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肽Y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田野 胡静 +5 位作者 李立群 于毅 叶宁 游贤慧 邱卫娟 石小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944-1945,共2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普通型和合并病毒性脑膜脑炎型患儿血浆神经肽Y(NPY)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3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A组)和30例合并病毒性脑膜脑炎型(B组...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普通型和合并病毒性脑膜脑炎型患儿血浆神经肽Y(NPY)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3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A组)和30例合并病毒性脑膜脑炎型(B组)患儿进行了NPY和NSE水平测定,并与20例正常健康儿(C组)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儿NPY和NSE水平显著高于A组及C组水平(P<0.01),C组和A组患儿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NPY和NSE水平的变化与病毒性脑膜脑炎的发病机理有密切的关系,对手足口病患儿血浆NPY和血清NSE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提高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脑膜脑炎 神经肽Y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儿童
原文传递
手足口病2393例的病因和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陈鸿健 蒋龙凤 刘浩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8期192-193,共2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疗效,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9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393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女比例1.7∶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疗效,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9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393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女比例1.7∶1;≤3岁占56.6%;城乡比例2.37∶1;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夏季为主,占48.2%;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占84.4%(2020/2393),高热占47.4%(957/2020)。患儿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的感染阳性率为89.3%(2137/2393),EV71感染占60.1%(1438/2393),2种病毒感染占12.4%(297/2393),CA16感染占29.2%(996/2393)。常规治疗和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发热缓解时间及临床痊愈时间均较常规治疗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以乡村多发,夏季为高发季节,≤3岁为高发年龄段;EV71感染是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因;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口腔溃疡;多为良性过程,一般抗病毒治疗有效,无需使用丙种球蛋白,但重症手足口病使用丙种球蛋白可缩短患儿高热持续时间和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A型 治疗 病因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浩 蒋龙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8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02例患儿,将102例EBV-IM患儿分成<3岁、3~6岁、≥7岁...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02例患儿,将102例EBV-IM患儿分成<3岁、3~6岁、≥7岁3组,对这三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中,男女比例1.3∶1;<3岁35例(34.3%),3~6岁46例(45.1%),≥7岁21例(20.6%)。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是 IM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阳性率分别为100%、93.1%和75.5%;肝大、脾大、皮疹和眼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5.1%、37.3%、30.4%和16.7%,以上临床表现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结论 EBV-IM起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结合临床表现及检测EBV-DNA、EBV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浩 陈鸿健 +2 位作者 邢益平 蒋龙凤 叶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5685-5687,共3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9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支气管炎和肺炎患儿随机分为预防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5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9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支气管炎和肺炎患儿随机分为预防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50例,预防组患儿自开始使用抗菌药物起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对照组只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腹泻后均加用蒙脱石散剂和补液治疗;再将B组随机分为B1组(11例)和B2组(12例),B1组仅加用蒙脱石散剂,B2组蒙脱石散剂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比较两组患儿腹泻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腹泻持续时间。结果 A组继发AAD11例,发生率为22.0%,B组继发AAD 23例,发生率为46.0%;A组腹泻持续时间(2.73±1.27)d明显短于B组的(4.08±1.70)d(P=0.025);在AAD的治疗过程中腹泻持续时间B2组少于B1组(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儿童
原文传递
Gilbert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蒋龙凤 刘浩 +5 位作者 许雪莲 金柯 韩亚萍 章莉莉 李军 董莉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001-2003,共3页
目的总结Gilbert综合征(GS)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G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肝组织病理以及胆红素-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基因的检测资料。结果 11例GS患者中,有皮肤、巩膜黄染9例,无自觉症状4例,... 目的总结Gilbert综合征(GS)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G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肝组织病理以及胆红素-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基因的检测资料。结果 11例GS患者中,有皮肤、巩膜黄染9例,无自觉症状4例,纳差伴乏力7例,右上腹不适5例,恶心呕吐2例。20岁以前发病患者的平均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分别为123.85μmol/L和52.74μmol/L,均高于20-40岁发病者的111.85μmol/L和41.83μmol/L(P<0.05)。对1例患者行基因测序,其UGT1A1基因1号外显子存在686C>A杂合突变。结论GS患者表现为慢性反复轻度升高的IBil,临床症状轻微。临床诊断无特异性方法,UGT1A1基因检测对于GS的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BERT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