量对锅炉燃烧和换热的影响,仍然缺少大型燃煤发电机组中多种再循环烟气引入位置的详细对比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以某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四角切圆塔式炉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燃烧数值模拟,探究再循环烟气引入位置对锅炉燃烧、NO_(x)生成特性、屏底烟温和炉膛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四种不同再循环烟气引入位置中,将再循环烟气与一次风混合后引入,强化了一次风与二次风之间的空气分级效果,能够获得较低的NO_(x)排放量和屏底烟气温度,降低炉膛宽度方向的屏底烟温偏差。引入再循环烟气后,再热器吸热量均有所上升,在炉膛底部引入再循环烟气对锅炉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作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切圆炉 NO_(x) 排放 再循环烟气 数值模拟 屏底烟温 蒸汽温度
下载PDF
超超临界1000 MW机组锅炉燃尽风对炉膛内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科 刘明昱 +1 位作者 陈胜军 陈晟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8-146,共9页
针对1台650℃等级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旋流对冲锅炉的炉内低氮燃烧问题,建立三维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探究其在燃尽风变化的情况下,炉膛内流动、燃烧与传热变化以及燃尽风率对烟气中NO_(x)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错位燃尽风,... 针对1台650℃等级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旋流对冲锅炉的炉内低氮燃烧问题,建立三维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探究其在燃尽风变化的情况下,炉膛内流动、燃烧与传热变化以及燃尽风率对烟气中NO_(x)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错位燃尽风,并将前墙低位燃尽风向下15°喷入炉膛有利于降低NO_(x)体积分数,提高燃尽率;较低燃尽风率会造成炉内主燃区温度高、范围大,受热面与炉内高温区距离减小;炉膛出口NO_(x)体积分数随燃尽风率增加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规律,最佳燃尽风率约为3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对冲锅炉 燃尽风率 数值模拟 燃烧特性 NO_(x)排放
下载PDF
超超临界650℃机组BEST方案热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文焕 许朋江 +4 位作者 薛朝囡 居文平 周波 戴晓业 史琳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9-136,共8页
针对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背压抽汽汽轮机(backpressure extraction steam turbine,BEST)方案的研究现状,建立了含BEST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和㶲分析模型,深入探究了主蒸汽流量、温度、压力,汽轮机背压以及BEST回热抽汽级数对... 针对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背压抽汽汽轮机(backpressure extraction steam turbine,BEST)方案的研究现状,建立了含BEST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和㶲分析模型,深入探究了主蒸汽流量、温度、压力,汽轮机背压以及BEST回热抽汽级数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机组的㶲效率随主蒸汽流量先升高后降低,在主蒸汽流量为750 kg/s时达到最大值(52.42%);机组㶲效率随主蒸汽温度和压力的增大而提高,随汽轮机背压的增大而降低,在低负荷时机组热力性能受背压的影响更大;此外,BEST回热抽汽级数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十分显著,级数为4级时与系统设计方案匹配度最好,热力性能最优。所述计算方法和BEST回热抽汽级数选择方案,可为超超临界机组方案设计与运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燃煤机组 BEST技术 㶲分析 变工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