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帝视内镜在困难气道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徐中萍 王小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研究帝视内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在困难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患者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7-76岁,体质量45~85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采用静脉诱导麻醉,应用帝视内镜进行经口... 目的研究帝视内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在困难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患者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7-76岁,体质量45~85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采用静脉诱导麻醉,应用帝视内镜进行经口气管插管,观察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及插管后相关并发症。结果22例患者1次插管成功,3例通过调整镜身弯曲度2次插管成功,成功率为100%.插管时间(29.5±6.8)s。术后患者未见明显的插管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无明显波动。结论在困难气道中使用帝视内镜引导下绎口气管插管可提高成功率减少插管后相关并发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视内镜 气管插管 困难气道
原文传递
硬膜外使用地塞米松对术后阿片类镇痛药镇痛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徐中萍 王小明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第6期563-564,共2页
目的:临床硬膜外单次注射地塞米松,观察其增强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择期行硬膜外麻醉下肢手术患者120例,无器质性疾病,随机分为单纯吗啡组(A组,30例)、单纯芬太尼组(B组,30例)、地塞... 目的:临床硬膜外单次注射地塞米松,观察其增强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择期行硬膜外麻醉下肢手术患者120例,无器质性疾病,随机分为单纯吗啡组(A组,30例)、单纯芬太尼组(B组,30例)、地塞米松复合吗啡组(C组,30例)及地塞米松复合芬太尼组(D组,30例)。各组术中均采用0.5%的盐酸罗哌卡因,术后硬膜外单次注入0.75%的盐酸罗哌卡因3 mL。 A组加吗啡2 mg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共3 mL;B组加芬太尼0.1 mg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共3 mL;C 组加地塞米松10 mg、吗啡2 mg 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共3 mL;D组加地塞米松10 mg、芬太尼0.1 mg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共3 mL。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观察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及其不良反应。结果: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1),D组明显长于B组(P〈0.01)。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例数,C组少于A组(P〈0.05);D组少于B组(P〈0.05),所有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出现。结论:硬膜外使用地塞米松对术后阿片类镇痛药镇痛效果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地塞米松 吗啡 芬太尼
下载PDF
托烷司琼对术后硬膜外镇痛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
3
作者 王小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24-225,共2页
对12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使用不同止吐药物,观察其对自控硬膜外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术后硬膜外镇痛分别静脉辅助使用托烷司琼、格拉司琼、恩丹西酮均可明显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其中托烷司琼远期效果... 对12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使用不同止吐药物,观察其对自控硬膜外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术后硬膜外镇痛分别静脉辅助使用托烷司琼、格拉司琼、恩丹西酮均可明显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其中托烷司琼远期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镇痛 恶心 呕吐 托烷司琼 格拉司琼 恩丹西酮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26
4
作者 赵以松 孟祥奇 +2 位作者 喻翔卿 徐雪芬 熊远洪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的效果。方法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术前10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B组泵注生理盐水2ml作对照。手术均在罗哌卡因腰麻下完成。两组术后均使用芬...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的效果。方法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术前10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B组泵注生理盐水2ml作对照。手术均在罗哌卡因腰麻下完成。两组术后均使用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镇静、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Ramsay镇静评级优于B组(P<0.05),术后6、12、24、36和48h的VA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12.5%vs.10.0%)(P>0.05)。A组术后48h芬太尼用量少于B组[(14.1±3.0)μg/kg vs.(15.9±3.8)μg/kg],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B组[(5.4±5.8)次vs.(9.7±5.8)次](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能够改善术后芬太尼PCIA效果,并能减少芬太尼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超前镇痛
原文传递
吗啡联合地塞米松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小明 喻翔卿 徐中萍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89-1090,共2页
目的观察吗啡联合地塞米松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一侧手臂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地塞米松组(B组)、吗啡组(C组)及地塞米松联合吗啡组(D组),每组30例。手术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不佳者除... 目的观察吗啡联合地塞米松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一侧手臂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地塞米松组(B组)、吗啡组(C组)及地塞米松联合吗啡组(D组),每组30例。手术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不佳者除外),手术时间为1~2h。所有患者麻醉药均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及0.5%的利多卡因30~40ml。A组局麻药中不加用任何药,B组中加用地塞米松10mg,C组中加用吗啡2mg,D组加用地塞米松10mg和吗啡2mg。术后观察患者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C组及D组的术后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1),而C组及D组的术后镇痛时间又明显长于B组(P<0.01),D组明显长于C组(P<0.05);C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其他3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臂丛神经阻滞的局麻药中加入吗啡及地塞米松用于术后镇痛的镇痛时间长,效果确切,且无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吗啡 地塞米松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隐神经与坐骨神经联合置管阻滞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镇痛 被引量:9
6
作者 喻翔卿 赵以松 +2 位作者 陆季娟 陈梅花 沈劼颖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10期1389-139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隐神经与坐骨神经置管阻滞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单侧踝关节骨折患者75例,在腰麻下行内外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机分为三种术后镇痛组:连续隐神经与坐骨神经置管...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隐神经与坐骨神经置管阻滞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单侧踝关节骨折患者75例,在腰麻下行内外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机分为三种术后镇痛组:连续隐神经与坐骨神经置管阻滞组(A组,25例);单次隐神经阻滞+连续坐骨神经置管阻滞组(B组,25例);静脉芬太尼PCIA组(C组,25例)。记录术后48h内各时点的数字疼痛评定量表评分(NPRS)和股四头肌肌力,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患者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B组在术后6~12h静息和运动时N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均显著低于C组(P均<0.01);A组在术后18~36h静息和运动时NPRS评分均低于B、C组(P<0.05,P<0.01);A、B组在术后6~36h芬太尼用量及芬太尼总量均少于C组(P均<0.01);三组患者术后各时点股四头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阿片类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以C组最高(P<0.01)。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以A组最高(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连续隐神经与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能有效缓解踝部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隐神经阻滞 连续坐骨神经阻滞 踝关节骨折 术后镇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