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ONGkids在康复医学科住院患儿营养风险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玲 徐怡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及发育不良筛查工具(screening tool for risk of nutrition in growth kids,STRONGkids)在康复医学科住院患儿营养风险筛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507例住院患儿,采用S...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及发育不良筛查工具(screening tool for risk of nutrition in growth kids,STRONGkids)在康复医学科住院患儿营养风险筛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507例住院患儿,采用STRONGkids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分析,对比分析体格测试和生化结果评估患儿的营养不良状况。结果11.44%的患儿处于高度营养风险,77.51%处于中度营养风险,11.05%处于低度营养风险,其风险评估平均(1.63±1.04)分;不同疾病患儿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Z值评分法为标准对STRONGkids量表进行评价,得出ROC曲线的AUC为0.721(95%CI:0.636~0.807,P=0.000),其以2分为临界值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6和0.507;不同年龄的患儿发生营养风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营养风险主要发生在1个月至3岁患儿,发生率18.62%;不同营养风险患儿的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RONGkids量表对康复医学科住院患儿的营养风险评估具有科学意义,可在早期发现存在营养风险的患儿,结合生化指标并及时进行营养干预和辅助训练,对改善临床结局起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kids 营养风险筛量 康复医学科 住院患儿
原文传递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在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中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7
2
作者 杜森杰 张跃 +2 位作者 李红英 朱敏 陆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5-1200,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 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 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儿童爬行促通机器人 粗大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下载PDF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培 朱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利用非植入性技术(无创)对神经纤维进行物理或药物刺激以调控神经元活动,进而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快速发展,以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在康复医...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利用非植入性技术(无创)对神经纤维进行物理或药物刺激以调控神经元活动,进而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快速发展,以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广泛应用,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利器”。本文对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安全性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技术 无创性 儿童康复 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梁飘 赵晓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1-615,共5页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通常由严重交通事故、暴力事件、自然灾害等造成。TBI可导致运动、认知、情绪等多种功能障碍,其中认知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1]。全球每年约有548万人遭受...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通常由严重交通事故、暴力事件、自然灾害等造成。TBI可导致运动、认知、情绪等多种功能障碍,其中认知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1]。全球每年约有548万人遭受TBI[2],而幸存的中重度TBI的患者中,约44%的患者因认知障碍无法重返工作岗位;约88%的轻度TBI患者也因灰白质受累影响部分认知水平,进而影响生活质量[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TBI是导致成人智力残疾的首位病因。TBI造成的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促进认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残性疾病 颅脑损伤 灰白质 认知康复 虚拟现实技术 TBI 智力残疾 认知障碍
下载PDF
GMFCSⅠ-Ⅱ级痉挛型双瘫儿童足弓发育的研究及康复治疗方案
5
作者 高夫宁 汤健 +2 位作者 陈文翔 张磊 朱敏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4-490,共7页
目的探讨GMFCSⅠ-Ⅱ级痉挛型双瘫儿童足弓发育的康复治疗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为Ⅰ-Ⅱ级的50例痉挛型双瘫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辅以常规运动治疗,... 目的探讨GMFCSⅠ-Ⅱ级痉挛型双瘫儿童足弓发育的康复治疗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为Ⅰ-Ⅱ级的50例痉挛型双瘫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辅以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足弓矫正操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于介入前、介入6个月后评估,分别测量足弓指数F、电子足底压力测量指标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GMFM-88)中的D、E区评分,以评定扁平外翻足严重程度及运动发育水平。结果介入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足弓指数F、电子足底压力测量指标及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介入前比较,介入6个月后,两组儿童的足弓指数F(t=9.89、5.35)及GMFM-88评分(t=6.59、3.46)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组足弓指数F和GMFM-88评分(26.08±0.73、30.24±7.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34±0.64、25.20±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2.37,P<0.05)。电子足底压力测量指标足底压力图片显示足部外侧压力与内侧压力相比逐渐增加,中足足弓区域压力减少,说明足外翻程度减少和足弓的渐进发育。结论融合足弓矫正操治疗的综合康复治疗技术能促进GMFCSⅠ-Ⅱ级痉挛型双瘫儿童足弓发育,对改善其足踝功能及运动发育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脑性瘫痪 足弓 扁平外翻足
原文传递
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疗效及低频振幅分析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章 吕静 +3 位作者 赵晓科 徐红 张玲 朱敏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7期1222-1226,共5页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低频振幅(ALFF)分析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核心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2021年10月—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34例ASD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低频振幅(ALFF)分析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核心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2021年10月—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34例ASD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SD1组和ASD2组,每组17例。ASD1组予常规训练+低频rTMS刺激左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ASD2组予常规训练+假刺激。每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重复刻板行为量表修订版(RBS-R)、孤独症治疗评价量表(ATEC)评估2组ASD患儿核心症状。对2组患儿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观察治疗前后2组ASD患儿核心症状改善情况及静息态下脑区低频振幅值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ASD患儿CARS、RBS-R、ATE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ASD1组CARS[(32.50±1.63)分vs.(34.75±3.94)分]、RBS-R[7.00(6.00,7.00)分vs.8.00(7.00,11.75)分]、ATEC[(60.20±12.29)分vs.(69.80±13.52)分]总分均优于ASD2组(P<0.05)。治疗后ASD1组ALFF增高脑区主要有右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角回、右背外侧额上回等,ASD2组治疗前后脑区无显著变化。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低频rTMS治疗能有效改善ASD儿童核心症状及行为学评价指标,静息态下对脑默认网络、认知等相关脑区的自发神经元调节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经颅磁刺激 疗效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低频振幅值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沙盘游戏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自闭程度及行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邵京京 吴小迪 朱敏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97-700,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沙盘游戏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2例ASD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1)予以沙盘游戏,试验组(n=51)在...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沙盘游戏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2例ASD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1)予以沙盘游戏,试验组(n=51)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TMS。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自闭程度、行为能力、社交能力和睡眠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社交反应量表(SRS)、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沙盘游戏治疗ASD患儿效果确切,能减轻自闭程度,改善行为能力、社交能力和睡眠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沙盘游戏 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程度 行为能力
下载PDF
先天性肌性斜颈手动牵拉治疗后胸锁乳突肌包块的影像学转归规律研究
8
作者 汪飞 张婧 +4 位作者 倪磊 孙耀金 唐凯 朱善良 楼跃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8-964,共7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CMT)患儿手动牵拉治疗后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SCM)包块的转归规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就诊的209...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CMT)患儿手动牵拉治疗后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SCM)包块的转归规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就诊的209例存在SCM包块的CM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采用手动牵拉治疗, 初诊月龄均在3个月以内, 均获3次以上随访。按性别分组:男132例, 女77例。比较不同性别间初诊日龄、包块侧别分布以及包块的长径、短径与横截面积。按就诊次数, 209例有3次就诊, 其中71例有4次就诊。比较第1、2、3、4次就诊时包块长径、短径及横截面积。按照初诊或复诊时月龄, 1月龄141例、2月龄67例、3月龄91例、4月龄51例、5月龄49例、6月龄58例、7月龄32例、8月龄39例、9月龄22例、10月龄16例、11月龄11例、12月龄118例、大于12月龄15例。比较不同月龄时包块长径、短径及横截面积。按照"6月龄以内B超发现包块已消失"、"6月龄以上B超发现包块已消失"以及"末次随访时仍未提示包块已消失"将患儿分为Ⅰ组(82例)、Ⅱ组(105例)、Ⅲ组(21例)。比较Ⅰ组、Ⅱ组、Ⅲ组间患儿性别分布、包块侧别分布、初诊日龄、随访时间及初诊包块长径、短径及横截面积。结果所纳入的209例CMT患儿初诊时SCM包块长径为(28.8±5.6)mm, 短径为(12.5±2.4)mm, 横截面积为(288.5±94.9)mm^(2)。男性、女性患儿初诊日龄[(37.2±19.1)d比(37.7±20.2)d ]、初诊包块长径[ (29.0±5.6)mm比(28.6±5.6)mm]、初诊包块短径[(12.6±2.4)mm比(12.2±2.3)mm]和横截面积[(293.5±96.8)mm^(2)比(280.0±91.0)m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就诊次数和患儿月龄的增加, 包块长径[第1次(28.9±5.6)mm, 第2次(17.1±14.0)mm, 第3次(5.9±11.4)mm, 第4次(1.0±5.2)mm]、短径[第1次(12.4±2.4)mm, 第2次(7.1±5.8)mm, 第3次(2.4±4.7)mm, 第4次(0.4±2.3)mm]及横截面积[第1次(288.1±94.4)mm^(2), 第2次(157.6±146.4)mm^(2), 第3次(52.1±109.1)mm^(2), 第4次(9.4±53.7)mm^(2)]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6~12月龄的患儿中, B超提示包块已消失的比例分别为40.3%(83/206)和94.3%(181/192)。分组比较Ⅰ、Ⅱ、Ⅲ组初诊日龄[(36.0±18.9)d, (38.4±20.6)d, (37.1±14.0)d]、包块左侧、右侧分布(36∶46, 49∶56, 10∶11)、初诊包块长径[(28.5±5.4)mm, (28.7±5.8)mm, (30.7±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初诊包块短径[(11.9±2.3)mm, (12.6±2.3)mm, (13.6±2.4)mm]、初诊包块横截面积[(273.5±90.6)mm^(2), (291.3±94.4)mm^(2) , (335.0±98.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男性与女性比例有逐渐增大趋势(48∶35, 68∶37, 16∶5),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Ⅲ组患儿初诊包块短径[(13.6±2.4)mm比(11.9±2.3)mm]及横截面积[(335.0±98.5)mm^(2)比(273.5±90.6)mm^(2)]明显大于Ⅰ组(P<0.05), 随访时间[(6.9±2.3)个月比(10.7±3.1)个月]短于Ⅱ组(P<0.05)。男性、女性患儿B超发现包块已消失时间分别为(8.7±4.4)个月及(7.5±3.3)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SCM包块的CMT患儿在3月龄内开始牵拉治疗, 90%以上患儿的SCM包块可在1岁以内消失;男性患儿B超发现包块消失时间晚于女性;加强治疗宣教及提高复诊依从性可更准确地评估包块转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性斜颈 胸锁乳突肌包块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肌内效贴技术对脑瘫患儿足弓发育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高夫宁 张跃 +2 位作者 赵晓科 朱敏 张洪梅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2页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技术对脑瘫患儿足弓发育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8例伴有扁平外翻足的脑瘫患儿进行分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其站立能力与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组患儿足弓指数F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技术对脑瘫患儿足弓发育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8例伴有扁平外翻足的脑瘫患儿进行分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其站立能力与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组患儿足弓指数F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内效贴技术可促进脑瘫患儿足弓发育与运动功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足弓 扁平外翻足 肌内效贴
下载PDF
慢性危重症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萌 陈清秀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3年第10期1453-1457,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危重症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PICU住院的慢性危重症患儿的主要照顾者116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Zarit照顾者负担量... 目的:探讨慢性危重症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PICU住院的慢性危重症患儿的主要照顾者116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评估其照顾负担。结果:慢性危重症患儿主要照顾者ZBI总分为45.62±13.62分,其中,无或轻度负担10.9%,中度负担29.3%,重度负担59.8%。回归分析显示,医疗支付方式、患儿患病时长、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参与照顾人数等影响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P<0.05)。结论:慢性危重症患儿主要照顾者普遍存在中重度照顾负担,应关注长期患病、经济状况差的家庭主要照顾者,建议医护人员通过增加医保政策宣传、开展居家延续性护理指导、增加社会支持等措施降低照顾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危重症 儿童 主要照顾者 负担状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吕静 朱敏 +3 位作者 张跃 汤健 赵晓科 徐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对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脑瘫吞咽障碍患儿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脑瘫吞咽障碍患儿60例随机分为NMESⅠ组、NMESⅡ组、NMES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 目的:对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脑瘫吞咽障碍患儿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脑瘫吞咽障碍患儿60例随机分为NMESⅠ组、NMESⅡ组、NMES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NME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10mA、15mA、20mA不同强度NMES治疗共12周。分析4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营养状况改善程度。运用表面肌电图测定颌下肌群sEMG中吞咽时程及平均振幅改变。结果:4组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吞咽障碍评分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MES组吞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NMES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NMES组较对照组营养状况改善程度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NMESⅢ组吞咽障碍及营养状况改善程度优于其他NMES组。sEMG平均振幅增高,吞咽时程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其中NMESⅢ组优于其他强度NMES组。结论:对脑瘫吞咽障碍患儿实施NMES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吞咽障碍、营养状况、咽部肌肉收缩功能。在可耐受范围内,增加刺激强度,可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刺激强度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性疼痛的效果 被引量:25
12
作者 徐怡 赵晓科 +4 位作者 陈梦莹 朱敏 杜森杰 张玲 宣小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58-1462,共5页
目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疼痛,并评价疼痛应激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有痛治疗时给患儿佩... 目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疼痛,并评价疼痛应激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有痛治疗时给患儿佩戴VR头戴式显示设备,依据患儿智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全景动画片播放或头控游戏等使其沉浸在虚拟环境中。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3周,共15个治疗日。在第1、5、9、13个治疗日同一时点测定患儿唾液皮质醇水平。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分别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各个时间点,唾液皮质醇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t|> 3.502, P <0.05),在第5、9、13个治疗日,观察组唾液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t> 2.224, P <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Z|> 2.636, P <0.01),GMFM和PEDI评分均显著提高(|Z|> 3.629, P <0.001),观察组GMFM和PE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Z|> 2.000, P <0.05)。结论 VR有助于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疼痛应激,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虚拟现实技术 治疗性疼痛 运动功能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国内康复医务人员对脑性瘫痪儿童疼痛认知的多中心调查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怡 赵晓科 +3 位作者 朱洪漫 高夫宁 张玲 徐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康复医务人员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疼痛的认知水平及临床疼痛管理现状。方法参考儿童疼痛康复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网络“问卷星”在线调查方式对全国12个省共12家三甲医院856名康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康复医务人员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疼痛的认知水平及临床疼痛管理现状。方法参考儿童疼痛康复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网络“问卷星”在线调查方式对全国12个省共12家三甲医院856名康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110名医生、313名治疗师和433名护士。结果本研究受访康复医务人员对问卷中疼痛知识作答的总正确率为(67.89±13.35)%,其中医生、治疗师和护士的正确率分别为(71.09±13.12)%、(70.34±13.57)%和(65.30±12.76)%。不同学历、年龄、工作年限或岗位受访对象其疼痛知识得分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职称或生育情况受访对象其疼痛知识得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疼痛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2.99%的医务人员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培训,且95.33%的医务人员很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培训。结论国内康复医务人员对于脑瘫儿童疼痛相关知识还存在明显不足,亟需加强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及临床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疼痛 认知 脑性瘫痪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痉挛型脑瘫神经肌肉功能对步态的影响及针对性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仪 张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0-315,共6页
脑瘫作为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性疾病,符合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导致步态异常的普遍特点,又有它作为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自身属性。本文概述目前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神经肌肉组织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研究结果,结合步态周... 脑瘫作为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性疾病,符合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导致步态异常的普遍特点,又有它作为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自身属性。本文概述目前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神经肌肉组织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研究结果,结合步态周期说明他们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和异常步态间的特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旨在改善脑瘫的异常步态和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步态 干预 综述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改善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姿势性斜头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庆梅 李芳 +4 位作者 戎惠 孙亚楠 孙耀金 杨洋 沈飞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18期1661-1666,共6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姿势性斜头(P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2年1-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4-6月NICU收治的109例早产儿作为观...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姿势性斜头(P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2年1-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4-6月NICU收治的109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CQI模式。比较2组患儿PP发生率、Ⅲ级及以上脑室出血(IVH)发生率、家长满意度、非计划拔管率、标准化措施依从率及环境光线及噪音强度指标。结果(1)主要指标:观察组患儿P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指标:观察组标准化措施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环境光线及噪音强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QI可有效降低NICU早产儿PP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家长满意度,安全可行,可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势性斜头 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质量 早产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CTNNB1基因变异致伴有痉挛性双瘫和视觉缺陷的神经发育障碍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6
作者 庞可心 王培 +3 位作者 朱敏 陆芬 汤健 张丽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16-622,共7页
目的探讨伴有痉挛性双瘫和视觉缺陷的神经发育障碍(NEDSDV)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康复科确诊的5例NEDSDV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复习总结NEDSDV患儿的... 目的探讨伴有痉挛性双瘫和视觉缺陷的神经发育障碍(NEDSDV)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康复科确诊的5例NEDSDV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复习总结NEDSDV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特点。结果5例患儿均表现出全面性发育迟缓、小头畸形、痉挛性双瘫特征,其中例1、例2、例3、例5均有斜视,例5有严重的先天性视网膜渗出性病变。基因检测鉴定5例患儿均为新发的CTNNB1基因杂合变异,且均为截短变异(包括无义和移码变异),其中c.478_479insTAAATGA、c.1973dupT和c.625G>T为新发现的变异。除1例患儿胼胝体压部略薄外余4例患儿均未见显著的脑影像学异常,而视网膜病变亦相对少见。结论全面性发育迟缓伴有小头畸形和痉挛性双瘫可作为疑诊NEDSDV的指征,而眼病变及脑影像学异常并非该病的必要表型,确诊有赖于基因检测。CTNNB1的3个新变异的鉴定扩展了NEDSDV的致病性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发育迟缓 痉挛性双瘫 视觉缺陷 CTNNB 1基因
下载PDF
LRRFIP1基因干扰对脂多糖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陆芬 汤健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46-852,共7页
目的探讨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1(LRRFIP1)基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LPS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并利用Lipofectamine 2000试剂将siLRRFIP1转染到16HBE... 目的探讨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1(LRRFIP1)基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LPS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并利用Lipofectamine 2000试剂将siLRRFIP1转染到16HBE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RRFIP1 mRNA表达;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LRRFIP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p65、磷酸化p65(p-p65)、IκBα和IκBα和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噻唑蓝(MTT)检测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细胞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LPS诱导的16HBE细胞中LRRFIP1 m RNA、LRRFIP1蛋白表达量、Cleaved caspase-3、Bax、p-p65、p-IκBα蛋白表达量、MDA、LDH、IL-1β、IL-6、TNF-α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P<0.05),CyclinD1、Bcl-2蛋白水平、细胞活力、SOD活性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p65和IκBα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抑制LRRFIP1明显减少LPS诱导的16HBE细胞中LRRFIP1、Cleaved caspase-3、Bax、p-p65、p-IκBα蛋白表达量、MDA、LDH、IL-1β、IL-6、TNF-α水平和细胞凋亡率(P<0.05),并显著增加CyclinD1、Bcl-2蛋白水平、细胞活力、SOD活性和IL-10水平(P<0.05),对p65和IκBα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抑制LRRFIP1可能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活性及促进脂多糖损伤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减轻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并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RRFIP1 支气管上皮细胞 炎症 氧化应激 NF-κ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痉挛及运动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珊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87-90,96,共5页
目的探讨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痉挛及运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SCP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练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全练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方位密集运... 目的探讨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痉挛及运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SCP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练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全练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比较2组痉挛及运动状态、生活能力。结果全练组痉挛改善有效率(88.00%)明显高于常规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练组和常规组治疗1、3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全练组治疗1、3个月后GMFM、BBS、ADL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SCP患儿痉挛及运动状态,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 痉挛型脑性瘫痪 痉挛状态 运动状态
下载PDF
游戏治疗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南 张洪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247-250,共4页
观察游戏治疗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4岁、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Ⅲ-Ⅳ级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0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 观察游戏治疗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4岁、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Ⅲ-Ⅳ级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0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人,两组均指导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游戏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移动项、GMFM-88项、Berg平衡量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儿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移动项、GMFM-88项、Berg平衡量表的分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实验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以游戏的方式加入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治疗 核心稳定训练 痉挛型偏瘫脑瘫 康复治疗
下载PDF
甲状腺激素转运体缺陷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薇 朱敏 +2 位作者 韩蓓 陆芬 周巧利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在人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几乎参与所有组织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其中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尤其重要。TH需要借助TH转运体进入细胞,目前已知3个TH转运蛋白家族,分别是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在人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几乎参与所有组织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其中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尤其重要。TH需要借助TH转运体进入细胞,目前已知3个TH转运蛋白家族,分别是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MCTs)、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OATP)和L-氨基酸转运蛋白(L-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LAT)。目前研究发现MCT8是特异性TH转运体,OATP1C1也发挥重要作用。TH转运体的缺乏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目前对MCT8缺陷症研究较多,该病表现为特征性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该文就TH转运体缺陷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型、致病机制、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转运体 SLC16A2 MCT8 OATP1C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