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视角下的中医证据质量与推荐意见分级体系
1
作者 郭静 靳英辉 +4 位作者 毕桢干 谢颖兰 张聪 原萌谦 商洪才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27-3233,共7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证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源性凸显了证据分类和分级的重要性。中医药学有其证据特色,现代医学证据分级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中医药学证据评价,国内众多学者对中医特色的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分级体系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故从中... 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证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源性凸显了证据分类和分级的重要性。中医药学有其证据特色,现代医学证据分级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中医药学证据评价,国内众多学者对中医特色的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分级体系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故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视角,梳理了中医多来源证据,回顾了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分级依据和演进,分析和阐述中医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分级的特点,提出中医特色证据结合真实世界研究和智能化分级的建议,希望引起研究者思考与讨论以促进科学合理的指南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西医结合 临床实践指南 证据质量 推荐意见 分级体系 中医特色证据 真实世界研究 GRADE系统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的急性期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队列研究
2
作者 胡林雁 孙建华 +1 位作者 裴丽霞 陈璐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比较急性期和恢复期介入针灸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在急性期内接受针灸干预将198例IFP患者分为早期针灸组(118例)和非早期针灸组(80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最终早期针灸组与非早期针灸组各纳入70例。... 目的:比较急性期和恢复期介入针灸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在急性期内接受针灸干预将198例IFP患者分为早期针灸组(118例)和非早期针灸组(80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最终早期针灸组与非早期针灸组各纳入7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均接受针灸治疗,早期针灸组于急性期(病程≤7 d)介入针灸,非早期针灸组于恢复期(病程>7 d)介入针灸。急性期予温针灸治疗,穴取患侧翳风、下关、合谷、足三里;恢复期予电针治疗,穴取患侧攒竹、丝竹空、阳白等,予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均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4周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并于治疗1、4周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1、4周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4周后,早期针灸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非早期针灸组(P<0.05)。治疗1、4周后,两组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定(FDIP)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后,早期针灸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评分升高幅度大于非早期针灸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定(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早期针灸组总有效率(97.1%,68/70)高于非早期针灸组(87.1%,61/70,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期介入针灸较恢复期介入针灸更有利于IFP患者受损面神经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急性期 针灸 真实世界研究 介入时机 倾向性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司鹤华 陆高 +3 位作者 裴丽霞 李静 梁世杰 孙建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13期2006-2009,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伴随一系列如焦虑、抑郁、头痛、失眠等次要并发症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肠道动力改变和主要症状为依据,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IBS在全球...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伴随一系列如焦虑、抑郁、头痛、失眠等次要并发症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肠道动力改变和主要症状为依据,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IBS在全球范围内因国家和年龄的不同,发病率为10%~20%,欧美国家发病率为10%~15%,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1]。虽然IBS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但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与肠道疾病相关研究增多,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在IBS-D中的异常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黏膜/免疫学 腹泻 类胰蛋白酶 细胞因子类 免疫应答 综述
下载PDF
基于结构MRI探讨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静 刘永康 +4 位作者 厉励 周茂冬 侯思远 刘绍伟 祝新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针刺结合基础治疗后对于受损皮质脊髓束结构的重塑特征。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基础中西医治疗,针刺...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针刺结合基础治疗后对于受损皮质脊髓束结构的重塑特征。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基础中西医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针刺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均值以及每100个节点上FA值的变化。结果(1)经治疗后(3个月末),针刺组与对照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平均FA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虽然治疗后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平均FA值在针刺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基于100个节点的局部FA值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针刺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在局部节点上的FA值具有显著增高(P<0.05,FDR校正),差异段主要分布在纤维束中段(第50~60节点段)及顶段(第88~100节点段)。结论针刺能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结构重塑,为临床应用针刺改善偏瘫提供了较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卒中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结构重塑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肺主皮毛”理论探讨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
5
作者 赵少倩 傅梦玉 +5 位作者 黄楠馨 周吉鹏 黄镜霖 刘威 王和生 刘兰英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肺通气功能水平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并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研究其腧穴表皮温度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1例,依据肺通气功能水平分为肺通气功能降低组(32例)和肺通气功... 目的:观察不同肺通气功能水平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并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研究其腧穴表皮温度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1例,依据肺通气功能水平分为肺通气功能降低组(32例)和肺通气功能正常组(29例),检测两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穴表皮温度,以及肺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pred)、呼气峰值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并进行腧穴表皮温度与肺通气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肺通气功能降低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穴表皮温度较肺通气功能正常组升高(P<0.05,P<0.01)。肺通气功能降低组患者FEV1%pred、FEV1/FVC%pred、PEF%pred较肺通气功能正常组降低(P<0.001),肺通气功能降低组患者FVC%pred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穴表皮温度与FVC%pred、FEV1%pred、FEV1/FVC%pred和PEF%pred呈负相关(P<0.001,P<0.01,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随着肺通气功能下降而升高,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初步验证了背俞穴有反应脏腑疾患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慢性持续期 背俞穴 表皮温度 肺主皮毛 肺通气功能 红外热成像 穴位特异性
原文传递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腰骶部及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 被引量:4
6
作者 袁霄 傅梦玉 +5 位作者 龚晓燕 王灵丽 赵舒梅 张聪 王和生 刘兰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3-427,共5页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痛患者腰骶部及相关背俞穴的表皮温度,探究病理状态下腧穴的功能属性变化。方法:纳入50例LDH腰痛患者作为观察组、4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腰骶部及...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痛患者腰骶部及相关背俞穴的表皮温度,探究病理状态下腧穴的功能属性变化。方法:纳入50例LDH腰痛患者作为观察组、4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腰骶部及双侧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的穴位表皮温度,计算两组受试者双侧腰骶部、背俞穴表皮温度差,比较观察组患者患侧与健侧腰骶部及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腰骶部表皮温度及双侧腰骶部表皮温度差升高(P<0.001)。观察组患者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表皮温度差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P<0.001)。观察组患者患侧腰骶部及肾俞、大肠俞表皮温度较健侧升高(P<0.001)。结论:LDH腰痛患者腰骶部及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左右失衡、不对称分布,肾俞、大肠俞存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 表皮温度 背俞穴 腰骶部 红外热成像 穴位特异性
原文传递
督脉灸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7
作者 韩新新 王和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99-0102,共4页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是在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施灸的疗法,相比传统灸法,督脉灸范围更广、艾炷更大、火力更旺、温通力强,并综合了经络、腧穴、药物等多种优势发挥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功效,为中医极具特色的外治...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是在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施灸的疗法,相比传统灸法,督脉灸范围更广、艾炷更大、火力更旺、温通力强,并综合了经络、腧穴、药物等多种优势发挥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功效,为中医极具特色的外治法。近年来,督脉灸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不断丰富,其中以脊柱病变最为广泛,还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睡眠障碍等各方面疾病。现对督脉灸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灸 强直性脊柱炎 肠易激综合征 睡眠障碍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傅梦玉 韩新新 +4 位作者 袁霄 龚晓燕 张聪 王和生 刘兰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9-443,共5页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慢性持续期 背俞穴 红外热成像技术 体表温度 穴位特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