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市大气降尘固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曲浩丽 肖永良 +1 位作者 李立峰 曹慧 《环境科技》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液体微生物采样器采集南京市3个功能区(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玄武湖公园游乐场和植物园)大气降尘微生物样品。通过PCR-RFLP方法分析南京市春季大气降尘中固定CO2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南京市3个功能区固定CO2的主要生物类群为脱氮... 采用液体微生物采样器采集南京市3个功能区(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玄武湖公园游乐场和植物园)大气降尘微生物样品。通过PCR-RFLP方法分析南京市春季大气降尘中固定CO2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南京市3个功能区固定CO2的主要生物类群为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和胶球藻属(Coccomyxa)的藻类。不同功能区的固定CO2微生物类群有一定差异,除了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对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大气降尘中固碳生物类群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二氧化碳 多样性 CBB L基因 PCR-RFLP
下载PDF
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鑫 黄兴如 +3 位作者 张晓霞 邱吉国 徐冬青 何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2-640,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种苜蓿,不接根瘤菌(苜蓿);种苜蓿,接根瘤菌(苜蓿+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盆栽试验土壤取自山东新泰某焦化厂PAHs实地污染土壤,分别于处理20和60 d定期取样;大田试验农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某发电厂附近,分别于处理60和90 d定期取样。测定苜蓿的株高和干质量等生理指标,并利用GC/MS分析土样中的16种PAHs组分降解规律。[结果]盆栽试验中,"苜蓿+菌"处理20和60 d时的苜蓿株高和干质量指标均优于仅种植苜蓿处理;"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明显优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处理;PAHs不同组分间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3环、2环、4环、6环、5环。在大田试验中,60和90 d修复效果同样呈现"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大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的处理。修复6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的降解率明显高于高环PAHs,PAHs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2环、3环、4环、5环、6环,但修复9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和高环PAHs的降解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PAHs污染土壤或大田试验条件下接种菌株SL-1对紫花苜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且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比单独微生物或植物修复能更有效地降解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紫花苜蓿 盆栽试验 大田试验
下载PDF
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胡江 代先祝 李顺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18-1522,共5页
比较了阿特拉津及降解菌株BTAH1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周期内阿特拉津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较明显的刺激作用,与空白土壤(未施用阿特拉津和降解菌)相比,对照土壤(施用50mg.kg-1土阿特拉津)呼吸强度显著增加,且... 比较了阿特拉津及降解菌株BTAH1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周期内阿特拉津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较明显的刺激作用,与空白土壤(未施用阿特拉津和降解菌)相比,对照土壤(施用50mg.kg-1土阿特拉津)呼吸强度显著增加,且土壤中的阿特拉津浓度对土壤NH4+-N和NO3--N浓度的影响显著.降解菌BTAH1可在1周内降解土壤中98%以上的阿特拉津,从而使土壤呼吸强度有所下降,土壤中NH4+-N和NO3--N的浓度基本与空白土壤持平,对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影响不显著;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也基本与空白持平,细菌数量较高.对土壤细菌的16SrDNA文库的ARDRA分析发现,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阿特拉津的使用会降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而降解菌的使用会恢复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生物降解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ARDRA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对砒砂岩土壤的改良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涛 邓琳 +2 位作者 何琳燕 杨才千 梁止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4-770,共7页
为了研究微生物菌剂改良砒砂岩土壤特性的效果,以植物促生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P75、Sinorhizobium meliloti D10、Bacillus megaterium H3和Bacillus subtilis HB01为原料制备4种液体单一菌剂和1种复合菌剂CB,分别按5%(体积质量... 为了研究微生物菌剂改良砒砂岩土壤特性的效果,以植物促生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P75、Sinorhizobium meliloti D10、Bacillus megaterium H3和Bacillus subtilis HB01为原料制备4种液体单一菌剂和1种复合菌剂CB,分别按5%(体积质量比)接种到砒砂岩土壤中,种植紫花苜蓿和柠条,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分析植物生物量、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含量、酶活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来评价微生物菌剂对砒砂岩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接菌的对照组相比,接菌处理能使紫花苜蓿显著增产18.6%~45.6%、柠条显著增产24.1%~46.7%,降低土壤pH值,促使土壤中的有机质、铵态氮、硝酸盐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且接种复合菌对砒砂岩土壤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单一菌株的效果.接种供试菌株能够改善砒砂岩的土壤质量,同时促进植物生长,其中复合菌对砒砂岩土壤的改良效果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砒砂岩 土壤特性 改良
下载PDF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黄俊伟 闯绍闯 +3 位作者 陈凯 凌婉婷 唐翔宇 蒋建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7-765,共9页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如各类农药、石油化合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有机污染物修复技术中,最新出现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如各类农药、石油化合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有机污染物修复技术中,最新出现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因其高效、环境友好和修复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论述了有机污染物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原理、形式及其在污染土壤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植物 微生物 联合修复 生物修复
下载PDF
玉米根内和根际土壤溶磷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存斌 何琳燕 +1 位作者 黄智 盛下放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1-428,共8页
从玉米根内和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22株溶磷细菌。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2株溶磷效果最好的菌株分别被鉴定为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SY9)和泛菌(Pantoea sp.Gym7c)。同时对菌株SY9和Gym7c的溶磷能力和植物促生特性进行了进... 从玉米根内和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22株溶磷细菌。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2株溶磷效果最好的菌株分别被鉴定为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SY9)和泛菌(Pantoea sp.Gym7c)。同时对菌株SY9和Gym7c的溶磷能力和植物促生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利用磷酸钙和开阳磷矿矿粉研究了菌株释放P、Ca和Fe的效能。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在在磷酸钙培养基中的生长好于在开阳磷矿粉培养基中的生长,同时菌株能够合成铁载体。菌株SY9从开阳磷矿粉中释放P、Ca,和Fe的能力比菌株Gym7c强。然而菌株Gym7c从磷酸钙中释放P和Ca的能力比菌株SY9强。菌株Gym7c主要是通过合成的有机酸溶解磷酸钙并释放其中的P和Ca,而菌株SY9是通过合成的有机酸和铁载体溶解开阳磷矿粉并释放出其中的P、Ca,和Fe。溶解开阳磷矿粉的有机酸主要是葡萄糖酸而溶解磷酸钙的有机酸主要包括丁二酸、丙酸、苹果酸和酒石酸等。菌株Gym7c能够合成生长素、铁载体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菌株SY9和Gym7c对酸碱、盐和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细菌 矿物磷溶解 有机酸 铁载体 特性 玉米
原文传递
六六六微生物降解途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曹礼 张浩 +3 位作者 黄科 谷涛 洪青 李顺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68-1676,共9页
六六六是一种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其具有高毒性和长残留性,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被限制或禁止使用,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然在继续使用。即使在一些停用六六六多年的国家,六六六的残留依然存在。概述六六六... 六六六是一种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其具有高毒性和长残留性,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被限制或禁止使用,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然在继续使用。即使在一些停用六六六多年的国家,六六六的残留依然存在。概述六六六降解菌的多样性和六六六4种主要同分异构体(α-、β-、γ-、δ-HCH)的微生物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六六六污染地区进行经济可行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 降解途径 生物修复
原文传递
3D生物打印技术在微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柯壮 Osagie Obamwonyi +4 位作者 Boris Kolvenbach 季荣 刘双江 蒋建东 Philippe F.-X.Corvini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75-3486,共12页
排放到环境中的各种农药、多环芳烃、卤代芳烃等有机污染物以及阻燃剂等新兴污染物,对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造成了沉重负担。因此,有效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3D生物打印技术已经在医学材料、制药等行... 排放到环境中的各种农药、多环芳烃、卤代芳烃等有机污染物以及阻燃剂等新兴污染物,对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造成了沉重负担。因此,有效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3D生物打印技术已经在医学材料、制药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确定适合通过3D生物打印生产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材料。微生物的3D生物打印越来越受到环境微生物学家和生物技术专家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用于污染物微生物去除的不同3D生物打印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及用于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并指出了可能遇到的限制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修复技术 3D生物打印技术 多细胞 3D生物打印
原文传递
纤维素降解菌CMC-4的分离鉴定、诱变和酶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霞 华琳 +2 位作者 张海龙 朱安宁 曹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925,共7页
从秸秆还田土壤中初筛获得一株高效纤维素降解菌CMC-4,根据菌株形态、理化性质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以此为出发菌株,经亚硝酸钠诱变获得一株稳定高产纤维素酶突变株CMC-4-3。对CMC-4和C... 从秸秆还田土壤中初筛获得一株高效纤维素降解菌CMC-4,根据菌株形态、理化性质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以此为出发菌株,经亚硝酸钠诱变获得一株稳定高产纤维素酶突变株CMC-4-3。对CMC-4和CMC-4-3的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MC-4-3纤维素酶活力较CMC-4提高67.5%;其最适产酶条件是:37℃、pH 6.0、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接种量2.0%、装液量60 ml/250 ml。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pH为6.0,且在4.0~7.0酶活力较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20~80℃范围内均保持稳定;金属离子Fe^(2+)、Mg^(2+)、Co^(2+)、K^+对酶有激活作用,其余离子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而Cu^(2+)和Ca^(2+)抑制作用最强,酶活力减弱近50%,是该酶的强效抑制因子。诱变前后菌株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等部分表型发生了变化,而突变菌株显示出了更宽泛的环境适应范围。据此,获得一株高效产纤维素酶、耐受范围广的具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地衣芽孢杆菌,而CMC-4-3和CMC-4的表型可作为深入探讨基因型变化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纤维素酶 诱变 酶学特性 产酶条件
下载PDF
药用模式真菌灵芝小G蛋白基因家族的系统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昂 曹鹏飞 +4 位作者 吴凤礼 李梦娇 姜爱良 师亮 赵明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3-929,共7页
[目的]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药用模式真菌灵芝的基因组中的小G蛋白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系统的预测分析和比较。[方法]利用真菌物种中已经报道的小G蛋白,对灵芝全基因组进行BLAST分析,筛选出所有灵芝的小G蛋白基因,并分析这些同源小G蛋... [目的]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药用模式真菌灵芝的基因组中的小G蛋白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系统的预测分析和比较。[方法]利用真菌物种中已经报道的小G蛋白,对灵芝全基因组进行BLAST分析,筛选出所有灵芝的小G蛋白基因,并分析这些同源小G蛋白的基本特性。通过小G蛋白家族的进化树分析和功能域分析,解析灵芝小G蛋白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设计每一个小G蛋白同源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G蛋白同源基因的表达。[结果]在灵芝中发现了29个小G蛋白家族基因,其中Ras亚家族4个,Rho亚家族4个,Rab亚家族12个,Arf亚家族7个,Ran亚家族1个,还有1个线粒体小G蛋白。菌丝体中有28个小G蛋白基因表达。[结论]根据真菌中已知的小G蛋白系统性地分析了灵芝的小G蛋白家族成员,进行灵芝小G蛋白的特性分析和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为下一步研究灵芝小G蛋白家族成员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小G蛋白 功能域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蜜蜂螺原体几丁质脱乙酰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危蓉萍 杨东航 +2 位作者 卜莹莹 纪燕玲 于汉寿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7-424,共8页
[目的]通过表达载体p ET-28a(+)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 CH-1中可能与致病相关的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基因chid,并测定其部分酶学性质,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蜜蜂螺原体致病过程... [目的]通过表达载体p ET-28a(+)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 CH-1中可能与致病相关的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基因chid,并测定其部分酶学性质,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蜜蜂螺原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Overlap Extension PCR(OE-PCR)定点突变技术,在引物设计时插入目的突变,通过3次PCR获得突变后的目的片段,测序验证后构建重组质粒p ETchid,挑取BLchid表达菌株。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NTA-Ni2+柱纯化,Western blotting验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酶活力和酶学性质。[结果]DNA测序结果表明:chid基因中待突变位点已由TGA突变为TGG,成功克隆到chid基因全长,并得到外源表达的完整目的蛋白。该基因编码区为672 bp,编码的氨基酸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28×103的蛋白,同源性比较发现其与S.melliferum KC3/BC3/IPMB4A菌株序列相似性为97%。测得外源表达的该酶活力最高可达10.14 U·m L-1,最适温度为50℃左右,最适p H值为7.0~7.5。[结论]首次克隆了螺原体几丁质脱乙酰酶基因chid,并得到具有活性的外源目的蛋白,为后续研究螺原体与宿主蜜蜂的相互作用及其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螺原体 几丁质脱乙酰酶 定点突变 克隆表达 酶学性质
下载PDF
矿物分解细菌Bacillus sp.L11对钾长石的风化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智 何琳燕 +1 位作者 盛下放 贺子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72-1178,共7页
【目的】明确从南京钾矿区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矿物分解细菌的分类地位,阐明其对钾长石矿物的风化效应及机制,为深入研究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L11进行鉴定。采用摇... 【目的】明确从南京钾矿区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矿物分解细菌的分类地位,阐明其对钾长石矿物的风化效应及机制,为深入研究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L11进行鉴定。采用摇瓶试验评估菌株L11对钾长石的风化能力,利用SEM/EDS观察钾长石矿物的形貌变化,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小于2μm矿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菌株L1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Bacillusaltitudinis的相似性最高,为99.9%,初步鉴定其为Bacillus sp.L11。摇瓶试验表明,菌株L11能够通过产生有机酸风化钾长石矿物,释放出Si、Al和Fe等元素。通过SEM发现第30 d的钾长石表明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表面有许多细菌存在,并形成了一些球形物质,EDS分析表明其Fe的含量较高。XRD结果表明,钾长石经菌株L11作用后可能形成了新矿物——菱铁矿。【结论】菌株Bacillus sp.L11能够加速钾长石的风化,改变其形貌,并能诱导新矿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分解细菌 芽孢杆菌 钾长石 有机酸
原文传递
黑曲霉H1的cDNA文库构建及其溶磷相关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超西 龚明波 +1 位作者 李顺鹏 朱昌雄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17,共7页
【目的】构建溶磷黑曲霉H1的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溶磷相关基因。【方法】利用SMART技术合成黑曲霉H1的双链cDNA并将其连接于pBluescript II SK(+)载体上,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HST08,得到黑曲霉的初级cDNA文库。利用难溶磷培养基筛选具... 【目的】构建溶磷黑曲霉H1的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溶磷相关基因。【方法】利用SMART技术合成黑曲霉H1的双链cDNA并将其连接于pBluescript II SK(+)载体上,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HST08,得到黑曲霉的初级cDNA文库。利用难溶磷培养基筛选具有溶磷能力的克隆子,测序并利用Blast分析基因序列。在难溶磷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克隆子对溶液pH值、可溶磷含量的影响和产有机酸实验。【结果】成功构建了黑曲霉H1的cDNA文库,其初级库容量约为5.65×106cfu/mL,重组率约为99.15%;通过难溶磷固体培养基筛选,得到具有溶磷圈的克隆子61个,其中克隆子H-54的cDNA序列长839 bp,基因编码氨基酸残基序列长179n.t。克隆子E.coli HST08 H-54在液体难溶磷培养基中培养,提高了有机酸的表达量,并增加了有机酸的种类,在培养12 h后,溶液中开始产生甲酸和乙酸,在24 h后,溶液中产生苹果酸和α-酮戊二酸,培养36 h,溶液pH值由6.32降到3.93,可溶磷含量达到0.105 mg/mL。【结论】从黑曲霉H1中获得1个溶磷相关基因,将其命名为ps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CDNA文库 基因psgA 有机酸
原文传递
硫酸铵对两株钾矿物分解细菌生长代谢和风化钾长石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智 马光友 +1 位作者 何琳燕 盛下放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6-213,共8页
【目的】为了明确钾矿物分解细菌Bacillus globisporus Q12和Rhizobium sp.Q32最合适的产酸和胞外多糖条件,并进一步阐明供试菌株对钾长石的溶解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向培养基中加入0-1.2 g/L(NH4)2SO4,选择菌株最适的产酸及合成... 【目的】为了明确钾矿物分解细菌Bacillus globisporus Q12和Rhizobium sp.Q32最合适的产酸和胞外多糖条件,并进一步阐明供试菌株对钾长石的溶解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向培养基中加入0-1.2 g/L(NH4)2SO4,选择菌株最适的产酸及合成胞外多糖条件,研究菌株对钾长石的溶解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钾长石表面形态及菌体分布特征。【结果】0.6、0和0.3 g/L(NH4)2SO4分别能使菌株Q12、Q32和混合菌株(Q12+Q32)产生较多的有机酸、胞外多糖以及有机酸和胞外多糖的复合物。菌株Q12、Q32及其混合菌株均能够显著地溶解钾长石,并释放出矿质元素,其中混合菌株的溶解效果要优于单一菌株;SEM分析表明,混合菌株对钾长石的溶蚀作用最强。【结论】(NH4)2SO4的含量能够影响供试菌株Q12和Q32的生长代谢及其对钾长石的风化作用,混合菌株可以通过产生的有机酸和胞外多糖的联合作用加速对钾长石的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矿物分解细菌 硫酸铵 有机酸 胞外多糖 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硝磺草酮抗性菌株的筛选及抗性基因的克隆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彦 夏冰洁 崔中利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95-1902,共8页
【目的】从采集的土壤中筛选出硝磺草酮的抗性菌株,并从中克隆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抗性基因。【方法】以酪氨酸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法筛选分离硝磺草酮抗性菌株,利用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通过PCR扩增获得其... 【目的】从采集的土壤中筛选出硝磺草酮的抗性菌株,并从中克隆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抗性基因。【方法】以酪氨酸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法筛选分离硝磺草酮抗性菌株,利用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通过PCR扩增获得其HHPD基因序列,构建p ETH4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异源表达。通过检测色素在440 nm处的吸收值分析菌株E.coli BL21(DE3)-p ETH4对硝磺草酮的抗性特性。【结果】在含10 mmol/L硝磺草酮和1 g/L酪氨酸的选择培养基上,分离得到7株硝磺草酮抗性细菌,1株为不动杆菌属,2株为无色杆菌属,4株为假单胞菌属。从抗性最佳的Pseudomonas sp.AM-H4中扩增得到HPPD的基因片段为1 056 bp,其序列与Acinetobacter baumannii基因组中HPPD的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99%,341位点由天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HPPD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异源表达,蛋白分子量大小约40 k D。菌株E.coli BL21(DE3)-p ETH4在40μmol/L硝磺草酮酪氨酸LB培养基中的色素吸收值显著降低,能够耐受高于200μmol/L的硝磺草酮。【结论】克隆获得的HPPD具有良好的硝磺草酮抗性,将在新除草剂抗性作物选育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磺草酮 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 抗性菌株 基因克隆与表达
原文传递
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明乐 刘志恒 +6 位作者 陈毓苓 田薆楠 姚恋秋 任春梅 缪倩 于汉寿 程兆榜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6,共9页
采用四套鉴别品种对苏辽稻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57株菌被中国鉴别品种分为7群23个小种,其中苏辽菌株分别为5群12个小种、7群21个小种,江苏优势小种ZG1占其菌株数的52.92%;辽宁优势小种ZG1、ZC15占其菌株数的30.84%、19.63%。苏辽菌... 采用四套鉴别品种对苏辽稻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57株菌被中国鉴别品种分为7群23个小种,其中苏辽菌株分别为5群12个小种、7群21个小种,江苏优势小种ZG1占其菌株数的52.92%;辽宁优势小种ZG1、ZC15占其菌株数的30.84%、19.63%。苏辽菌株分别含37、46个日本小种,江苏优势小种011、011.2、000占其菌株数的25.33%、14.67%、12.67%,辽宁优势小种011.2占其菌株数的28.97%;LTH近等基因系将苏、辽菌株划分为27、23个反应型。利用Pot2-rep-PCR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75%相似水平上可将参试菌株划分为13个系谱,江苏12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1、L12、L4分别占其菌株数的22.67%、16.67%、17.33%,辽宁6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2占其菌株数的55.14%。苏辽相比,辽宁菌株毒力普遍强于江苏,两地稻瘟菌株的毒性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相反。综合分析显示,苏辽两地稻瘟菌是两个在致病型和遗传结构上相近而又异质性明显的不同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江苏 辽宁 致病性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渗透压冲击下中度嗜盐菌Halomonas sp. Y四氢嘧啶类相容性溶质的合成与释放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慧敏 姚倩倩 +3 位作者 李月月 蔡溯林 孙明珠 顾向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4-752,共9页
【背景】四氢嘧啶类物质在高温、冷冻和干燥等逆境条件下,对酶、蛋白质、核酸及整个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已经应用于酶制剂、生物医药及护肤品等相关领域。目前此类物质只能依赖中度嗜盐菌采用细菌泌乳工艺进行商业化生产,因此四氢... 【背景】四氢嘧啶类物质在高温、冷冻和干燥等逆境条件下,对酶、蛋白质、核酸及整个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已经应用于酶制剂、生物医药及护肤品等相关领域。目前此类物质只能依赖中度嗜盐菌采用细菌泌乳工艺进行商业化生产,因此四氢嘧啶类高产菌株及其发酵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目的】分离获得高产合成四氢嘧啶类相容性溶质的中度嗜盐细菌,研究渗透压冲击对其胞内四氢嘧啶合成与释放的影响,探索细菌泌乳法制备四氢嘧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分离中度嗜盐菌,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种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质谱法(MS)分析四氢嘧啶类物质,细菌泌乳法制备四氢嘧啶类物质。【结果】从盐池土样中分离到一株以四氢嘧啶类物质为主要相容性溶质的中度嗜盐菌Y,鉴定为盐单胞菌(Halomonas sp.)Y。盐单胞菌Y能在NaCl质量浓度为10-250 g/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的NaCl浓度为100 g/L;HPLC-MS测试结果证明盐单胞菌Y可同时合成四氢嘧啶和羟基四氢嘧啶2种相容性溶质,在最适生长的盐浓度下其合成量分别达175.5 mg/g和47.9 mg/g;在NaCl质量浓度为0-30 g/L的低渗溶液中胞内四氢嘧啶类物质经5 min即可达到最大释放率,而细菌泌乳工艺中最适合诱导四氢嘧啶释放的低渗溶液为质量浓度为10 g/L的NaCl溶液;采用细菌泌乳工艺制备四氢嘧啶,经连续11轮的高渗/低渗冲击,四氢嘧啶总合成量为6.0 g/L,总释放量为5.7 g/L,平均释放率为64.5%,底物转化率为128.9 mg/g。【结论】盐单胞菌Y是一株较高产合成四氢嘧啶类的中度嗜盐菌,能够耐受反复的渗透压冲击,采用细菌泌乳工艺显著提高了四氢嘧啶的制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嗜盐菌 四氢嘧啶 羟基四氢嘧啶 细菌泌乳 高渗-低渗冲击
原文传递
蜜蜂螺原体细胞骨架相关基因mreB的克隆表达及在螺原体二种形态时的表达差异
18
作者 周丹霞 危蓉萍 +3 位作者 康昕 钱正宗 纪燕玲 于汉寿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71-1778,共8页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蜜蜂螺原体细胞骨架相关基因mreB1?5,并预测所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这些基因在螺原体螺旋状和非螺旋状时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从Spiroplasma melliferum ...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蜜蜂螺原体细胞骨架相关基因mreB1?5,并预测所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这些基因在螺原体螺旋状和非螺旋状时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从Spiroplasma melliferum CH-1基因组中获得mreB1?5基因,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ETmreB1?5分别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利用镍亲和树脂纯化重组蛋白,通过在线工具预测MreB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功能域。利用Real-Time PCR比较螺原体CH-1在两种不同形态时mreB1?5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克隆到5个mreB基因,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高效表达。MreB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6、23、23、37和25 kD,可能均为疏水性的蛋白,属于MreB/Mbl蛋白质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螺原体在非螺旋状时mreB1?5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远低于在螺旋状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本文第一次克隆表达了螺原体细胞骨架相关基因mreB1?5,初步表明这些基因在螺原体形态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研究螺原体mreB基因在其运动和形态方面的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细胞骨架 mreB基因 生物信息学 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