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医学影像科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宇辰 殷信道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14期266-269,共4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承担着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的影像培训工作,我院医学影像科近几年应用多种教学新方法进行医学影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层教学有助于适应影像专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承担着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的影像培训工作,我院医学影像科近几年应用多种教学新方法进行医学影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层教学有助于适应影像专业及非影像专业不同层次学习需求;PBL教学及CBL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使个体化教学成为可能;视频和微课教学是技术层面上的辅助教学;量化评分与动态监督保证培训的良好效果;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可以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规培医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学影像科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浅谈全科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体会 被引量:8
2
作者 周文珍 王丽萍 许权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49-50,共2页
对于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诊断课程的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要求也存在很大不同,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目标,以及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特点,通过对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影像诊断的实践教学... 对于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诊断课程的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要求也存在很大不同,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目标,以及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特点,通过对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影像诊断的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探索影像诊断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扎实研究全科医学专业影像诊断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探讨全科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影像诊断实践教学工作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学 教学体会 医学影像教学 医学生
下载PDF
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策略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娣 黄晓斌 +2 位作者 王丽萍 殷信道 武新英 《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2期25-26,共2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科的诊治范畴涉及临床多学科的疾病诊治,在规范化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医学影像科近年来在提高住院医师规培教学效果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分层教学有助于适...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科的诊治范畴涉及临床多学科的疾病诊治,在规范化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医学影像科近年来在提高住院医师规培教学效果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分层教学有助于适应各专业学员不同层次学习需求;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是个体化教学成为可能;PBL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科技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严格的出科考试制度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医学影像科 培养策略
下载PDF
沟槽区胰腺炎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黄晓斌 付彤 +3 位作者 张娣 彭明洋 武新英 王同兴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沟槽区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GP)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胰腺炎病人资料,经过外科手术病理或内镜保守治疗后证实为GP患者18例。结果18例GP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 目的探讨沟槽区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GP)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胰腺炎病人资料,经过外科手术病理或内镜保守治疗后证实为GP患者18例。结果18例GP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另行MRI检查;18例GP患者在CT上均表现为胰头与十二指肠降段间占位,与十二指肠降部分界不清;5例行MRI检查的患者中,T_(1)WI序列上病灶均表现为低信号,T_(2)WI序列上,3例患者表现为高信号,2例表现为低信号。18例均有十二指肠降段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其中8例合并有胆总管不同程度梗阻,4例合并有囊性灶,5例合并有胰头钙化灶,CT特征性表现为胰头和十二指肠之间新月形低密度灶,脂肪减少,十二指肠壁增厚伴管腔狭窄,沟槽炎性区呈渐进性延迟强化的表现。结论GP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区域性慢性炎症,极易误诊为胰腺癌,影像学检查常具有较典型的表现,临床上多数GP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可引起黄疸,但一般呈波动性,CA19-9水平正常,本病特有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对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槽区胰腺炎 影像特征 诊断
下载PDF
基于脑梗死和脑脊液的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分析
5
作者 徐敬敬 王志楠 +4 位作者 徐翔 马跃虎 彭明洋 陈国中 谢光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心梗死区及脑脊液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15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MRI图像,基于软件自动分割... 目的探讨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心梗死区及脑脊液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15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MRI图像,基于软件自动分割DWI高信号梗死区及脑脊液区,应用AK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特征选择方法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构建恶性水肿发生的预测模型。结果经筛选后具有10个特征的子集(包含7个DWI脑梗死特征和3个脑脊液特征)获得了最高的平均AUC值,并被指定为最终的特征子集纳入模型分析。ROC分析显示训练集患者预测恶性脑水肿的AUC为0.97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3%、69.8%、93.5%;测试集患者预测恶性脑水肿的AUC为0.893,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8%、90.3%、87.1%。结论基于DWI脑梗死和脑脊液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的发生,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恶性脑水肿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的黑质影像组学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
6
作者 谷翔 彭明洋 +3 位作者 陈宇辰 殷信道 陈国中 任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的黑质影像组学及机器学习方法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早期PD患者和80例健康受试者的SW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的黑质影像组学及机器学习方法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早期PD患者和80例健康受试者的SW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对SWI上黑质区域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并提取和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应用5种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分析、随机森林、贝叶斯、K近邻)构建PD诊断模型,选择诊断效能最好且最稳定的模型进行验证,并与人工识别燕尾征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共筛选出7个与PD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逻辑回归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最好(AUC=0.975)且最稳定(AUC的相对标准差为4%)。在测试集中,逻辑回归分析模型诊断PD的AUC为0.938,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5.8%,其诊断效能明显优于人工识别(Z=2.241, P=0.025)。结论 基于SWI黑质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逻辑回归分析模型可准确诊断PD,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影像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 磁敏感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在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中的研究
7
作者 刘景明 彭明洋 +3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谢光辉 马跃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分析基于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相关的超急性期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在mMCAI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43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检查。采用ITK-SNAP软件对超急性期MRI图像上的DWI高信号... 目的分析基于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相关的超急性期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在mMCAI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43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检查。采用ITK-SNAP软件对超急性期MRI图像上的DWI高信号梗死区和Flair对应高信号区进行分割,采用AK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最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确定mMCAI相关的超急性期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评估其在mMCAI预测中的价值。结果每例患者提取792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0个与mMCAI预测最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mMCA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88、0.928;预测测试集患者mMCAI的AUC为0.97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49、0.889。结论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分析是预测脑梗死患者恶性进展的重要工具,对早期准确识别mMCAI高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恶性 MRI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构建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预测模型
8
作者 高希法 彭明洋 +4 位作者 马跃虎 谢光辉 王同兴 陈国中 唐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 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无效再通预测模型并与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对100例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机械取栓治疗后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 目的 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无效再通预测模型并与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对100例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机械取栓治疗后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急诊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无效再通定义为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完全再通但3个月时预后不良(mRS 3~6分)。应用A.K.软件进行提取DWI急性脑卒中病灶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与无效再通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建立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预测模型(模型1: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模型2:D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个模型的效能。结果 共提取396个DWI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后共筛选出6个与无效再通预测最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模型1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AUC为0.8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5、0.833。模型2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AUC为0.96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0、0.917。两个模型的效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4,P=0.036)。结论 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预测模型明显优于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DWI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无效再通
下载PDF
不同性别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影像及预后差异的研究
9
作者 王瑞 彭明洋 +2 位作者 周星帆 陈国中 缪正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影像及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多模MRI检查。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及动脉取栓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神经影像资料...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影像及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多模MRI检查。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及动脉取栓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神经影像资料,并评估治疗后结果及3个月预后(mRS评分)。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性别急性卒中患者神经影像及预后差异。结果 100例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女性组(n=50)Tmax>6s体积(65.48±32.15 vs 89.13±34.77;t=9.431,P=0.036)、PWI/DWI不匹配体积(57.14±23.95 vs 77.12±36.73;t=7.569,P=0.044)及低灌注强度比值(HIR)(0.33±0.32 vs 0.37±0.31;t=8.274,P=0.044)低于男性组(n=50);女性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组(72.00%vs 48.00%;χ^(2)=6.000;P=0.024)。与静脉溶栓治疗组相仿,动脉取栓治疗后女性组(n=50)Tmax>6s体积(109.35±27.49 vs 127.16±21.55;t=4.4 3 1;P=0.041)、 PWI/DWI不匹配体积(75.31±25.14vs90.19±20.48;t=6.993;P=0.039)及HIR(0.29±0.22vs0.40±0.34;t=7.530;P=0.029)同样低于男性组;女性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同样明显高于男性组(64.00%vs 42.00%;χ^(2)=4.857;P=0.045)。结论 女性较男性急性卒中患者具有较小的灌注异常、较小的缺血半暗带、较好的侧枝循环及较好的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静脉溶栓 动脉取栓 女性
下载PDF
基于DWI影像组学-临床模型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分析
10
作者 魏水国 杨帆 +2 位作者 马跃虎 陈国中 彭明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1945-1949,共5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临床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以期在机械取栓治疗前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风险。方法选取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达到完全再通(mTICI:2b~3级)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47例... 目的基于治疗前临床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以期在机械取栓治疗前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风险。方法选取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达到完全再通(mTICI:2b~3级)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47例。根据3个月mRS评分将患者分为有效再通组(mRS评分:0~2分)和无效再通组(mRS评分:3~6分)。从DWI图像中提取1130个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筛选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并比较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效能,并选择最优模型构建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AUC为0.92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75.0%,明显高于临床模型(AUC:0.680;Z=-3.050,P=0.002)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760;Z=-2.187,P=0.029)。在测试集中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AUC为0.90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0%、96.40%,明显高于临床模型(AUC:0.647;Z=-4.172,P<0.001)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763;Z=-2.426,P=0.015)。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84(95%CI:0.807~0.931,P<0.01)。结论基于临床变量和DWI影像组学的临床-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可准确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无效再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无效再通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列线图
下载PDF
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患者多层脑网络异常与情绪障碍的关系研究
11
作者 苗修前 徐进敬 +3 位作者 李彪 冯源 陈宇辰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9,共5页
目的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技术探索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41名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伴偏头痛患者和47名健康对照的听力、偏头痛、多维度神经功能及静息态功能MRI进行了... 目的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技术探索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41名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伴偏头痛患者和47名健康对照的听力、偏头痛、多维度神经功能及静息态功能MRI进行了评估。采用多层网络来识别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诱导的动态大脑全局网络交换的变化。采用图论网络分析软件处理血氧水平依赖成像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功能MRI数据与情绪障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SNHL伴偏头痛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上匹配良好。SSNHL伴偏头痛患者组两耳的平均听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增高。两组间的总体模块化没有显著差异,但右侧中央沟盖、中扣带皮层、左侧楔叶和枕下回的网络切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错误发现率校正)。SSNHL伴偏头痛组中扣带回的网络转换率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r=−0.41,P=0.008)。结论SSNHL伴偏头痛患者脑区的网络切换率减低,与抑郁具有一定相关性,有助于阐明SSNHL伴偏头痛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 神经影像 磁共振成像 多层脑网络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18)F-FDOPA PET/CT定量分析提高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效能
12
作者 武婕 周蕾蕾 +5 位作者 张逸悦 蒋腾 徐志宏 张思伟 白侠 王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Ⅰ~Ⅱ级),2... 目的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Ⅰ~Ⅱ级),23例晚期(Hoehn-YahrⅢ~Ⅳ级);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期健康对照者27例,行^(18)F-FDOPA PET/CT。于HERMES BRASS平台计算受试者纹状体各亚区与枕叶体积计数比(SORs),完成基于感兴趣区的脑半定量分析,观察早期和晚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性。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PD组和健康对照组纹状体各亚区SORs行主成分分析,观察数据聚集度和组间区分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晚期PD患者尾状体、前壳核、后壳核和纹状体整体SORs显著降低(t=9.02~11.72,P<0.0001),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73、0.995和0.982。早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指数分别为尾状核(7.61±5.50)%、前壳核(11.43±8.97)%、后壳核(17.17±11.63)%、纹状体(10.65±7.46)%。P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主成分分析有显著区分度,PD组纹状体^(18)F-FDOPA摄取显著降低,早期PD患者对侧后壳核损失最显著,下降百分比为34%。结论平台半定量分析^(18)F-FDOPA PET/CT图像,为P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半定量数值,纹状体特别是壳核的不对称性可能是PD早期诊断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18)F-FDOPA PET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半定量分析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连接分析对基底节区卒中患者的偏侧化研究
13
作者 茆倩倩 陈宇辰 +3 位作者 陈慧铀 姜亮 姜海龙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目的 探究左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lef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L-BGS)与右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righ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R-BGS)大脑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进一步探索卒中偏侧化机制。材料与方法 选取23名L-BGS患者、18... 目的 探究左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lef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L-BGS)与右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righ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R-BGS)大脑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进一步探索卒中偏侧化机制。材料与方法 选取23名L-BGS患者、18名R-BGS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s),分别对三组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MRI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扫描。基于rs-fMRI和滑动窗口技术分别对两组患者和HCs进行静态功能连接分析和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 在静态脑网络连接分析中,同HCs组相比,L-BGS组患者表现为更广泛的网络内连通性增加及减弱(P<0.001,团块水平FWE校正);R-BGS组患者则有着更为广泛的网络间连接受损(P<0.016 7,FDR校正)。在动态连接分析中,相较于HCs组,L-BGS组患者表现出更积极的网络连接重组(P<0.05,FDR校正)。结论 本研究证实在基底节区卒中发生的1个月内,L-BGS患者表现出更积极的静态与动态脑网络连接的代偿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卒中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动态功能网络连接 偏侧化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MRI技术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情况的可行性研究
14
作者 赵傲 武新英 +6 位作者 付彤 王培炎 蒋腾 林海 于慧华 袁健闵 刘林栋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46-50,54,共6页
目的:研究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预测脑卒中预后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化学交... 目的:研究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预测脑卒中预后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MRI检查,根据预后1个月随访的调制等级分数(mRS)分为两组,将mRS<2分的患者纳入恢复良好组(44例);mRS≥2分的患者纳入恢复不良组(27例)。分析数据获得不对称磁化转移比(MTRasym)图像的APT,并计算出缺血区和对侧正常组织APT成像信号的差值(△APTw)。对比分析两组△APTw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PTw与NIHSS及m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患者图像的△APTw与NIHSS以及mR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659、0.522,P<0.001),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之间的△APTw、NIHSS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6.36、13.92,P<0.05)。APT预测脑卒中预后的AUC为0.8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95.5%,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87.5%。结论:APT成像技术在预测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情况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交换饱和度转移(CEST) 酰胺质子转移(APT) 磁共振成像(MRI) 脑卒中 曲线下面积(AUC)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
15
作者 高雨佳 刘振 +3 位作者 马骏 霍英松 武新英 陈国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auryr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auryr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经CTA(CT Angiography)诊断并经DSA(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phy)或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和术前、术后的头颅CTA数据。基于患者的CTA原始图像构建个体化颅内血管模型,基于CFD技术模拟计算术前、术后的压力和壁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及PR(pressure ratio)、WSSR(WSS ratio)。通过随访影像学或临床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发生DCI,并分为DCI组和无DCI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DCI相关性。结果共入组51例患者,其中DCI组共15例患者(29.4%)DCI组较无DCI组,入院时收缩压(170.87±20.28 vs.1.58.19±28.06,P=0.037)、Pressure术后(19735.10±860.18vs.14606.06±11260.28,P=0.010)和PR(1.58±0.01vs.1.37±2.12,P=0.012)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因素分析显示Pressure术前(OR=1,95%CI:0.999~1,P=0.017)、Prassure术后(QR=1.00.1,95%CI:1~1.001,P=0.007)、WSS术前(OR=1.096,95%CI:1.002~1.198,P=0.045)和WSS术后(OR=0.888,95%CI:0.806~0.979,P=0.017)对DCI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基于Pressure术前、Pressure术后、WSS术前及WSS术后模型对DCI的识别效能AUC为0.794,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86.1%。结论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改变与DCI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计算流体动力学 壁剪切应力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TOAST分型及其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8
16
作者 任军 姜亮 +6 位作者 殷信道 陈慧铀 彭明洋 陈松旺 毛存南 周俊山 张颖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61-566,共6页
目的应用多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模磁共振检查,记录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 目的应用多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模磁共振检查,记录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检查,并根据结果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分型及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43例)、动脉取栓组(34例)及保守治疗组(33例),并对3组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动脉取栓组患者存在半暗带及血管高信号征的比率均高于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13,P=0.001;F=8.108,P=0.017)。(2)在DWI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小穿支梗死及单侧前循环梗死所占比率较大(25.58%、23.26%),动脉取栓组和保守治疗组以单侧前循环及前-后循环所占比率较大(52.94%、21.43%;30.30%、30.30%)。(3)在TOAST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所占比率最高(39.53%),动脉取栓组以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ND)所占比率最高(73.53%),保守治疗组以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所占比率最高(48.48%)。(4)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影像学表现上,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MRA表现正常所占比率最高(72.09%、51.52%),而动脉取栓组MRA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占比率最高(41.18%)。(5)3组间比较,动脉取栓组的出血转化率最高(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2,P=0.040)。(6)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高血脂症在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09,P=0.003;F=6.176,P=0.046)。(7)保守治疗组发病时间(6.55±4.70)长于静脉溶栓组(2.93±1.05)及动脉取栓组(3.07±2.5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6,P=0.000)。结论了解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可帮助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TOAST分型
下载PDF
基于DWI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群 吴含 +3 位作者 彭明洋 陈国中 殷信道 孙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35,48,共5页
目的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52)和测试集... 目的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52)和测试集(n=108)。采用A.K.软件提取DWI梗死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的DWI图像提取1136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21个与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基于DWI模型预测训练集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5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5、0.948,准确度达0.954;基于DWI模型预测测试集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预后的AUC为0.8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8、0.816,准确度达0.828。结论基于治疗前DWI的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构建模型对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预后
下载PDF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MSCTA特征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 被引量:4
18
作者 靳明旭 尤佳 +2 位作者 张娣 马跃虎 殷信道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研究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征象特点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74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及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有腹部症状将... 目的:研究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征象特点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74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及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有腹部症状将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析比较2组病例的MSCTA征象特征以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的差异。结果:症状组55例,平均年龄(52.36±7.45)岁,无症状组19例,平均年龄(64.38±8.86)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夹层长度、影像分型、分支血管受累、血管周围脂肪浸润、假腔血栓及假腔钙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后,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影像学转归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在MSCTA征象上存在显著差异。无症状组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趋向稳定,症状组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趋向吸收,这可能是由2组形态学分型的差异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下载PDF
May-Thurner综合征的医学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利伟 顾建平 +1 位作者 沈莉 冯敏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5年第1期46-49,共4页
May-Thurner综合征(MTS)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常被低估。血管内超声诊断结果可靠,同时能进行腔内治疗,但费用昂贵;MR成像在判断髂静脉受压程度上有明显夸大;CT和DSA应用较广,是诊断MTS的主要标... May-Thurner综合征(MTS)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常被低估。血管内超声诊断结果可靠,同时能进行腔内治疗,但费用昂贵;MR成像在判断髂静脉受压程度上有明显夸大;CT和DSA应用较广,是诊断MTS的主要标准;间接法CT静脉成像操作方便,应用较广;直接法CT静脉成像存在边流效应,应用较少;DSA能同时实施支架置入术或球囊扩张术以进行治疗。就以上几种医学成像方法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Thurner综合征 血管造影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心脏CT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谦 张龙江 殷信道(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1-546,共6页
心脏CT成像已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及心脏结构性疾病的诊断。传统心脏CT影像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视觉进行评估。影像组学可以从医学影像中挖掘大量人眼看不见的定量特征,并与机器学习等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模型预测疾病状态以及病人的临... 心脏CT成像已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及心脏结构性疾病的诊断。传统心脏CT影像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视觉进行评估。影像组学可以从医学影像中挖掘大量人眼看不见的定量特征,并与机器学习等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模型预测疾病状态以及病人的临床结局。就影像组学方法在心脏CT成像领域(包括冠状动脉斑块、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心肌组织及心脏占位)的应用现状予以综述,并探讨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