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物候期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宸赫 王琳 +1 位作者 赵天良 苏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8-452,共5页
利用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实测的冬小麦物候数据和气温数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5日滑动平均法、相关性分析,探讨了2003—2012年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内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起始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因... 利用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实测的冬小麦物候数据和气温数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5日滑动平均法、相关性分析,探讨了2003—2012年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内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起始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近年来研究区域内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起始日期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在时间序列中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的发生时间主要呈延后趋势;农业界限温度初日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农业界限温度的通过日期在西北地区呈提前趋势,在东部地区呈延后趋势;冬小麦物候期起始日期与农业界限温度初日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温度升高可以促进冬小麦生物过程进行,有利于冬小麦拔节期、成熟期等生育期发生,从而导致冬小麦物候期提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物候期 时空特征 气温因素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淮安地区重污染天气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2
作者 宋昊冬 谢真珍 +3 位作者 赵天良 安礼政 邵正艳 王蓓元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淮安地区2019年1月12—15日期间的细颗粒物PM_(2.5)污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地面均压场控制,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地面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且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大...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淮安地区2019年1月12—15日期间的细颗粒物PM_(2.5)污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地面均压场控制,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地面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且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大气污染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均较差,有利于细颗粒物PM_(2.5)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模式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和PM_(2.5)质量浓度有比较好的模拟效果,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模拟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63和0.74以上,并且均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此次重污染天气由本地累积和外来输送共同引起,江苏省内污染源排放的贡献率为47%,其中淮安占比为17%。区域污染物输送的输送主要来自偏西和偏北方向,其中山东、安徽和河南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为20%、18%和10%,在区域传输中占较大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PM_(2.5) 重污染天气
下载PDF
云雷达联合微波辐射计的水凝物识别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金虎 谢槟泽 +4 位作者 刘光普 陈后财 吕星超 蔡嘉晗 梁艺潇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4-934,共11页
为降低飞机飞行时的积冰风险,利用模糊逻辑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对云雷达联合微波辐射计探测数据进行水凝物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均能有效地完成水凝物分类:模糊逻辑算法对退极化比极为敏感;神经网络算法可以区分水凝物是否存... 为降低飞机飞行时的积冰风险,利用模糊逻辑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对云雷达联合微波辐射计探测数据进行水凝物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均能有效地完成水凝物分类:模糊逻辑算法对退极化比极为敏感;神经网络算法可以区分水凝物是否存在和进行小粒径粒子分类,但对大粒径非球形粒子不敏感.本研究可从水凝物类型的角度对飞机积冰提供预警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达 微波辐射计 水凝物分类 模糊逻辑 神经网络
下载PDF
江苏北部地区冬季PM_(2.5)污染天气形势分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史俊南 陆岳 +2 位作者 赵天良 龚山陵 张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58-863,共6页
利用2015—2019年冬季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K均值聚类的客观分型方法对江苏北部冬季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天气形势分型,结合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地面站点气象数据,分析江苏北部地区不同天气形势下PM_(2.5)污染特征,并... 利用2015—2019年冬季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K均值聚类的客观分型方法对江苏北部冬季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天气形势分型,结合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地面站点气象数据,分析江苏北部地区不同天气形势下PM_(2.5)污染特征,并通过地面气象要素与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天气形势对PM_(2.5)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北部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可分为7种天气类型,其中良好的空气质量主要出现在冷锋前部型、高压底部型和高压环流型3种与冷高压密切相关的天气形势中,地面气象要素表现为低温、低湿与大风,有利于PM_(2.5)的扩散稀释,属于清洁型天气;在弱低压环流型、低压均压场型与高压均压场型中,PM_(2.5)污染水平较高,地面风速较低,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污染物的积聚与生成,属于污染型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北部 客观分型 PM_(2.5) 污染 主成分分析 K均值聚类
下载PDF
沙尘气溶胶的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建慧 赵天良 +2 位作者 刘煜 韩永翔 熊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02-3111,共10页
基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1对2002—2003年模拟的全球沙尘气溶胶分布及其变化的评估,通过去除东亚沙漠(局地源)的敏感性模拟试验来分析北非、阿拉伯和中亚地区沙漠区(外部源)的沙尘气溶胶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贡献... 基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1对2002—2003年模拟的全球沙尘气溶胶分布及其变化的评估,通过去除东亚沙漠(局地源)的敏感性模拟试验来分析北非、阿拉伯和中亚地区沙漠区(外部源)的沙尘气溶胶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受到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跨亚欧大陆传输的影响,东亚以外沙尘源对青藏高原大气贡献率最大,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贡献率最小,对中国南方地区和日韩及邻近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贡献率基本相当.东亚地区秋(冬)季大气受到东亚以外沙尘源的影响最弱(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地层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外源贡献率秋季最小(约5%),冬季最大(约30%).青藏高原冬季60%~80%的近地面大气沙尘气溶胶来自东亚以外的沙漠区,而在秋季则只有约20%~60%.外源对东亚大气沙尘气溶胶柱浓度和对近地面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影响具有基本一致的季节特征,但对柱浓度的贡献率一般偏大10%~40%.沙尘气溶胶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6 km的自由对流层.随对流层高度的增加东亚各地区外源贡献率均增加.青藏高原地区以年平均对流层沙尘气溶胶外源贡献率62%~81%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影响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东亚沙漠 外源贡献率 跨亚欧大陆传输
原文传递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雪花粒子群多次散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谢槟泽 王金虎 +3 位作者 蔡嘉晗 陈浩 王佳欣 李晶 《气象科技》 2020年第3期313-321,共9页
为精确利用雷达回波反演雪花粒子的微物理参数,建立满足指数分布的非球形雪花粒子群模型,在94GHz频率下利用XFDTD软件计算电磁波不同入射方向下粒子群的后向散射截面,并与简单相加作比较,结果表明:同一入射方向下,粒子群多次散射效应下... 为精确利用雷达回波反演雪花粒子的微物理参数,建立满足指数分布的非球形雪花粒子群模型,在94GHz频率下利用XFDTD软件计算电磁波不同入射方向下粒子群的后向散射截面,并与简单相加作比较,结果表明:同一入射方向下,粒子群多次散射效应下的后向散射截面均大于简单相加的结果;不同入射方向下,粒子群的后向散射截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雷达实际探测中必须考虑多次散射和入射电磁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花粒子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雷达散射截面 非球形 多次散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