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d:YAG激光光纤治疗儿童淋巴管畸形18例
1
作者 张昊 季易 +2 位作者 陈建兵 崔杰 沈卫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871-875,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Nd:YAG激光光纤治疗儿童躯干及四肢部位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住入院的18例体表淋巴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MRI及B超检查,采用光纤插入法进行激光内照射治疗... 目的探讨采用Nd:YAG激光光纤治疗儿童躯干及四肢部位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住入院的18例体表淋巴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MRI及B超检查,采用光纤插入法进行激光内照射治疗。每3个月治疗一次,重复治疗3次,术后早期持续穿戴弹力裤或绷带。18例均接受3次光纤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疗效欠佳者可选择其他方法治疗,随访1~2年。结果18例中3例淋巴管畸形改善不明显,选择手术治疗。其余15例经激光内照射治疗后,淋巴管畸形明显缩小甚至消失,无一例畸形范围继续增大,有效率为83.3%。6例瘤体未完全消失者每6个月到1年病灶内注射聚桂醇1次,其中4例注射2次,1例注射3次,1例注射4次。10例病灶位于肢体或腋下的患儿中,其中7例病灶位于肢体的患者肢体周径较治疗前缩小平均3.7 cm,3例病灶位于腋下的患者胸围径较治疗前缩小平均4.03 cm。治疗前患肢与健侧平均差值为4.7 cm;经治疗后,平均差值缩减为2.23 cm。治疗前位于腋下的患侧与健侧平均差值为5.2 cm;经治疗后,平均差值缩减为1.17 cm。18例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Nd:YAG激光光纤治疗儿童躯干及四肢部位淋巴管畸形安全可行,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治疗 激光 固体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1
2
作者 俞沁圆 王斌 +17 位作者 沈卫民 魏在荣 沈小芳 刘波 田晓菲 张红星 谭为 邵锋 郭雪松 戴四海 田景顺 胡勇 廖维 徐涛涛 仲荣洲 陈斌 张桐 王敏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2期160-175,共16页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挛缩和畸形的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全国肢体畸形专家组反复研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挛缩和畸形的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全国肢体畸形专家组反复研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渐进式精准康复理念,为AMC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策略,规范康复流程,制定全周期康复管理标准,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疗效。本共识主要包括康复目标、康复团队组成与职责、康复治疗方法、康复工程技术以及定期随访,可供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师、护师等在工作中参考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渐进式精准康复 全周期康复管理 康复专家共识
下载PDF
儿童颅颌面外科诊疗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沈卫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4,共6页
概要回顾近30年儿童颅颌面外科及相关领域的重要进展。着重总结儿童颅缝早闭、儿童面裂畸形、儿童常见上下颌畸形、儿童颅颌面外伤等领域的重要发现和创新性结论,并阐述作者对本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思考。
关键词 儿童 颅颌面外科 颅缝早闭 诊断 治疗 进展
原文传递
西罗莫司治疗脉管畸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步豪 沈卫民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年第4期263-265,共3页
脉管畸形是一组起源于血管和(或)淋巴管的发育畸形,可侵袭多个脏器和系统,造成疼痛、毁容、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西罗莫司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受体抑制剂,治疗脉管畸形效果较好.... 脉管畸形是一组起源于血管和(或)淋巴管的发育畸形,可侵袭多个脏器和系统,造成疼痛、毁容、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西罗莫司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受体抑制剂,治疗脉管畸形效果较好.本文对西罗莫司治疗脉管畸形疾病的机制、应用效果及可能的副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 脉管畸形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Girdin表达减少缓解博莱霉素所致小鼠肺纤维化的调节及肺组织中p65、TGF-β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军 崔杰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49-254,共6页
目的探究微丝附着梁蛋白(Girdin)表达减少对博莱霉素(Bleomycin,BLM)所致小鼠肺纤维化及肺组织中核因子p6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3 mg/kg BLM)、阴性对照组(shRNA-NC)、干扰组(Girdi... 目的探究微丝附着梁蛋白(Girdin)表达减少对博莱霉素(Bleomycin,BLM)所致小鼠肺纤维化及肺组织中核因子p6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3 mg/kg BLM)、阴性对照组(shRNA-NC)、干扰组(Girdin-shRNA1、2、3),比较各组肺组织损伤情况、纤维化标记物蛋白表达、P65磷酸化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BLM组Girdin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BLM组比较,Girdin-shRNA1、2、3组Girdin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Girdin-shRNA1组降低效果最显著,后续实验选用Girdin-shRNA1.与BLM组比较,Girdin-shR-NA1组肺损伤评分、肺组织湿/干重比值、Girdin、纤连蛋白(Fibronectin)、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TGF-β、p65磷酸化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降低,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Girdin表达减少可缓解BLM所致小鼠肺纤维化,可能与减少细胞外基质分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微丝附着梁蛋白 博莱霉素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Pierre Robin序列征测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蒋书培 沈卫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46-1551,共6页
Pierre Robin序列征(Pierre Robin sequence,PRS)是以小下颌、舌后坠及上呼吸道梗阻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常伴有腭裂。目前国内外对于PRS的诊断及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历年来有关PRS的测量是协助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式。测量方法有活体测量... Pierre Robin序列征(Pierre Robin sequence,PRS)是以小下颌、舌后坠及上呼吸道梗阻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常伴有腭裂。目前国内外对于PRS的诊断及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历年来有关PRS的测量是协助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式。测量方法有活体测量、影像学测量等,而测量指标也各有特色,文章将对PRS的测量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RRE ROBIN序列征 测量
原文传递
影像学及三维数字化技术在Pierre Robin序列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鑫 崔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97-600,共4页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下颌短小后缩畸形、舌后垂和呼吸道阻塞"被确定为Pierre Robin序列征(Pierre Robin syndrome,PRS)。PRS可单独发生或合并其他综合征,如第一、二腮弓综合征及其他相关综合征。PRS可导致新生儿呼吸困难和...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下颌短小后缩畸形、舌后垂和呼吸道阻塞"被确定为Pierre Robin序列征(Pierre Robin syndrome,PRS)。PRS可单独发生或合并其他综合征,如第一、二腮弓综合征及其他相关综合征。PRS可导致新生儿呼吸困难和进食困难,患有严重PRS的儿童可能在出生后不久死于呼吸道阻塞;胎儿期早期诊断可于分娩后得到及时治疗,因此PRS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为PRS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客观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影像学早期诊断和三维数字化技术在PRS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rre Robin综合征 影像诊断 数字技术
下载PDF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8
作者 孙步豪 高庆文 +5 位作者 韩涛 宋军 蒋书培 陈昇 崔杰 沈卫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3-155,共3页
报道1例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患者女,8岁,贫血2年余,便血8个月。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处蓝色包块,直径3 mm~20 mm,质如橡皮样,压之可缩小,松开后恢复原样。内镜检查:小肠多发血管畸形伴活动性出血。诊断: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治疗:予口服... 报道1例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患者女,8岁,贫血2年余,便血8个月。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处蓝色包块,直径3 mm~20 mm,质如橡皮样,压之可缩小,松开后恢复原样。内镜检查:小肠多发血管畸形伴活动性出血。诊断: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治疗:予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后,患儿皮损逐渐消退,无消化道出血发生,贫血症状缓解。治疗过程中,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远期疗效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西罗莫司
原文传递
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9
作者 戴梦婷 崔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2年第4期355-359,共5页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类较少见且高风险的血管畸形。尽管目前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及联合治疗已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但风险较高,且效果不一。近几十年来,已有多种实验模型被用于AVM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类较少见且高风险的血管畸形。尽管目前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及联合治疗已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但风险较高,且效果不一。近几十年来,已有多种实验模型被用于AVM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组织学等的研究,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缺乏能完美模拟人体各种动静脉畸形的动物模型。本文对近年来AVM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儿童淋巴管畸形的诊疗进展和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卫民 韩涛 崔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3期243-251,共9页
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快速进展推动了儿童淋巴管畸形领域的全面发展。该文回顾了近年来该领域的重要诊疗进展,并从儿童淋巴管畸形的分类、基础研究、诊断、治疗几个方面总结了重要的发现和创新,同时也阐述了作者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 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快速进展推动了儿童淋巴管畸形领域的全面发展。该文回顾了近年来该领域的重要诊疗进展,并从儿童淋巴管畸形的分类、基础研究、诊断、治疗几个方面总结了重要的发现和创新,同时也阐述了作者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儿童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预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与传统手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庆文 沈卫民 +3 位作者 崔杰 季易 孔亮亮 陈建兵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比较预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pre-expanded flaps containing cervical cutaneous branch of 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PCTA)与传统手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 目的:比较预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pre-expanded flaps containing cervical cutaneous branch of 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PCTA)与传统手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颈部大面积缺损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76例)和PCTA组(22例)。传统手术组中,男42例,女34例;手术年龄为(71.54±33.40)个月,年龄范围在2.00~173.00个月;缺损面积为(66.11±40.6)cm^(2);缺损原因为瘢痕64例、血管瘤2例、皮脂腺痣2例、黑痣8例。PCTA组中,男14例,女8例;手术年龄为(70.90±45.50)个月,年龄范围在20.00~212.00个月;缺损面积为(90.73±31.57)cm^(2);致缺损原因为瘢痕18例、皮脂腺痣1例、黑痣3例。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传统手术组与PCTA组分别埋置86、36个扩张器,传统手术组扩张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2.6%(28/86),相较于PCTA组的11.1%(4/36)更高(χ^(2)=6.00,P=0.014)。在术后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上,传统手术组(46.1%,35/76)比PCTA组(18.2%,4/22)更高(χ^(2)=5.53,P=0.019)。传统手术组的再次手术率为40.8%(31/76),相较于PCTA组的9.1%(2/22)更高(χ^(2)=7.68,P=0.006)。传统手术组患儿家长满意度(2.526±0.945)明显低于PCTA组(4.227±0.813)(t=-7.66,P<0.001)。结论:PCTA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选择,能够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增加患儿家属满意度上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颈横动脉 修复外科手术 儿童
原文传递
塞来昔布治疗儿童难治性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王媛 韩涛 +1 位作者 崔杰 沈卫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塞来昔布治疗儿童难治性淋巴管畸形(L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塞来昔布治疗的难治性LM患儿的临床资料。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或伴有疼痛的情况下口服塞来昔布... 目的:探讨口服塞来昔布治疗儿童难治性淋巴管畸形(L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塞来昔布治疗的难治性LM患儿的临床资料。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或伴有疼痛的情况下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天5 mg/kg,分2次口服,疗程为6个月,治疗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行磁共振(MRI)检查,评估病灶大小的变化;通过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QL)4.0进行评分。结合MRI检查结果及PedsQL评分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治愈、改善、稳定和无效。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药前后病灶体积及PedsQL评分以M(Q1,Q3)表示,并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2例患儿,男7例,女5例,年龄1岁5个月至9岁9个月。12例中2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8例病情保持稳定,2例无效。12例患儿用药前病灶体积为59.13(38.19,107.15)cm 3,用药后6个月为66.08(37.37,119.98)cm 3,用药前后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0,P=0.686);用药前PedsQL评分为30.5(29.0,32.0)分,用药后6个月为29.0(28.0,30.0)分,用药前后PedsQ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P=0.084)。其中仅有1例患儿出现了短期的睡眠质量下降,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塞来昔布无法使LM病灶缩小,但可能有助于稳定难治性LM患儿的病情,并改善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塞来昔布 疗效
原文传递
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有晶 崔杰 +3 位作者 陈建兵 季易 沈卫民 邹继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儿6例,年龄1岁3个月至9岁7个月,平均4岁2个月,其中男4例,女2例,其中上颌骨骨折3例,下颌骨骨折3例,...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儿6例,年龄1岁3个月至9岁7个月,平均4岁2个月,其中男4例,女2例,其中上颌骨骨折3例,下颌骨骨折3例,6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面形不对称、咬合错乱及骨折断端移位,术中应用颌骨牵张成骨器固定,固定后术后第1天开始行牵张成骨延长,每次约0.5mm,每天2次,直到骨折复位,患儿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后停止,固定1个月后拆除延长器,后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程度、患儿张口度及骨折处牙齿咬合情况。结果所有患儿牵引过程顺利,牵引时间为15~20d,牵引距离为15~20mm。6例患儿的颌面部骨折经牵张成骨复位后固定1个月,取出延长器,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错位愈合,无骨不连及假性骨关节形成,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张口不受限。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患儿颌面部外形正常,发育无明显影响,效果满意。结论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复位可靠,可控性高,可作为儿童颌骨错位性骨折常规复位方法的一种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生成 牵张 上颌骨 下颌骨 骨折 儿童
原文传递
中国颅颌面外科近三十年的发展和现况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斌 祁佐良 +11 位作者 韦敏 穆雄铮 滕利 张智勇 靳小雷 陶凯 沈卫民 吴国平 韩正学 舒茂国 陈小平 鲍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3-808,共6页
该文对近三十年来中国颅颌面外科的发展和现况作了全面述评,重点总结了先天性颅面畸形的手术改进和微创化、先天性颅面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3D打印和手术模板导航等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牵引成骨技术以及种植赝复体修复重建技术对... 该文对近三十年来中国颅颌面外科的发展和现况作了全面述评,重点总结了先天性颅面畸形的手术改进和微创化、先天性颅面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3D打印和手术模板导航等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牵引成骨技术以及种植赝复体修复重建技术对学科发展的促进等。最后对颅颌面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颅面畸形 三维数字化计算机辅助外科 牵引成骨技术 3D打印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游离脂肪移植治疗儿童Poland综合征胸部软组织畸形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昊 沈卫民 +2 位作者 崔杰 邹继军 熊佳更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2期1384-1389,共6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游离脂肪移植改善Poland综合征胸部软组织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Poland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计算机辅助组和对照组。对计算机辅助组进行术前胸部C...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游离脂肪移植改善Poland综合征胸部软组织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Poland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计算机辅助组和对照组。对计算机辅助组进行术前胸部CT检查,将数据传至3D slicer软件,依据健侧胸部组织作为对照,计算出患侧的胸部软组织镜像,减去患侧现有组织,所得的三维图像即可直观显示缺损的软组织。把缺损部位分为6个小区域,先计算每个区域的体积,再计算出总缺损量,3D打印出模型。根据术前计算的总缺损量抽取自体脂肪组织,依据三维模型和对应的缺损量进行脂肪移植注射。对照组患儿由术者根据经验确定术中脂肪移植量进行脂肪移植注射。随访观察患儿术后胸部情况、局部及全身并发症,记录移植次数。术后6个月复诊,患儿及家长进行术后满意度评分,第三方整形外科医师通过对患儿正、侧位照片对比进行满意度评分,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计算机辅助组纳入18例患儿,男8例,女10例,年龄为3~12岁,平均8.3岁。10例进行了1次移植,6例进行了2次移植,2例进行了3次移植,平均移植次数1.5次。对照组纳入18例患儿,男4例,女14例,年龄4~14岁,平均8.1岁,8例进行了1次移植,5例进行了2次移植,5例进行了3次移植,平均移植次数为1.8次。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2年,计算机辅助组的18例患儿外形基本对称,胸部凹陷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上肢及胸部功能未受影响,所有患儿均无移植区域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对照组患儿胸部凹陷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上肢及胸部功能未受影响,其中2例患儿术后6个月随访胸部有硬结,未做特殊处理,术后1年随访消失,余无明显局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医方满意度:对照组中非常满意7例、满意8例、一般3例;计算机辅助组中非常满意12例,满意6例。患方满意度:对照组中非常满意7例、满意10例、一般1例;计算机辅助组中非常满意12例、满意6例。术后6个月,计算机辅助组和对照组的第三方医师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3.56±7.90)分、(75.67±13.6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41);计算机辅助组和对照组患儿及家长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4.39±7.77)分、(78.28±9.8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P=0.046)。结论计算机辅助游离脂肪移植治疗儿童Poland综合征的胸部软组织畸形,是根据患儿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的个性化的手术方法,术后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ND综合征 先天性畸形 计算机辅助 自体移植 胸廓成形术
原文传递
系统放松疗法对烧伤患儿家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叶道琳 马蕾 +3 位作者 徐邦红 马雪 徐源媛 汪玉霄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探讨系统放松疗法对烧伤患儿家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改善效果, 为患儿家长的健康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烧伤患儿及对应的80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19年1-5月入院的患儿及家长作为对照组, 2020... 目的探讨系统放松疗法对烧伤患儿家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改善效果, 为患儿家长的健康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烧伤患儿及对应的80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19年1-5月入院的患儿及家长作为对照组, 2020年2-6月入院的患儿及家长作为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儿家长实施系统放松疗法, 连续干预4 d。分别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M)评估2组患儿家长干预前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结果 2组患儿家长干预前PLC-C、MUIS-FM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 观察组反复体验、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维度得分和PCL-C总分分别为(8.40 ± 1.79)、(14.35 ± 2.85)、(8.25 ± 1.28)、(31.10 ± 3.52)分, 低于对照组的(11.28 ± 2.37)、(16.75 ± 2.09)、(9.10 ± 1.93)、(37.13 ± 4.4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76 ~ -2.32, 均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儿家长不明确性、缺乏澄清维度得分及MUIS-FM总分分别为(37.08 ± 6.58)、(20.15 ± 4.38)、(84.38 ± 6.90)分, 低于对照组的(41.13 ± 6.54)、(22.05 ± 3.32)、(90.13 ± 7.8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6、 -2.19、-3.48, 均P<0.05)。结论系统放松疗法可以减轻烧伤患儿家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和降低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应激障碍 创伤后 音乐疗法 放松疗法 家长 疾病不确定感
原文传递
儿童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1例
17
作者 孙步豪 韩涛 +4 位作者 严俊 陈昇 王媛 崔杰 沈卫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3期291-294,共4页
1例8岁女性患儿,因阵发性呼吸困难,于2019年7月19日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完善检查后考虑为肺淋巴管瘤,行开胸探查术,术中见瘤体弥漫分布,切取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结合病史、CT影像及术后病理,患儿被诊断为弥漫性肺淋巴管瘤... 1例8岁女性患儿,因阵发性呼吸困难,于2019年7月19日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完善检查后考虑为肺淋巴管瘤,行开胸探查术,术中见瘤体弥漫分布,切取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结合病史、CT影像及术后病理,患儿被诊断为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尝试口服西罗莫司治疗,起始剂量为每12 h 0.9 mg,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并调整药物剂量使浓度维持在10~15 ng/ml,2周后患儿呼吸困难得到改善,但出现顽固性乳糜胸,考虑与手术形成创面有关。患儿长时间带胸腔引流管,予以10 mg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溶解于20 ml生理盐水中,注射至引流管中以减少胸腔积液的渗出,注射3次后成功拔除引流管。但2个月后患儿病情反复,尽管进行了积极的治疗,但患儿最终死于呼吸衰竭,病程接近1年。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手术切除可能并不适合如此弥漫的病灶,且有造成顽固性乳糜胸的风险,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靶向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病 手术 西罗莫司 乳糜胸
原文传递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豪 沈卫民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apid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RICH)是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CH)的一种,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肿瘤,CH在宫腔内增殖并在出生时完全形成,在出生后几天或几周出现瘤体迅速消退的现象。...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apid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RICH)是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CH)的一种,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肿瘤,CH在宫腔内增殖并在出生时完全形成,在出生后几天或几周出现瘤体迅速消退的现象。现阶段对血管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而对RICH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仍较少,认识与了解RICH的发病机制有利于寻找其自行消退的原因,进而可能对先天性血管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就RIC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与组织病理学、影像学特征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血管瘤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发病机制 免疫学
原文传递
牵张成骨术治疗婴幼儿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海妮 沈卫民 +2 位作者 季易 陈建兵 崔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治疗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6例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临床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1个月21d至6岁1个月,平均30个月,其中Crouzon综合...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治疗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6例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临床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1个月21d至6岁1个月,平均30个月,其中Crouzon综合征3例,Pfeiffer综合征1例,Vogt综合征(ACSⅡ型)1例,Cloveleafskull综合征1例。应用牵张成骨术进行治疗,每天延长2次,每次0.4mm,当头形明显改善时停止延长。6个月复查头颅三维CT,提示颅骨牵张成骨良好后取出延长器。记录并发症,测量延长距离,并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头颅指数来评估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6例患儿手术和牵引过程顺利,未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距离(19.1±3.3)mm,范围15.2~25.6mm,术前头颅指数89.6±7.3,术后头颅指数74.2±3.6。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4个月,后颅平坦的外观均得到较好地改善,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牵张成骨术治疗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效果肯定,并发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生成 牵张 颅骨瓣 颅缝早闭 综合征
原文传递
后颅牵张成骨术结合人字缝固定治疗婴儿颅缝早闭症 被引量:1
20
作者 季易 孔亮亮 +2 位作者 崔杰 陈建兵 沈卫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35-1340,共6页
目的探讨后颅牵张成骨术结合人字缝固定治疗婴儿颅缝早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7例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男4例,女3例,年龄3~11个月,平均6个月,4例为Apert综合征,2例为Cro... 目的探讨后颅牵张成骨术结合人字缝固定治疗婴儿颅缝早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7例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男4例,女3例,年龄3~11个月,平均6个月,4例为Apert综合征,2例为Crouzon综合征,1例为Pfeiffer综合征。用超声骨刀在后颅采用枕骨结节上截骨方法进行截骨,在双侧颅骨颞枕部安装2个2 cm的延长器,其中4例患儿行双侧人字缝钛板固定(人字缝固定组),3例未进行人字缝固定(未固定组)。均于术后5 d开始牵张进行延长,每日每侧1次,每侧0.4~0.8 mm/d,10~15 d延长期,6个月固定期后行二次手术拆除延长器,人字缝固定组患儿同时拆除钛板。均于术前及6个月固定期后拆除延长器前,测量2组患儿额枕周长与头颅指数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头颅畸形都有明显改善,人字缝固定组患儿后颅充分延长,而未固定组患儿枕部低平,后颅形态扁平。2组患儿均无死亡、颅骨坏死、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人字缝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头颅指数均较手术前降低,固定组术后头颅指数降低20.5%±5.8%,高于未固定组的17.5%±5.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字缝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均较手术前增加,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增加(2.7±0.4)cm,显著高于未固定组的(1.7±0.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9,P=0.013)。结论后颅牵张成骨术治疗颅缝早闭症患儿时,用钛板固定人字缝可使后颅成为一整块颅板进行后颅牵张成骨,枕部扁平畸形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后颅饱满,效果优于未固定人字缝患儿,尤其适用于严重综合征型的低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骨生成 牵张 婴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