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感诱发电位动态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保护运动功能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葛玉元 贡志刚 蒋佩龙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保护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神经外科患者手术中实时监测SEP,当术中波形发生异常变化时调整手术操作以改善SEP,评估发生各型变化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情况。分析对比术中...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保护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神经外科患者手术中实时监测SEP,当术中波形发生异常变化时调整手术操作以改善SEP,评估发生各型变化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情况。分析对比术中、术毕SEP变化与术后肌力的改变,并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36例患者出现Ⅰ型SEP变化,其中34例患者术后肌力未见明显异常,2例患者肌力较前减退;7例患者出现Ⅱ型SEP变化,术后均未出现运动功能障碍;5例患者出现Ⅲ型SEP变化,术后均出现肌力减退;6例患者出现Ⅳ型SEP变化,术后5例患者出现肢体完全偏瘫。术中术毕SEP无变化组肌力下降率显著低于变化组。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动态监测SEP能实时发现神经功能损伤,便于术者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神经功能。根据SEP的改变还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监测 手术中
下载PDF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旸 徐海涛 +3 位作者 许媛 陆小明 刘宁 鲁艾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术中影响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判断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61例听神经瘤手术病例,依据术中电生理监测结果与术后面神经恢复是否一致分为一致组(n=101)和不一致组(n=60),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术中行电生理监测判断面神经保留...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术中影响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判断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61例听神经瘤手术病例,依据术中电生理监测结果与术后面神经恢复是否一致分为一致组(n=101)和不一致组(n=60),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术中行电生理监测判断面神经保留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性别、术中血压、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史、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肿瘤切除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ogistic分析结果,术中血压情况和术中PETCO2情况是术中电生理监测保护面神经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术中血压和PETCO2情况影响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保护面神经结果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监测 手术中 监测 生理学 面神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后颅内感染2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种玉龙 朱春然 +4 位作者 徐武 王晶 姜成荣 胡璟雯 梁维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6-158,共3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短暂、剧烈、电击样、烧灼样、或刀绞样疼痛[1~3]。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具有较经典的...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短暂、剧烈、电击样、烧灼样、或刀绞样疼痛[1~3]。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具有较经典的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创伤少,手术风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分布区域 烧灼样 电击样 经皮穿刺 手术风险 术后颅内感染
下载PDF
血管压迫类型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疗效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种玉龙 王晶 +4 位作者 姜成荣 朱春然 徐武 李岩 梁维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压迫类型对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首次接受PBC治疗的原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 目的探讨血管压迫类型对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首次接受PBC治疗的原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数目和特征进行分组:多支血管或大血管压迫者为复杂组,非多支血管及非大血管压迫者为简单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和术后以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复发比例,以及手术至复发的间隔时间。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讨与TN患者PBC术后疼痛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84例患者,复杂组184例(47.92%),简单组200例(52.0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侧别、疼痛累及分支、合并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简单组相比,复杂组患者的术前疼痛VAS评分更高[分别为(8.1±0.8)分和(8.6±0.9)分],初次疾病进展至手术干预的时间更短[分别为(42.7±24.1)个月和(34.5±16.8)个月](均P<0.001)。此外,复杂组较简单组2年随访终点的疼痛复发比率更高[分别为19.6%(36/184)和7.5%(15/200)](P<0.001),其6个月内[分别为3.3%(6/184)和0.5%(1/200)]、6个月至1年[分别为7.1%(13/184)和2.5%(5/200)]、1~2年[分别为9.2%(17/184)和4.5%(9/200)]疼痛复发的比率均更高(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多支血管或大血管压迫和术前疼痛VAS评分较高与患者术后疼痛复发均有关(均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侧别、疼痛累及分支、合并症、术后VAS评分与术后复发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多支血管或大血管压迫与原发性TN患者较早的疼痛复发相关(P<0.001)。结论非多支血管及非大血管压迫的原发性TN患者在PBC后表现出更好的远期治愈效果,而多支血管或大血管压迫的患者术后发生疼痛复发的风险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外科手术 复发 经皮球囊压迫术 血管压迫类型
原文传递
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62例前瞻例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伟 张勇 +7 位作者 倪海滨 张家留 周丹丹 殷丽萍 张丰 陈浩 张蓓蓓 李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2-1317,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复苏后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患者早期复苏6 h后中心静... 目的探讨早期复苏后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患者早期复苏6 h后中心静脉、动脉及外周静脉血血气分析,记录患者中心静脉、动脉及外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计算患者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pv-aCO_2)及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根据患者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pv-aCO_2与Pcv-aCO_2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共入选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存活35例,死亡27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24.2±6.0 vs 20.5±4.9,P=0.011)及序贯器官衰竭的评分(SOFA)(14.9±4.7 vs 12.2±4.5,P=0.027)明显升高。6 h复苏后死亡组患者Pcv-aCO_2(5.5±1.6 vs 7.1±1.7,P<0.001),Ppv-aCO_2(7.1±1.8 vs 10.0±2.7,P<0.001),及动脉乳酸(Lac)(3.3±1.2 vs 4.2±1.3,P=0.003)明显高于存活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pvaCO_2与Pcv-aCO_2明显相关,r=0.897,R^2=0.80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v-aCO_2和Lac是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pv-aCO_2:β=0.625,P=0.001,相对危险度(OR)=1.869,95%CI:1.311~2.664;Lac:β=0.584,P=0.041,OR=1.794,95%CI:1.024~3.415)]。ROC曲线分析显示,Ppv-aCO_2、Pcv-aCO_2和Lac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其中Ppv-a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14(95%CI:0.696~0.931,P<0.001),最佳临界值为9.05 mmHg时,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88.6%;Lac的AUC=0.732(95%CI:0.607~0.858,P=0.002),最佳临界值为3.45 mmol/L时,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74.3%;Pcv-aCO_2的AUC=0.766(95%CI:0.642~0.891,P<0.001),最佳临界值为7.05 mmHg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0.0%。结论Ppv-aCO_2与Pcv-aCO_2相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感染性休克 预后
下载PDF
基于SUR1基因探讨川芎嗪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余万 葛玉元 张勇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226-1231,共6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安全有效的TBI治疗药物奠定基础。方法SPF级ICR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低(15 mg/kg)、中(30 mg/kg)、高(60 mg/kg)剂量组,每... 目的探讨川芎嗪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安全有效的TBI治疗药物奠定基础。方法SPF级ICR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低(15 mg/kg)、中(30 mg/kg)、高(60 mg/kg)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TBI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开颅窗后不给予颅脑撞击。损伤2 h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川芎嗪,每天1次,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于建模损伤后1,3,7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炎症因子水平,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磺酰脲受体1(SUR1)、M4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M4)、水通道蛋白4(AQP4)、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p38 MAPK)等相关因子的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第7天mNSS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降低(P<0.05-0.001),中、高剂量组脑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组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SUR1、TRPM4、AQP4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调控SUR1,从而调控其下游靶蛋白TRPM4、AQP4和p38,进而改善T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SUR1基因 川芎嗪 络病
下载PDF
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勇 孙胜禄 +1 位作者 葛玉元 余万 《交通医学》 2018年第5期444-447,450,共5页
目的:分析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去骨瓣原因、缺损部... 目的:分析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去骨瓣原因、缺损部位、缺损面积、修补时间间隔、骨窗凹陷程度、皮肌瓣分离方法、是否悬吊硬膜与钛网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62例中出现并发症18例(29.0%),包括切口感染1例,切口愈合不良致钛网外露1例,术后癫痫发作2例,皮下积液7例,硬膜外血肿伴凝血功能紊乱1例,一过性肢体肌力下降2例,一过性咀嚼痛3例,一过性精神症状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窗凹陷、去骨瓣减压修补时间间隔、颅骨缺损面积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缺损面积、去骨瓣减压至修补时间间隔、骨窗凹陷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越大、缺损面积越大、修补时间间隔越长、骨窗凹陷程度越重,颅骨修补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术 数字化塑形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异甘草素通过TLR4-TBK1-IKKε信号通路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内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星 余万 黄保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7-282,共6页
目的探讨异甘草素(ISL)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SL低、中、高剂量组(15、30、60 mg/kg),每组10只。术后2 h ISL各组腹腔注射治疗... 目的探讨异甘草素(ISL)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SL低、中、高剂量组(15、30、60 mg/kg),每组10只。术后2 h ISL各组腹腔注射治疗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治疗7 d,每天1次。7 d后评价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表现,然后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炎症因子表达,同时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Toll样受体4(TLR4)-TANK结合激酶1(TBK1)-IκB激酶复合物ε(IKKε)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ISL改善了TBI大鼠神经行为学表现,降低了脑组织含水量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且TLR4-TBK1-IKKε信号通路的激活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SL对TBI后大鼠炎症反应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TBK1-IKKε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素 创伤性脑损伤 炎症 TLR4-TBK1-IKKε信号通路
下载PDF
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余万 张勇 葛玉元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891-894,共4页
目的 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HICH患者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手术。术中植入ICP探头,术后1~7 d进行连续动态ICP监测。根据ICP值,将患者分为正常ICP和轻度ICP升高组(A... 目的 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HICH患者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手术。术中植入ICP探头,术后1~7 d进行连续动态ICP监测。根据ICP值,将患者分为正常ICP和轻度ICP升高组(A组,30例)、中度ICP升高组(B组,20例)和重度ICP升高组(C组,13例)。分析三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前后GC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患者预后。结果 三组手术前后GCS评分以及术后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脑水肿、脑梗死和再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C组术前GCS评分较低,术后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脑水肿、脑梗死和再出血发生率较高(P<0.05)。A、B、C组术后GCS评分和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依次降低(P<0.05),而术后6个月死亡率依次升高(P<0.05)。结论 动态ICP监测能早期预测HICH患者术后病情,从而积极指导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颅内压
原文传递
防己黄芪汤对高尿酸血症小鼠降尿酸及肾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王星 薛宁 +2 位作者 李洪雷 陈真 余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248-5255,共8页
以氧嗪酸钾盐诱导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小鼠为模型,研究防己黄芪汤(Fangji Huangqi Decoction,FHT)降尿酸及改善肾功能的具体机制,为临床防治HUA药物的研发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将6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组,每... 以氧嗪酸钾盐诱导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小鼠为模型,研究防己黄芪汤(Fangji Huangqi Decoction,FHT)降尿酸及改善肾功能的具体机制,为临床防治HUA药物的研发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将6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模型组(250 mg·kg^-1氧嗪酸钾盐),FHT高、中、低给药组(10920,5460,2730 mg·kg^-1),阳性药别嘌呤醇组(5 mg·kg^-1),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第6天时,小鼠转至代谢笼中,收集其24 h尿液,用于测定尿液尿酸、肌酐和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7 d后处死动物,测定血清尿酸、肌酐、β2-MG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同时分离肝脏和肾脏组织,肝脏用于后续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活性测定,肾脏用于后续IL^-1β水平、病理学检测及相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并在细胞转染试验中,将细胞分成空白组、模型组(4.8 mmol·L^-1尿酸处理)、FHT给药组(4.8 mmol·L^-1尿酸+200μg·mL^-1 FHT)、富亮氨酸重复激酶1(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1,LRRK1)-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组(4.8 mmol·L^-1尿酸+LRRK1-siRNA转染)和LRRK1-siRNA+FHT组(4.8 mmol·L^-1尿酸+LRRK1-siRNA转染+200μg·mL^-1 FHT),孵育24 h后,测定细胞上清液IL^-1β水平,并提取细胞蛋白,用于测定LRRK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PDZ蛋白激酶1(PDZ kinase 1,PDZK1)和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FHT可以显著降低HUA小鼠血清尿酸、肌酐、β2-MG和尿液β2-MG水平,升高尿液尿酸和肌酐水平,同时改善HUA小鼠肾脏病理结果,但对肝脏XOD活性没有影响;同时发现HUA小鼠血清及肾脏IL^-1β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肾脏NF-κB,LRRK1和EGFR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肾脏PDZ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FHT可以显著改善上述异常表达的蛋白,且FHT升高HUA小鼠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1,OAT1)、OAT3和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2(ATP binding transporter G 2,ABCG2)的蛋白表达水平,但是FHT对尿酸转运蛋白1(urate transporter 1,URAT1)的表达没有影响。在细胞转染试验中,LRRK1-siRNA转染后,上清液IL^-1β水平、EGFR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DZ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再加入FHT后,与LRRK1-siRNA组相比,上清液IL^-1β水平及EGFR,PDZK1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变化。该研究表明FHT可能通过LRRK1基因调控肾脏尿酸转运系统,提高尿酸排泄能力,从而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另外,FHT除具有直接的肾保护作用,还可通过降低尿酸水平达到间接的肾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黄芪汤 高尿酸血症 尿酸转运系统 LRRK1
原文传递
早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在预测脑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贾维建 陈锦景 朱春然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 探讨早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与急性脑出血(AICH)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本科室2014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60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两... 目的 探讨早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与急性脑出血(AICH)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本科室2014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60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两组.在不同时间点检测NLR,包括入院时(T1),入院24~48h(T2)和入院6~7d(T3).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NLR的差异,分析NLR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脑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T2和T3时间内预后不良组患者NLR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NLR(T2)和NLR(T3)与出血量、ICH评分和mRS评分呈正相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均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NLR(T2)和NLR(T3)是急性脑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入院后早期的NLR的变化对预测AICH预后不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预后 炎症
原文传递
移植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损伤脊髓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朱荣岚 陆晓诚 +5 位作者 唐琳俊 黄宝胜 余万 李帅 王希 李立新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379-382,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移植经直接重编程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48只,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为移植转染了含有神经原素2(Ngn2)的星形胶质细胞组(A组)、移植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星形胶质细胞组(... 目的探讨移植经直接重编程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48只,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为移植转染了含有神经原素2(Ngn2)的星形胶质细胞组(A组)、移植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星形胶质细胞组(B组)、移植星形胶质细胞组(C组)和移植PBS组(D组)。移植后4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利用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BBB)评分系统对移植后的大鼠进行连续8周的BBB评分,观察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连续观察8周后,A组的BBB评分高于其他三组(P<0.05)。A组的NeuN和MAP2表达均高于B组(P<0.05)。结论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移植经直接重编程处理过的星形胶质细胞能提高受损脊髓组织的神经元数量,有助于损伤脊髓的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原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