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辨章学术守正本考镜源流求新知——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70年发展回溯与展望
1
作者 陈仁寿 薛昊 +2 位作者 陆跃 李煜 王家豪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15-324,共10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70年来经历了初创期(1954—1958)、成熟期(1959—1977)、发展期(1978—1999)和提升期(2000年至今)4个历史阶段。在一代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完成了多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中医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70年来经历了初创期(1954—1958)、成熟期(1959—1977)、发展期(1978—1999)和提升期(2000年至今)4个历史阶段。在一代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完成了多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中医药文献传世巨著,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与重点项目。学科特色鲜明,以擅长整理编纂大型中医药工具书为成果标志,文献研究以注重实用性为导向,在研究领域以本草和方剂为工作重点,从而为现代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有效信息。未来学科发展将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知识和新方法,开展中医药文献的信息化和数智化研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 历史回顾 学术成果 学科特点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下载PDF
基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的中医药问答大语言模型的构建
2
作者 张玉铭 李红岩 +3 位作者 郎许锋 周作建 凌云 王子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5-1382,共8页
目的构建基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的中医药问答大语言模型。方法收集中医古籍《伤寒论》、中医教材、名老中医经方及其他人工标注的中医数据集组建中医药语料库,构建中医药知识向量库;将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结合P-Tuning v2微调方法与大... 目的构建基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的中医药问答大语言模型。方法收集中医古籍《伤寒论》、中医教材、名老中医经方及其他人工标注的中医数据集组建中医药语料库,构建中医药知识向量库;将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结合P-Tuning v2微调方法与大语言模型(ChatGLM2-6B)进行融合构建中医药问答大语言模型。结果以精确率、召回率与F1值为知识问答任务的评价指标进行验证,在简单类中医问答可以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其中成分类问题的回答准确性最高,F1值达到0.928,中高难度问答准确率在75.8%~87.7%之间,F1值均达到0.766以上;以多样性和准确性为中医问题生成任务的评价指标进行专家打分,研究模型相较于基座模型高出了9.5分。结论研究模型具备良好的语义理解能力和较高的可靠性,有效缓解了模型幻觉并帮助患者明确问题意图,对推进中医药知识的研究以及人性化的交互式回答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中医经验的传承与普及、中医诊疗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知识库 大语言模型 问答系统 检索增强生成技术
下载PDF
AI技术赋能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路径研究
3
作者 廖灵镅 刘舟 +2 位作者 骆殊 汤玲玲 沈劼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更迭,AI技术的发展对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及新的挑战。通过分析当前中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了AI赋能中基教学的路径,认为AI融入其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推动中基课程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更迭,AI技术的发展对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及新的挑战。通过分析当前中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了AI赋能中基教学的路径,认为AI融入其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推动中基课程发展的有效途径,应构建“AI+传统”教学模式,从多维角度打造符合课程特点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师资队伍信息技术素养建设。同时,针对构建“AI+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教师教学理念守旧、不愿意接受AI技术或过度依赖AI技术、教师丧失教学主体地位以及AI技术的局限性等问题,提出应摆脱滞后理念,以AI重塑教学新思维;明确AI的辅助定位,坚持“以医统技”;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等对策,从而推动中基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科体系构建
4
作者 袁启慧 刘振 +1 位作者 陈廷煊 张宗明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3,共5页
系统梳理中医文化学科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发展路径。首先,中医文化学科作为跨学科领域,其研究范式涵盖描述性、解释性和规范性3种类型,涉及中国哲学、科学哲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然而,现阶段中医文化学科在科研规划、研... 系统梳理中医文化学科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发展路径。首先,中医文化学科作为跨学科领域,其研究范式涵盖描述性、解释性和规范性3种类型,涉及中国哲学、科学哲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然而,现阶段中医文化学科在科研规划、研究深度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制约了其学术进展。其次,人才培养面临学术研究与就业导向双重困境,社会对中医文化学科认知不足,课程设置与研究课题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为应对这些挑战,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筹规划科研工作,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结合各地特殊资源深入挖掘,并强化社会宣传与科普工作,提升中医文化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价值,从而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化 学科建设 跨学科研究 研究范式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中医养生理论中生命观的异化和启示
5
作者 王旭东 李欣宁 郑钦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生命观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内涵极具生态价值的优秀思想和方法技术,在科技进步的冲刷下,已经或正在被异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日渐淡化,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被西方价值观扭曲。为使中医养生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健康中国战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生命观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内涵极具生态价值的优秀思想和方法技术,在科技进步的冲刷下,已经或正在被异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日渐淡化,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被西方价值观扭曲。为使中医养生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厘正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明确养生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设定养生规则的哲学前提,审视生死观念的价值和意义,解决这些理论基本要素,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生命哲学对人类健康的引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生命观 养生理论 养老事业 生命价值 死亡观 异化
下载PDF
民国初期中医理论哲学化表达的自觉——从恽铁樵“形能”思想切入
6
作者 张爱林 张宗明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2-76,共5页
以西医为主导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民国初期已完成构建并不断完善,现代解剖学、细菌学等对中医理论造成了严重冲击。以恽铁樵为代表的中医人士借鉴西方新知,主张在了解人体解剖基础上洞察生命运行和疾病变化规律,创造性提出了“形能”... 以西医为主导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民国初期已完成构建并不断完善,现代解剖学、细菌学等对中医理论造成了严重冲击。以恽铁樵为代表的中医人士借鉴西方新知,主张在了解人体解剖基础上洞察生命运行和疾病变化规律,创造性提出了“形能”思想。原本注重由“形”入“能”,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脱“形”重“能”,中医脏腑、寒热等概念都成为哲学“话题”而不是医学“课题”,推动了中医理论哲学化表达的自觉。这固然让中医界摆脱了以西医理论来论证自身理论之是非的可能,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以及空疏的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铁樵 中医理论 哲学表达 形能
下载PDF
无名方剂的文献研究与利用述要
7
作者 吴承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9-434,共6页
无名方剂是中医方剂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文医药文献、出土医药文献、石刻碑文、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海外回归医药文献等各类文献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无名方剂文献整理研究涉及对无名方文献来源的筛选研究、引书存佚情况的研究、... 无名方剂是中医方剂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文医药文献、出土医药文献、石刻碑文、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海外回归医药文献等各类文献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无名方剂文献整理研究涉及对无名方文献来源的筛选研究、引书存佚情况的研究、无名方剂药物的研究、病名与主治规范的研究、无名方与有名方衍变研究、剂型与用法研究、真伪文献鉴别应用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整理历代无名方剂文献,梳理无名方剂学术发展的脉络,总结无名方剂的特征与特色,对于推动方剂文献研究以及促进无名方剂的进一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名方剂 医药文献 文献研究 出土医药文献 石刻碑文 海外回归医药文献
下载PDF
江苏中医的历史发展与群体特点
8
作者 陈仁寿 李煜 《江苏地方志》 2024年第6期4-8,共5页
江苏,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源头和繁荣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料所载的江苏医家约4000余人,居全国第一;载录的各种医学专著达3000余部,其中不乏具... 江苏,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源头和繁荣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料所载的江苏医家约4000余人,居全国第一;载录的各种医学专著达3000余部,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名家医著。[1]江苏中医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医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学术特色,共同演绎了江苏中医的传奇,为中医学的存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特点 医学专著 文献价值 学术特色 秦汉时期 中医学 文化底蕴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医惠侨工作探析——以江苏省中医惠侨工作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小凡 张宗明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70-73,共4页
文化认同是民族和国家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医惠侨成为加强海外统战工作的新的有力抓手,也是增进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文化认同与中医惠侨深层次的契合关系为二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以江苏省为例,江... 文化认同是民族和国家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医惠侨成为加强海外统战工作的新的有力抓手,也是增进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文化认同与中医惠侨深层次的契合关系为二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探索建立中医惠侨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中医惠侨基地,拓展中医惠侨服务,中医惠侨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基于文化认同视角,也存在着文化认同引导不够、中医惠侨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建议在实践工作中加强中医药文化认同宣传引导、完善中医惠侨服务机制,提升中医惠侨服务水平,加快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惠侨 文化认同 海外统战工作 中医药文化
下载PDF
经典名方导痰汤的古代文献分析与考证
10
作者 李雨丰 张工彧 陈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通过文献溯源,梳理导痰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主治病证等关键问题,为经典名方导痰汤的开发与临床运用提供文献支撑。经分析与考证,导痰汤出自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其组方为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 通过文献溯源,梳理导痰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主治病证等关键问题,为经典名方导痰汤的开发与临床运用提供文献支撑。经分析与考证,导痰汤出自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其组方为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茯苓五味药。除赤茯苓外,其余药物基原皆遵循2020年版《中国药典》。赤茯苓、橘红用生品,半夏为清半夏,枳实为麸炒枳实,天南星为制南星。药物剂量建议半夏18.59 g,天南星4.65 g,枳实4.65 g,橘红4.65 g,赤茯苓4.65g。导痰汤煎煮时须将药物锉碎,过一号筛,加入生姜10 g,加水600 mL,煎至300 mL,滤去药渣,食后服用。该方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要用于治疗痰厥,或胸膈痞塞、胁肋胀满、食少纳呆等多种病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导痰汤 古代文献 考证 药物剂量
下载PDF
中医词汇研究方法述评
11
作者 范崇峰 李崇超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9-1002,共4页
中医词汇研究受传统语言文字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浸润,经历了训话学研究、词汇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3个发展阶段。当前3种方法同步运用,分别在词语考释、结构分析、认知机制分析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研究中医词汇的... 中医词汇研究受传统语言文字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浸润,经历了训话学研究、词汇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3个发展阶段。当前3种方法同步运用,分别在词语考释、结构分析、认知机制分析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研究中医词汇的局面。现有研究存在字与词界限模糊、语言义与言语义混同、音源义与语源义错杂、体验与体悟含混不清等问题函待改进。同时,须紧扣中医词汇特质,改进源理论,加深语言学理论与中医语言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词汇 训话 丝结构分析 认知研究 方法
原文传递
古代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家豪 花海兵 +1 位作者 薛昊 陈仁寿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8-1536,共9页
经典名方温胆汤首载于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是中医临床应用经久不衰的方剂。近年首批入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亦是《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首先公布的25首方剂之一。本文总结了温胆汤的研究进展,认为温胆汤... 经典名方温胆汤首载于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是中医临床应用经久不衰的方剂。近年首批入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亦是《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首先公布的25首方剂之一。本文总结了温胆汤的研究进展,认为温胆汤主要有降脂、降血压、抗炎、抗精神分裂等方面的作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以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为主,中医临床应用则凡以痰瘀为辨证要点,均可以温胆汤为基础酌情加减合方以治之。同时参考2016年刘昌孝院士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核心质量概念,基于其“五原则”,对温胆汤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最终确定温胆汤的质量标志物为β-谷甾醇、琥珀酸、槲皮素、苜蓿素、木犀草素、柚皮苷、川陈皮素、橙皮苷、柚皮素、6-姜酚、甘草苷、甘草次酸,共计12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胆汤 质量标志物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研究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袁启慧 陈廷煊 +1 位作者 杨青 张宗明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1,共4页
目的:梳理近40年来对外医疗援助的研究主体、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CQVIP)自建库至2023年12月收录的关于对外医疗援助研究的所有文献。采用No... 目的:梳理近40年来对外医疗援助的研究主体、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CQVIP)自建库至2023年12月收录的关于对外医疗援助研究的所有文献。采用NoteExpressV3.6、CiteSpace6.1.R2、Alluvial Generator等软件进行特征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580篇文献,年发文量及年累计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纳入599位,核心作者140名;关键词聚类等显示对外医疗援助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国际合作、卫生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结论: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可直观了解1980年以来关于对外医疗援助研究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发展趋势;研究聚焦国际关系和援外人员两个方面的细化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多元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医疗援助 中医药 一带一路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通州医派的起源、发展与特点
14
作者 高想 施庆武 +1 位作者 於悦 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从地域性医学流派视角,阐述南通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南通地域文化具有南北交融、包容会通,崇文厚德、人文荟萃,力求精进、敢为人先的特点。在此文化背景下,通州医派得以萌起与发展,明代以来产生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医家,他们在继承发展中医... 从地域性医学流派视角,阐述南通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南通地域文化具有南北交融、包容会通,崇文厚德、人文荟萃,力求精进、敢为人先的特点。在此文化背景下,通州医派得以萌起与发展,明代以来产生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医家,他们在继承发展中医外科、创立理论新说、挖掘民间医药、开办中医教育等方面走在前列,独树一帜,特色明显。整理、挖掘与研究通州医派发展轨迹,梳理医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用药特色,对南通中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流派 通州医派 多元性 地域文化 学术特色 南通
下载PDF
《礼记》“医不三世”新证
15
作者 范崇峰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69,共1页
《礼记·曲礼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中“医不三世”有歧解。郑玄注:“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慎物齐也。”孔颖达《正义》:“凡人病疾,盖以筋血不调,故服药以治之,其药不慎于物,必... 《礼记·曲礼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中“医不三世”有歧解。郑玄注:“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慎物齐也。”孔颖达《正义》:“凡人病疾,盖以筋血不调,故服药以治之,其药不慎于物,必无其征,故宜戒之,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是慎物调齐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不三世 君有疾饮药 臣先尝之
下载PDF
吴越人《小匏庵医案》学术特色探析
16
作者 施铮 于智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578-581,共4页
《小匏庵医案》为清末民初江苏东台医家吴越人所著。现存医案医话258篇,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本文通过对该书的整理研读,将其学术特色概括为“理宗《内经》,发挥古方”“析证精准,明于诊断”“寻迹疏补,因时治宜”“内外相合,巧用... 《小匏庵医案》为清末民初江苏东台医家吴越人所著。现存医案医话258篇,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本文通过对该书的整理研读,将其学术特色概括为“理宗《内经》,发挥古方”“析证精准,明于诊断”“寻迹疏补,因时治宜”“内外相合,巧用单方”“用药轻灵,因方制药”“因地制宜,力抨时弊”六个方面,并举例论证。是书内容繁博,篇幅短小,兼具可读性与实用性,展现了清末民初江苏地区的中医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匏庵医案》 吴越人 学术特色
下载PDF
经典名方温脾汤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考证
17
作者 丁晨雨 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共9页
温脾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整理、分析温脾汤的古今文献,系统考证温脾汤的源流、药物组成、功能、剂量、炮制、煎服法、方义、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共获得相关古代文献数据165条,现代临床文献... 温脾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整理、分析温脾汤的古今文献,系统考证温脾汤的源流、药物组成、功能、剂量、炮制、煎服法、方义、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共获得相关古代文献数据165条,现代临床文献114篇,涉及中医古籍66部。分析发现温脾汤首见于东晋《小品方》,唐代孙思邈将其纳入《备急千金要方》中,现行版以《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热痢”的温脾汤为主流。其组方为大黄、人参、甘草、干姜、附子,药用基原遵循2020版《中国药典》,其中大黄、人参、干姜用生品,蜜炙甘草甘味大于炒甘草,性温不燥,缓和之性进一步增强,符合温脾汤功效,附子应选用炮附片;药物用量方面,大黄18.40 g,人参9.20 g,甘草9.20 g,干姜9.20 g,附子5.00 g;制法服法为加水1400 mL,煎取600 mL,分3次温服。该方古代常用于治疗痢疾、霍乱等病症,经后世医家临证发挥,现亦用于治疗胃肠道、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及失眠症等疾病。该研究可为温脾汤中成药的研发和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温脾汤 文献考证 沿革演变 中医古籍
下载PDF
以茶入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茶的应用
18
作者 李亚乐 吴承艳 +2 位作者 施庆武 任威铭 李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涉及茶的方剂共有41首,其治疗范围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宋代以茶入药之特色。茶为山茶科茶属植物茶的嫩叶或嫩芽,又有茗、荼等别称,具有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之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涉及茶的方剂共有41首,其治疗范围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宋代以茶入药之特色。茶为山茶科茶属植物茶的嫩叶或嫩芽,又有茗、荼等别称,具有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之功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茶的应用丰富且广泛,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现代临床以茶疗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辅助治疗 文化价值 医药价值
下载PDF
王旭高咳喘病辨治策略及方药特色探析
19
作者 施庆武 秦欢 +2 位作者 曾妮 覃康 吴承艳 《江苏中医药》 2025年第4期72-75,共4页
清代名医王旭高辨治杂病颇有心得,《王旭高临证医案》收录其治疗咳喘相关疾病之医案58则,75诊次,分布于痰饮门、痰喘门、咳嗽门等门类。经整理研究发现,王旭高辨治咳喘病的策略可归纳为:五脏皆咳,各司其宜;外邪责风,内邪责痰;虚实兼治,... 清代名医王旭高辨治杂病颇有心得,《王旭高临证医案》收录其治疗咳喘相关疾病之医案58则,75诊次,分布于痰饮门、痰喘门、咳嗽门等门类。经整理研究发现,王旭高辨治咳喘病的策略可归纳为:五脏皆咳,各司其宜;外邪责风,内邪责痰;虚实兼治,补泻兼施;天人相应,节气发病。在方剂应用上,王旭高不拘经方时方,随证施用,尤其擅用金水六君煎等名方;在药物剂型上,除常用剂型外,王旭高还创制了药枣剂,特色用法包括汤剂+丸剂、汤剂+散剂、散剂+丸剂、汤剂+药枣;在用药上,王旭高重视药物炮制,临证用药别出机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旭高临证医案》 王旭高 咳嗽 喘证 中药剂型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变迁与传承:近代以来孟河医家的外迁
20
作者 陆跃 《中医药文化》 202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近代以来孟河医家出现了大量外迁的情况,孟河地区医疗市场的饱和、区域医疗中心地位的下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医疗联盟的排斥、出师之后的离开等是其主要因素。“孟河医派”之名的形成及孟河医学的进一步传承和传播,与近代孟河医家... 近代以来孟河医家出现了大量外迁的情况,孟河地区医疗市场的饱和、区域医疗中心地位的下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医疗联盟的排斥、出师之后的离开等是其主要因素。“孟河医派”之名的形成及孟河医学的进一步传承和传播,与近代孟河医家的外迁密切相关,上海成为孟河及其他众多周边医家的主要移居之地。探究孟河医家外迁的历史可以为江南地区其他医学流派的研究提供范式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河医派 人口迁移 医学流派 费伯雄 丁甘仁 江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