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敏感指标对神经外科护士护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国琴 王婷 付永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指标对于神经外科护士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运用护理敏...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指标对于神经外科护士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运用护理敏感指标进行管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敏感指标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神经外科护士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护理敏感指标 护理质量管理
下载PDF
活体取材山羊皮层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彭钢 汤奇胜 朱剑虹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25-528,共4页
目的通过手术从活体山羊中获取小块皮层脑组织,进行体外神经干细胞(NSC)的培养与鉴定。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山羊,全麻后通过手术开颅取大小约2cm×2cm×1cm皮层脑组织块,在体外用无血清培养基自然筛选法进行分离、培养得到NSC,并... 目的通过手术从活体山羊中获取小块皮层脑组织,进行体外神经干细胞(NSC)的培养与鉴定。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山羊,全麻后通过手术开颅取大小约2cm×2cm×1cm皮层脑组织块,在体外用无血清培养基自然筛选法进行分离、培养得到NSC,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法进行NSC特异性抗原巢蛋白(nestin)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结果皮层脑组织块在体外通过无血清培养基自然筛选法培养2w后可以成功地培养得到大量细胞球,经nestin鉴定为NSC球;所得到的NSC球在体外分化后经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少突胶质细胞蛋白标志物1(O1)免疫荧光组化染色后确定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结论对活体山羊通过手术获取其少量皮层脑组织,在体外培养后可得到相当数量的NSC,有望用于自体NSC的移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脑组织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活体山羊
下载PDF
抗GD2抗体在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翔 丁筱 +2 位作者 沈子祯 彭钢 李凯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34-237,共4页
异常糖基化是细胞恶变的一项标志,一些肿瘤相关的糖类抗原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增殖、扩散、血管生成、代谢、免疫相关,神经节苷脂GD2就是其中之一。正常情况下,GD2表达在胚胎发育期,健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和皮肤黑色素细胞中。同... 异常糖基化是细胞恶变的一项标志,一些肿瘤相关的糖类抗原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增殖、扩散、血管生成、代谢、免疫相关,神经节苷脂GD2就是其中之一。正常情况下,GD2表达在胚胎发育期,健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和皮肤黑色素细胞中。同时其在一些组织中的间质和脾脏的白髓中也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GD2 神经节苷脂 NEUROBLASTOMA 血小板粘附 皮肤黑色素 细胞恶变 顺式维甲酸 胚胎发育期 中枢神经系统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彭钢 李耀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1期40-41,共2页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年龄、症状及基础病变基本相同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Ⅲ支)疼痛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采用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观...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年龄、症状及基础病变基本相同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Ⅲ支)疼痛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采用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优于射频热凝术。结论: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患者接受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射频热凝术
下载PDF
miR-221/miR-222家族在神经胶质瘤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青 仇诚 +1 位作者 夏东彦 李英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miR-221/miR-222在胶质瘤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胶质瘤患者和33例非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miR-221/miR-222表达水平,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胶质瘤的价值。结果 miR-221和miR-222在胶... 目的探讨miR-221/miR-222在胶质瘤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胶质瘤患者和33例非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miR-221/miR-222表达水平,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胶质瘤的价值。结果 miR-221和miR-222在胶质瘤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miR-221、miR-222表达水平高于低级别组,其中miR-222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9倍,P=0.007)。脑脊液miR-221、miR-222的表达水平都能将胶质瘤患者与对照者区分开;而二者联合诊断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3.9%。结论脑脊液中高表达的miR-221/miR-222有可能作为胶质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脑脊液 miR-221/miR-222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震颤的立体定向外科治疗
6
作者 肖安平 穆士卿 +1 位作者 李凯 阮卫宁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2期548-549,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震颤的手术价值和方法。方法对23例原发性震颤病人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Vim、Forel-H区毁损术。结果手术后震颤评分改善均>7分,取得显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有效方法,Vim是首选靶点,For... 目的探讨原发性震颤的手术价值和方法。方法对23例原发性震颤病人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Vim、Forel-H区毁损术。结果手术后震颤评分改善均>7分,取得显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有效方法,Vim是首选靶点,Forel-H区是较理想的补充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震颤 立体定向外科治疗 Vim毁损术 Forel-H区毁损术
下载PDF
术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影响
7
作者 彭钢 年福甲 +1 位作者 李云涛 刘元标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5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1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在...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1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7 d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急性期治疗前、急性期治疗1个疗程后及康复治疗半年后的Fugl-Meyer评分。结果两组急性期治疗前、急性期治疗1个疗程后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半年后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期治疗前、急性期治疗1个疗程后的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半年后的下肢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后期肢体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出血 肌力恢复
下载PDF
老年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
8
作者 肖安平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1年第6期292-294,共3页
关键词 老年人 帕金森病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凯颉 李英斌 +2 位作者 李清泉 褚冬 张光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71-174,181,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FPA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NFPA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评估术后肿瘤切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内分泌检查结果、有无并发症、肿瘤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FPA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NFPA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评估术后肿瘤切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内分泌检查结果、有无并发症、肿瘤复发率。结果肿瘤全切43例(95.6%),次全切1例(2.2%),部分切除1例(2.2%)。多数患者激素水平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并发症5例,3例短暂性尿崩症,1例肾上腺功能减退,1例脑脊液鼻漏,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发现1例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NFPAs手术疗效确切,相较于显微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高,可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 疗效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R 3D-TOF序列成像与MVD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克 曹纹平 +1 位作者 曹中生 赵春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43-1745,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MR 3D-TOF序列结果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所见责任血管的吻合情况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三叉神经痛MVD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术中确认责任血管的类型,结合... 目的: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MR 3D-TOF序列结果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所见责任血管的吻合情况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三叉神经痛MVD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术中确认责任血管的类型,结合随访资料,判断术前MR三维时间飞跃(three dimensional time-of-flight,3D-TOF)与术中所见的吻合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MVD手术有效率90.3%,其中89例术前3D-TOF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11例术前3D-TOF与术中所见部分吻合;3例术前3D-TOF与术中所见不吻合,吻合率97.1%。责任血管与3D-TOF吻合情况与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责任血管与3D-TOF吻合情况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病变组的术后疗效优于其他病变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3D-TOF
原文传递
黄芪对急性脑创伤后局部脑皮质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穆士卿 肖安平 +3 位作者 李拴德 汪海波 李凯 吴云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观察脑创伤后黄芪对局部脑皮质血流速度 (r CBFV)变化的影响 ,为黄芪在脑创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和黄芪组 ;采用改进的 Feeney's方法建立颅脑创伤模型 ,正常对照... 目的 :观察脑创伤后黄芪对局部脑皮质血流速度 (r CBFV)变化的影响 ,为黄芪在脑创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和黄芪组 ;采用改进的 Feeney's方法建立颅脑创伤模型 ,正常对照组 5只动物 ,盐水对照组和黄芪组各 35只 ,均分为创伤后 1、3、6、8、12、2 4和4 8h等 7个时间点 ,测定创伤脑组织 r CBFV。结果 :急性脑创伤早期 ,r CBFV即呈下降趋势 ,其中伤后 1h时r CBFV有所下降 ,伤后 2 4 h时 r CBFV下降至最低点 ,伤后 4 8h血流速度开始回升。黄芪组各时间点 r CBFV下降幅度明显减少 ,与盐水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黄芪具有明显增加 r CBFV的作用 ,其机制与黄芪的神经血管保护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急性脑创伤 脑皮质 血流速度 神经保护 微血栓形成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附116例报告) 被引量:10
12
作者 乔冠群 肖安平 +2 位作者 宋军 李凯 马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择不同的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方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去骨瓣减压并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脑内血肿立体定向引流术患者116例。结果存活90例,死亡26例。随访6月预后良好38例,预后不良52例。...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择不同的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方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去骨瓣减压并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脑内血肿立体定向引流术患者116例。结果存活90例,死亡26例。随访6月预后良好38例,预后不良52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压,但不必强行清除全部血肿,血肿周围脑叶与硬脑膜出现间隙是减压目的达到的标志。结合临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方式 预后
下载PDF
经眉弓-眶上入路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骏 乔冠群 +1 位作者 李清泉 李英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讨论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一年期间采用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8例的临床资料,介绍经眉弓-眶上入路的手术方法。入组资料中,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级3例,Ⅱ级7例,Ⅲ... 目的讨论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一年期间采用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8例的临床资料,介绍经眉弓-眶上入路的手术方法。入组资料中,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2例。结果 18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根据GOS疗效判断标准:预后良好14例(77.8%),中残2例(11.1%),重残1例(5.5%),死亡1例(5.5%)。结论应用经眉弓-眶上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可以利用更低的角度,由脑外间隙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可作为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手术入路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眉弓-眶上入路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小脑梗死手术治疗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云志 袁长庆 +1 位作者 汪海波 傅传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11-311,共1页
随着CT和MRI的普遍使用,小脑梗死病例的报道日益增多。Amarenco[1]报告小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5%。我们近年来采用枕下开颅减压或脑室引流治疗小脑梗死4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59岁。因头痛呕吐4天,嗜睡1... 随着CT和MRI的普遍使用,小脑梗死病例的报道日益增多。Amarenco[1]报告小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5%。我们近年来采用枕下开颅减压或脑室引流治疗小脑梗死4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59岁。因头痛呕吐4天,嗜睡16小时,于1990年6月8日急诊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塞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创伤性急性脑肿胀218例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傅传经 吴云志 汪海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5-316,共2页
关键词 脑损伤 预后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后Bax和Bcl-2蛋白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凯 肖安平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1-881,共1页
关键词 BCL-2蛋白表达 颅脑损伤后 Bax 急性 细胞死亡形式 继发性脑损伤 凋亡抑制蛋白 凋亡相关蛋白
下载PDF
影响严重颅脑损伤引起脑疝预后的因素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云志 袁长庆 汪海波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6年第11期779-779,共1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疝 预后
下载PDF
术后持续镇静时间对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敏 印五岳 +1 位作者 李继武 李英斌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490-493,共4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应用异丙酚镇静时间长短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50例自发性脑出血手术病人分成镇静A组(50例)、镇静B组(50例)和未镇静组(50例),镇静A组病人术后予以异丙酚持续镇静6 h,镇静B组病人术后予以异丙酚持续镇静24 h,...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应用异丙酚镇静时间长短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50例自发性脑出血手术病人分成镇静A组(50例)、镇静B组(50例)和未镇静组(50例),镇静A组病人术后予以异丙酚持续镇静6 h,镇静B组病人术后予以异丙酚持续镇静24 h,未镇静组未予以镇静,监测、记录三组病人术后6 h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肺部感染及再出血情况,记录病人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术后6 h,镇静A组、镇静B组的收缩压,心率均低于未镇静组(均为P<0.05);镇静B组术后6 h的舒张压低于未镇静组(P<0.05)。镇静A组的术后再出血率(8.0%)低于未镇静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29),镇静B组的术后再出血率(6.0%)低于未镇静组(24.0%)(χ~2=6.353,P=0.012);镇静A组的肺部感染率(18.0%)低于镇静B组(36.0%)(χ~2=4.110,P=0.043);术后6个月时镇静A组的预后良好率(84.0%)高于镇静B组(66.0%)(χ~2=4.320,P=0.038),更高于未镇静组(56.0%)(χ~2=9.333,P=0.002)。镇静A组的预后不良率(16.0%)低于镇静B组(34.0%)(χ~2=4.320,P=0.038),更低于未镇静组(44.0%)(χ~2=9.333,P=0.002)。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予以异丙酚镇静6 h能够减少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减少肺部感染率,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破裂 自发性 二异丙酚 预后
下载PDF
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骏 路华 +3 位作者 刘宁 耿晓增 李征 朱海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34例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分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位于额顶叶16例,额颞顶9例,... 目的探讨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34例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分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位于额顶叶16例,额颞顶9例,颞顶叶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首次栓塞60%后,平均间隔2~3个月再次行栓塞,残留<20%的患者予以伽玛刀放射治疗,<10%者予以随访观察。结果经过2~3次的栓塞治疗,34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16例,残余10%以下者6例,残余10%~20%者12例。随访半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结论分次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次栓塞 动静脉畸形 功能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