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被引量:13
1
作者 余雪 章亚成 +1 位作者 季建敏 沈群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5期442-445,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其病因病机为肾精亏虚,邪毒内蕴,瘀血阻络,痰湿内停,治疗上以补肾填精、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化痰祛湿为基础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免疫,促进骨髓造血,抗肿瘤,镇痛,抗菌抗炎,抗凝溶栓等效果。西医多采用化疗治疗,但常... 多发性骨髓瘤,其病因病机为肾精亏虚,邪毒内蕴,瘀血阻络,痰湿内停,治疗上以补肾填精、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化痰祛湿为基础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免疫,促进骨髓造血,抗肿瘤,镇痛,抗菌抗炎,抗凝溶栓等效果。西医多采用化疗治疗,但常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产生。结合中医治疗,既可促使化疗药到达骨髓病变部位,增加化疗敏感性,又可有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痹 补肾填精 活血通络 骨髓造血
下载PDF
以病案为导入的逆向思维与点面结合的联系思维模式培养中医临床实践能力 被引量:1
2
作者 季建敏 沈群 +2 位作者 朱光荣 孙雪梅 孔祥图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07-108,共2页
中医病案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临床典型的病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病名诊断、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治疗方案,然后组织讨论,带教老师做适当的指导与... 中医病案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临床典型的病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病名诊断、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治疗方案,然后组织讨论,带教老师做适当的指导与引导,并对病案的分析研究过程、讨论情况和方案进行评论的中医临床教学方法,即所谓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中医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临床实践规律的总结,其理论融合了古代哲学文化的底蕴,较为抽象,只有通过接触具体的患者和病证的结合(即病案)才会发现问题,才能体会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并指导进一步临床实践。而要有序地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病案 逆向思维 教学模式 点面结合 临床实践能力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韩阳利 张苏江 +7 位作者 乔纯 戴丹 孙雪梅 徐燕丽 钱思轩 徐卫 王季石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135-1139,共5页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TD)及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点突变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检测131例初发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基因...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TD)及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点突变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检测131例初发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基因外显子14、15中ITD突变,采用基因组DNA-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检测FLT3基因外显子20中TKD点突变。结果表明:131例初治AML患者中,21例(16.0%)FLT3-ITD突变阳性,3例(2.3%)FLT3-TKD点突变阳性,无同一患者同时发生两种突变。FLT3-ITD阳性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WBC)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野生型FLT3(FLT3-wt)组。FLT3-ITD阳性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47.6%,显著低于FLT3-wt88.1%(p<0.05)。20例M3患者中,FLT3-ITD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M3FLT3-ITD阳性组患者CR率为37.5(6/16例),显著低于非M3FLT3-wt组患者CR率90.6%(48/53例)(p<0.05)。阳性组患者完全缓解后14个月(2-20个月)内复发3例,复发率为50%(3/6),高于FLT3-wt组29.2%(14/48例)。由于FLT3-TKD阳性患者仅3例,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FLT3基因突变是AML患者中常见的突变,FLT3-ITD突变较FLT3-TKD点突变发生率高,FLT3-ITD有突变的AML患者预后差;FLT3-TKD点突变对预后的影响不明显。临床上早期FLT3基因突变检测对AML患者今后的靶向治疗及了解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FLT3基因突变
下载PDF
国外开业护士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及对我国开业护士培养的启示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娟 李明子 +1 位作者 江华 陆悦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第19期1803-1807,共5页
本文就国外开业护士的相关概念及其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拟阐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开业护士在慢病患者管理的作用研究,为我国培养慢病开业护士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开业护士 慢病管理 研究现状 综述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突变与t(8;2急性髓系白血病 被引量:5
5
作者 韩阳利 张苏江 +7 位作者 乔纯 戴丹 孙雪梅 徐燕丽 钱思轩 徐卫 王季石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866-869,共4页
本研究探讨c-KIT、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Janus激酶2(JAK2)在伴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突变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普通PCR扩增技术、等位基因PCR技术、酶切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分别检测8例初发、6... 本研究探讨c-KIT、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Janus激酶2(JAK2)在伴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突变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普通PCR扩增技术、等位基因PCR技术、酶切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分别检测8例初发、6例复发t(8;21)AML患者FLT3、JAK2、c-KIT突变。结果表明:在2/14例(14.3%)伴t(8;21)的AML患者中检测到c-KIT突变,其中1例为c-KITD816V,另1例为c-KITD816Y突变;在1/14例(7.1%)患者中检测到FLT3-ITD突变。在14例标本中均未检测到JAK2突变。结论:酪氨酸激酶突变与t(8;21)AML具有相关性,可能提示有较高复发率及髓外浸润,预后不良。筛查c-KIT、FLT3突变等对t(8;21)AML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8 21) c—KIT基因 急性髓系白血病 突变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戴丹 张苏江 +5 位作者 乔纯 孙雪梅 钱思轩 徐卫 徐燕丽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94-297,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33例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了解NPM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33例AML患者中共检出8例(24.2%)具有NPM1...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33例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了解NPM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33例AML患者中共检出8例(24.2%)具有NPM1基因突变,其中M11例、M23例、M41例、M53例。19例正常核型AML患者中7例(36.8%)发生NPM1基因突变,明显高于异常核型组(14例中1例,7.1%)(p<0.05)。NPM1基因突变型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高于野生型组(p值均<0.05)。结论: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多见于正常核型AML患者,突变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M1基因突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 DNA突变
下载PDF
Taqman-MGB探针检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JAK2V617F突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雪梅 徐祖琼 +5 位作者 于慧 赖仁胜 谢玲 顾香芳 夏珺 李建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检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患者的JAK2V617F突变率,评估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提取84例Ph阴性CMPD患者单个核细胞DNA,利用RealtimePCR联合Taqman-MGB探针检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JAK2V6A7F的发生率,并利用限制...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检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患者的JAK2V617F突变率,评估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提取84例Ph阴性CMPD患者单个核细胞DNA,利用RealtimePCR联合Taqman-MGB探针检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JAK2V6A7F的发生率,并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照检测CMPD患者的JAK2V617F突变率,用基因测序验证两种结果。结果:RealtimePCR联合Taqman-MGB探针检测84例Ph(-)CMPD患者,42例存在JAK2V617F,突变率为50%;其中PV、ET、IMF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76.7%(23/30)、25.9%(7/27)、42.5%(9/20),经RFLP检测84例Ph(-)CMPD总的突变率为33.3%,测序结果验证了RealtimePCR联合Taqman-MGB探针检测结果。结论:Taqman-MGB探针联合RealtimePCR方法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作为检测JAK2V617F突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JAK2突变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Ph(-)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祖琼 孙雪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23-1125,共3页
2005年以来多个研究组报道了在Ph(-)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中存在JAK2V617F突变,所用的检测方法有DNA直接测序、序列特异性PCR、实时定量PCR与DNA溶链曲线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焦磷酸测序,兹就这些方法的原理、... 2005年以来多个研究组报道了在Ph(-)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中存在JAK2V617F突变,所用的检测方法有DNA直接测序、序列特异性PCR、实时定量PCR与DNA溶链曲线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焦磷酸测序,兹就这些方法的原理、敏感性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突变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应用新型免疫缺陷型NCG小鼠建立患者来源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的研究
9
作者 姜鹏君 代兴斌 +8 位作者 孔祥图 徐祖琼 于慧 庞洁 夏雯 于菊华 朱光荣 田芳 朱学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1-318,共8页
目的:将患者来源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接种于NCG小鼠,建立稳定的人类T-ALL白血病动物模型。方法:分离初诊T-ALL患者骨髓来源的白血病细胞,鉴定后经尾静脉接种于NCG小鼠。定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hCD45阳性的细... 目的:将患者来源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接种于NCG小鼠,建立稳定的人类T-ALL白血病动物模型。方法:分离初诊T-ALL患者骨髓来源的白血病细胞,鉴定后经尾静脉接种于NCG小鼠。定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hCD45阳性的细胞比例,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骨髓、肝脏、脾脏等脏器组织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第一代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后,取脾脏细胞接种于第二代小鼠,第二代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后取脾脏细胞进一步接种于第三代小鼠,定期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各组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生长情况,以评估此T-ALL白血病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第一代小鼠在接种d 10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hCD45阳性的白血病细胞,其后比例逐渐增高,平均第6-7周小鼠出现精神萎靡,小鼠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可见大量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小鼠脾脏明显肿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CD3阳性的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骨髓、肝脏、脾脏等。第二代、第三代小鼠能稳定发生白血病,平均生存期为4-5周。结论:采用T-ALL患者骨髓来源的白血病细胞,经尾静脉接种于NCG小鼠,可以成功构建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异种移植(PDTX)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异种移植 免疫缺陷 NCG小鼠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分析
10
作者 姜鹏君 朱学军 孙雪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1384-1385,共2页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14例AA患者外周血DCs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1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AA患者外周血CD11c+DCs百分率为0.3...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14例AA患者外周血DCs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1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AA患者外周血CD11c+DCs百分率为0.353±0.084,比健康对照组0.264±0.087明显增高(P<0.05),CD123+DCs百分率为0.187±0.067,与健康对照组的0.140±0.0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患者外周血中DC1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1样免疫反应偏移,可能与AA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树突状细胞 亚群
下载PDF
靶向抑制BCR-ABL肿瘤蛋白表达的药物研究进展
11
作者 孙雪梅 姚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7期763-765,782,共4页
反义核酸技术、RNA干扰技术及核酶技术等靶向抑制BCR-ABL mRNA的药物,在体外实验中显示了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缺乏体内研究资料,目前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影响BCR-ABL肿瘤蛋白稳定性的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与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可以克服突... 反义核酸技术、RNA干扰技术及核酶技术等靶向抑制BCR-ABL mRNA的药物,在体外实验中显示了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缺乏体内研究资料,目前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影响BCR-ABL肿瘤蛋白稳定性的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与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可以克服突变细胞株的耐药,并显示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干细胞的抑制效应,在BCR-ABL阳性白血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抑制剂 BCR—ABL 肿瘤蛋白 表达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蟾毒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邬晓宇 丁海花 朱学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9-143,共5页
蟾毒灵(Bufalin)为我国传统中药蟾酥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具有解毒、镇痛、开窍、强心以及抗肿瘤等功效。近几年深入研究指出蟾毒灵能够影响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如肝癌、肺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及卵巢癌等。蟾毒灵展现出了传... 蟾毒灵(Bufalin)为我国传统中药蟾酥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具有解毒、镇痛、开窍、强心以及抗肿瘤等功效。近几年深入研究指出蟾毒灵能够影响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如肝癌、肺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及卵巢癌等。蟾毒灵展现出了传统中药抗肿瘤的独特优势与抗肿瘤活性,有望实现传统中药抗肿瘤的新突破。主要从蟾毒灵的发展历史、主要作用靶点、主要作用的信号通路及蟾毒灵结构修饰四大部分对近几年蟾毒灵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且总结了蟾毒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毒灵 作用靶点 分子机制 结构修饰
原文传递
IL-12-CAR-T细胞诱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黎陈铖 刘细细 +6 位作者 陈碧清 田芳 张玮光 杨箐 任江涛 邢芸 朱学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通过构建表达IL-12的小鼠CAR-T细胞,探讨经尾静脉将其输注于小鼠体内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模型的方法。方法:构建基于靶向鼠源CD19的CAR分子,包装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感染小鼠T细胞构建mCD19-CAR-T、mCD19/IL-12-CAR-T细胞。通... 目的:通过构建表达IL-12的小鼠CAR-T细胞,探讨经尾静脉将其输注于小鼠体内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模型的方法。方法:构建基于靶向鼠源CD19的CAR分子,包装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感染小鼠T细胞构建mCD19-CAR-T、mCD19/IL-12-CAR-T细胞。通过构建小鼠体内胰腺癌Panc02-CD19细胞移植瘤模型,检测mCD19/IL-12-CAR-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ELISA法检测两种CAR-T细胞IL-12和IFN-γ分泌水平;经小鼠尾静脉输注mCD19/IL-12-CAR-T细胞构建CAR-T细胞CRS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IL-6、MCP-1、IL-1、IL-10、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荷瘤小鼠肝、脾、肺和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经过培养扩增的mCD19/IL-12-CAR-T细胞能有效分泌IL-12,CAR阳性率达(56.9±5.4)%;与非靶细胞Panc02或靶细胞Panc02-CD19共培养时,均能高分泌IFN-γ。成功构建小鼠胰腺癌Panc02-CD19细胞移植瘤模型,经小鼠尾静脉注射1×10^(6)个mCD19/IL-12-CAR-T细胞能显著抑制移植瘤的生长,但未能诱发严重CRS;输注2×10^(6)个mCD19/IL-12-CAR-T细胞后,小鼠出现体质量减轻、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组织损伤,最终导致死亡等一系列典型CRS表现。结论:成功构建IL-12-CAR-T细胞诱发的小鼠CRS模型,其稳定性好、重复性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白细胞介素-12 CAR-T细胞疗法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胰腺癌细胞
原文传递
伴有腹水形成的腹腔髓系肉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洁 倪海雯 +3 位作者 于慧 申龙树 唐福婷 章宜芬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7-20,26,共5页
目的腹腔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伴腹水形成较为罕见,本文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江苏省中医院1例确诊的以腹水为首发症状的腹腔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腹水细胞学、免疫组化、骨髓穿刺、治疗预... 目的腹腔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伴腹水形成较为罕见,本文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江苏省中医院1例确诊的以腹水为首发症状的腹腔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腹水细胞学、免疫组化、骨髓穿刺、治疗预后和随访结果。分别在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检索到6篇中文和8篇英文腹腔髓系肉瘤伴腹水形成文章共14例,且均为个案报道。结果患者,女性,4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就诊,CT示小肠占位伴大量腹水。胸部磁共振示:两肺及前纵隔多发实性小结节,转移不除外。腹水细胞涂片光镜可见大量弥散分布的圆形、卵圆形肿瘤细胞,大小相对一致;细胞质少,嗜碱性;部分细胞可见核沟和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背景中见少量前体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蜡块免疫组化示肿瘤表达弥漫MPO、CD34、CD68。患者后续行骨髓穿刺示原始粒细胞占21.6%,遂行联合化疗,腹水消退,症状明显改善。回顾中英文文献并结合本病例发现,腹腔髓系肉瘤伴腹水形成极易导致临床误诊,腹水细胞学结合细胞蜡块免疫组化,能进一步病理确诊。多数髓系肉瘤伴腹水形成伴有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针对粒细胞肉瘤化疗通常有效,然而整体预后较差。结论腹腔髓系肉瘤通常伴腹水形成且比较罕见,对于既往史无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和影像容易误诊。腹水细胞学结合细胞蜡块免疫组化能够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肉瘤 粒细胞肉瘤 腹水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运用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蕈样肉芽肿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晓丽 于慧 +3 位作者 孔祥图 代兴斌 徐小梦 倪海雯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631-2634,共4页
目的:阐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蕈样肉芽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法: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对蕈样肉芽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进行系统阐释,回顾目前西医治疗的现状及难点,结合具体病案论述中西结合治疗的辨证思路。结果... 目的:阐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蕈样肉芽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法: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对蕈样肉芽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进行系统阐释,回顾目前西医治疗的现状及难点,结合具体病案论述中西结合治疗的辨证思路。结果:对疾病早期患者采用以皮肤为靶向的局部治疗,中医辨证多为风热,以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要治法。随着疾病的进展,采用全身系统治疗为主,病机属虚实夹杂,以益气养阴、凉血解毒为主要治法。结论:蕈样肉芽肿早期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西药综合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结合癌毒病机理论,分期分阶段紧扣核心病机,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毒病机理论 蕈样肉芽肿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皮肤T细胞淋巴瘤 中西医结合 中医 疗效
下载PDF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16
作者 柳华锋 卢军锋 +7 位作者 陈秀庆 郑佳 杨志东 王振宇 刘宏先 张先元 钱树树 叶远玲 《中国乡村医药》 2022年第16期37-39,共3页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势急、漏诊率及死亡率高的心血管系统危重症。临床接诊过程中,剧烈的胸痛、腹痛是主动脉夹层的普遍症状,但不典型症状如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时,常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误诊、漏诊。笔者曾诊治1例以“肢体活动不利...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势急、漏诊率及死亡率高的心血管系统危重症。临床接诊过程中,剧烈的胸痛、腹痛是主动脉夹层的普遍症状,但不典型症状如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时,常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误诊、漏诊。笔者曾诊治1例以“肢体活动不利”“言语含糊”为首发症状,首诊于急诊科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23岁,因“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含糊约1小时”于2021年4月29日11:00左右,就诊于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急诊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症状 首发症状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BCR—ABL激酶突变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祖琼 孙雪梅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44-646,共3页
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是目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药物。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可以使65%~85%的CML患者达到完全的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反应(MMR)率为40%~70%,完全分子反应(CMR)率为10%-40%^[1... 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是目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药物。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可以使65%~85%的CML患者达到完全的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反应(MMR)率为40%~70%,完全分子反应(CMR)率为10%-40%^[1],但有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根据耐药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原发耐药(又称外源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内源性耐药)。前者表现为初始治疗无效;后者表现为获得理想反应后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细胞遗传学反应 ABL BCR 继发性耐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突变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非霍奇金淋巴瘤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晓丽 于慧 +1 位作者 孔祥图 倪海雯 《药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412-426,共15页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系统过度增殖的血液肿瘤,随着对该病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入,针对不同分子机制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免疫治疗及小分子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该病的治疗模式,给高危、复发难治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系统过度增殖的血液肿瘤,随着对该病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入,针对不同分子机制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免疫治疗及小分子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该病的治疗模式,给高危、复发难治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近年来调动自身抗肿瘤免疫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抗体偶联药(ADC)、双特异性抗体(Bs Ab),尤其是靶向肿瘤细胞及效应T细胞的双特异T细胞衔接器(Bi TE)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新型免疫治疗及针对信号通路调控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成为NHL的治疗新选择。综述目前NHL领域的药物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双特异性抗体 信号通路 小分子靶向药 抗体偶联药物
原文传递
全血细胞减少诊治病例讨论
19
作者 王磊 陈宝安 +7 位作者 王建宁 丁家华 李建勇 欧阳建 翟勇平 孙雪梅 徐燕丽 李东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4-46,共3页
1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全血细胞减少20余年"入院。患者20余年前发现三系细胞减少,外院行骨髓病理及细胞学和相关血液学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后予以"生血片"及中药等治疗,血常规维持在Hb(60~80)g/L,WBC(2.5~... 1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全血细胞减少20余年"入院。患者20余年前发现三系细胞减少,外院行骨髓病理及细胞学和相关血液学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后予以"生血片"及中药等治疗,血常规维持在Hb(60~80)g/L,WBC(2.5~3.5)×109/L,PLT(40~60)×109/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细胞减少 论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传染病及微生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碧清 刘细细 朱学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886-4892,共7页
单细胞测序技术正逐渐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必备工具”,为我们理解各种生物学现象带来革命性的洞见。很多传染性疾病均涉及免疫细胞的差异化功能,而这些免疫细胞之间具有较大的异质性。与传统的批量高通量测序相比,近年来新兴的单细... 单细胞测序技术正逐渐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必备工具”,为我们理解各种生物学现象带来革命性的洞见。很多传染性疾病均涉及免疫细胞的差异化功能,而这些免疫细胞之间具有较大的异质性。与传统的批量高通量测序相比,近年来新兴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使得研究者能够分析感染过程的免疫细胞异质性,充分挖掘珍贵的临床样本的分子信息,还能获取难以培养的病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本文着重介绍了当前单细胞测序在传染性疾病及病原微生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传染病 微生物 免疫图谱 宿主-微生物互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