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改革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艳利 冯东举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7-139,共3页
分子生物学是当前微生物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 ,其理论与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等各个领域。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培养 ,我们在紧密联系微生物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 ,并不断地... 分子生物学是当前微生物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 ,其理论与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等各个领域。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培养 ,我们在紧密联系微生物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 ,并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规范课程管理、更新教学手段等 ,不仅系统地培训研究生的各项分子生物学技术 ,更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学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三种功能饮料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2
作者 蔡凤鸣 钟才云 +4 位作者 王颖明 莫宝庆 陈慎宝 丁如宁 钱永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89-390,共2页
48只成年SD品系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2只大鼠,均喂基础饲料,第1、2、3三组分别饮用A、B、C三种功能饮料,第4组饮用普通自来水做对照组。结果提示,第1、2、3三组受热大鼠的体重、肌肉工作能力恢复比对照组快,例如,第3组体... 48只成年SD品系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2只大鼠,均喂基础饲料,第1、2、3三组分别饮用A、B、C三种功能饮料,第4组饮用普通自来水做对照组。结果提示,第1、2、3三组受热大鼠的体重、肌肉工作能力恢复比对照组快,例如,第3组体重平均增加17.3±2.99g,对照组为3.28±9.15g,P<0.01,差别很显著。此外,学习能力、淋巴细胞花环率及抗体平均效价的改善也是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人类疱疹病毒7型南京株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7
3
作者 任强 彭光勇 +1 位作者 季晓辉 卢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70-172,共3页
从1例健康成人及3名肾病患儿唾液中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的南京地方株(YY)。并根据其在植物血凝素(PHA)预激活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上生长与细胞病变效应的特点,采用电镜观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KR-4间接... 从1例健康成人及3名肾病患儿唾液中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的南京地方株(YY)。并根据其在植物血凝素(PHA)预激活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上生长与细胞病变效应的特点,采用电镜观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KR-4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对SUPT1、HS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 7型 分离培养 南京株 PCR
下载PDF
猕猴实验性内毒素休克早期血浆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可一 季晓辉 +1 位作者 冯艳红 殷国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8-410,共3页
目的 :研究猕猴实验性内毒素休克过程中 ,前炎症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血浆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细菌内毒素 ( L PS)制成内毒素休克模型 ,用人细胞因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EL ISA)试剂盒 ,测定 2 .8mg/ kg内毒素注射后... 目的 :研究猕猴实验性内毒素休克过程中 ,前炎症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血浆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细菌内毒素 ( L PS)制成内毒素休克模型 ,用人细胞因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EL ISA)试剂盒 ,测定 2 .8mg/ kg内毒素注射后0、80、160 min时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 α( TNF- α)、白细胞介素 - 1β( IL- 1β)、白细胞介素 - 10 ( IL- 10 )、白细胞介素 - 12 ( IL- 12 ) p4 0 /p70的改变。结果 :TNF-α、IL - 10在 80 m in时 ,内毒素休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在 160 min时则降至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 ,而IL- 10水平降低 ;IL- 1β、IL- 12 p4 0 / p70在 80 min时水平升高不明显 ,而在 160 min时则内毒素休克组水平升高十分明显。结论 :用人细胞因子酶 EL ISA试剂盒检测猕猴血浆中细胞因子是可行的 ;4种细胞因子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其他动物模型中基本一致 ,IL-10水平低的原因可能是人的试剂盒对猕猴 IL - 10敏感性低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 细胞因子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军连 徐志凯 +2 位作者 闫庆国 张永清 姚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566,共2页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PCR,分别检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HV-6...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PCR,分别检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HV-6抗原。结果:淋巴瘤患者血清抗HHV-6抗体的阳性率为95.5%,几何平均滴度为1:123,PBMC中HHV-6 DNA的检出率为5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5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4例HHV-6抗原阳性。结论:HHV-6感染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6型 淋巴瘤 免疫组化染色法
原文传递
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测HHV-6:分离培养和基因扩增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斌 姚堃 +1 位作者 周瑶玺 季晓辉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6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收集婴幼儿急疹及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从7例婴幼儿急疹及2例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中分离出一种病毒,此病毒能在PHA激活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中传代生长,产生典型CPE:形成气球样巨细胞。电... 收集婴幼儿急疹及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从7例婴幼儿急疹及2例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中分离出一种病毒,此病毒能在PHA激活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中传代生长,产生典型CPE:形成气球样巨细胞。电镜下观察,感染细胞中可见直径180nm左右,有包膜,疱疹样病毒颗粒;血清学试验证明分离株与HSV-1,2、HCMV、及EBV无抗原交叉,而与HHV-6GS株间存在抗原一致性;多聚酶链反应表明该分离株HHV-6特异性DNA阳性;综合以上结果,初步认为该分离株为HHV-6。同时还用pCR法对所收集的标本直接检测HHV-6特异性DNA。PCR法与病毒分离法相比较,前者HHV-6检出率为88.8%(16/18).后者为38.9%(7/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 6型 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 基因扩增
下载PDF
槐耳菌质成分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陈慎宝 丁如宁 《食用菌学报》 1995年第1期21-25,共5页
中国古代著名药用菌槐耳(Trametes robinpphila Murr.)在营养基质上进行固体发酵,产生槐耳菌质,从中提取的清膏及进一步提取的蛋白多糖,都有显著的抑制动物体内瘤和延长生命等作用,抑癌率可达50%左右.清膏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总有... 中国古代著名药用菌槐耳(Trametes robinpphila Murr.)在营养基质上进行固体发酵,产生槐耳菌质,从中提取的清膏及进一步提取的蛋白多糖,都有显著的抑制动物体内瘤和延长生命等作用,抑癌率可达50%左右.清膏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总有效率达75.71%,它们具有促进多种免疫功能的作用,是良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其适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耳 菌质 生物反应调节剂 小鼠 免疫
下载PDF
用多聚酶链反应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陈伟丽 金扬 +2 位作者 顾慧巍 蔡红 姚堃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1995年第1期22-24,共3页
使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探讨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慢性宫颈炎,宫颈癌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1份正常妇女,72份慢性宫颈炎、21份宫颈癌标本中检出HSV阳性分别为4份(13.3%)、25份(34.7%)和12份(57.... 使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探讨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慢性宫颈炎,宫颈癌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1份正常妇女,72份慢性宫颈炎、21份宫颈癌标本中检出HSV阳性分别为4份(13.3%)、25份(34.7%)和12份(57.1%),阳性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随宫颈糜烂程度的增加,HSV感染率升高。提示HSV感染与慢性宫颈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PCR是检测HSV感染灵敏、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感杂 聚合酶链反应 子宫颈疾病
下载PDF
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慢性宫颈炎病毒基因 被引量:3
9
作者 蔡红 姚堃 +3 位作者 季晓辉 陈伟丽 周瑶玺 金扬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5年第11期739-740,共2页
民以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慢性宫颈炎患者宫颈中HPV6、11、16、18型和HSV基因。结果显示:HPV感染率73.6%,HSV感染率34.7%,HPV、HSV混合感染率22.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13.3%和3.3%)。HPV感染中77.4%为... 民以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慢性宫颈炎患者宫颈中HPV6、11、16、18型和HSV基因。结果显示:HPV感染率73.6%,HSV感染率34.7%,HPV、HSV混合感染率22.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13.3%和3.3%)。HPV感染中77.4%为多型别混合感染,HSV感染中93.1%是HSV-2感染,此两种病毒的单独或混合感染与慢性宫颈炎颈糜烂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子宫颈炎 人乳头瘤病毒 病毒 多聚酶链反应
下载PDF
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宫颈HPV感染及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红 姚堃 +2 位作者 陈伟丽 周瑶玺 杨志坚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4年第4期291-296,共6页
本文应用PCR技术检测2l2例临床宫颈标本的HPV-6、ll、16、18型特异性核酸序列。结果发现HPV-DNA的阳性率:宫颈癌组为62.5%(25/40).慢性宫颈炎为57%(81/142),正常宫颈对照组为20%... 本文应用PCR技术检测2l2例临床宫颈标本的HPV-6、ll、16、18型特异性核酸序列。结果发现HPV-DNA的阳性率:宫颈癌组为62.5%(25/40).慢性宫颈炎为57%(81/142),正常宫颈对照组为20%(6/30),P<0.001,提示HPV的感染与宫颈炎、宫颈癌有关。同时分型结果显示:HPV-6、16、18型与宫颈炎相关,16型与宫颈癌密切相关,且HPV不同型别的混合感染在宫颈中普遍存在(31.3%)。成年女性各年龄组间HPV的感染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子宫颈炎 宫颈癌
下载PDF
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对胃癌病人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琦 唐琦峰 +3 位作者 钱燕宁 季晓辉 王忠云 田家骏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304-307,共4页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对胃癌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胃癌根治手术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各 10例 :A组围术期不输血 ,B组围术期输入去白细胞的全血 ,C组围术期输异体...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对胃癌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胃癌根治手术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各 10例 :A组围术期不输血 ,B组围术期输入去白细胞的全血 ,C组围术期输异体全血。另选 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于手术前、术后 2d、术后 5d、术后 10d外周静脉采血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 :3组胃癌病人术前T细胞亚群的水平要低于正常人水平。手术可以造成T细胞水平下降 ,术后 10d恢复正常。B、C组术后第 2天CD3、CD4表达开始减少 ,以CD4减少为主 ,CD4+ CD8+ 之值下降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至术后10d仍未恢复正常。组间比较B组术后 2、5、10d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C组与A、B组比较术后 2、5、10dCD3 + 、CD4+ 表达下降 ,CD4+ CD8+ 之值下降显著 (P <0 .0 5 )。结论 :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可造成免疫抑制 ,输全血比输去白细胞的全血更明显 ;围手术期成分输血优于输注全血 ;T细胞亚群在输血后的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异体输血 胃癌 T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唾液中分离的人类疱疹病毒7型的电镜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强 姚堃 +1 位作者 彭光勇 季晓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 旨在分离人类疱疹病毒 7型 (HHV 7)的南京地方株。方法 收集健康成人及肾病患儿唾液 ,经抗生素处理和离心过滤后接种于PHA预刺激的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CBMC) ,当细胞出现气球样病变效应 (CPE)时 ,透射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特异性... 目的 旨在分离人类疱疹病毒 7型 (HHV 7)的南京地方株。方法 收集健康成人及肾病患儿唾液 ,经抗生素处理和离心过滤后接种于PHA预刺激的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CBMC) ,当细胞出现气球样病变效应 (CPE)时 ,透射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核酸并对分离株的PCR扩增产物作序列测定。结果 从 7例唾液标本中分离出 4株病毒 ,电镜下呈典型疱疹病毒科病毒形态 ,经巢式PCR扩增都在预期的 186bp(外引物 )和 92bp(代表株 ,内引物 )处出现条带 ,代表株186bp产物序列与标准株RK和JI株基因相应区域同源性为 10 0 %。结论 分离的病毒为HHV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 人类疱疹毒7型 电镜观察 分子生物学鉴定
原文传递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白血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军连 徐志凯 +1 位作者 张永清 姚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8-619,共2页
白血病是来源于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病毒病因学较受重视.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1986年发现的疱疹病毒科中的一个新成员[1].研究发现, HHV-6的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白血病是来源于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病毒病因学较受重视.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1986年发现的疱疹病毒科中的一个新成员[1].研究发现, HHV-6的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2,3], 在白血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4].为了探讨HHV-6感染与白血病的关系, 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和PCR, 分别检测了白血病患者血清抗HHV-6 IgG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6型 白血病 致病性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春玲 季晓辉 房德兴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2年第3期92-94,共3页
目前 ,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S基因变异的研究 ,仍然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S基因变异是导致HBV基因序列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它与乙型肝炎的各种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HBV 表面抗原 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 S基因变异
下载PDF
淋巴丝虫感染中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的体外诱生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志琳 沈一平 +5 位作者 陈淑贞 张耀娟 管晓虹 尤丽芬 杨维平 王增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丝虫感染中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检测安徽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人群及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体外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对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PHA及ConA的刺... 目的:探讨淋巴丝虫感染中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检测安徽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人群及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体外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对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PHA及ConA的刺激,各组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IL-2及IFN-γ水平无显著差异。对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的刺激,微丝蚴血症者PBMC产生IL-2及IFN-γ水平比流行区无症状、无微丝蚴血症者显著低下,长爪沙鼠实验结果与人群的相似。结论:本实验提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微丝蚴血症者及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长爪沙鼠的T细胞对丝虫抗原处于一种低应答状态,且这种受抑制的T细胞主要是Th1亚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虫病 白细胞介素2 Γ干扰素 T细胞 免疫应签
下载PDF
采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宫颈中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伟丽 姚堃 +1 位作者 赵文宁 王明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4-16,共3页
采用可检测九个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通用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在47份宫颈糜烂患者的宫颈细胞标本中检出了HPV阳性的标本23份.在这23份阳性标本中HPV16型特异性引物进一步用PCR进行扩增,检出HPV16型阳性者10份,在24份HPV阴性的标本... 采用可检测九个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通用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在47份宫颈糜烂患者的宫颈细胞标本中检出了HPV阳性的标本23份.在这23份阳性标本中HPV16型特异性引物进一步用PCR进行扩增,检出HPV16型阳性者10份,在24份HPV阴性的标本中用HPV16型特异性引物未检出HPV16阳性的标本.结果表明: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方法简便、灵敏、经济,特别适合于PCR临床检测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引物 人乳头瘤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宫颈
下载PDF
rhIL-3对人骨髓粒单祖细胞集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传林 姚揣 +1 位作者 李焕娣 季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73-475,共3页
应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观察了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rhIL-3)对人骨髓粒单祖细胞集落的影响。结果显示,rhIL-3能刺激正常骨髓细胞形成由粒细胞或(和)单核细胞构成的细胞集落,这种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rhIL-... 应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观察了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rhIL-3)对人骨髓粒单祖细胞集落的影响。结果显示,rhIL-3能刺激正常骨髓细胞形成由粒细胞或(和)单核细胞构成的细胞集落,这种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rhIL-3剂量呈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 细胞培养 粒单祖细胞 集落
下载PDF
人单核细胞系U_(937)和T细胞系HSB_2细胞的HSV-1感染 被引量:1
18
作者 季晓辉 姚坤 +1 位作者 李焕娣 周瑶玺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5年第3期209-214,共6页
用HSV-1接种人单核细胞传代株U_(937)和T淋巴细胞传代株HSB_2细胞,通过对病毒滴度、细胞增殖与病变、病毒抗原表达及病毒DNA的动态观察,研究了HSV-1感染两种细胞的特点。结果发现接种病毒后,U(937)... 用HSV-1接种人单核细胞传代株U_(937)和T淋巴细胞传代株HSB_2细胞,通过对病毒滴度、细胞增殖与病变、病毒抗原表达及病毒DNA的动态观察,研究了HSV-1感染两种细胞的特点。结果发现接种病毒后,U(937)细胞仅允许病毒短时间低滴度复制,培养上清中病毒滴度在12天内降至测不出水平,细胞经过1~2周后增殖受抑、死亡增多,然后又逐渐恢复;用LPS持续刺激则能提高病毒感染滴度,延长感染时间,形成短期持续感染。HSB_2细胞允许病毒复制至较高滴度,呈现急性杀细胞性感染;用PHA持续刺激也不改变细胞感染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感染 单核细胞系 T细胞系
下载PDF
几种细胞因子对HSV─1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季晓辉 姚堃 +1 位作者 李焕娣 周瑶玺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6年第3期251-256,共6页
以HSV─1接种人单核细胞系U_(93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在接种前后分别以不同的细胞因子处理。经病毒滴定、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毒抗原及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毒基因,研究了细胞因子对HSV─1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 以HSV─1接种人单核细胞系U_(93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在接种前后分别以不同的细胞因子处理。经病毒滴定、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毒抗原及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毒基因,研究了细胞因子对HSV─1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结果证实,TNF─α50u/mL 、M─CSF200u/mLIFN─γ1000u/mL、IFN-α1000u/mL均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HSV─1的抗性,加速细胞对HSV─1DNA的清除,抑制病毒抗原的表达;并能拮抗LPS对HSV─1在单核巨噬细胞中表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单核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HHV-6体外感染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6、IL-8的诱生NK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萍 姚堃 +1 位作者 季晓辉 周瑶玺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7年第3期229-234,共6页
采用生物活性法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南京地方株CN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IL—6、IL-8的诱生和NK活性的影响,并与国外的GS株作比较。结果发现,HHV—6CN8、GS两株病... 采用生物活性法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南京地方株CN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IL—6、IL-8的诱生和NK活性的影响,并与国外的GS株作比较。结果发现,HHV—6CN8、GS两株病毒感染均可诱导PBMCs产生IL-8,48h达到峰值。两株病毒所诱生的IL-8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可抑制IL-6的产生,但GS株的抑制作用强于CNS株(P<0.05)。HHV-6体外感染12~24h可以增强NK活性,且CN8株诱导的NK活性高于GS株(P<0.05),之后NK活性逐渐减弱。以上结果提示:HHV-6感染可以通过诱生细胞因子和改变NK活性而影响人的免疫功能,而A组的GS株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大于B组的CN8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 感染 单个核细胞 白细胞介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