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rTMS联合吞咽-摄食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EAT-10评分、吞咽安全性的影响
1
作者 赵啟帆 桂晓彤 +4 位作者 徐晨曦 严雅琪 杨婷 卜玲玲 徐梅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吞咽-摄食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PSD)患者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EAT-10)评分、吞咽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PSD患...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吞咽-摄食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PSD)患者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EAT-10)评分、吞咽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PSD患者分为单一组(n=60)和联合组(n=60),单一组实施吞咽-摄食训练干预,联合组实施高频rTMS联合吞咽-摄食训练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EAT-10评分]、吞咽安全性[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渗透误吸量表(PAS)]及吞咽造影评估结果[吞咽造影检查(VFSS)]。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91.67%vs 78.33%)(P<0.05)。治疗后,两组SSA评分、EAT-10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两组MMASA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单一组,两组PA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口腔运送、吞咽反应、咽运送及喉关闭时间均降低,且联合组口腔运送、吞咽反应、咽运送时间低于单一组(P<0.05),但两组喉关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PSD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缩短吞咽时间,并提高吞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吞咽-摄食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
下载PDF
递进式目标护理对股骨骨折术后康复及自我效能影响
2
作者 董萍萍 《西藏医药》 2023年第6期133-134,共2页
目的 探讨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应有递进式目标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单纯的康复训练干预措施,观察组则采取递进式目标... 目的 探讨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应有递进式目标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单纯的康复训练干预措施,观察组则采取递进式目标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干预措施。两组随访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功能恢复(Harris评分)、生活能力(BI评分)、自我效能(CBSEI-C32分量表OE-16、EE-16)变化。结果 干预后,Harris、BI、OE-16、EE-16评分,在各评分均比干预前评分提高,而观察组干预后的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 采取递进式目标护理结合康复训练干预,针对股骨骨折行内固定术的功能恢复有利,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以及自我效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递进式目标护理 生活能力 自我效能
下载PDF
基于Brunnstrom分期的ADL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3
作者 朱磊 桂小彤 +4 位作者 张会慧 蒋庆新 杨婷 林强 谢增艳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9期88-9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Brunnstrom分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制定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基于Brunnstrom分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制定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基于Brunnstrom分期的ADL任务导向训练实施时间(2022年6月)为分界线,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5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2年6月—2023年10月收治的65例进行基于Brunnstrom分期的ADL任务导向训练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肢体肌力、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Lovett肌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Lovett肌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10 m步行时间和步行功能量表(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10 m步行时间均短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FA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GQOLI-74问卷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基于Brunnstrom分期的ADL任务导向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肌力的恢复,增强其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进一步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ADL任务导向训练 Brunnstrom分期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ICB矫形鞋垫治疗慢性跟腱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政 杨婷 林强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275-3277,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ICB矫形鞋垫治疗慢性跟腱炎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独疗法进行比较。方法将60例慢性跟腱炎患者分成3组,分别施以冲击波治疗,ICB矫形鞋垫治疗及联合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4周、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持...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ICB矫形鞋垫治疗慢性跟腱炎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独疗法进行比较。方法将60例慢性跟腱炎患者分成3组,分别施以冲击波治疗,ICB矫形鞋垫治疗及联合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4周、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持续行走时间,并以疼痛减轻的百分数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差值/治疗前VAS评分×100%)。结果治疗时间对治疗结果有显著影响(P<0.05),在剔除时间效应后3种治疗方法在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持续行走时间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最优。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ICB矫形鞋垫治疗慢性跟腱炎疗效确切,联合治疗效果更优,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冲击波 矫形外科学 跟腱 疼痛 体外冲击波 ICB矫形鞋垫 慢性跟腱炎
下载PDF
太极运动作为运动处方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宋九龙 李雪萍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第3期14-16,118,共4页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肌力下降、本体感觉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太极运动又称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轻柔全身性的运动,近年来作为慢性疾病的运动...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肌力下降、本体感觉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太极运动又称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轻柔全身性的运动,近年来作为慢性疾病的运动康复干预方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本文从太极运动作为骨关节患者的处方及对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面阐述太极运动对膝OA治疗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运动 运动处方 膝骨关节炎 治疗作用
下载PDF
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高政 徐迪 +1 位作者 杨婷 蒋庆新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索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析因设计将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1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疗法组、肌内效贴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动想象... 目的探索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析因设计将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1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疗法组、肌内效贴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动想象疗法组给予运动想象治疗,肌内效贴组给予贴布痛点贴扎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3种方式综合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程度、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A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并于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明显下降,FMA评分及Barthel评分明显升高(P<0.001)。治疗前后4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FMA评分及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030、177.648、135.571、114.092,P<0.001);联合治疗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最高,对照组下降幅度最低;肿胀缩减程度、FMA及Barthel评分增加幅度:联合治疗组>肌内效贴组>运动想象疗法组>对照组。对照组、运动想象疗法组、肌内效贴组、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0.98%、78.05%、85.36%、9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3,P=0.003)。结论联合应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运动想象疗法 肌内效贴疗法 联合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