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与重建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宁 殷国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5-389,共5页
目的阐明脊柱脊髓损伤临床与基础的最新进展。方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对近年来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进行总结。结果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以侧块螺钉和椎弓根钉为基础的枕颈融合和寰枢椎融... 目的阐明脊柱脊髓损伤临床与基础的最新进展。方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对近年来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进行总结。结果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以侧块螺钉和椎弓根钉为基础的枕颈融合和寰枢椎融合技术不仅固定牢靠,而且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包括颈前路钢板固定和颈后路侧块或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椎间盘性疾病可考虑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则更加符合人体动态的生物力学要求。胸椎骨折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目前仍有争议。近年来,腰椎的动力学固定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己取得长足进步,降低了因腰椎融合术而导致的邻近节段病发病率,但缺少长期随访的临床资料。脊髓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凋亡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脊髓损伤的治疗,特别是生物学的治疗,包括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论随着医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与重建进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修复重建 生物治疗
下载PDF
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被引量:23
2
作者 殷国勇 张子韬 +1 位作者 张宁 吴乃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11-715,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后椎体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胸腰椎椎弓根解剖特点自行设计了Jack椎体扩张器,并于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其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后椎体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胸腰椎椎弓根解剖特点自行设计了Jack椎体扩张器,并于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其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1例共71个椎体,男19例,女52例;年龄48~82岁。T113例,T1222例,L123例,L216例,L35例,L42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椎体侧方有少量骨水泥渗漏,无其他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痛立即明显减轻。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分别为7.9±0.7分、1.9±0.6分、2.0±0.6分;ODI分别为(73.9±11.3)%、(20.8±5.1)%、(21.5±5.2)%;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3±3.0mm、25.6±3.1mm、25.5±3.2mm,中部高度分别为19.1±3.3mm、25.4±2.7mm、25.3±2.7mm,Cobb角分别为17.8°±4.9°、8.6°±4.9°、8.7°±5.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矫正畸形,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后凸成形术 椎体扩张器
原文传递
自噬现象及其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殷建 殷照阳 +2 位作者 杨海源 殷国勇 凡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7-562,共6页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指的是脊髓神经细胞经历一段时间的缺血后得到血液再灌注,却出现了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不可逆性脊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可以引起患者四肢截瘫甚至死亡等一系列...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指的是脊髓神经细胞经历一段时间的缺血后得到血液再灌注,却出现了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不可逆性脊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可以引起患者四肢截瘫甚至死亡等一系列并发症[1、2],是目前发生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了患者及其家人、社会的经济、心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血液再灌注 四肢截瘫 溶酶体 不可逆性 缺血预处理 细胞结构 细胞损伤 神经功能障碍 大鼠
原文传递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凡进 任永信 +3 位作者 蔡卫华 张宁 殷国勇 励建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观察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Bcl-xL/Bcl-2 associated deathpromoter,BAD)的变化情况,探讨BAD变化的意义。方法:4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B组,20只)和c-Jun氨基末端激... 目的:观察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Bcl-xL/Bcl-2 associated deathpromoter,BAD)的变化情况,探讨BAD变化的意义。方法:4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B组,20只)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抑制组(C组,20只)。手术前2h,A组及B组动物L4硬膜外注射25%二甲基亚砜(DMSO),C组动物注射溶于25%DMSO的JNK抑制剂SP600125。A组动物麻醉后仅腹腔切开,B组及C组采用腹主动脉阻断法(夹闭腹主动脉30min后松开,再灌注至0.5h、2h、8h、24h)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取L4节段以下脊髓组织,电镜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JNK(p-JNK)、JNK、磷酸化BAD(p-BAD)、BAD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p-BAD、14-3-3、BAD、Bcl-xL及Bcl-2的表达。结果:电镜检查A组及C组再灌注0.5h未见脊髓神经细胞凋亡,B组再灌注0.5h及C组再灌注2h、8h时偶见脊髓神经细胞凋亡,B组再灌注2h、8h、24h及C组再灌注24h时可见部分脊髓神经细胞凋亡,C组神经细胞凋亡率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各组JNK、BAD、14-3-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JNK、p-BAD、细胞色素C、Bcl-xL和Bcl-2的表达在A组、B组再灌注0.5h和C组再灌注0.5h、2h、8h无明显差异。B组再灌注2h、8h、24h p-JNK、细胞色素C、Bcl-xL、Bcl-2的表达较A组明显增加(P<0.05),且表达强度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0.05);C组再灌注24h较A组增加(P<0.05),C组再灌注2h、8h、24h表达量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B组再灌注2h、8h、24h时p-BAD较A组明显减少(P<0.05),且表达强度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减弱(P<0.05);C组再灌注24h较A组减少(P<0.05),C组再灌注2h、8h、24h表达量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时,BAD被激活,诱发了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JNK抑制剂可抑制BAD的活性,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脊髓 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 C-JUN氨基末端激酶
原文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陈琦 徐南伟 张宁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9期88-90,共3页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主要手术方法,自体骨植骨是植骨融合手术的"金标准"。1986年钛网植骨融合方式引入脊柱外科,较好地避免了术后植骨块塌陷、滑脱、骨不连及进行性颈椎反曲畸形等并发症。本研究回顾分...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主要手术方法,自体骨植骨是植骨融合手术的"金标准"。1986年钛网植骨融合方式引入脊柱外科,较好地避免了术后植骨块塌陷、滑脱、骨不连及进行性颈椎反曲畸形等并发症。本研究回顾分析65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及钛网下沉情况,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 钛质网笼 下沉
下载PDF
德术并举 注重实践 临床与研究并重——论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 被引量:4
6
作者 余利鹏 殷国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3-1235,共3页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此后的研究生培养开始分为科学型(科研型)和专业型(临床型),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结果,专业型研究生相对接触患者更早,比科学型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然而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仍...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此后的研究生培养开始分为科学型(科研型)和专业型(临床型),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结果,专业型研究生相对接触患者更早,比科学型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然而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仍然存有一些问题和矛盾,例如,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较为模糊,缺乏统一的培养计划、考核标准、培养模式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德教育 实践能力 研究生培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信号变化与颈椎活动度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袁之木 李勇 +1 位作者 张宁 殷国勇 《骨科》 CAS 2013年第3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 T2 WI病理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MRI T2 WI信号变化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常出现,信号强度的不同反映了脊髓的不同病理改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没有对引起MRI T2 WI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尤其...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 T2 WI病理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MRI T2 WI信号变化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常出现,信号强度的不同反映了脊髓的不同病理改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没有对引起MRI T2 WI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尤其是对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颈椎动态特性。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按MRI T2 WI信号强度分为三组:组1,信号无增强;组2,信号轻微增强;组3,信号明显增强。颈椎动态指标采用测量直立位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Cobb角。结果各组间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JOA评分及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颈椎整体过屈、过伸弧度、活动度,颈椎节段过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与组2、组3在节段过伸弧度与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和组3在节段过伸弧度与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节段过伸弧度和活动度增加是脊髓型颈椎病MRI T2 WI出现高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微环境失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书杰 陈建 +2 位作者 凡进 余利鹏 殷国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42-947,共6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根据受伤原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伤两大类[1]。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主要由暴力,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SCI,也存在无骨折脱位SCI的情况[1、2]。非创伤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根据受伤原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伤两大类[1]。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主要由暴力,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SCI,也存在无骨折脱位SCI的情况[1、2]。非创伤性脊髓损伤(non-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主要指的是由肿瘤、感染或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等急慢性过程造成的损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脊髓损伤 非创伤性 无骨折脱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SCI 受伤原因 高处坠落
原文传递
改良Jack椎体扩张器治疗2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周炜 凡进 +4 位作者 沈毅敏 陈建 唐鹏宇 万博文 殷国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4-1567,共4页
目的 :探讨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ilator kyphoplasty,D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2013年行DKP治疗218例患者共236个椎体。术前常规行脊柱正侧位片、CT及二维重建和MRI检查。MRI显示骨折椎体在T... 目的 :探讨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ilator kyphoplasty,D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2013年行DKP治疗218例患者共236个椎体。术前常规行脊柱正侧位片、CT及二维重建和MRI检查。MRI显示骨折椎体在T1WI呈低信号,T2WI或STIR呈高信号。在全麻下行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拍摄脊柱正侧位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分别评定患者的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折椎体的前缘和中部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2个月。骨折椎体两侧共注入骨水泥4~8 ml,平均(5.51±0.74)ml。12例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椎体侧方少量渗漏,4例椎间隙少量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他术中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分别为(8.25±0.99)、(1.69±0.85)和(1.68±0.86)分;ODI分别为(78±13)%、(18±7)%和(19±7)%;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33±3.20)、(25.15±2.59)和(25.13±2.59)mm;中部高度分别为(18.82±2.92)、(24.86±2.91)和(24.85±2.91)mm,Cobb′s角分别为(16.54±6.84)°、(8.41±5.97)°和(8.45±5.94)°。以上指标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后凸成形术 Jack椎体扩张器
原文传递
综合肺功能监测和训练在降低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彭玉慧 张子凤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69-170,共2页
颈脊髓损伤患者受伤后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副交感神经功能活跃,致气管、支气管内壁分泌物增多,肺内血管扩张、充血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呼吸的通气功能减弱,同时,颈脊髓损伤节段越高患者呼吸肌力量越不足,呼吸费力,使呼吸道的阻力相... 颈脊髓损伤患者受伤后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副交感神经功能活跃,致气管、支气管内壁分泌物增多,肺内血管扩张、充血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呼吸的通气功能减弱,同时,颈脊髓损伤节段越高患者呼吸肌力量越不足,呼吸费力,使呼吸道的阻力相应增加,Jackson等报告,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常见原因为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训练 颈髓损伤 呼吸道管理 肺部感染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Modic分型和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钱文武 成意 +2 位作者 余利鹏 殷国勇 张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5-830,共6页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不同类型的Modic改变之间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差异;评价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患者中,12例无Modic改变,Pfirrmann分级为3.92±0.29,改良分级为5.92±0.90;ModicⅠ型改变16例,Pfirrmann分级为4.31±0.60,改良分级为6.88±1.54;ModicⅡ型改变15例,Pfirrmann分级为4.27±0.46,改良分级为6.87±0.83;ModicⅢ型改变1例,Pfirrmann分级为Ⅳ级和改良分级为6级。统计显示,ModicⅠ、Ⅱ型与无改变组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1)。ModicⅠ型改变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及改良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odicⅠ型改变和无改变组之间、Ⅱ型和无改变组之间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例中,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和改良分级之间有明确关联;ModicⅠ型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MODIC改变 Pfirrmann分级 改良Pfirrmann分级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早期改变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丁 凡进 +4 位作者 沈国蔚 张宁 殷国勇 胡志毅 金正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椎侧位片的患者。随访组患者术后无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亦无渐进的神经症状。测量患者邻近节段黄韧带厚度、小关节间隙宽度、侧隐窝宽度、小关节极性、椎板角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随访组部分节段黄韧带明显增厚(P<0.05),但尚未达到黄韧带肥厚的诊断标准。小关节极性:部分节段随访组大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小关节间隙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角: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侧隐窝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由于力学分布的变化,邻近节段出现渐进式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韧带增生,小关节退变等。连续、动态地观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黄韧带的厚度、小关节极性等数据,可为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进展和防治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 邻近节段病
原文传递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的早期疗效
13
作者 姚莉 余利鹏 +2 位作者 朱莉莉 周小花 周燕 《西部医学》 2021年第12期1813-1816,1825,共5页
目的采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NM)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ECD)及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2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NM监测将其分为监测组(n=46)与非监测组(n=46)。... 目的采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NM)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ECD)及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2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NM监测将其分为监测组(n=46)与非监测组(n=46)。给予监测组患者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PECD治疗,给予非监测组患者单纯PECD治疗。对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前后颈部与上肢VAS评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患者住院时间较非监测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其颈部VAS评分及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监测组(P<0.05)。结论对实施PECD的患者给予NM监测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疗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 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病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应用自体髂骨移植对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晓吉 刘永涛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在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8例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移植骨材料不同分为自体组和异体组,自体组采用自体髂骨治疗,异体组采用同种异体骨治疗;观察两组患...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在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8例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移植骨材料不同分为自体组和异体组,自体组采用自体髂骨治疗,异体组采用同种异体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利用X射线测量患者Cobb角,对患者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自体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异体组(t分别为7.840、9.057);自体组引流管放置时间、体温、白细胞计数、血沉恢复正常时间低于异体组(t分别为33.424、3.147、13.766、27.341);两组Cobb角丢失情况及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组7例患者出现骨区疼痛,异体组有2例患者出现植骨部位活性感染。结论 :自体髂骨治疗脊柱侧凸,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患者易发生取骨处疼痛,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相关的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系统 自体髂骨 脊柱侧凸 同种异体骨 生物材料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亮 李益明 +3 位作者 凡进 周浩 余利鹏 殷国勇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150-2152,共3页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分为椎间融合植入Cage组(A组,3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组(B组,11例)。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伤残指数...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分为椎间融合植入Cage组(A组,3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组(B组,11例)。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伤残指数评定(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JOA、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ODI和VAS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B组[(14.11±3.90)分vs.(11.45±2.70)分、(48.20±8.81)分vs.(40.75±12.43)分和(5.36±1.25)分vs.(4.09±1.38)分](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都能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椎间植骨融合术临床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病变 椎间植骨融合术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
原文传递
BDNF通过Src/Plc-γ1通路调节皮层神经元的谷氨酸释放
16
作者 李勇 张宁 殷国勇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674-2676,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皮层神经元谷氨酸释放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元,用Src特异性抑制剂PP2 10μmol/L预处理30min后,再加入BDNF 100ng/ml刺激。采用比色法检测皮层神经元谷氨酸释放,免疫印...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皮层神经元谷氨酸释放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元,用Src特异性抑制剂PP2 10μmol/L预处理30min后,再加入BDNF 100ng/ml刺激。采用比色法检测皮层神经元谷氨酸释放,免疫印记检测Src、磷脂酶C-γ1(Pl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和Akt的表达变化。结果 BDNF能促进谷氨酸释放,增加Src、Plc-γ、Akt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而PP2降低BDNF刺激皮层神经元的谷氨酸释放,抑制Plc-γ1的磷酸化水平;但对ERK1/2和Akt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 BDNF可能通过Src/Plc-γ1信号通路刺激皮层神经元的谷氨酸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皮层神经元 谷氨酸 SRC
原文传递
Wallis固定系统治疗年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前 唐鹏宇 +3 位作者 凡进 柳超 田纪伟 殷国勇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21期2340-2343,共4页
目的研究Wallis固定系统治疗年轻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年轻LDH患者随机分为髓核摘除结合Wallis固定系统组(A组,29例)和单纯髓核摘除组(B组,38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VA... 目的研究Wallis固定系统治疗年轻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年轻LDH患者随机分为髓核摘除结合Wallis固定系统组(A组,29例)和单纯髓核摘除组(B组,38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VAS疼痛评分以及病变节段椎间盘高度变化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ODI及VAS疼痛评分降低,JOA评分增加(P<0.01);其中A组各指标较B组改善更加明显(P<0.01或P<0.05)。A组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盘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1.55±1.22)mm vs.(11.28±0.99)mm](P>0.05);而B组术前病变节段椎间盘高度较术后增加[(11.35±1.19)mm vs.(10.75±1.05)mm](P<0.05)。结论采用Wallis固定系统结合髓核摘除治疗年轻LDH患者较单纯髓核摘除术有更加满意的近期影像学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系统
原文传递
椎体扩张器和SKy骨膨胀器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正帅 郑召民 +3 位作者 张宁 殷国勇 杨升全 吴乃庆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9期846-850,共5页
目的 比较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KP)与Sky骨膨胀器后凸成形术(E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29例(29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行 DKP(DKP组),对22例(27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 目的 比较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KP)与Sky骨膨胀器后凸成形术(E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29例(29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行 DKP(DKP组),对22例(27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行EKP(EKP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观察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情况,测量伤椎前、中部高度和Cobb角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以每个椎体计算,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KP组注入骨水泥的量[(5.7±0.5)mL]与EKP组[(3.6±1.6)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ODI评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的改善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KP组1例(1椎)出现椎体旁骨水泥少量渗漏(3.4%);EKP组9例(11椎)出现骨水泥渗漏(40.7%),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DKP和EK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均可有效恢复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和Cobb角,DKP在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恢复及Cobb角矫正方面优于EKP,但骨水泥渗漏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外科器械
原文传递
新型扩张器辅助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10
19
作者 殷国勇 张宁 +3 位作者 金正帅 吴乃庆 任永信 蔡卫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椎体扩张器经椎弓根椎体内自体骨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胸腰段爆裂性骨折16例,根据AO分型:A2型10例,A3型6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椎体扩张器经椎弓根椎体内自体骨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胸腰段爆裂性骨折16例,根据AO分型:A2型10例,A3型6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2例,B级2例,c级2例,D级3例,E级7例。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椎体扩张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自体骨植骨,椎管减压(或不减压),相邻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果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8.3±2.5)mm恢复到术后(25.1±2.8)mm,Cobb角由术前36.33°±2.14°恢复到术后2.77°±0.41°(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椎经扩张器扩张后平均椎体内植骨量(10.53±3.62)cm^3。椎体扩张器下伤椎椎体内植骨未引起神经、血管损伤等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和Cobb角与术后1周相比无明显变化,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结论采用新型椎体扩张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由于椎体高度丢失所导致的并发症;椎体扩张器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移植 椎体扩张器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Modic改变与腰椎退变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成意 钱文武 +2 位作者 余利鹏 殷国勇 张宁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Modic改变与腰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对术前MRI上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分别用椎间盘退变Pfirrman分级标准和改良Pfirrman分级标准评定病变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Modic改变与腰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对术前MRI上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分别用椎间盘退变Pfirrman分级标准和改良Pfirrman分级标准评定病变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析不同类型Modic改变的椎间盘退变Pfirrman分级和改良Pfirrman分级之间的差异;评价Modic改变的类型和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44例中,无Modic改变者19例,病变节段Pfirrman分级为(3.63±0.60),改良Pfirrman分级为(5.95±0.91);ModicⅠ型改变者10例,病变节段Pfirrman分级为(3.90±0.57),改良Pfirrman分级为(6.80±0.79);ModicⅡ型改变者15例,病变节段Pfirrman分级为(3.93±0.26),改良Pfirrman分级为(6.40±0.83);无ModicⅢ型改变病例。ModicⅠ型的改良Pfirrman分级明显高于无改变组(P<0.05)。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最强,而年龄因素最弱。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分级之间有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MODIC改变 Pfirrman分级 改良Pfirrman分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