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烷马赛球菌DZ1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和炎症因子、肝脏抗氧化能力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作者 占小秀 刘鹏宇 +2 位作者 向小娥 毛胜勇 金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79-4689,共11页
甲烷马赛球菌是哺乳动物消化道中的固有菌群,能够利用三甲胺(TMA)生成甲烷,然而其对宿主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利用小鼠模型研究灌胃甲烷马赛球菌菌株DZ1活菌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和炎症因子、肝抗氧化能力及盲肠微生... 甲烷马赛球菌是哺乳动物消化道中的固有菌群,能够利用三甲胺(TMA)生成甲烷,然而其对宿主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利用小鼠模型研究灌胃甲烷马赛球菌菌株DZ1活菌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和炎症因子、肝抗氧化能力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14只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体重18.4±1.1 g),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处理组(n=7),单笼饲养。处理组每天灌胃200μL DZ1菌液(1.09×10^(9)个细胞·mL^(-1)),对照组每天灌胃200μL无菌PBS溶液,试验期4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小鼠日增重和采食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处理组小鼠血清TMAO浓度和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处理组小鼠肝中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35),肝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39)。盲肠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菌群结构没有显著差异(ANOSIM,P=0.161)。处理组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有降低的趋势(P=0.064),Lawsonibacter属、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灌胃甲烷马赛球菌菌株DZ1未显著影响小鼠盲肠细菌区系结构,但降低了小鼠血清TMAO和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了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三甲胺(TMAO) 甲烷马赛球菌 肠道微生物 炎症因子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猪的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营养代谢 被引量:54
2
作者 朱伟云 余凯凡 +1 位作者 慕春龙 杨宇翔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46-3051,共6页
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微生物菌群,肠道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影响着饲料消化、营养物质吸收和能量供应,又调控着宿主正常生理功能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动物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感应器官,肠道对营养物质... 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微生物菌群,肠道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影响着饲料消化、营养物质吸收和能量供应,又调控着宿主正常生理功能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动物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感应器官,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感应可以通过脑肠轴调节机体生理活动。肠道微生物还能代谢蛋白质产生宿主细胞不能合成的肽类物质,并通过小肠上皮的肽类转运系统影响机体代谢,因此可能存在微生物-肠道-大脑轴。肠道微生物还可以与机体形成宿主-微生物代谢轴,对动物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和免疫稳态起重要作用。饲粮对宿主代谢的改变,常伴随有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可能通过微生物-肠道-大脑轴以及宿主-微生物代谢轴调节宿主很多生理过程,进而影响机体整体代谢。本文概述了猪肠道微生物区系与宿主肠道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以加深关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代谢贡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肠道-大脑轴 宿主-微生物代谢轴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机体整体代谢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制剂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功能和微生物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雪莉 虞徳夫 +3 位作者 王超 丁立人 朱伟云 杭苏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4-510,共7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制剂对苏淮断奶仔猪肠道黏膜营养素转运体、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微生物菌群数量、短链脂肪酸及乳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胎次和体质量(9.34 kg)相近的28日龄健康苏淮断奶仔猪144头,按饲喂日...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制剂对苏淮断奶仔猪肠道黏膜营养素转运体、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微生物菌群数量、短链脂肪酸及乳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胎次和体质量(9.34 kg)相近的28日龄健康苏淮断奶仔猪144头,按饲喂日粮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抗生素)、植物乳杆菌制剂组(基础日粮+植物乳杆菌制剂),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预饲期3 d,仔猪32日龄开始试验,59日龄试验结束时屠宰采样。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及黏膜样品分别用于黏膜营养素转运体和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分别收集盲肠和结肠食糜,测定短链脂肪酸和乳酸含量,RT-qPCR分析微生物菌群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制剂组可显著上调十二指肠PepT1、空肠SGLT-1和PepT1以及回肠SGL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植物乳杆菌对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植物乳杆菌制剂组可显著上调十二指肠Occludin、空肠和回肠Occludin和ZO-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而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其他基因无明显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制剂组可显著增加盲肠丁酸、结肠丁酸和乳酸的含量(P<0.05),而对乙酸和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减少大肠杆菌数量(P<0.05),显著增加结肠乳酸杆菌和梭菌ⅩⅣa群的数量(P<0.05);相较于抗生素组,植物乳杆菌制剂可显著提高盲肠乳酸、结肠乳酸和丁酸含量以及盲肠和结肠中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结论]仔猪断奶时饲喂植物乳杆菌制剂可调节肠道黏膜营养素转运体及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提高短链脂肪酸和乳酸含量,促进肠道有益菌如乳酸杆菌、梭菌ⅩⅣa群的增殖,减少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数量,从而促进肠道健康,缓解断奶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制剂 断奶仔猪 营养素转运体 紧密连接蛋白 短链脂肪酸 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体外法评定甘露寡糖和甜菜汁对肠道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杭苏琴 毛胜勇 +1 位作者 于卓腾 朱伟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3,共5页
以厌氧收集的仔猪25日龄断奶当天回肠、结肠食糜作为接种物,甘露寡糖(MOS)和甜菜汁(SBP)为底物,体外发酵48 h,测定产气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以研究MOS和SBP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影响。结果表明,MOS组和SBP组产气量、产酸量都高于对照... 以厌氧收集的仔猪25日龄断奶当天回肠、结肠食糜作为接种物,甘露寡糖(MOS)和甜菜汁(SBP)为底物,体外发酵48 h,测定产气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以研究MOS和SBP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影响。结果表明,MOS组和SBP组产气量、产酸量都高于对照组,且呈剂量效应。在回肠,MOS各组乙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丙酸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SBP组以乙酸发酵为主,但其比例随剂量增加而下降,而丁酸比例则随之显著上升。在结肠,MOS和SBP各组的丁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MOS组乙酸比例随剂量增加而下降,SBP组仍以乙酸为主,但剂量效应不明显。以上结果提示,MOS和SBP具有促进肠道微生物发酵,提高肠道丁酸比例的潜在益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寡糖 甜菜汁 断奶仔猪肠道食糜 体外发酵 产气量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不同饲料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耿 朱伟云 +1 位作者 刘相玉 毛胜勇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12-117,共6页
以黑麦草、高羊茅、稻草、花生壳等粗料成分以及玉米、小麦、可溶性淀粉等精料成分为发酵底物研究了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各种底物的发酵产气量(P<0.01),黑麦草粉、高羊茅草粉... 以黑麦草、高羊茅、稻草、花生壳等粗料成分以及玉米、小麦、可溶性淀粉等精料成分为发酵底物研究了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各种底物的发酵产气量(P<0.01),黑麦草粉、高羊茅草粉、稻草粉和花生壳粉的底物消失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6.22%(P<0.05),14.16%(P<0.05),28.54%(P<0.01)和45.09%(P<0.05);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小麦、玉米和可溶性淀粉的pH值(P<0.05),但对粗料无明显影响(P>0.05);小麦、玉米和可溶性淀粉处理组的乳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各种底物的处理组的NH3-N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种底物中,小麦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浓度最高,小麦处理组的乙酸浓度、丙酸浓度、丙酸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乙酸丙酸比降低了0.18(P<0.01),延胡索酸二钠提高了所有底物的丙酸浓度及其比例。综合各指标的发酵情况,延胡索酸二钠对各种底物均有一定的效果,是一种潜在的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酸二钠 瘤胃酸中毒 乳酸 体外瘤胃发酵
下载PDF
黄豆苷元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于卓腾 姚文 +1 位作者 毛胜勇 朱伟云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研究黄豆苷元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苏某猪场产期相近、胎次相似数目相当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6窝,随机分为2组,每组三窝。一组为对照组,按常规饲养,另一组为处理组,在7、9、11d每头猪强饲大豆黄酮(10mg/L)1ml... 目的:研究黄豆苷元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苏某猪场产期相近、胎次相似数目相当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6窝,随机分为2组,每组三窝。一组为对照组,按常规饲养,另一组为处理组,在7、9、11d每头猪强饲大豆黄酮(10mg/L)1ml、2ml、3ml。两组均于21d断奶。于14、21、24、35d每窝各屠宰一头,无菌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食糜。食糜细菌16S rDNA的V6-V8可变区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电泳后再进行多样性分析,并对特殊条带进一步克隆测序。结果:饲喂大豆黄酮后,处理组仔猪各肠段的DGGE条带数均高于对照组,盲肠、结肠和直肠中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在35d时处理组大肠中出现3条优势条带,经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登录序列比较,发现它们分别与butyrate-producing bacterium SL7/1,Clostridium butyricum(NCIMB8082),Ruminococcus obeum clone 1-4最相似,相似性分别为95%,95%和96%。结论:黄豆苷元可使仔猪大肠的微生物区系多样性增加,并且可选择性地促进某些菌群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黄酮 仔猪 PCR-DGGE 肠道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绞股蓝皂甙对体外瘤胃微生物甲烷产量及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新峰 毛胜勇 朱伟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9,共8页
利用体外产气量法研究绞股蓝皂甙对山羊瘤胃微生物体外甲烷产量及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包括2个部分,试验一研究了绞股蓝皂甙对瘤胃微生物甲烷产量及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二分析绞股蓝皂甙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以0.42 ... 利用体外产气量法研究绞股蓝皂甙对山羊瘤胃微生物体外甲烷产量及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包括2个部分,试验一研究了绞股蓝皂甙对瘤胃微生物甲烷产量及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二分析绞股蓝皂甙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以0.42 g羊草+0.126 g玉米+0.054 g豆粕为发酵底物,60 mL培养基中的绞股蓝皂甙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5,10,20和40 mg,发酵24 h。与对照组比较,发酵8 h,各处理组甲烷浓度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30.20%,43.49%,44.67%和75.8%;12 h,20 mg组显著下降(P<0.05),40 mg组极显著下降(P<0.01),处理组甲烷浓度分别下降6.97%,9.63%,18.90%和61.82%;24 h,10 mg组显著下降(P<0.05),40 mg组极显著下降(P<0.01),处理组甲烷浓度分别下降2.34%,9.39%,6.90%和20.73%,甲烷浓度与皂甙剂量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效应(P<0.01)。10 mg组的氢利用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试验组无显著变化。10 mg组显著提高了TVFA及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支链脂肪酸浓度(P<0.05),40 mg组丁酸的浓度极显著下降(P<0.01)。10 mg组和20 mg组乙丙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皂甙剂量增加,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支链脂肪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乙丙比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方效应,丁酸同时具有极显著的线性效应。处理组原虫数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下降(P<0.01)(40 mg组),且与皂甙剂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和二次方效应(P<0.01)。微生物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呈上升趋势。10 mg组和40 mg组的氨态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浓度与皂甙剂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效应(P<0.05)。高剂量绞股蓝皂甙降低了微生物发酵的理论与实际产气量,并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方效应,产气速率与皂甙剂量之间有着显著的线性效应。以上结果表明绞股蓝皂甙能改变瘤胃微生物发酵模式,降低瘤胃微生物的甲烷产量,提高VFA的产量,有利于饲料能量的利用,同时缓解甲烷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甙 瘤胃微生物 甲烷 体外 发酵特性
下载PDF
梅山仔猪和大白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道发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利娜 朱志刚 +3 位作者 边高瑞 石晓峰 苏勇 朱伟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44-1651,共8页
为研究梅山仔猪和大白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道发育的不同,试验分别选取纯种梅山和大白仔猪各4窝,于28日龄和49日龄每窝仔猪随机选取1头进行屠宰采样,比较仔猪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黏膜形态的不同。结果表明:1)2... 为研究梅山仔猪和大白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道发育的不同,试验分别选取纯种梅山和大白仔猪各4窝,于28日龄和49日龄每窝仔猪随机选取1头进行屠宰采样,比较仔猪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黏膜形态的不同。结果表明:1)2个品种仔猪1~28日龄(断奶前)和29~49日龄(断奶后)平均日增重均有差异,断奶前大白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梅山仔猪(P〈0.05);但梅山仔猪28日龄时脾脏、胃和大肠指数均显著高于大白仔猪(P〈0.05),而49日龄时,梅山仔猪小肠指数显著高于大白仔猪(P〈0.05)。2)梅山仔猪28日龄空肠脂肪酶活性和49日龄胰腺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大白仔猪(P〈0.05)。3)大白仔猪28和49日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梅山仔猪(P〈0.05);梅山仔猪28日龄血清尿素含量显著高于大白仔猪(P〈0.05)。结果提示,梅山仔猪消化道发育水平高于大白仔猪,同时梅山仔猪体内消化酶活性也高于大白仔猪,表明梅山仔猪具有较高的养分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仔猪 大白仔猪 生长性能 消化酶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黏膜形态
下载PDF
不同水平蛋白质底物对猪结肠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和菌体合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葛婷 孙巍巍 朱伟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98-2004,共7页
本试验旨在体外条件下,探究不同水平蛋白质底物对猪结肠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影响,了解猪结肠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利用规律。以成年猪结肠内容物为微生物接种物,在结肠微生物发酵液中分别添加0(C组)、0.10(L组)、0.25 g/L(H组)酪蛋白水解物,厌... 本试验旨在体外条件下,探究不同水平蛋白质底物对猪结肠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影响,了解猪结肠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利用规律。以成年猪结肠内容物为微生物接种物,在结肠微生物发酵液中分别添加0(C组)、0.10(L组)、0.25 g/L(H组)酪蛋白水解物,厌氧发酵不同时间点(3、6、9、12、18、24 h),分别测定累积产气量、p H及微生物蛋白、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结果显示:1)发酵3、6 h时,L组和H组p H显著低于C组(P<0.05)。2)L组和H组累积产气量均高于C组。3)L组和H组各时间点微生物蛋白浓度均显著高于C组(P<0.05),6 h时H组又显著高于L组(P<0.05)。3)L组和H组各时间点氨态氮浓度均显著高于C组(P<0.05)。4)短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浓度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增加,同时随着蛋白质水平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蛋白质底物的添加促进了肠道微生物菌体合成,但是过多的蛋白质底物水平并不能进一步提高微生物蛋白浓度;随着蛋白质水平增加,肠道微生物发酵特性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水平 结肠微生物 发酵特性 菌体合成能力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胃肠道微生态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苏勇 朱伟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3-77,共5页
哺乳动物胃肠道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它们在营养、生理、免疫等方面对宿主起着有益作用。传统上,胃肠道菌群研究主要依靠培养技术。近来,一些基于16S rRNA(D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菌群的研究,这些技术... 哺乳动物胃肠道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它们在营养、生理、免疫等方面对宿主起着有益作用。传统上,胃肠道菌群研究主要依靠培养技术。近来,一些基于16S rRNA(D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菌群的研究,这些技术主要有16S rDNA克隆基因文库、16S rDNA指纹技术、定量PCR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等。对这些用于胃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态 16S RRNA 分子技术
下载PDF
体外法评定甘露寡糖和甜菜汁对肠道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11
作者 杭苏琴 毛胜勇 +1 位作者 于卓腾 朱伟云 《饲料博览(技术版)》 2007年第4期61-61,共1页
以厌氧收集的仔猪25日龄断奶当天回肠、结肠食糜作为接种物,甘露寡糖(MOS)和甜菜汁(SBP)为底物,体外发酵48h,测定产气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以研究MOS和SBP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影响。结果表明,MOS组和SBP组产气量、产酸量... 以厌氧收集的仔猪25日龄断奶当天回肠、结肠食糜作为接种物,甘露寡糖(MOS)和甜菜汁(SBP)为底物,体外发酵48h,测定产气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以研究MOS和SBP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影响。结果表明,MOS组和SBP组产气量、产酸量都高于对照组,且呈剂量效应。在回肠,MOS各组乙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丙酸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SBP组以乙酸发酵为主,但其比例随剂量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寡糖 甜菜汁 断奶仔猪肠道食糜 体外发酵 产气量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蛋白源日粮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姜君 孙美杰 +2 位作者 申军士 刁其玉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34-2544,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两因子分别为蛋白源[豆粕(SBM)、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nisin(添加水平为0或30.5 mg·...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两因子分别为蛋白源[豆粕(SBM)、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nisin(添加水平为0或30.5 mg·kg^(-1) DM),两两组合,配制4种等氮等能日粮。选取32只体重(23±2)kg的断奶湖羊公羔,按照随机区组设计,根据体重分为2个区组(低体重组,16只;高体重组,16只),每个区组的湖羊随机分配到4个组并分别饲喂对应日粮,单栏饲喂。试验预饲期1周,正式期9周,试验期结束时每组从高、低体重区组中各随机选取3只湖羊(共24只)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和Real-time qPCR方法分析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除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和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外,日粮蛋白源与nisin对其他所有测定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数量、瘤胃细菌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等)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日粮添加nisin对所有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饲喂豆粕湖羊相比,饲喂DDGS湖羊瘤胃乙酸、氨态氮浓度及总支链脂肪酸(BCVFA)浓度显著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饲喂不同蛋白源日粮湖羊瘤胃总菌、真菌及甲烷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但相对于饲喂豆粕湖羊而言,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原虫和嗜氨梭菌(C.aminophilum)数量显著降低(P<0.05)。Illumina-MiSeq测序结果表明,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细菌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升高(P<0.05)。不同日粮处理组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均为Bacteroidetes及Firmicutes;在属水平各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 1、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和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饲喂不同蛋白源湖羊瘤胃细菌在门水平上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14);在属水平上,饲喂DDGS湖羊瘤胃Pseudobutyrivibrio和Roseburia丰度均显著高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而Butyrivibrio 2以及Ruminococcaceae UCG-005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综上所述,使用DDGS作为日粮蛋白源改变了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原虫和C.aminophilum数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日粮添加30.5 mg·kg^(-1) DM的nisin对育肥期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 豆粕 乳酸链球菌素 瘤胃发酵 菌群结构
下载PDF
食物主要成分与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艺端 余凯凡 朱伟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706-713,共8页
动物胃肠道中寄居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与宿主免疫、营养以及其他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经过长期进化,肠道菌群与宿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体系,但饮食等环境因素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活性,进而影响机体健康.另一方面,肠... 动物胃肠道中寄居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与宿主免疫、营养以及其他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经过长期进化,肠道菌群与宿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体系,但饮食等环境因素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活性,进而影响机体健康.另一方面,肠道菌群携带着与宿主截然不同的遗传信息,并具有比宿主更多元的代谢功能,包括从食物中摄取能量的能力,比如分解和利用不能被宿主消化的多糖.本文综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三大主要营养成分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影响,并探讨菌群变化和菌群代谢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成分 肠道菌群 微生物代谢 机体健康
下载PDF
不同精粗比底物时添加大蒜油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智 朱伟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体外法研究了底物精粗比(m(干草)∶m(精料))分别为10∶0、7∶3、5∶5、3∶7时,向发酵液中添加大蒜油(0、30、300和3 000 mg.L-1)对瘤胃微生物厌氧发酵24 h的影响。结果显示:24 h产气量随着大蒜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每隔3 h产... 体外法研究了底物精粗比(m(干草)∶m(精料))分别为10∶0、7∶3、5∶5、3∶7时,向发酵液中添加大蒜油(0、30、300和3 000 mg.L-1)对瘤胃微生物厌氧发酵24 h的影响。结果显示:24 h产气量随着大蒜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每隔3 h产气量的动态变化显示大蒜油延缓发酵的进行。大蒜油降低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P<0.05),但是30 mg.L-1和300 mg.L-1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0 mg.L-1和300 mg.L-1大蒜油降低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增加丙酸和丁酸比例(P<0.05)。3 000 mg.L-1大蒜油增加pH值(P<0.05),而30 mg.L-1和300 mg.L-1时对pH值没有影响(P>0.05)。氨态氮(NH3-N)和菌体粗蛋白浓度从大到小分别依次是对照组、300 mg.L-1、30 mg.L-1、3 000 mg.L-1和30 mg.L-1、对照组、3 000 mg.L-1、300 mg.L-1。相对于其他发酵底物,在高精料时,30 mg.L-1和300 mg.L-1大蒜油的24 h产气量和总VFA浓度的降低较小,而NH3-N浓度、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的降低以及丙酸比例的增加比较明显。结论:大蒜油抑制体外发酵存在剂量依赖效应,具有延缓发酵进程的特点,高精料时中等水平大蒜油对发酵的抑制作用较小,对发酵的优化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油 体外发酵 挥发性脂肪酸 瘤胃
下载PDF
早期补饲开食料对羔羊空肠黏膜形态及微生物菌群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边高瑞 王璐 +1 位作者 孙大明 邓凯东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37,共6页
旨在研究早期补饲开食料对羔羊空肠黏膜形态及微生物菌群区系的影响。选取12只体重相近、胎次一致的10日龄羔羊(湖羊),随机平均分为2组,母乳组(M)和补饲开食料组(M+S)。羔羊在56日龄时,空腹称量体重,晨饲3 h后屠宰采样,取一段空肠黏膜... 旨在研究早期补饲开食料对羔羊空肠黏膜形态及微生物菌群区系的影响。选取12只体重相近、胎次一致的10日龄羔羊(湖羊),随机平均分为2组,母乳组(M)和补饲开食料组(M+S)。羔羊在56日龄时,空腹称量体重,晨饲3 h后屠宰采样,取一段空肠黏膜组织用于形态学分析及微生物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M组相比,M+S组羔羊的体增重、小肠重量均有降低的趋势(0.050.05)。M组与M+S组羔羊的空肠黏膜微生物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2组羔羊空肠黏膜微生物测序共检测到16个门,其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优势菌门。与M组羔羊相比,M+S组羔羊的浮游菌门(P=0.028)和梭杆菌门(P=0.014)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迷踪菌门的相对丰度有下降趋势(P=0.053)。在属水平上检测到296个属,其中普氏菌属和乳杆菌属为优势菌属。与M组羔羊相比,M+S组羔羊梭菌目的相对丰度(P=0.007)极显著降低,乳杆菌属(P=0.071)、瘤胃球菌科(P=0.071)和克里斯滕森科(P=0.053)的相对丰度有下降趋势。结果表明:早期补饲开食料对羔羊的负面作用降低了羔羊的生产性能,并导致了羔羊空肠黏膜微生物菌群区系发生改变,该结果将为开食料在幼龄反刍动物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 开食料 空肠黏膜 微生物
下载PDF
口腔灌服丁酸钠对哺乳羔羊瘤胃内容物和瘤胃上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边高瑞 傅予彤 刘军花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38,共7页
旨在研究灌服丁酸钠对哺乳羔羊瘤胃内容物和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7对体重相近、胎次一致的10日龄湖羊双胎羔羊,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口腔灌服丁酸钠组(试验组,OB,n=7),另一组为灌服生理盐水组(对照组,CON,n=7)。羔羊在4... 旨在研究灌服丁酸钠对哺乳羔羊瘤胃内容物和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7对体重相近、胎次一致的10日龄湖羊双胎羔羊,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口腔灌服丁酸钠组(试验组,OB,n=7),另一组为灌服生理盐水组(对照组,CON,n=7)。羔羊在49日龄时屠宰采样,采取瘤胃内容物和瘤胃上皮样品,分别用于挥发性脂肪酸(VFA)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口腔灌服丁酸钠显著影响了瘤胃内丁酸和总VFA的含量(P<0.05),但并未影响乙酸、丙酸的含量以及乙酸丙酸比值(乙丙比)(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之间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较大,而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区系的差异较小。对瘤胃内容物微生物来说,灌服丁酸钠显著提高了BS11肠道菌族(Unclassified BS11 gut group)的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梭菌目(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和丹毒丝菌科(Unclassified Erysipelotrichaceae)的丰度(P<0.05);对瘤胃上皮微生物来说,灌服丁酸钠显著了提高拟杆菌目(Unclassified Bacteroidales)、密螺旋体(Treponema)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普雷沃氏菌科(Unclassified Prevotell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γ-变形杆纲(Unclassified Gammaproteobacteria)、梭菌目和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的相对丰度(P<0.05)。结果表明,口腔灌服丁酸钠可显著改变哺乳羔羊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结构,但对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区系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 瘤胃 丁酸钠 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厌氧真菌生态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成艳芬 毛胜勇 朱伟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0-73,共4页
厌氧真菌是瘤胃内重要的纤维降解菌,在瘤胃功能的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厌氧真菌纤维降解能力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对厌氧真菌纤维降解酶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的研究。在瘤胃中,厌氧真菌对粗纤维的降解是其和瘤胃内其他微生物共... 厌氧真菌是瘤胃内重要的纤维降解菌,在瘤胃功能的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厌氧真菌纤维降解能力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对厌氧真菌纤维降解酶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的研究。在瘤胃中,厌氧真菌对粗纤维的降解是其和瘤胃内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瘤胃内厌氧真菌与他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更深入和透彻的研究厌氧真菌,利用18S rRNA、RFLPI、TS1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厌氧真菌进行系统学及进化研究成为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真菌 纤维降解菌 甲烷菌ITS RFLP
下载PDF
1株感染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焱 罗润波 +1 位作者 刘燕坤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2-289,共8页
旨在测定此前从断奶前仔猪粪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大肠杆菌噬菌体C6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生物学特性,并比较该噬菌体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利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确定其分类,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 旨在测定此前从断奶前仔猪粪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大肠杆菌噬菌体C6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生物学特性,并比较该噬菌体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利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确定其分类,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宿主谱,通过噬菌斑形态、最佳感染复数(MOI)、成斑率(EOP)、吸附率、一步生长曲线以及抑菌曲线等来评价噬菌体在多株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结果显示:噬菌体C6可感染1株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和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大肠杆菌O157(E.coli W1)、2株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 W3、STEC W5)和1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143)。通过比较噬菌体C6在4株致病菌上的各项感染特性指标发现:噬菌斑大小和成斑率E.coli W1>EPEC 143>STEC W3>STEC W5;吸附率E.coli W1>EPEC 143、STEC W3、STEC W5;最佳MOI EPEC 143、STEC W3、STEC W5>E.coli W1;液体LB中生长能力和抑菌能力E.coli W1>STEC W3>EPEC 143、STEC W5。噬菌体C6为T4样噬菌体,可感染多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存在差异,但均能显著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噬菌体 大肠杆菌O157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感染特性 抑菌效力
下载PDF
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对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孟成明 刘子昱 +1 位作者 慕春龙 朱伟云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7,共8页
研究采用Meta分析,旨在评价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对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对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 研究采用Meta分析,旨在评价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对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对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自2013至2023年,筛选获得22篇文献纳入研究,所纳入总样本1818例,使用R包(Meta)进行相关数据分析。选择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效应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饲粮中添加蛋白酶显著提高了猪的平均日采食量(SMD=0.11,95%CI=0.01~0.21)和平均日增重(SMD=0.43,95%CI=0.28~0.57),降低了料重比(SMD=-0.33,95%CI=-0.48~-0.18),提高了饲粮中干物质(SMD=0.27,95%CI=0.15~0.39)和粗蛋白(SMD=0.42,95%CI=0.32~0.53)的消化率,降低了血清中尿素氮含量(SMD=-0.17,95%CI=-0.28~-0.05)。综上,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可以改善猪的生长性能,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血清中尿素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 生长性能 营养物质消化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猪源乳酸菌产乳酸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被引量:48
20
作者 吴惠芬 毛胜勇 +1 位作者 姚文 朱伟云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4,共6页
研究了5株(L1、L2、L3、L5和L7)分离自仔猪肠道的乳酸菌的产乳酸能力及抑菌特性。结果表明:L5菌株产乳酸的速度最快,培养液中乳酸含量最高,L5菌株培养液pH值的下降速度最快,终末pH值最低,而L1菌株产乳酸的速度最慢,培养液乳酸含量最低。... 研究了5株(L1、L2、L3、L5和L7)分离自仔猪肠道的乳酸菌的产乳酸能力及抑菌特性。结果表明:L5菌株产乳酸的速度最快,培养液中乳酸含量最高,L5菌株培养液pH值的下降速度最快,终末pH值最低,而L1菌株产乳酸的速度最慢,培养液乳酸含量最低。5株乳酸菌对大肠杆菌K88、K99、987P、O141和大肠杆菌E1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排除酸的影响后仍有22%~53%抑菌效果;经热处理后保持有92%以上的抑菌效果;蛋白酶处理后保持85%以上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乳酸产量 抑菌特性 仔猪肠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