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维替尼在一组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体内单多次给药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璐 郑昕 +5 位作者 王维聪 赵洪云 马宇翔 张力 胡蓓 江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评价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多次口服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体内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7例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次口服350 mg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清洗期后其中3例受试者患者继续350 mg QD连续给药28 d,4例继续17... 目的:评价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多次口服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体内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7例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次口服350 mg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清洗期后其中3例受试者患者继续350 mg QD连续给药28 d,4例继续175 mg BID连续给药28 d。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艾维替尼5个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并用WinNonlin 6. 4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5个代谢产物中,半胱氨酸结合产物MII-2血浆暴露量最高,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3. 32%~5. 57%。N-去甲基产物M1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2. 14%~4. 24%,单氧化产物M2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0. 56%~1. 00%,酰胺水解产物M4和乙酰半胱氨酸结合产物MII-1暴露量较低,其中MII-1绝大多数样本在血浆中浓度低于定量下限0. 1 ng/m L。结论:监测的5个代谢产物血浆暴露量均未超过原药血浆暴露量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维替尼 代谢产物 药代动力学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液相-质谱联用
下载PDF
基于药动/药效学建模与模拟的中枢镇静类儿科用药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金颖 周素凤 +2 位作者 王璐 许明哲 邵凤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7期721-727,共7页
目的 对中枢镇静类儿科药物的药动/药效学(PK/PD)模型进行综述,为定量药理学模型在儿科药物研发上提供参考。方法 对近20年中枢镇静类儿科药物定量药理学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 清除率是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儿科人群用药剂量... 目的 对中枢镇静类儿科药物的药动/药效学(PK/PD)模型进行综述,为定量药理学模型在儿科药物研发上提供参考。方法 对近20年中枢镇静类儿科药物定量药理学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 清除率是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儿科人群用药剂量的重要参数,也是PK/PD模型模拟的关键拟合参数,且清除率变化与儿科人群的体重变化呈现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儿科患者具有明显的发育学特征,尤其在作用于中枢系统的药物上需要更密切地关注。基于儿科人群与成人之间的生理药动学差异、药物暴露-效应差异以及儿科人群临床试验的实施特点,PK/PD模型有助于儿科患者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人群 药动/药效学模型 数据外推 中枢镇静 剂量方案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皮肤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康 周素凤 +1 位作者 孙建国 邵凤 《药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皮肤局部给药后,药物在皮肤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复杂,难以准确监测和研究。而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建模和模拟技术为皮肤药代动力学(dermal pharmacokinetics,DPK)研究... 皮肤局部给药后,药物在皮肤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复杂,难以准确监测和研究。而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建模和模拟技术为皮肤药代动力学(dermal pharmacokinetics,DPK)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皮肤PBPK模型是利用体外皮肤渗透实验、药物理化性质、制剂学属性、体内动物实验以及人体皮肤组织病理生理特征等数据构建的一种基于生理机制的定量药理学模型,该模型可表征药物活性成分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及处置过程,用于预测药物在皮肤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剂量-暴露-效应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综述了皮肤PBPK模型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皮肤药代动力学 皮肤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模型预测
原文传递
基于褪黑激素和睡眠节律对中药治疗慢性失眠机制的初步观察
4
作者 冷秀梅 徐文华 +10 位作者 陶心怡 邵凤 王璐 刘晋 吕展慧 薛琳雅 何其清新 吴镝 吴婷 杜心雨 汪秀琴 《中国临床研究》 2025年第3期466-469,共4页
目的 基于褪黑激素(MT)分泌和睡眠节律探索中药治疗慢性失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门诊失眠患者10例(观察组,1例剔除,1例退出,最终共8例完成研究)和10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 目的 基于褪黑激素(MT)分泌和睡眠节律探索中药治疗慢性失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门诊失眠患者10例(观察组,1例剔除,1例退出,最终共8例完成研究)和10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组给予基于酸枣仁汤和黄连温胆汤加减的复方中药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进行唾液MT测定、早晚时型问卷评估、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结果 经中药治疗后,观察组MT的峰浓度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6.71±4.27)分,较治疗前的(10.67±2.96)分明显降低(t=2.29,P=0.036)。观察组治疗前睡眠时型以中间型居多(6/8),治疗后转为以清晨型居多(5/8),中间型仅1例。结论 本观察初步显示该中药复方剂可能通过调节MT分泌及睡眠节律治疗慢性失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 褪黑激素 睡眠节律 睡眠时型 中药 酸枣仁汤 黄连温胆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