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彬 王笑云 +1 位作者 周富华 彭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6,F002,共4页
目的:研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临床意义。方法:7例对内科治疗抵抗的严重患者的甲状旁腺19枚,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统计单位面积甲状旁腺细胞数。结果:SHPT组甲状旁腺总重量比正常人明... 目的:研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临床意义。方法:7例对内科治疗抵抗的严重患者的甲状旁腺19枚,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统计单位面积甲状旁腺细胞数。结果:SHPT组甲状旁腺总重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加约16.1倍,组织学呈弥漫性和结节性增生。SHPT组腺体平均细胞数是正常对照组的1.86倍,其中结节性增生比弥漫性增生细胞增殖更加旺盛(P<0.001)。结论:在临床上对严重的SHPT患者进行甲状旁腺自身移植时应选用弥漫性增生的组织,最好选用重量较小的组织,以防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继发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 尿毒症 甲状旁腺增生 临床研究 病理研究
下载PDF
计算机形态定量用于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活检病理诊断的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冯振卿 姚荣芬 +3 位作者 吴翔 李晶阁 何小元 衡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10,共4页
应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进行形态识别,提取多种参数,寻找对DCM具有病理诊断价值的指标。选择41例临床及病理变化符合DCM的病例,平均年龄38.76y。结果表明,心肌... 应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进行形态识别,提取多种参数,寻找对DCM具有病理诊断价值的指标。选择41例临床及病理变化符合DCM的病例,平均年龄38.76y。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直径、心肌细胞核的形态参数、胞浆疏松化、收缩带、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的排列、心内膜厚度及平滑肌细胞增生密度等指标对DCM具有重要的病理诊断价值。提示这8类指标可用来建立DCM的数据库,研制“DCM医学形态学识别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活检 病理学 图像分析
下载PDF
牙源性钙化囊性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菲 张庆庆 +1 位作者 陆东辉 王三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牙源性钙化囊性瘤(calcifying cystic odontogenic tumor,CCOT)的临床病理分型对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9例CCOT的临床表现、X线影象、病理特征及治疗随访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9.6岁... 目的探讨牙源性钙化囊性瘤(calcifying cystic odontogenic tumor,CCOT)的临床病理分型对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9例CCOT的临床表现、X线影象、病理特征及治疗随访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9.6岁;病变位于下颌骨21例,上颌骨18例;临床多以颜面部肿胀就诊。X线主要表现为颌骨内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单房或多房,其中伴有钙化斑点或团块。镜下均可见到特征性的影细胞,可分为4种类型:单纯囊肿型(17例)、CCOT伴牙瘤型(12例)、CCOT伴成釉细胞瘤增生型(7例)、CCOT伴其他良性牙源性肿瘤型(3例:伴成釉细胞纤维瘤2例,伴成釉细胞纤维牙瘤1例)。治疗均采用囊肿摘除术或刮治术,获得随访33例,复发6例,其中3例复发者均为CCOT伴成釉细胞瘤增生型且有囊壁内浸润(1例复发为牙源性影细胞瘤,1例20年后复发恶变为牙源性影细胞癌)。结论 CCOT伴成釉细胞瘤增生且有囊壁内浸润型行单纯囊肿摘除术或刮治术容易复发,可形成牙源性影细胞瘤或恶变成牙源性影细胞癌,此型肿瘤的手术范围应适当扩大并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肿瘤 牙源性钙化囊性瘤 临床病理 预后
下载PDF
孕鼠感染弓形虫后的动态病理变化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姚荣芬 冯振卿 +5 位作者 李晶阁 彭韬 印虹 薛婉芬 邵亚男 王海琦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47-49,共3页
经昆明种孕鼠尾静脉注射弓形虫NT强毒株滋养体孵育液,于注射后第2、4、8、12、24、48、72h分批处死,动态观察孕鼠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在肺、肾、肝、脾、心等脏器的实质细胞核内或胞浆内均发现弓形虫,引起... 经昆明种孕鼠尾静脉注射弓形虫NT强毒株滋养体孵育液,于注射后第2、4、8、12、24、48、72h分批处死,动态观察孕鼠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在肺、肾、肝、脾、心等脏器的实质细胞核内或胞浆内均发现弓形虫,引起的病理变化均为非特异性,表现为实质细胞的轻度变性、坏死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本实验结果提示在积极预防、治疗先天性弓形虫病胎儿发育异常的同时,对母体各脏器的功能、形态学变化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降低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病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弓形虫病
下载PDF
蕈样肉芽肿七例临床病理分析
5
作者 高淑娟 马维平 王三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878-879,共2页
对七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改变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关皮肤病从病理上作了鉴别诊断,阐明了诊断蕈样肉芽肿临床和病理需密切配合。
关键词 肉芽肿 蕈样肉芽肿 病理 斑块
下载PDF
蕈样肉芽肿10例临床病理分析
6
作者 马维平 高淑娟 王三锡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764-764,共1页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中辅助细胞的恶性肿瘤,晚期或肿瘤期可侵犯内脏和淋巴结。本院1980-2006年确诊蕈样肉芽肿10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54岁,女3例,男7例,均以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中辅助细胞的恶性肿瘤,晚期或肿瘤期可侵犯内脏和淋巴结。本院1980-2006年确诊蕈样肉芽肿10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54岁,女3例,男7例,均以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在躯干、四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病理分析 临床 恶性肿瘤 辅助细胞 T细胞 淋巴结 肿瘤期
下载PDF
批量快速测定法测定标志基因为GFP的重组病毒滴度 被引量:37
7
作者 江千里 王健民 +2 位作者 温丽敏 江汕 周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34-1035,共2页
关键词 基因治疗 逆转录病毒 腺病毒 滴度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体外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娄青林 冷静 +1 位作者 彭韬 冯振卿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9-302,F003,共5页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人胃癌SGC 790 1细胞抑制生长、诱导凋亡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还原法检测As2 O3 对该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流式细胞仪 (FCM )及 3′ OH末端标记法(TUNEL)...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人胃癌SGC 790 1细胞抑制生长、诱导凋亡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还原法检测As2 O3 对该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流式细胞仪 (FCM )及 3′ OH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SGC 790 1细胞经As2 O3 作用后 ,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且呈剂量和作用时间依赖关系 ,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2 M期阻滞 ;FCM检测在细胞周期G1期前出现低于 2倍体的凋亡峰 ;TUNEL标记发现DNA链的断裂。结论 :As2 O3 能抑制人胃癌SGC 790 1细胞增殖 ,并诱导该细胞系凋亡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气体二坤 胃肿瘤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阻滞 胃癌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虫卵肉芽肿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冯振卿 朱荣 +6 位作者 李玉华 仇镇宁 李芸茜 冷静 薛婉芬 吴观陵 管晓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 NP30腹腔注射主动免疫ICR小鼠,对照组腹腔注射SP2/0腹水,分别在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8、12、16、20、24周处死,观察和比较肝内虫卵肉...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 NP30腹腔注射主动免疫ICR小鼠,对照组腹腔注射SP2/0腹水,分别在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8、12、16、20、24周处死,观察和比较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和演变。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虫卵肉芽肿大小。结果尾蚴攻击感染第 12周以后, NP30免疫组虫卵肉芽肿的直径明显低于 SP2/0对照组,虫卵肉芽肿的演变时相提前,并出现2种特殊类型的肉芽肿。结论NP30能减轻日本血吸虫对宿主造成的免疫病理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 虫卵催芽肿
下载PDF
球囊损伤致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春坚 黄峻 +3 位作者 杨国平 徐以南 陆琳 冯振卿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7-280,F003,共5页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缩窄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探讨用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方法 :新西兰兔 10只 ,用细尼龙线逐渐缩窄兔右股动脉至完全闭塞 ,记录缩窄程度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继之经右股动脉置入 2 .5mm×2 0 .0m...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缩窄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探讨用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方法 :新西兰兔 10只 ,用细尼龙线逐渐缩窄兔右股动脉至完全闭塞 ,记录缩窄程度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继之经右股动脉置入 2 .5mm×2 0 .0mm球囊剥脱血管内皮 ,抽出球囊后监测股动脉压力变化。球囊损伤前后取血检测血小板计数。对部分动物在血栓形成前后行股动脉造影。最后取受损节段血管作病理检查。结果 :①兔右侧股动脉缩窄 90 %时 ,其收缩压、脉压显著下降 ;进一步缩窄达 10 0 %时 ,脉压降为 0 ,同时舒张压、平均压也显著下降。②右侧股动脉收缩压、脉压在球囊损伤后 5min即显著下降 ;至损伤后 90min ,脉压降至 0 ,同时舒张压、平均压亦显著下降。③动脉造影及病理组织检查均证实球囊损伤后股动脉血栓形成 ,管腔完全闭塞。④球囊损伤后 2h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结论 :球囊损伤可制成稳定、可靠的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这在进行各种溶栓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时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球囊损伤 股动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西司他丁钠+亚胺培南消除细胞培养中细菌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江千里 王健民 +4 位作者 江汕 许育 温丽敏 周虹 闵碧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4-115,共2页
目的 :研究西司他丁钠 +亚胺培南 (泰能 )清除细胞培养中细菌污染的可行性。 方法 :将 1 5批细胞培养中已发生细菌污染的细胞 ,用含泰能 1 0~ 1 0 0 μg/ ml的 PBS洗涤 3次 (PBS用量逐次递增 ) ,第 3次洗涤之前将细胞悬浮于含 1 0 0 μ... 目的 :研究西司他丁钠 +亚胺培南 (泰能 )清除细胞培养中细菌污染的可行性。 方法 :将 1 5批细胞培养中已发生细菌污染的细胞 ,用含泰能 1 0~ 1 0 0 μg/ ml的 PBS洗涤 3次 (PBS用量逐次递增 ) ,第 3次洗涤之前将细胞悬浮于含 1 0 0 μg/ m 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 1 .5 ml中 37℃孵育 30 min;然后细胞移入含 1 0 0 μg/ m 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更换含 1 0 0 μg/ m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 1次 / d,共 3d。结果 :成功消除 1 4批细菌感染 ,另 1批加用万古霉素后亦获成功。结论 :泰能可以有效消除细胞培养中的细菌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司他丁钠 亚胺培南 细胞培养 细菌污染 细胞生长
下载PDF
氟伐他汀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Ⅳ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佳 王笑云 +4 位作者 孙彬 邢昌赢 彭韬 叶健 郭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6-488,491,F003,共5页
目的: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CRI)氟伐他汀对肾小球硬化大鼠Ⅳ型胶原的影响。方法:用5/6肾切除的方法诱导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氟伐他汀治疗组2mg/(kg·d)、苯那普利治疗组6mg/(kg·d)及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CRI)氟伐他汀对肾小球硬化大鼠Ⅳ型胶原的影响。方法:用5/6肾切除的方法诱导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氟伐他汀治疗组2mg/(kg·d)、苯那普利治疗组6mg/(kg·d)及假手术组。10周时测尿量、尿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肌酐、血胆固醇和血甘油三酯。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水平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blotting)测定肾皮质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水平表达。结果:氟伐他汀及苯那普利治疗组尿蛋白及肾组织Ⅳ型胶原水平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AI-1表达亦低于对照组,C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氟伐他汀可抑制PAI-1,减少Ⅳ型胶原积聚,减轻肾小球硬化,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并不依赖降胆固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伐他汀 肾小球硬化 大鼠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Ⅳ型胶原
下载PDF
糖尿病对大鼠外周神经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剑波 陈家伟 +1 位作者 冯振卿 马洪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0-202,共3页
通过定量分析大鼠坐骨神经的结构,观察糖尿病状态对外周神经的损害。将SD大鼠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模型后,非糖尿病大鼠及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两组,饲养6个月后,在麻醉状态下,切取坐骨神经分别做光镜检查,包括:单神经外形... 通过定量分析大鼠坐骨神经的结构,观察糖尿病状态对外周神经的损害。将SD大鼠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模型后,非糖尿病大鼠及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两组,饲养6个月后,在麻醉状态下,切取坐骨神经分别做光镜检查,包括:单神经外形频率分布,横截面细径分析,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密度。电镜分析包括轴突,髓鞘,雪旺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组坐骨神经显示给旁脱髓鞘,节段性脱髓鞘,轴突萎缩,有髓纤维密度下降。糖尿病大鼠组糖代谢指标:血糖,山梨醇.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对照组,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密度两组无显著差异。提示:糖尿病状态可导致外周神经病变,病理机制可能是多因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神经病变 大鼠 病理
下载PDF
胃肠MALT淋巴瘤中bcl-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海 范钦和 +1 位作者 李百周 彭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 探讨bcl- 10基因在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 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0例胃肠MALT淋巴瘤和14例正常淋巴结中bcl- 10基因的表达。结果 40例MALT淋巴瘤中有36 例(90.0%)表达bcl-... 目的 探讨bcl- 10基因在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 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0例胃肠MALT淋巴瘤和14例正常淋巴结中bcl- 10基因的表达。结果 40例MALT淋巴瘤中有36 例(90.0%)表达bcl- 10蛋白,其中21例仅在胞质表达,15例在胞质胞核同时表达;39例(97.5%)表达bcl 10mRNA。bcl -10 蛋白与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T淋巴瘤临床分期与bcl- 10蛋白核表达明显相关(P<0.01)。14 例淋巴结中,8例(57.1%)表达bcl -10蛋白。淋巴滤泡内生发中心B细胞呈高度表达,边缘区B细胞中等强度表达,套区细胞 微弱表达。结论 bcl -10的高度表达在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bcl -10蛋白核表达与进展期MALT淋巴瘤 相关。bcl -10蛋白在淋巴滤泡各区域的表达差异提示它对B细胞分化成熟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达差异 MALT淋巴瘤 蛋白核 胃肠 B细胞 淋巴滤泡 10基因 RNA 胞质 分化
下载PDF
小鼠白介素-12基因转染对EL4细胞在小鼠体内成瘤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江千里 达万明 +6 位作者 欧英贤 裴雪涛 江汕 白海 王存邦 张苗 靳海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RV)载体介导的小鼠白介素12(mIL-12)融合基因转染,对低免疫原性的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EL4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共培养法导入基因,以PCR法检测基因的导入。以脾细胞增殖法测定mIL-12的生物学活性。观察导入mIL-12...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RV)载体介导的小鼠白介素12(mIL-12)融合基因转染,对低免疫原性的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EL4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共培养法导入基因,以PCR法检测基因的导入。以脾细胞增殖法测定mIL-12的生物学活性。观察导入mIL-12基因的肿瘤细胞EL4/12于小鼠皮下接种后的成瘤性。对预先接种野生型肿瘤细胞EL4的小鼠,用60Co照射的肿瘤疫苗EL4/12接种于瘤周,观察瘤苗的抗肿瘤作用等。结果在EL4/12细胞中,用PCR可特异地检测到mIL-12p35和p40亚基的cDNA片段。5×105EL4/12细胞48h表达的mIL-12达(10.2±3.2)ng。EL4/12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成瘤性明显下降。EL4/12瘤苗治疗组约50%的小鼠可长期无瘤生存,而对照组小鼠则在短期内全部成瘤死亡。部分长期生存的小鼠产生了有效的抗肿瘤免疫,能耐受野生型肿瘤细胞的二次攻击。与对照组相比较,疫苗治疗组中其余小鼠的成瘤时间延迟(P∨0.01),小鼠存活时间延长(P∨0.01);死亡时肿瘤体积小(P∨0.05),形成的肿瘤有完整包膜,瘤周和肿瘤内部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结论转染mIL-12基因能抑制EL4肿瘤细胞的成瘤性。mIL-12基因修饰的肿瘤疫苗对野生型肿瘤细胞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2 基因治疗 肿瘤疫苗 EL4细胞 淋巴瘤
原文传递
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诱导抗卵免疫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冯振卿 李玉华 +3 位作者 仇镇宁 李芸茜 薛婉芬 管晓虹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产卵及卵胚发育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NP30主动免疫C57BL/6小鼠,连续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SP2/0腹水。结果尾蚴攻击感染后第27天,NP30免疫组...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产卵及卵胚发育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NP30主动免疫C57BL/6小鼠,连续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SP2/0腹水。结果尾蚴攻击感染后第27天,NP30免疫组肝组织内虫卵数下降了30.91%,雌虫子宫内虫卵数减少了38.55%。尾蚴攻击感染后第39天,NP30免疫组肝组织内的成熟虫卵下降了66.63%,死亡虫卵增加了60.66%。结论NP30主动免疫小鼠具有抗雌虫生殖产卵和抗卵胚发育的双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抗卵免疫 单克隆抗体 NP30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红霞 冷静 +4 位作者 姚玉宇 李风山 彭韬 仓为民 钱宁 《江苏医药》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871-872,共2页
目的 从细胞凋亡水平和 p5 3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 )的发病机理。方法  38例EM标本行HE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标记实验 (TUNEL) ,p5 3mRNA的原位分子杂交实验。以正常子宫内膜作正常对照 ,经Dnase处理的子宫内膜为阳性对... 目的 从细胞凋亡水平和 p5 3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 )的发病机理。方法  38例EM标本行HE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标记实验 (TUNEL) ,p5 3mRNA的原位分子杂交实验。以正常子宫内膜作正常对照 ,经Dnase处理的子宫内膜为阳性对照 ,设空白阴性对照。结果 TUNEL实验结果 ,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细胞凋亡率为 2 4 2 9% ,EM的细胞凋亡率为 3 6 4%。p5 3在EM的表达为 7 43% ,而正常对照组为 2 8 5 1%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EM的细胞凋亡水平和 p5 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EM的发病可能与子宫内膜的细胞凋亡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细胞凋亡标记 原位分子杂交 子宫内膜异位
下载PDF
弓形虫感染孕鼠后胎鼠脑病变动态定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荣芬 冯振卿 +3 位作者 彭韬 印虹 薛婉芬 王海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经孕鼠尾静脉注射弓形虫 NT 强毒株滋养体孵育液后分批处死,观察胎鼠脑动态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胎鼠脑病变主要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胶质细胞明显增生。孕鼠感染后2小时,免疫组化即可在胎鼠脑组织内发现弓形虫。提示,先天性... 经孕鼠尾静脉注射弓形虫 NT 强毒株滋养体孵育液后分批处死,观察胎鼠脑动态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胎鼠脑病变主要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胶质细胞明显增生。孕鼠感染后2小时,免疫组化即可在胎鼠脑组织内发现弓形虫。提示,先天性弓形虫感染的新生儿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是由于弓形虫对大脑神经细胞的损害所致;免疫组化显示组织、细胞内的弓形虫是一个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鼠 弓形体病 胎鼠 脑病 动态定位 免疫组化
下载PDF
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超 冯振卿 +2 位作者 彭韬 刘宁波 冷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 研究 5 -氟尿嘧啶 (5 - fluorouracil,5 - FU)体外诱导胃癌 SGC- 790 1细胞凋亡作用 ,及细胞凋亡与 Ki- 6 7抗原、核增殖抗原 (PCNA)、P5 3蛋白、Bax蛋白、死亡受体 Fas表达的关系。探讨 5 - FU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 目的 研究 5 -氟尿嘧啶 (5 - fluorouracil,5 - FU)体外诱导胃癌 SGC- 790 1细胞凋亡作用 ,及细胞凋亡与 Ki- 6 7抗原、核增殖抗原 (PCNA)、P5 3蛋白、Bax蛋白、死亡受体 Fas表达的关系。探讨 5 - FU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 3′- OH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 ,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 Ki- 6 7、PC-NA、P5 3、Bax和 Fas表达。结果  SGC- 790 1细胞经 5 - FU诱导后 ,凋亡指数 (DI)明显增加 ,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实验组细胞 Ki- 6 7、PC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伴 Bax表达 ,而 P5 3、Fas则在诱导前后均无表达。结论  5 - FU具有诱导胃癌 SGC- 790 1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增殖作用。 5 - FU诱导 SGC- 790 1细胞可能是通过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 氟尿嘧啶
下载PDF
苯那普利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汤成春 黄峻 +1 位作者 姚荣芬 冯振卿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39-442,共4页
为了探讨髂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将28只兔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行右髂动脉内膜球囊剥脱术。术后30天处死动物,作病理形态学检查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表明,苯那普利组损伤血管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而管腔面积... 为了探讨髂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将28只兔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行右髂动脉内膜球囊剥脱术。术后30天处死动物,作病理形态学检查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表明,苯那普利组损伤血管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而管腔面积大于对照组(P均<0.001)。治疗组血管壁细胞增殖期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提示,苯那普利能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那普利 骼动脉 内膜剥脱术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