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骨科技术的翻转课堂在骨科住培中的应用
1
作者 魏波 徐燕 王黎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20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骨科技术的翻转课堂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和优势。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参加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6名学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骨科技术的翻转课堂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和优势。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参加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6名学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名。2组学员均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但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试验组学员采用基于数字骨科技术的翻转课堂;对照组学员则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比较2组学员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方面的表现,并对2种教学模式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试验组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87.9±2.1)分]高于对照组[(79.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学员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88.4±2.1分)高于对照组(80.4±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学员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数字骨科技术的翻转课堂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学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骨科技术 翻转课堂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教学模式 三维模型
下载PDF
机器学习法优化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治疗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费俊梁 马成 +5 位作者 王黎明 蒋纯志 李旭祥 王思娜 赵杨 曾逸文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29-236,共8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法建立预测模型,探讨其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输血和进入ICU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预测...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法建立预测模型,探讨其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输血和进入ICU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预测模型和进入ICU的预测模型,并且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治疗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和F1得分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获得预测性能最佳的模型预测变量的重要性评分。结果:以输血为结局变量,平衡数据前随机森林的AUC值、准确率及特异度均是4个模型中最高的;平衡数据后支持向量机的AUC值、准确率、特异度以及F1得分均是最高的。以是否进ICU为结局变量,平衡数据前随机森林算法的AUC值最高,随机森林算法表现较好;平衡数据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AUC值和F1得分最高,表现最好。以是否输血为结局变量,预测变量重要性评分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和术前肌酐具有较高的重要性。以是否进ICU为结局变量,预测变量重要性评分结果显示,平衡数据前术前血红蛋白、年龄和术前肌酐具有较高的重要性;而平衡数据后术前肌酐和术前白蛋白具有较高的重要性。结论:围手术期重点关注患者的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肌酐、术前白蛋白,加强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管理,有助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输血 ICU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个体阶段化运动康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
3
作者 张燕 陈媛 +2 位作者 田婕 张微 张玲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4年第24期129-132,137,共5页
目的探讨个体阶段化运动康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自我效能、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 目的探讨个体阶段化运动康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自我效能、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接受个体化分阶段式运动康复模式,包括术前以及术后早期(2周)、中期(4周)和晚期(3个月)4个阶段的定制化运动干预。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干预前后自我效能、Harris髋关节功能以及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2组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分阶段式运动康复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自我效能、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满足了患者个体化的需求,优化了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康复 分阶段式康复 运动康复 全髋关节置换术 生活质量 关节功能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活动时胸锁乳突肌功能的sEMG评价
4
作者 刘强先 夏明杰 郑圣鼐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780-78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在颈椎活动时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sEMG)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54例CSR患者,设为CSR组;纳入50名健康体检人群,设为对照组。采用sEMG仪采集CSR组患者患侧、健侧以及...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在颈椎活动时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sEMG)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54例CSR患者,设为CSR组;纳入50名健康体检人群,设为对照组。采用sEMG仪采集CSR组患者患侧、健侧以及对照组两侧侧屈时的锁乳突肌sEMG,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值,比较两组患者颈椎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CSR组患者患侧AEMG、MPF与NDI指数、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SR组患侧、健侧胸锁乳突肌AEM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CSR组患侧AEMG显著低于健侧;CSR组患侧胸锁乳突肌MPF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侧MPF显著低于健侧(P<0.05),健侧MPF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R组患侧AEMG、MPF均是NDI指数、VAS评分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SR患者颈椎活动时患侧AEMG、MPF均低于健侧以及对照组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肌力下降以及肌肉疲劳度升高与颈椎疼痛及功能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活动 胸锁乳突肌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功能锻炼对行神经根封闭联合椎间孔镜治疗肥胖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萍霞 倪艳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978-1981,共4页
目的:探究功能锻炼对神经根封闭联合椎间孔镜治疗肥胖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干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脊柱外科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根封闭联合椎间孔镜方式治疗。按照... 目的:探究功能锻炼对神经根封闭联合椎间孔镜治疗肥胖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干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脊柱外科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根封闭联合椎间孔镜方式治疗。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给予传统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功能锻炼干预,两个疗程后,并在患者出院半年内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下腰腿功能、脊椎的稳定性(包括腰椎曲度。前凸指数、骶骨倾斜角、平均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功能(包括残留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肌力、皮肤感觉和神经反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腰腿功能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腰椎曲度(1.45±0.53) cm低于对照组(1.81±0.59) cm,前凸指数(2.24±0.66) cm和骶骨倾斜角(30.28±5.59)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1±0.72) cm和(26.64±5.36)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椎间隙高度上,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留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肌力、皮肤感觉和神经反射以及总分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锻炼干预对神经根封闭联合椎间孔镜治疗肥胖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疗效显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下腰腿运动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封闭 椎间孔镜 肥胖型腰间盘突出 功能锻炼
下载PDF
三联预康复护理策略在择期手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袁甜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19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三联预康复护理策略在择期手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8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者,根据随机数表... 目的探讨三联预康复护理策略在择期手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8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三联预康复护理策略,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运动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功能、疼痛、关节活动、畸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上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预康复护理策略可提高择期手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预康复护理策略 股骨粗隆间骨折 效果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皮髓核成形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刘衡 杨崇正 +4 位作者 吴志浩 黄凯华 王贯通 吴佳璇 孙强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2820-2825,共6页
目的观察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患者经皮髓核成形术(PN)前后椎间盘内压力变化,探讨PN缓解DLBP的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6-10月该院骨科收治的确诊为DLBP痛行PN的患者30例,术前、术后即刻分别测量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3... 目的观察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患者经皮髓核成形术(PN)前后椎间盘内压力变化,探讨PN缓解DLBP的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6-10月该院骨科收治的确诊为DLBP痛行PN的患者30例,术前、术后即刻分别测量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疼痛水平,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观察椎间盘内压力与各疼痛评分变化间的关系,对可能影响术后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即刻椎间盘内压力明显降低,术后1 d、1个月、3个月的JOA评分明显上升,VAS及OD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个月、3个月手术疗效的优良率分别是66.7%、73.3%、63.3%。术前与术后1 d椎间盘内压力差值、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率与各疼痛评分变化值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率为PN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DLBP的发生可能与椎间盘内压力增高有关,PN可以有效降低椎间盘内压力,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压力 经皮髓核成形术 椎间盘源性腰痛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被引量:2
8
作者 潘竹 戴志宏 +4 位作者 蒋逸秋 李杨 陶天奇 戴晗豪 桂鉴超 《现代医学》 2017年第11期1603-1606,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7月对19例踝关节晚期病变患者行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8~75岁,平均65.3岁。左侧12例,右侧7例;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4例,踝关节创伤性关...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7月对19例踝关节晚期病变患者行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8~75岁,平均65.3岁。左侧12例,右侧7例;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4例,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踝关节磁共振检查,以评估踝关节软骨的情况。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的疼痛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的早期并发症。患者(12±1)周可获得骨性融合。术前疼痛评分为(7.8±1.3)分,术后1年为(2.1±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手术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美观、融合率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踝关节 关节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