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专业在校学生科研核心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1
作者 高梦婷 张心雨 +4 位作者 郭雨婷 张旖宸 周蕴弢 於伟 孟殿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6-889,共4页
核心素养又称“关键素养”、“21世纪素养”、“关键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目标为“终身学习和发展”、“个体成功与社会良好发展”。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 核心素养又称“关键素养”、“21世纪素养”、“关键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目标为“终身学习和发展”、“个体成功与社会良好发展”。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康复治疗专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抽样调查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南京医科大学 学习和发展 关键素养
下载PDF
康复治疗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分析与改革探究
2
作者 刘守国 耿阿燕 +1 位作者 张戎 周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2,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专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康复治疗学作为一个新兴医学专业,近二十多年来在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已陆续开办,但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在不同高校间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专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康复治疗学作为一个新兴医学专业,近二十多年来在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已陆续开办,但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在不同高校间存在诸多差异,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学生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亟需进行专业的教学研究,这对提高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学 医学专业 教学分析 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质量 教学研究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下载PDF
2024康复医学大趋势 被引量:5
3
作者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2023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康复医疗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可圈可点的事情层出不穷。本文阐述2024年康复医学之梦,期待学科发展的新篇章。新冠病毒带来的挑战和契机:历时三年的新冠病毒... 2023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康复医疗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可圈可点的事情层出不穷。本文阐述2024年康复医学之梦,期待学科发展的新篇章。新冠病毒带来的挑战和契机:历时三年的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终于终结,但是新冠病毒依然存在,并无形地影响着医疗领域。新冠病毒可以侵犯人体的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并以不断变异的特征挑战医学的应对策略。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都由于按照组织和器官进行分科的规律,造成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医疗卫生领域 康复医疗 应对策略 病毒感染 医疗领域 临床医学 组织和器官
下载PDF
基于“产教融合+线上线下”康复类课程的思政实践探索——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人体发育学课程为例
4
作者 徐冬晨 钱开林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第6期32-36,共5页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人体发育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借助线上平台拓展教学资源承载空间和使用时间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体系,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拓展高阶...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人体发育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借助线上平台拓展教学资源承载空间和使用时间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体系,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拓展高阶性内容,发挥线上线下的优势,提高教学的实时性、互动性,更高质量实现“立德树人”任务,为康复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线上线下 康复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减轻养老专业大学生善意年龄歧视的教学创新研究
5
作者 曹家维 崔家琳 童俊程 《创新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295-302,共8页
尽管学界中已经有不少有关抗击年龄歧视的研究应用和干预措施,但是善意年龄歧视(benevolent ageism)仍然是较为隐蔽且不易被理解和认识。本研究旨在检验消除养老相关专业本科生中善意年龄歧视的创新教学法的有效性。两个班级(分实验组... 尽管学界中已经有不少有关抗击年龄歧视的研究应用和干预措施,但是善意年龄歧视(benevolent ageism)仍然是较为隐蔽且不易被理解和认识。本研究旨在检验消除养老相关专业本科生中善意年龄歧视的创新教学法的有效性。两个班级(分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共79名本科生参与并完成了本研究。其中实验组的学生会接受包括课前小测、系统的概念介绍、形式丰富的课堂举例、小组项目式课堂活动、作业分级从简到难、以及为学生提供细致且个性化的作业反馈的教学框架进行为期11周的教学,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教学方法。通过混合设计方差分析(Mixed-design ANOVA)的方法来检验本研究使用的创新教学方法是否对两组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的善意年龄歧视的得分情况有所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经过11周的学习后,善意年龄歧视量表得分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少养老相关专业学生中的善意年龄歧视,这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尊老敬老观念具有积极意义。Although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research, applic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in combating ageism, benevolent ageism remains a more covert concept tha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novative pedagogy in reducing benevolent ageism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aging-related fields. A total of 79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two classes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participated and completed the study.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nderwent an 11-week teaching framework that included pre-lecture quizzes, systematic concept introductions, diverse in-class examples, group project-based activities, graded assignments with increasing difficulty, and detailed, personalized feedback on their assignments. In contrast, the control group followed a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Mixed-design ANOVA was us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approach had an impact on the scores of benevolent ageism for both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ir scores on the benevolent ageism scale after 11 weeks of learning.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is innovative teaching approach can help reduce benevolent ageism among students majoring in aging-related fields, contributing positively to fostering correct and respectful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学改革 善意年龄歧视 积极老龄观 老龄文明
下载PDF
作业治疗教学实践创新——基于代际项目理念的小组采访在《老年康复》课程中的应用
6
作者 崔家琳 余嘉雯 +1 位作者 程怡慧 曹家维 《职业教育发展》 2025年第1期208-2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代际项目理念整合入《老年康复》课程中的实践效果,特别是通过小组采访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老年人群的了解与认识。通过让作业治疗专业的学生与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化采访,本课程尝试缩小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这种...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代际项目理念整合入《老年康复》课程中的实践效果,特别是通过小组采访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老年人群的了解与认识。通过让作业治疗专业的学生与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化采访,本课程尝试缩小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老年客户的全面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及问题解决等关键职业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老化过程的认知,为其将来进行更具同理心和作业治疗核心价值观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基于代际项目理念的小组采访能够在国内课堂中有效开展,通过进一步代际互动融入也可以激发作业治疗教育实践的潜力。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 concepts into the curriculum of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focusing on the use of group interview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older individuals. By involving occupational therapy students in 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older adults, the course aim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innovative pedagogical approa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develop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older adults and fosters essential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such as teamwork,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in improv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ging and preparing them for empathy and core value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during clinical practice. This study also addresses the potential for enhancing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occupational therapy through further integr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治疗 代际项目 老年康复 教学创新
下载PDF
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7
7
作者 任彩丽 付娟娟 +15 位作者 王红星 夏楠 蔡德亮 伊文超 金娟 刘守国 陈伟 潘化平 苏敏 项洁 王德强 万春晓 冯玲 沈光宇 吴传军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n=143)。临床路径组入组后进入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及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采取一般康复治疗,不进入临床路径,对康复治疗内容及时间不做要求。分别于入组前和临床路径介入后第三周末(即出院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临床路径组康复治疗前后的MBI差值、MBI改善程度((MBI后-MBI前)(/100-MBI前)×100%)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差值及FMA改善程度([FMA后-FMA前)/(100-FMA前)×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结合规范化的康复方案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脑卒中 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老年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孙志成 张丽霞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3-498,共6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极其严峻。老年人大多面临慢性疾病、衰老及心理等问题,使社会对老年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作为被纳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新兴产业技术,近年来...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极其严峻。老年人大多面临慢性疾病、衰老及心理等问题,使社会对老年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作为被纳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新兴产业技术,近年来已成为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VR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机交互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培训、疾病诊断、康复训练以及心理治疗等实践领域,尤其是在老年康复医学领域中已显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虚拟现实技术 老龄化现象 疾病诊断 人机交互技术 慢性疾病 社会老龄化 VR
下载PDF
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在康复医学评估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志成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4-238,共5页
三维运动分析(three—dimensional motionan alysis.3DMA)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定量分析人体的三维运动及其变化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3DMA系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成为尉际上最先... 三维运动分析(three—dimensional motionan alysis.3DMA)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定量分析人体的三维运动及其变化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3DMA系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成为尉际上最先进的生物力学研究和评估体系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运动 医学评估 运动分析 系统 应用 检测 康复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以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中国癌症患者运动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18
10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 +2 位作者 胡筱蓉 刘怡茜 顾艳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随着恶性肿瘤早筛查、早诊断和治疗手段的长足进步,我国癌症患者的数量正迅速增长,康复医疗的需求也随之剧增。无论是癌症治疗期间还是长期生存期,大量临床证据支持运动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如淋巴水肿外周神经疾病、疲乏... 随着恶性肿瘤早筛查、早诊断和治疗手段的长足进步,我国癌症患者的数量正迅速增长,康复医疗的需求也随之剧增。无论是癌症治疗期间还是长期生存期,大量临床证据支持运动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如淋巴水肿外周神经疾病、疲乏、抑郁、焦虑等^([1-3])。此外,运动还可能协同癌症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以减缓/抑制肿瘤进展^([4])。因此,将运动康复纳入癌症整体诊治方案中,将有利于减缓癌症患者常见并发症和功能障碍,协调促进癌症临床治疗效果,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康复 淋巴水肿 临床证据 癌症治疗 功能障碍 生存质量 康复医疗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各级康复机构功能定位及康复诊疗业务流程标准 被引量:2
11
作者 戎荣 谷雨璇 +6 位作者 董曼玉 李文 杨玲 周亚芳 郭鸣 魏全 江钟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构建各级康复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流程标准,为开展中国康复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20年9月—2021年3月基于文献回顾,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结果,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康复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流程标准。结果:两轮专家... 目的:构建各级康复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流程标准,为开展中国康复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20年9月—2021年3月基于文献回顾,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结果,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康复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流程标准。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71.79%(28/39)和100%(28/28)。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0和0.84。第1轮各项指标重要性评分为4.28(3.25—4.68),变异系数为0.10—0.27,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为0.201(P<0.001)。第2轮重要性评分为4.38(3.79—4.96);变异系数为0.04—0.18,Kendall’s W值为0.262(P<0.001)。最终制定涵盖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转诊标准和分级诊疗流程3部分40条目的康复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流程标准专家共识。结论: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了康复机构功能定位和康复诊疗流程标准,以期促进中国康复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法 康复机构 功能定位 诊疗流程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腹部高频深部振动疗法在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
12
作者 周莉 毛二莉 +5 位作者 林娟 万春利 黄俊豪 吴文杰 励建安 李勇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4-1838,共5页
目的:探讨腹部高频深部振动疗法在颈、胸段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康复作用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颈、胸段SCI后NBD患者59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使... 目的:探讨腹部高频深部振动疗法在颈、胸段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康复作用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颈、胸段SCI后NBD患者59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2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NBD康复护理,对照组额外进行了手动腹部按摩疗法,观察组接受腹部高频深部振动疗法,研究周期4周。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前后国际脊髓损伤肠道功能评价(2.0版)、大便的性状(Bristol粪便分型法)、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QOL-BRE)及肠道相关并发症(药物依赖、腹痛/腹胀、漏粪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国际脊髓损伤肠道功能评分分级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排便性状Bristol粪便分型Ⅳ(理想型:香蕉状便)(62%)高于对照组(26.7%)(P<0.01);观察组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观察组干预后肠道相关并发症(药物依赖6%、腹痛/腹胀0、漏粪发生0、肠梗阻0)低于对照组(药物依赖50%、腹痛/腹胀30%、漏粪发生27%、肠梗阻17%)(P<0.05)。结论:腹部高频深部振动疗法可促进颈、胸段SCI神经源性肠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对药物依赖,降低肠道相关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操作简易方便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深部振动疗法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腹部按摩 便秘
下载PDF
基于多学科联合门诊的综合性心肺康复治疗在老年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颖 朱叶 +2 位作者 高梦婷 戚新雪 戎荣 《老年医学研究》 2024年第4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联合门诊的综合性心肺康复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联合门诊的综合性心肺康复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基于多学科联合门诊的综合性心肺康复治疗。入组前与干预3个月后评估两组心肺耐力[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_(2)/kg)、无氧阈时公斤摄氧量(AT VO_(2)/kg)和氧脉搏(O_(2)pulse)]、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_(1))、第一秒用力呼气率(FEV_(1)/FVC)]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Peak VO_(2)/kg、AT VO_(2)/kg、O_(2)pulse、FVC、FEV_(1)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在疾病认知程度、躯体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状况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多学科联合门诊的综合性心肺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肺耐力和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肺康复治疗 心肺耐力 生活质量 老年人
下载PDF
经颅超声刺激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14
作者 何惠芳 龚翔 +2 位作者 王喜荟 朱思思 沈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0-1427,共8页
目的 分析经颅超声刺激(TUS)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TUS在神经康复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 1.6.20和C... 目的 分析经颅超声刺激(TUS)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TUS在神经康复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 1.6.20和CiteSpace 6.2.R1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247篇文献,其中中文124篇,英文123篇,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韩国为英文文献的高产国家。中文高频关键词包括经颅超声、神经调控、帕金森病、脑卒中、临床疗效;形成的关键词聚类包括经颅超声、神经调控、上肢功能和帕金森病;出现的突现词包括康复、神经功能、超声治疗、闭环控制、低强度。英文高频关键词包括聚焦超声、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血脑屏障、丘脑切开术;形成的关键词聚类涉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超声波成像、经颅磁刺激、丘脑切开术、超声;出现的突现词有特发性震颤、神经刺激、直流电刺激和经颅超声刺激。结论 TUS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主要关注其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未来研究需深入探讨TUS的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并促进个性化治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超声刺激 神经康复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临床康复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战斌 陈思婧 +2 位作者 杨青 帅梅 张冀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1-765,共5页
1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简介外骨骼的定义来源于甲壳类动物,其骨骼生长在肌肉、组织外部,用于保护和支撑动物,属于“外骨骼”动物;与之对应,人类的骨骼生长于肌肉、组织之内,属于“内骨骼”生物。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基于仿生学和人体工... 1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简介外骨骼的定义来源于甲壳类动物,其骨骼生长在肌肉、组织外部,用于保护和支撑动物,属于“外骨骼”动物;与之对应,人类的骨骼生长于肌肉、组织之内,属于“内骨骼”生物。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基于仿生学和人体工程学研究设计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机械构型与人类的下肢骨骼类似并几乎平行,通过绑带套在患者身体外面,构成一种“穿戴在人体外面”的机器人,成为人类穿戴者除自身之外,由外部动力源驱动的另一副“骨骼”[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机器人 人体工程学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骨骼生长 甲壳类动物 仿生学 临床康复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中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芳 黄俊豪 +1 位作者 吴文杰 李勇强 《中国康复》 2023年第4期243-247,共5页
脑卒中是成人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高达9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步行障碍最为常见[1]。通过早期的临床干预和康复治疗,患者运动功能有一定好转,但仍有30%~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行走功能受限或丧失行走能... 脑卒中是成人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高达9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步行障碍最为常见[1]。通过早期的临床干预和康复治疗,患者运动功能有一定好转,但仍有30%~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行走功能受限或丧失行走能力[2]。步行功能障碍直接影响着患者家庭日常生活和社区参与能力。近些年,不同类型的外骨骼机器人被研发出来,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外骨骼机器人 步行功能 康复
下载PDF
康复工程,方兴未艾 被引量:5
17
作者 励建安 《中国康复》 2013年第4期243-243,共1页
康复工程是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组成,是体现医疗康复思想的典型示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残疾的最新定义,残疾就是人体功能和环境作用之间的消极因素。康复工程可以通过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作用,快捷有效地将消极管理转化为积极的... 康复工程是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组成,是体现医疗康复思想的典型示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残疾的最新定义,残疾就是人体功能和环境作用之间的消极因素。康复工程可以通过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作用,快捷有效地将消极管理转化为积极的关系,极大地提升医疗康复的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值得引起所有康复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工程 康复医学工作者 康复治疗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 医疗康复 环境改造 人体功能 辅助器具
下载PDF
基于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半定量评估法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冯敏 丛芳 +5 位作者 卢倩 沈滢 吴雏燕 毛二莉 何川 周秋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48,355,共7页
目的:基于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半定量评估法探究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筛查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 目的:基于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半定量评估法探究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筛查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病程、食物性状、留置胃管及气管切开、伴随疾病等;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吞咽造影(VFSS)检查,使用VDS进行吞咽功能评分,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临床特征对口腔期、咽期及整体吞咽功能的影响。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MCA)皮质下(除基底节以外)区域病变(P<0.001)、基底节区域病变(P=0.040)及延髓病变(P<0.001)是脑卒中后整体吞咽功能的影响因素。(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延髓(P<0.001)、MCA皮质下区域(除基底节以外)病变(P<0.001)及MCA(包括基底节)区域病变(P=0.019)是卒中后整体吞咽功能的危险因素;对于食物性状,使用浓流质和糊状物进食是卒中后整体吞咽功能的保护因素。(3)对整体吞咽功能进行亚项分析表明,MCA(包括基底节)区域病变(P=0.003)、女性(P<0.001)和气管切开(P<0.001)是卒中后口腔期吞咽功能的危险因素;相较于非留置胃管,留置胃管(P=0.034)对口腔期吞咽功能的影响更小;相较于脑出血,脑梗死(P=0.004)对口腔期吞咽功能影响更小;延髓(P<0.001)和MCA皮质下(除基底节以外)区域病变(P<0.001)是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的危险因素;对于食物性状,使用浓流质(P=0.005)和糊状物(P=0.002)进食是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的保护因素。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对临床特征的识别有助于确定吞咽障碍类型及治疗重难点,制定并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加快恢复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摄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影响因素 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
下载PDF
自由饮水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毛二莉 周莉 +3 位作者 丁慧 郭晶晶 吴希希 吴雏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41-1644,共4页
目的:研究自由饮水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并保留管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4周间歇性管饲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增加自由饮水训练。观察治疗前后吞咽造影功... 目的:研究自由饮水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并保留管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4周间歇性管饲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增加自由饮水训练。观察治疗前后吞咽造影功能检查(VFSS)评分、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和例数及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52%)优于对照组(12%)(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天)少于对照组[(18.48±5.28)天,(23.76±5.22)天,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率高于对照组(80%,48%,P<0.05),SWAL-QOL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率(误吸20%、吸入性肺炎0%)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吸40%、吸入性肺炎20%),P<0.05。结论:自由饮水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吞咽障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饮水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康复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肠道动力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0
作者 曹寅慧 殷稚飞 +3 位作者 朱叶 陈子 吴迪 许光旭 《实用老年医学》 2025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COPD病人的肠道动力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45例COPD病人,并向社会招募45例健康受试者,使用胃肠动力仪对2组受试者的肠道动力进行检测,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 目的探讨COPD病人的肠道动力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45例COPD病人,并向社会招募45例健康受试者,使用胃肠动力仪对2组受试者的肠道动力进行检测,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COPD组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活动的幅值、降结肠蠕动的频率都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健康组SF-36中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精力(VT)、社会功能(SF)评分均显著高于COPD组(P<0.01);COPD病人肠道动力与SF-36中的PF、RE、SF、RP、VT等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COPD病人肠道动力学较健康组亢进;肠道动力学的紊乱对COPD病人的生活质量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肠道动力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