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牛永胜 聂帅 +1 位作者 黄福华 章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23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构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230例确诊为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HAP发生率,纳入22例HAP... 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构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230例确诊为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HAP发生率,纳入22例HAP患者为感染组,同时期按照1:2的病例比例纳入44例未发生HAP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易感因素并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对HAP发展和临床结局之间的影响。结果HAP的发生率为9.6%;两组患者在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术前炎症指标、CTA、超声心动图表现及手术特点相似;但在年龄、吸烟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史有显著差异(P<0.05);细菌培养结果表明,HAP的多菌源性为18.2%,分离到的微生物中有68.7%为革兰氏阴性菌,15.6%为真菌。HAP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住院期间多器官功能障碍、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死亡率均较高[(32%vs.7%,P=0.012);(7.0±4.2)vs.(3.0±1.5)d,P<0.001;(16.0±14.8)vs.(6.0±1.1)d,P=0.005;(23%vs.5%,P=0.036)]。结论HAP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HAP的发生常伴随患者预后的恶化;对于高龄、术前有吸烟史及COPD病史患者,应加强围术期HAP的防治;HAP致病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对于ICU停留长、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应警惕真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医院获得性肺炎 血管外科 临床特点 重症监护 病原菌
下载PDF
miR-200c/ZEB1/E-cadherin轴在胆管癌转移侵袭中的作用及对胆管癌预后评估的价值
2
作者 潘超 许蔚 +2 位作者 刘子君 陶平 杨士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287-1294,共8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200c(miR-200c)/锌指转录因子(ZEB1)/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胆管癌(HCCA)转移、侵袭中的作用及对HCCA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8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胆管癌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胆管良... 目的:探讨微小RNA-200c(miR-200c)/锌指转录因子(ZEB1)/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胆管癌(HCCA)转移、侵袭中的作用及对HCCA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8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胆管癌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胆管良性疾病患者(胆总管结石或胆管良性狭窄)20例作为对照。采用原位杂交、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00c在HCCA患者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生存曲线分析miR-200c表达与总生存期的相关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检测ZEB1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体内研究构建裸鼠成瘤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ZEB1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Tunel技术检测组织中的凋亡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生物标志物对胆管癌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miR-200c低表达于HCCA组织及血清中;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iR-200c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呈正相关性,TNM分期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呈负相关性;miR-200c mimics抑制了胆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降低ZEB1表达而诱导E-cadherin表达;转染ZEB1逆转miR-200c的作用效应,促进胆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特性,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凋亡。CA199、CEA和miR-200c联合检测诊断胆管癌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2,灵敏度0.8611,特异度0.8000。结论:miR-200c/ZEB1/Ecadherin轴参与胆管癌的转移侵袭;CA199、CEA和miR-200c联合检测对胆管癌预后的诊断效能良好,对临床胆管癌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微小RNA-200c(miR-200c) 锌指转录因子(ZEB1) E-钙黏蛋白(E-cadherin)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价值
3
作者 谢海伟 苏万通 朱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将其设为SAP组。另选同期在我院就诊的4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MAP组。... 目的探讨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将其设为SAP组。另选同期在我院就诊的4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MAP组。比较SAP组与MAP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腹部脂肪分布参数[内脏脂肪组织(VAT)面积、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总脂(TAT)面积、VAT与TAT的比值、VAT与SAT的比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进一步根据患者预后将SAP组患者分为存活亚组(n=62)与死亡亚组(n=18)。分析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价值。结果SAP组与MAP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胆管疾病史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AP组与MAP组患者BMI、CTSI评分、EPIC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AP组与MAP组患者SAT面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AP组患者VAT面积、TAT面积、VAT/TAT、VAT/SAT均大于MAP组患者(P<0.05);建立ROC曲线分析显示,VAT面积、TAT面积、VAT/TAT、VAT/SAT诊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38、0.755、0.701、0.853,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有一定诊断价值;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患者SAT面积、VAT/TAT、VAT/SA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亚组患者VAT面积、TAT面积均大于存活亚组患者(P<0.05);VAT面积、TAT面积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758、0.673,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其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可考虑作为辅助诊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腹部脂肪分布 急性胰腺炎 严重程度 预后价值
下载PDF
个体阶段化运动康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张燕 陈媛 +2 位作者 田婕 张微 张玲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4年第24期129-132,137,共5页
目的探讨个体阶段化运动康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自我效能、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 目的探讨个体阶段化运动康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自我效能、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接受个体化分阶段式运动康复模式,包括术前以及术后早期(2周)、中期(4周)和晚期(3个月)4个阶段的定制化运动干预。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干预前后自我效能、Harris髋关节功能以及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2组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分阶段式运动康复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自我效能、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满足了患者个体化的需求,优化了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康复 分阶段式康复 运动康复 全髋关节置换术 生活质量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5
作者 牛永胜 李莉 +2 位作者 魏海燕 黄福华 章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2-626,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发生术后谵妄(PO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入ICU监护治疗的AAD手术患者110例,男74例,女36例,年龄≥18岁。根据术后5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 目的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发生术后谵妄(PO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入ICU监护治疗的AAD手术患者110例,男74例,女36例,年龄≥18岁。根据术后5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POD的评估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进行。收集患者围术期指标,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32例(29.1%)患者发生POD。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酗酒史、术前ALT、术后当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入ICU 6 h内MAP、入ICU 6 h内局部脑氧饱和度(SctO_(2))是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每增大1岁,OR=1.240,95%CI 1.062~1.267,P=0.036)、酗酒史(OR=1.106,95%CI 0.927~1.270,P=0.042)、入ICU 6 h内MAP(<65 mmHg,OR=1.326,95%CI 0.863~1.974,P=0.016)和入ICU 6 h内SctO_(2)(≤50%,OR=1.182,95%CI 1.021~1.356,P=0.022)是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POD组比较,POD组ICU内AKI、MODS发生率明显升高,I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后大出血发生率、术后5 d内再次手术率、ICU内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增大、酗酒史、术后早期低血压和低SctO_(2)是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脑氧饱和度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维 张一帆 吕成余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1195-1197,共3页
目的检测进展期胃癌患者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评估No.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行D2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5例,每例患者均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No.12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行CK20抗体免疫组织... 目的检测进展期胃癌患者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评估No.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行D2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5例,每例患者均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No.12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行CK20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转移。分析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各亚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CK2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不同肿瘤部位的患者No.12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穿透浆膜、不同浸润深度、TNM分期、Borrmann分型及不同肿瘤最大直径的患者No.12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No.12a的转移率明显高于No.12b和No.12p(P<0.05)。结论采用CK20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可明显提高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否穿透浆膜、浸润深度、TNM分期、Borrmann分型及肿瘤大小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和肿瘤部位无关。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应常规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尤其是No.12a的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No.12组淋巴结 微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对预先指示认知情况调查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思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4-37,共4页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对预先指示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方便抽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172例,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及预先指示认知问卷调查患者。结果41.3%的患者听说过预先指示,60.5%的患者愿意接受预先指示。...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对预先指示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方便抽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172例,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及预先指示认知问卷调查患者。结果41.3%的患者听说过预先指示,60.5%的患者愿意接受预先指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是否接受预先指示的独立因素有:文化程度、医疗决策主体、医疗决策中谁的意见最重要、病情难以逆转或疾病晚期是否放弃治疗、生存质量重要还是生存时间重要、是否听说过预先指示、是否听说过生前预嘱、是否听说过预立医疗代理人(均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对预先指示的了解较少,但对预先指示持支持态度,提高患者对预先指示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对预先指示的接受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医疗决策 预先指示 生前预嘱 预立医疗代理人 认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氟尿嘧啶缓释剂对胃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肿瘤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玮 吕成余 +2 位作者 陈维 谢海伟 李苏卿 《肿瘤药学》 CAS 2019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对胃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CA19-9、CA242、VEGF、CRP、MMP-2、MMP-9以及CE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28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对胃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CA19-9、CA242、VEGF、CRP、MMP-2、MMP-9以及CE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28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结果观察组CA242、CA19-9、CEA、VEGF、CRP、MMP-2、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可有效降低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尿嘧啶 腹腔镜手术 胃癌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氟尿嘧啶缓释剂在胃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对血清E-CAD、CEA和CA72-4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海伟 周国志 +2 位作者 王冬冬 曹秀峰 朱斌 《肿瘤药学》 CAS 2017年第6期731-734,共4页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缓释剂在胃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E-CAD、CEA和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胃癌根治切除手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缓释剂在胃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E-CAD、CEA和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胃癌根治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5-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血清E-CAD水平;采用放射免疫试验测定两组血清CEA和CA72-4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E-CAD、CEA和CA72-4水平。结果两组术前E-CAD、CEA和CA72-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E-CAD、CEA和CA72-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8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1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在根治切除术基础上给予5-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效果理想,可降低血清E-CAD、CEA和CA72-4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尿嘧啶缓释剂 胃癌手术 E-CAD CEA CA72-4
下载PDF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失志症候群现状及其与健康信念、医学应对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菁 毛秋瑾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第24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失志症候群现状及其与健康信念、医学应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手术患者140例,借助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患者基础资料,借助失志量表、健康信念量表、医学应对量表进行评价,经P...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失志症候群现状及其与健康信念、医学应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手术患者140例,借助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患者基础资料,借助失志量表、健康信念量表、医学应对量表进行评价,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失志症候群与健康信念、医学应对的相关性。结果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失志评分为25.43±6.64分,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失志水平与健康信念水平呈负相关性(r 1=-0.203,P 1=0.014),与医学应对呈负相关性(r 2=-0.328,P 2=0.008),但关系较弱。结论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失志症候群较为严重,其与患者健康信念水平、医学应对方式有一定关系,临床应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其正面疾病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失志症候群 健康信念 医学应对
下载PDF
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患者术后血清CD40L、TNF-α、IL-6水平及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戚永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患者术后血清CD40配体(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接受肺癌根治手术的1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患者术后血清CD40配体(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接受肺癌根治手术的1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胸腔镜全肺切除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淋巴结清扫组数、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NF-α、CD40L、IL-6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率(45.0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6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NF-α、CD40L、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全肺切除,肺癌患者采用肺叶切除手术、住院、引流时间更短,失血更少、疼痛更轻,且术后炎性反应更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作为肺癌的首选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切除 肺叶切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卡纳琳标记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观察
12
作者 肖华 曹红勇 施雪松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分析卡纳琳标记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6例经术中卡纳琳标记(观察组),40例未经术中卡纳琳标记(对照组)。记录两组围术期情况、淋巴结清扫及转移情... 目的:分析卡纳琳标记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6例经术中卡纳琳标记(观察组),40例未经术中卡纳琳标记(对照组)。记录两组围术期情况、淋巴结清扫及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生存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d创伤应激情况[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及微小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时,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但均出现复发病例,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 Rank检验,发现观察组无瘤生存率(93.5%vs 77.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d时,两组创伤应激情况(Cor、β-EP)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两组组间血清Cor、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卡纳琳标记可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效果,亦能增加转移淋巴结清扫率,可提高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淋巴结清扫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 淋巴结转移 无瘤生存
下载PDF
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基因在胰腺癌顺铂耐药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化疗增敏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泽群 杨士勇 刘子君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基因在胰腺癌(PC)顺铂(DDP)耐药中的作用机制,以及PC对DDP化疗增敏的启示。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PC患者52例,其中DDP耐药PC组26例,DDP非耐药PC... 目的探讨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基因在胰腺癌(PC)顺铂(DDP)耐药中的作用机制,以及PC对DDP化疗增敏的启示。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PC患者52例,其中DDP耐药PC组26例,DDP非耐药PC组26例,免疫印迹法检测PC组织中Drp1蛋白的表达;采用DDP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DDP耐药PC细胞系BXPC-3/CDDP,构建Drp1质粒进行BXPC-3/CDDP细胞转染,实验分为pcDNA3.1组、pcDNA3.1-Drp1组、pcDNA3.1-Drp1 mut组;以20μg/ml DDP作用转染Drp1质粒的BXPC-3/CDDP细胞,实验分为DDP组、DDP+pcDNA3.1-Drp1 mut组、DDP+pcDNA3.1-Drp1组。以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内ATP含量作为评估线粒体功能的指标;分别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BXPC-3/CDDP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及凋亡情况。结果在DDP耐药PC组,PC组织中Drp1蛋白表达量低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pcDNA3.1组比较,pcDNA3.1-Drp1 mut组中ROS水平减少,线粒体膜电位及ATP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1-Drp1组ROS水平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内ATP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cDNA3.1-Drp1组比较,pcDNA3.1-Drp1 mut组ROS水平减少,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内ATP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DP组、DDP+pcDNA3.1-Drp1 mut组比较,DDP+pcDNA3.1-Drp1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迁移数量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p1基因通过诱导线粒体功能紊乱促进PC细胞对DDP的敏感性,改善DDP耐药细胞株的化疗抗性,Drp1基因有望成为PC对DDP增敏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动力相关蛋白基因 胰腺癌 顺铂耐药 化疗增敏
下载PDF
左室梭形细胞肉瘤1例
14
作者 陈茜茜 苏存华 +4 位作者 周星帆 沈恬 万林林 陈淦一 冉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5年第2期133-135,共3页
患者女,57岁,因“夜间憋闷10天余”于2023年7月2日心胸外科入院治疗。查体:心界向两侧扩大,余正常。胸部横断面CT提示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左心室低密度灶(图1A)。2023年7月4日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左... 患者女,57岁,因“夜间憋闷10天余”于2023年7月2日心胸外科入院治疗。查体:心界向两侧扩大,余正常。胸部横断面CT提示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左心室低密度灶(图1A)。2023年7月4日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左室增大,左室腔可见一中低回声团块,大小约65 mm×57 mm,回声欠均匀,活动度差,与正常心肌未见明显分界;左室壁团块附着处运动明显减弱,左室各壁基底段近瓣环处运动未见明显异常;二尖瓣回声稍增强,收缩期闭合欠佳,前叶瓣体开放受限,后叶开放尚可;主动脉瓣形态、回声及开放活动未见明显异常(图1B);心包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梭形细胞肉瘤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胰腺癌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15
作者 张海燕 肖华 《现代医学》 2024年第7期1038-1043,共6页
目的:构建胰腺癌患者临床相关性术后胰瘘(CR-POPF)的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及校准度。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115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根据术后有无发生CR-POPF分为CR-P... 目的:构建胰腺癌患者临床相关性术后胰瘘(CR-POPF)的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及校准度。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115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根据术后有无发生CR-POPF分为CR-POPF组(24例)和无CR-POPF组(91例)。收集胰腺癌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腹部总脂肪面积(TFA)、主胰管直径(MPDD)、细胞外体积(ECV)分数、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ADFA 1)等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胰腺癌患者发生CR-POPF的影响因素,构建CR-POPF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价值,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BMI、TFA、MPDD、ECV分数、ADFA 1与胰腺癌患者CR-POPF发生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FA、MPDD、ECV分数、ADFA 1是胰腺癌患者发生CR-POP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依据TFA、MPDD、ECV分数、ADFA 1构建胰腺癌CR-POPF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检测显示,模型鉴别能力良好(χ^(2)=1.472,P=0.993)。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下曲线下面积为0.986(95%CI 0.970~1.000),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89.01%。结论:TFA、MPDD、ECV分数、ADFA 1是胰腺癌患者发生CR-POPF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CR-POPF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对临床早期诊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临床相关性术后胰瘘 影响因素 预测效能
原文传递
完全与杂交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健 郑琳 +1 位作者 戚永超 张爱平 《现代医学》 2017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c-VATS)与杂交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h-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心胸外科收治的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NSCLC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全...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c-VATS)与杂交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h-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心胸外科收治的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NSCLC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腔镜组(65例)和杂交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切口长度、胸引管放置时间、术后总引流量、围术期并发症、早期炎症反应等指标。结果:全腔镜组与杂交组术中出血量[(128.7±19.8)ml vs(132.5±17.6)ml]、淋巴结清扫数[(13.4±1.2)枚vs(13.6±1.3)枚]、术后住院时间[(7.6±1.1)d vs(7.5±1.2)d]、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6.8±0.5)分vs(6.4±0.6)分]、并发症发生率[18.5%vs 16.5%]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杂交组在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3.7±0.6)d vs(4.9±0.8)d]、术后总引流量[(921.7±273.6)ml vs(1 055.6±292.9)ml]、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3.5±0.2)分vs(4.7±0.3)分]及术后急性炎症反应等方面优于全腔镜组(P<0.05)。杂交组的手术时间[(149.5±12.7)min vs(123.6±10.8)min]、切口长度[(7.2±1.1)cm vs(6.3±0.9)cm]较全腔镜组略有延长(P<0.05)。结论:杂交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安全、有效,较三孔法全腔镜肺叶切除术创伤更小,疼痛更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杂交式胸腔镜 肺癌 肺叶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