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明原因男性不育人群中睾丸特异性乳酸脱氢酶基因突变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博 张朵 +5 位作者 曾健 富显果 柯龙凤 颜水堤 严爱贞 兰风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5-450,共6页
为了研究睾丸特异性乳酸脱氢酶,即乳酸脱氢酶C4(LDH-C4)基因突变在男性不育发病中的作用,利用LDH-C4特异性底物对100名不明原因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子LDH-C4进行活性显色,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LDH-C4活性低下的患者进行LDHC基... 为了研究睾丸特异性乳酸脱氢酶,即乳酸脱氢酶C4(LDH-C4)基因突变在男性不育发病中的作用,利用LDH-C4特异性底物对100名不明原因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子LDH-C4进行活性显色,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LDH-C4活性低下的患者进行LDHC基因PCR产物的突变筛查,对DHPLC峰形异常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筛选到一组精子LDH-C4活性明显下降的患者,其中1名患者的LDHC基因PCR产物在DHPLC中呈异常洗脱峰.对这一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发现患者LDHC基因第5外显子的115位碱基发生了T→A的杂合改变(GenBank登录号GU479375),该突变使LDHC基因的178位密码子由原来的TTG(编码亮氨酸)变为TAG(终止密码子),形成截短的C亚基.T克隆-测序进一步证实了该无义突变的杂合状态.这是在人类LDHC基因上发现的第一个突变,提示LDHC基因突变可能是男性不育发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症 睾丸特异性乳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C4 DHPLC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一例BP3:BP3重排inv dup(15)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钟福春 兰风华 +4 位作者 张晓 林宇翔 林炎鸿 严爱贞 涂向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2-405,共4页
目的联合多种遗传学技术鉴定1例标记染色体,并分析其基因组重排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核型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标记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为47,XX,+mar。... 目的联合多种遗传学技术鉴定1例标记染色体,并分析其基因组重排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核型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标记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为47,XX,+mar。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分析提示15q近端重复。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5号染色体,含双着丝粒。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显示15q11-13增加了两个拷贝数,重复区域位于20161372-29071810。结论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关键区拷贝数增加可能是导致BP3:BP3重排inv dup(15)异常表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染色体 基因组重排 临床表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
原文传递
可变剪接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富显果 兰风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1333-1336,共4页
mRNA可变剪接在脊椎动物中尤其普遍。Johnson等[1]利用芯片杂交技术检测了人类基因组10000多个外显子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的可变剪接产物,结果表明至少74%的基因可发生可变剪接。而Wang等[2]研究表明,此比例可达到92%~94%。mRNA可... mRNA可变剪接在脊椎动物中尤其普遍。Johnson等[1]利用芯片杂交技术检测了人类基因组10000多个外显子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的可变剪接产物,结果表明至少74%的基因可发生可变剪接。而Wang等[2]研究表明,此比例可达到92%~94%。mRNA可变剪接极大地增加了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复杂程度和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并且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近来的研究多致力于可变剪接的调控机制、功能相关性可变剪接体数据库的建立及可变剪接产物的生理与病理功能。本文就可变剪接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信使 可变剪接 剪接体
下载PDF
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郭小艳 王志红 +4 位作者 廖娟 周春燕 王鸿 耿丹明 兰风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4期227-232,共6页
目的对1个婴儿型多囊肾家系的致病基因PKHD1进行突变分析。方法先证者母亲怀孕两次,胎儿均在围产期死亡,且两次胎儿彩超结果相似,符合多囊肾改变。提取先证者父母及其他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PKHD1基因编码区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 目的对1个婴儿型多囊肾家系的致病基因PKHD1进行突变分析。方法先证者母亲怀孕两次,胎儿均在围产期死亡,且两次胎儿彩超结果相似,符合多囊肾改变。提取先证者父母及其他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PKHD1基因编码区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对相应PCR产物进行酶切鉴定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证实突变。结果先证者家系成员序列分析表明,其父和祖母PKHD1基因第59外显子存在杂合突变(c.9901G>T),其母和外祖母PKHD1基因第53外显子存在杂合的缺失突变(c.8317delG)。两个突变均导致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结论发现两个新的PKHD1基因突变;若胎儿同时遗传了这两个突变,将导致婴儿型多囊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型多囊肾 PKHD1基因 基因突变 突变分析
下载PDF
一个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的EXT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廖娟 周春燕 +1 位作者 郭小艳 兰风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对1个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的致病基因EXT1进行突变分析。方法提取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EXT1基因全部外显子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对相应PCR产物进行T克隆,以证实突变。对其他家庭成员的EXT1基因相应外显子也进行... 目的对1个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的致病基因EXT1进行突变分析。方法提取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EXT1基因全部外显子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对相应PCR产物进行T克隆,以证实突变。对其他家庭成员的EXT1基因相应外显子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多发性骨软骨瘤,其父也有类似临床表现,但明显轻于先证者,且11名同胞及其子女均无发病。先证者序列分析表明,其EXT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杂合的缺失突变:1476-1477delTC。先证者父亲的血液组织、精子和口腔粘膜细胞也存在相同突变,但在PCR产物直接测序中突变体的测序信号明显弱于先证者;在PCR产物的T克隆-测序中,来自先证者父亲的血液、精子、口腔黏膜细胞突变体的重组菌分别占总数的10%、2.6%、13.3%。其他11名同胞未见EXT1基因突变。结论先证者父亲在胚胎早期发生了EXT1基因突变,使其体内部分细胞(包括部分软骨细胞)带有EXT1基因突变,导致症状较轻的多发性骨软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软骨瘤 EXT1基因 新生突变 突变分析
下载PDF
脆性X综合征致病基因FMR1一个新型隐匿外显子发现及其鉴定
6
作者 郭小艳 富显果 +4 位作者 严爱贞 廖娟 张朵 柯龙凤 兰风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分析脆性X智力障碍1基因(FMR1基因)可变剪接表达类型。方法采用克隆-测序技术,从RNA途径分析人FMR1基因的可变剪接表达。结果构建健康人外周血cDNA53个T克隆,测序结果显示4个T克隆均有140bp大小的插入片段(NG_007529:21452-21591),... 目的分析脆性X智力障碍1基因(FMR1基因)可变剪接表达类型。方法采用克隆-测序技术,从RNA途径分析人FMR1基因的可变剪接表达。结果构建健康人外周血cDNA53个T克隆,测序结果显示4个T克隆均有140bp大小的插入片段(NG_007529:21452-21591),为FMR1内含子9的一部分,生物信息学比对显示该片段上下游具有4个经典的剪接信号,可能为新的隐匿外显子。巢式PCR显示健康人多种组织cDNA中普遍存在该片段。杂种小基因剪接试验显示该片段可通过可变剪接,与上游的外显子9和下游的外显子10同时出现在体外培养真核细胞的成熟mRNA中。结论该研究发现人FMR1基因的新型隐匿外显子,丰富了人FMR1基因可变剪接的内容,也为进一步研究可变剪接与脆性X综合征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和脆性X智力障碍1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R1基因 可变剪接 脆性X综合征 生物信息学 杂种小基因接剪实验
下载PDF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FMRP的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富显果 廖娟 +3 位作者 郭小燕 严爱贞 张朵 兰风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0期2527-2528,共2页
目的建立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脆性X智力障碍蛋白(FMRP),进而实现脆性X综合征(FXS)的初步筛查。方法对20份正常样本及疑似FXS患者的标本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数阳性率。结果带绿色荧光的FMRP在淋巴细胞胞浆中表达与... 目的建立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脆性X智力障碍蛋白(FMRP),进而实现脆性X综合征(FXS)的初步筛查。方法对20份正常样本及疑似FXS患者的标本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数阳性率。结果带绿色荧光的FMRP在淋巴细胞胞浆中表达与免疫组化相一致,正常标本正常阳性表达率范围为82%~96%,该疑似FXS患者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0%。结论可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FMR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FXS的初步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X综合征 脆性X智力障碍蛋白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甲基化特异性熔点曲线分析检测FMR1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方法的建立
8
作者 富显果 廖娟 +3 位作者 张朵 严爱贞 郭小燕 兰风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的检测脆性X智力障碍1基因(FMR1)CpG岛甲基化状态的方法。方法用亚硫酸氢钠对基因组DNA进行脱氨基修饰,以修饰后的DNA为模板,利用荧光定量PCR仪扩增FMR1基因CpG岛序列并进行熔点曲线分析,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验证...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的检测脆性X智力障碍1基因(FMR1)CpG岛甲基化状态的方法。方法用亚硫酸氢钠对基因组DNA进行脱氨基修饰,以修饰后的DNA为模板,利用荧光定量PCR仪扩增FMR1基因CpG岛序列并进行熔点曲线分析,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验证其甲基化状态。结果分析包含10个CpG位点FMR1基因CpG岛105bp片段显示,非甲基化与甲基化引物扩增产物之间熔点温度相差2.5℃;克隆测序显示两者之间未被修饰的胞嘧啶相差7个。结论所建立甲基化特异性熔点曲线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FMR1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为临床诊断脆性X综合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X综合征 CPG岛 甲基化
下载PDF
SARI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稳定转染HeLa细胞系的建立
9
作者 郑德柱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构建人SARI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稳定转染的HeLa细胞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SARI基因序列,连接插入至pCMV-N-Flag真核表达载体,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阳离子聚合物介导重组质... 目的构建人SARI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稳定转染的HeLa细胞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SARI基因序列,连接插入至pCMV-N-Flag真核表达载体,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阳离子聚合物介导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后,用G418抗生素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系。间接免疫荧光检测Flag-SARI融合蛋白在HeLa细胞系中的表达定位。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ARI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双酶切和DNA测序表明pCMV-Flag-SARI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经G418筛选后,RT-PCR和Western blot表明,转染重组质粒的HeLa细胞系中SARI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ag-SARI融合蛋白在HeLa细胞系的胞质和胞核中均有表达,且胞质荧光信号强于胞核。结论成功构建pCMV-Flag-SARI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FlagSARI蛋白主要定位于HeLa细胞系的胞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I 真核表达 HELA细胞 细胞定位
下载PDF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女性杂合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林 兰风华 王志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61-64,共4页
X一连锁肾上腺一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X—ALD)是最常见的过氧化物酶体病,其生化特点是极长链饱和脂肪酸(very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特别是二十六烷酸(C26:0)及二十四烷酸(C24:0)在... X一连锁肾上腺一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X—ALD)是最常见的过氧化物酶体病,其生化特点是极长链饱和脂肪酸(very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特别是二十六烷酸(C26:0)及二十四烷酸(C24:0)在不同组织和体液中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突变 连锁(遗传学) 脑疾病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杂合子 综述
下载PDF
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家系APC基因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赵栋 钟福春 +1 位作者 毛雅珍 王晓贤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目的对一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AFAP)家系进行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检测及分析。方法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1例临床诊断为AFAP的患者进行APC基因检测,发现... 目的对一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AFAP)家系进行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检测及分析。方法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1例临床诊断为AFAP的患者进行APC基因检测,发现突变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突变位点检测,同时采集100名无血缘关系正常人外周血进行相应位点检测作为对照。结果该家系在APC基因第9外显子处发生无义突变:c.1072C>T(Q358X),此突变在国内尚未见报道,100名无血缘关系正常人中未见此突变。结论 APC基因发生c.1072C>T(Q358X)突变为该AFAP家系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APC基因 分子诊断
下载PDF
一例散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嵌合突变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春燕 李军 +3 位作者 郭小艳 廖娟 王志红 兰风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9-532,共4页
目的对1例散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进行嵌合突变分析。方法提取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RNA,PCR扩增NF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基因组DNA途径证实突变,并对先证者儿子的NFI基因相应外显子也进行序列分析;针... 目的对1例散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进行嵌合突变分析。方法提取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RNA,PCR扩增NF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基因组DNA途径证实突变,并对先证者儿子的NFI基因相应外显子也进行序列分析;针对NF1基因第51外显子已发现的突变,取先证者全血淋巴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尿路上皮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T克隆及测序。结果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1型神经纤维瘤病。先证者外周血RNA途径检测出无义突变C.7911C〉T(P.Q2510X);基因组DNA途径证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尿路上皮细胞中均有该突变,尿路上皮细胞中该突变测序信号较弱;在PCR产物的T克隆-测序中,来自先证者的血液、口腔上皮、尿液上皮细胞无义突变c.7911c〉T(P.Q2510X)突变体的重组菌分别占总数的42%、36%、12%。其儿子、正常对照不存在上述突变。结论先证者在胚胎早期发生了NF1基因突变,使其体内部分细胞带有NF1基因突变,导致形成全身嵌合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嵌合突变 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家系ABCD1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林 林宇翔 +1 位作者 兰风华 王志红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分析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家系的先证者及ALD携带者所孕育胎儿的ABCD1基因突变。方法首先从RNA途径,应用RT-PCR技术,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5个家系先证者或其母亲的ABCD1基... 目的分析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家系的先证者及ALD携带者所孕育胎儿的ABCD1基因突变。方法首先从RNA途径,应用RT-PCR技术,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5个家系先证者或其母亲的ABCD1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测定查找突变,再通过基因组DNA途径进行突变验证。产前诊断采用STR位点分析方法排除母体基因组DNA污染后,应用DNA测序或PCR-限制性酶切方法对5个胎儿的羊水基因组DNA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在5个家系的先证者或先证者母亲分别发现5个不同位点的ABCD1基因突变,依次为c.796G>A,c.521A>G,c.1523C>T,c.1534G>A,c.1252C>T。产前诊断结果显示:5个胎儿均为男性,胎儿1、2、3、4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突变,胎儿5未检测到与先证者5相同的突变。结论 ABCD1基因突变分析是ALD分子诊断及产前分子诊断准确、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分子诊断 产前分子诊断 ABCD1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