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近45年蒸发变化的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22
1
作者 刘波 马柱国 丁裕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0-848,共9页
对整个中国北方及东北、华北、西北区东部和西北区西部四个子区域蒸发皿蒸发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近45年(1960—2004年)中国北方蒸发皿蒸发的下降趋势明显,并且在空间上从东北向西北的下降趋势逐渐增大。同时结合降水、相对湿度、日较差... 对整个中国北方及东北、华北、西北区东部和西北区西部四个子区域蒸发皿蒸发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近45年(1960—2004年)中国北方蒸发皿蒸发的下降趋势明显,并且在空间上从东北向西北的下降趋势逐渐增大。同时结合降水、相对湿度、日较差及日照等环境因子对过去45年的变化特征及与蒸发皿蒸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无论是在半湿润的东北区还是干旱的西北区,气温日较差和风速都是影响蒸发皿蒸发的最重要的因子,这可能是导致蒸发皿蒸发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等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蒸发皿蒸发 日较差 风速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桥梁工程区气象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聪 黄世成 +1 位作者 张忠义 周建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3-6,共4页
根据国内大型桥梁建设工程区对气象安全保障的特殊要求及目前常规气象监测与预报预警的现状 ,笔者提出桥梁工程区气象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安全保障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技术框架 ,并据此研制成功一个基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 ,由工程... 根据国内大型桥梁建设工程区对气象安全保障的特殊要求及目前常规气象监测与预报预警的现状 ,笔者提出桥梁工程区气象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安全保障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技术框架 ,并据此研制成功一个基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 ,由工程区数据采集、分析及预报制作、信息传输、应急措施 4部分组成的桥梁工程区气象安全保障系统。该系统克服了以往桥梁施工气象安全保障中的缺陷 ,满足了建设部门随时随地掌握工程区当前和未来气象环境及其他安全保障对工程区气象基础数据的需求。系统应用于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期的气象安全保障中 ,已取得明显实效 ,为该大桥建设规避气象灾害 ,降低不利天气条件影响 ,保障施工安全及施工计划安排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 大型桥梁 安全保障系统 桥梁施工 应急措施 施工安全 建设部门 规避 预警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年代际变化与中国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41
3
作者 曲金华 江志红 +1 位作者 谭桂容 孙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7-563,共7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51—2001年)海洋表面月平均温度资料、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以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旋转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REOF)和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了冬季大西洋中低纬海表温度分布的主要模态及其...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51—2001年)海洋表面月平均温度资料、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以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旋转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REOF)和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了冬季大西洋中低纬海表温度分布的主要模态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北大西洋中部海表温度异常主要表现为2个基本模态,其中反映冬季大西洋20°-50°N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第二特征模态,在年际、年代际变化关系上与中国冬季平均气温关系非常密切。进一步研究表明,冬季北大西洋中部海表温度异常,可激发欧亚EU型环流,致使中国冬季气温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表面温度 REOF 冬季气温异常 EU型环流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曹丽青 余锦华 葛朝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4-507,共4页
利用NCEP/NCAR1948~2003年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的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呈持续下降趋势,80年代中期以后略有回升,但幅度不大,90年代中期以后又呈... 利用NCEP/NCAR1948~2003年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的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呈持续下降趋势,80年代中期以后略有回升,但幅度不大,90年代中期以后又呈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期与历史最低水平接近;华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与降水量及水资源总量的关系密切,大气水汽含量的减少趋势与降水量及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水汽含量 气候变化 水资源
下载PDF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春艳 沈渭寿 +1 位作者 缪启龙 张慧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0,共5页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正日益影响着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扰。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地...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正日益影响着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扰。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水资源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在总结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取得的成果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水资源承载力 社会经济 研究发展 水资源管理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咏青 罗哲贤 郭建侠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5,共8页
用EOF、PDF和场相似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 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指出夏季代表月份东亚大气环流存在两类天气体系(WeatherRegimes),即A类和B类。A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干旱环流型相对应;B类与西... 用EOF、PDF和场相似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 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指出夏季代表月份东亚大气环流存在两类天气体系(WeatherRegimes),即A类和B类。A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干旱环流型相对应;B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偏涝环流型相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近 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与天气体系A型(干旱型)正相似日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与天气体系B型(偏涝型)正相似日数趋于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干旱化 天气体系
下载PDF
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昌春 黄贤金 《四川环境》 2004年第5期92-94,共3页
循环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服务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见突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服务业进行引导显得很有意义。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本文剖... 循环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服务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见突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服务业进行引导显得很有意义。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本文剖析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型服务业方面诸多应改进和进行创新的内容,利用循环经济的理论从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探讨了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建设实施的保障体系,为服务业按循环经济的规律运行作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服务业 保障体系
下载PDF
绍兴市农业生态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被引量:14
8
作者 娄伟平 诸晓明 +3 位作者 周锁铨 薛根元 蔡菊珍 吉宗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2-186,F0004,共6页
通过建立基于3S技术的农业生态监测和基于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数值预报、短信息技术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动态监测绍兴市耕地被侵占面积,分析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覆盖等农业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并对农业气象灾害实现监测和预... 通过建立基于3S技术的农业生态监测和基于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数值预报、短信息技术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动态监测绍兴市耕地被侵占面积,分析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覆盖等农业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并对农业气象灾害实现监测和预警,从而为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 农业气象灾害 监测预警 绍兴市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05
9
作者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8-454,共7页
文章分析了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 文章分析了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平均气温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下载PDF
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77
10
作者 周宁芳 秦宁生 +1 位作者 屠其璞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4-349,共6页
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其上空500hPa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重建得到青藏高原1950—2000年连续、可靠的台站地面月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重建后的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年及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区域划分,分析了近50年... 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其上空500hPa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重建得到青藏高原1950—2000年连续、可靠的台站地面月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重建后的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年及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区域划分,分析了近50年青藏高原全年及各季节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年、春、夏、秋季与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区域分别可以划分为4个区、2个区、4个区、5个区和4个区。青藏高原近50年气温总体上升,但同时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大部分区域的平均气温变化和高原总体升温相似,春季和冬季升温明显,特别是春季和冬季的Ⅰ区。夏、秋季升温趋势不明显,夏季Ⅰ区与秋季Ⅲ区还表现出较小的降温趋势,降温幅度分别为-0.26℃和-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气温重建 气温的REOF分区 温度变化的区域特征
下载PDF
RegCM3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59
11
作者 刘晓东 江志红 +3 位作者 罗树如 张雪梅 李爱华 程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1-359,共9页
利用最新发布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98年5—8月中国东部降水进行了模拟试验,考察了模式对降水和大尺度环流系统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对流性降水方案对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的降水模拟效果差别较大,采用Kuo方案和Grell方案时模拟... 利用最新发布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98年5—8月中国东部降水进行了模拟试验,考察了模式对降水和大尺度环流系统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对流性降水方案对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的降水模拟效果差别较大,采用Kuo方案和Grell方案时模拟的降水效果要好于BM方案;RegCM3能较成功地再现异常降水的月际尺度变化和空间分布等基本特征;模式还较好地模拟了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演变过程和两次向北传播的季节内振荡。该模式可应用于中国东部夏季风降水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REGCM3 降水 模拟试验
下载PDF
西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2
12
作者 班军梅 缪启龙 李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6-351,共6页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1951~2000年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升温态势,在1998年达到50...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1951~2000年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升温态势,在1998年达到50年来最高值;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来日最高气温呈降温态势,其年际变化大于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的下降对平均气温影响大;日最低气温总体上呈升温态势,冬季1月升温比夏季7月显著;冬季气温在80年代为暖期;夏季气温在50年代为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平均气温 平均日最高气温 平均日最低气温
下载PDF
太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64
13
作者 向勇 缪启龙 丰江帆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0-705,共6页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太湖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采用Lars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呈现一定的区域特征,太湖湖岸区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湖心区,从富集系...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太湖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采用Lars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呈现一定的区域特征,太湖湖岸区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湖心区,从富集系数来看,Pb的富集程度最高,其次是Zn、Cu、As、Cr、Hg、Cd。太湖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显示,除无锡片区犊山口Hg的污染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外,其他各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都相对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Hg>Cd>Pb>As>Cu>Zn>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重金属 底泥 生态危害评价
下载PDF
可照时间受地形的影响及其精细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陆忠艳 周军 +1 位作者 邱新法 缪启龙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71,共8页
设计了起伏地形下可照时间分布式计算模型,讨论了不同纬度的坡度、坡向、遮蔽等地形因子对可照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可照时间的纬向分布特征明显;同一纬度,同一坡向的可照时间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坡向对可照时间的影响复杂,不同坡向... 设计了起伏地形下可照时间分布式计算模型,讨论了不同纬度的坡度、坡向、遮蔽等地形因子对可照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可照时间的纬向分布特征明显;同一纬度,同一坡向的可照时间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坡向对可照时间的影响复杂,不同坡向上的可照时间随季节和坡度变化;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冬季,地形遮蔽对可照时间的影响显著,可明显地影响可照时间的空间分布,清楚表现出可照时间的非地带性。同时绘制了 1: 100万我国实际地形下精细的可照时间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照时间 分布式 坡度 坡向 遮蔽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我国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方法的再讨论 被引量:64
15
作者 鞠晓慧 屠其璞 李庆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6-521,共6页
根据我国建站时间在30a以上的辐射资料以及对应的地面站日照资料,在分析太阳总辐射统计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中a、b系数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辐射气候学计算的可能误差,得到了用日照资料估算总辐射的误... 根据我国建站时间在30a以上的辐射资料以及对应的地面站日照资料,在分析太阳总辐射统计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中a、b系数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辐射气候学计算的可能误差,得到了用日照资料估算总辐射的误差范围。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月总量接近正态分布特征;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中的a、b系数具有较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需按不同月份确立;通过逐年观测资料计算各基本站a、b系数,再由内插求得无辐射资料测站的a、b系数,进而计算无辐射资料站的辐射总量,其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日照 a、b系数 误差
下载PDF
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的青海省牧草产量估产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杨英莲 邱新法 殷青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106,I0002,共6页
利用青海省22个生态环境监测站在2003和2004年牧草生长季内各月所测的牧草鲜草产量数据,并搜集了该时段内逐日的MODIS遥感数据,通过对图像的预处理,云区识别,植被指数的计算及月最大植被指数的合成,形成了与牧草产量数据相对应的MODISEV... 利用青海省22个生态环境监测站在2003和2004年牧草生长季内各月所测的牧草鲜草产量数据,并搜集了该时段内逐日的MODIS遥感数据,通过对图像的预处理,云区识别,植被指数的计算及月最大植被指数的合成,形成了与牧草产量数据相对应的MODISEVI数据。然后按牧草生长季和草地类型建立了牧草鲜草产量与MODIS植被指数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MODISE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用指数函数建立产量模型效果较好。按牧草生长季建立的牧草产量检测模型比按草地类型建立的模型相关性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植被指数 牧草产量 监测模型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台风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87
17
作者 曹楚 彭加毅 余锦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5-461,共7页
利用1949—200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台风和全球地面温度资料,对登陆我国台风的频数、强度以及登陆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别是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变化特征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登... 利用1949—200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台风和全球地面温度资料,对登陆我国台风的频数、强度以及登陆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别是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变化特征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登陆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没有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强;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均有减弱趋势,极端强度的减弱趋势尤为明显,但其强度弱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在1968—2002年全球明显增暖时段,我国台风登陆位置偏向我国中部,西北太平洋台风在生命史中强度达最强时的位置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暖 登陆台风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我国太阳总辐射月总量资料的均一性检验及订正 被引量:33
18
作者 鞠晓慧 屠其璞 李庆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6-341,共6页
采用建站在30 a以上的月总辐射资料,以相关性最好的月份为代表月份,以经过均一性检验的日照资料为参考序列,用Potter法进行总辐射资料的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存在1个或2个间断点的测站占总数的58.6%;无间断点的测站占总数的34.3%。出... 采用建站在30 a以上的月总辐射资料,以相关性最好的月份为代表月份,以经过均一性检验的日照资料为参考序列,用Potter法进行总辐射资料的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存在1个或2个间断点的测站占总数的58.6%;无间断点的测站占总数的34.3%。出现间断点的年份以20世纪70年代最多,其次是90年代。90年代初全国辐射仪器的换型对辐射资料没有普遍明显的影响。最后用回归法对存在间断点的绝大多数测站进行了均一性订正,订正后辐射和日照的年平均相关系数普遍增大,平均增大近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性检验 Potter法 间断点 订正
下载PDF
高斯权重法在温度场插值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昌军 陈渭民 +1 位作者 罗玲 周锁铨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6-614,共9页
对于1km分辨率的温度插值,在高斯权重插值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地形因子的两种应用方案,并给出相应的误差订正和逐步订正方案,并以长江流域中上游2001年189个测站的5月1日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资料为例,通过比较选取一种简便... 对于1km分辨率的温度插值,在高斯权重插值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地形因子的两种应用方案,并给出相应的误差订正和逐步订正方案,并以长江流域中上游2001年189个测站的5月1日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资料为例,通过比较选取一种简便的、精度高的、与地形吻合更好的复杂地形温度的空间插值方案。利用这种方法所得到地形吻合较好的分辨率为1km的温度场栅格图,且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插值平均绝对误差均提高了1.2℃左右(对于平均温度,插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43℃),插值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均提高了1.5℃左右(对于平均温度,插值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为0.56℃),对全年,日平均温度平均绝对误差可达0.77℃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权重法 逐步订正 地形因子
下载PDF
长江南通段江面风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聪 黄世成 严迎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共7页
通过在长江南通段江面、江岸建立风观测站,并在江岸建设80m高的风梯度观测塔,与邻近气象站开展了较长时间的风同步观测,获得了实地观测数据。利用同步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长江南通段江面风的观测事实,并利用风梯度观测资料,... 通过在长江南通段江面、江岸建立风观测站,并在江岸建设80m高的风梯度观测塔,与邻近气象站开展了较长时间的风同步观测,获得了实地观测数据。利用同步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长江南通段江面风的观测事实,并利用风梯度观测资料,分析给出了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邻近气象站长年的风观测资料,推算了该处的设计基本风速及其他工程设计风参数。分析表明,该处江面风况明显有别于邻近气象站,风参数计算结果也明显高于风工程理论推算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面风 同步观测 设计风参数 长江南通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